政治学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夹缝中的六国 豆瓣
The Lands Between: A History of East-Central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作者: (英)艾伦.帕尔默 译者: 于亚伦 商务印书馆 1997 - 11
本书是一本中东欧地区史。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六国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战后1968年的历史,由于作者是从这个地区各国各民族人民历来遭受邻近大国德、意、奥、俄的侵略、兼并、凌辱,到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来写作的,因而本书也涉及了这些“夹在中间的国家”与邻近大国的关系史,其中包括苏联与东欧之间的内幕情况。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东欧各国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摆脱异族统治、大国控制,建立民族国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各国所作出的反应;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影响;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经过情况等。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也作了扼要的介绍。本书所提供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缔造和平 豆瓣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邓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豆瓣
Metternich. Stragtege und Visionär. Eine Biografi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 沃尔弗拉姆•希曼(Wolfram Siemann) 译者: 杨惠群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 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
.
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
.
从反对拿破仑、遏制法国大革命,到恐惧欧洲革命,他开启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梅特涅时代”。
.
【内容简介】
在历史叙事中,梅特涅一直以与一切自由、民族力量反其道行之的敌人形象出现,是反动的化身。相反,历史学家沃尔弗拉姆•希曼却为这位影响欧洲四十余年的国务活动家赋予了全新的形象。希曼教授在新史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精准且形象地阐述了19世纪上半叶梅特涅在诸多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以及有哪些动机在长时期驱使着他……梅特涅的思想在当时颇为现代,他对社会历史的诊断也洞若观火、极富预见性。所有这些论断与人们到目前为止加罪于他的指责迥然不同。
.
【本书获誉】
一部杰作。
——约戈•西姆海斯,《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
沃尔弗拉姆•希曼为传记写作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约翰内斯•威姆斯,《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
人们当然可以继续为梅特涅作传,但能更好吗?这将十分渺茫。
——安德里亚斯•法姆戈,历史教授,2016.10.25
.
为具有牢固学术基础的、永葆价值的、著述优秀的历史类书籍,干净利落地树立起一个范本。
——马提亚斯•施蒂克勒,《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卷304/1,2017
.
多民族欧洲的幻想家……从一个遭人愤恨的反革命分子,变成一位多民族欧洲的思想先驱,以及一位对弱者的需求有着细腻敏锐感觉的政治家。
——托马斯•温特,《艾夏赫日报》(Aichacher Zeitung),2018.2.17
.
日后谈及梅特涅,此书将为起始。
——蕾娜特•瓦格纳,梅尔克在线(Online Merker),2016.7.13
.
沃尔弗拉姆•希曼将以他的这部传记改变梅特涅的形象,因此,本书会在长时间内作为一部标准著作而存世。
——乌尔斯•布尔曼,《每日邮报》(Die Tagespost),2016.6.4
.
确定无疑的是,历史学者沃尔弗拉姆•希曼以他几近千页的传记,让一百五十年来的“梅特涅研究”成了一堆废纸。
——贝托尔特•泽瓦尔特,《文学世界》(Literarische Welt),2016.3.19
.
沃尔弗拉姆•希曼写了一部关于梅特涅侯爵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著作。安格拉•默克尔应该仔细品读。
——亚历山大•卡曼,《时代》(Die Zeit),2016.2.18
安全、领土与人口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 陈晓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在1976年底提出的生命权力问题的基础上,福柯打算研究在18世纪采用的这种新的权力技术。这种技术不同于规训机制,其对象是人口,并在了解其具体规则的基础上对人口进行管理。安全技术与以“放任自流”原则为治理合理性的自由主义密不可分。
福柯的分析表明了治理概念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从第四节课开始,福柯选择把自己的问题域转到治理史的框架下。这是一场理论政变,它突然改变了课程的前景:不再是关于安全部署的历史,而是关于西方现代国家的谱系,后者通过各种程序实行对人的治理。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豆瓣
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Tenth Edition)
作者: [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加]戴维·韦尔奇(David A. Welch)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这部影响越来越广泛,在西方国际关系教材中独树一帜的教科书中,作者沿古典均势时期、一战、二战、冷战,到冷战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主要国际关系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索世界政治的有效途径,而且使相关读者亦能从中受到启发,堪称一部优秀的国际关系教材。
本书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它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国际事务的框架。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7.7 (35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罪孽的报应 豆瓣
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作者: [德]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 译者: 尹景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1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Ernst H. Kantorowicz)是20世纪杰出的中世纪史学家,他深入中世纪追溯了“国王的两个身体”——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所造成的历史悖论,并将有关中世纪王权观念的法学、神学、图像学、古币学等方面的史料结合在一起,探寻了国王二体论在基督教时代的演进,揭示了西方中世纪后期至现代早期(11—16世纪)如何逐步发展出一种政治神学,以及共同体如何为了建立自己的主权而拟制出一套象征手法,又是如何借助这些象征手法来塑造民族—国家的早期形态。
“民主”与“爱国” 豆瓣
〈民主〉と〈愛国〉 : 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
9.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译者: 黄大慧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俄国·蒙古·中国 豆瓣
Russia, Mongolia, China
作者: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巴德利(Jhon F.Baddeley) 译者: 吴持哲 / 吴有刚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卷为历史和地理部分,概述了至17世纪初期的蒙古民族史,介绍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西伯利亚及其附近的地图和噶尔丹策凌时的准噶尔地图等。下卷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17世纪初期至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1676年)期间俄国遣使明、清朝廷和中国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出使报告等有关档案文献,共三十一件,并附作者的述评,对早期沙俄侵华史、清廷、蒙古与俄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17世纪蒙古的重要资料。有英、俄文本。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 豆瓣
作者: 郑洁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以郑洁西博士文化交涉学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万历时期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为篮本,屡经修改、增删而成,最终以专著形式面世。全书共三编11章,第一编“跨境人员”共两章,通过考察明军里的外国兵和当时的在日明人这两类群体的跨境活动,为读者展示了当时东亚错综复杂的跨境活动和文化交流情况;第二编“情报网络”共三章,以东亚的情报传播为对象,通过考察明朝间谍的对日谍报活动、两种丰臣秀吉情报在东亚的流播情况,以及琉球国在明朝情报网络体系中的角色扮演,进一步探讨了东亚的整体性问题;第三编“战与和:封贡危机”共六章,考察了朝鲜战争引发封贡危机背景下的明朝应对战略,前三章着重关注明朝的“战”战略,后三篇着重关注明朝的“和”战略,无论“战”还是“和”,明朝的目的都是解决日本(倭寇)问题,维护东亚封贡体系,确保自身及其藩属国的安全。明朝的这两个战略,体现了其较强的应急能力,其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核心国的权威不容动摇。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历史的地理枢纽 豆瓣 谷歌图书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哈·麦金德 译者: 林尔蔚 / 陈江 商务印书馆 2008 - 4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苏联的最后一天 豆瓣 谷歌图书
Moscow, December 25th, 1991
8.3 (5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康纳·奥克莱利 译者: 沈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古拉格:一部历史 豆瓣 谷歌图书
Gulag: A History
9.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 戴大洪 新星出版社 2013 - 4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的《古拉格:一部历史》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君主与大臣 豆瓣
Monarchs and ministers : the Grand Council in Mid-Ch'ing China, 1723-1820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彬菊 (Beatrice Bartlett) 译者: 董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利用台北和北京所藏汉文与满文档案,采用内外朝的分析框架,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中期的军机处。本书认为,军需处—军机房—军机处三阶段说不成立。军机处有一逐步建立的过程,雍正时期的内廷机构是小规模、分立的,直到乾隆二年,才有了统一的、后来拥有广泛权力的军机处。非正式性的军机处拥有法外活力,加之保密性、满汉混合、人员兼职、频繁战事、皇帝热衷巡幸、大臣们的野心等因素,使它能在行政、通信等诸多领域迅速扩张。结果是:内廷有从君主统治到大臣管理的转型;君主的统治已离不开军机处,君主专制统治让位给了君主与大臣的合作;在决策上,大臣有可能限制君主的独断。嘉庆朝的军机处改革,是在军机处的主导下进行的,并未触动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处对清朝的统治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