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国家建构 豆瓣
Nation Building: Why Some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While Others Fall Apart
作者: [瑞士]安德烈亚斯·威默(Andreas Wimmer) 译者: 叶江 格致出版社 2019 - 10
《国家建构:国家为什么聚合或崩溃》探讨了世代相传的缓慢移动过程如何影响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国家建构前景。安德烈亚斯·威默在书中综合运用三对案例比较分析和全球大样本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志愿组织的发展、国家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语言多样性等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民族构建聚焦在一个缓慢、代际的过程。威默比较了瑞士和比利时,指出志愿组织的早期发展如何强化了民族构建;比较了博茨瓦纳和索马里,阐述公共物品供应如何将不同的政治选区团结起来;比较了中国和俄罗斯,证明共同的语言空间如何帮助跨越族群边界构建政治同盟。
本书荣获2019年巴林顿·摩尔图书奖。
.
《国家建构——聚合与崩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实证方法,威默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工作,以解读国家地位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长期、缓慢移动的过程,但他对这些过程在代理机构、领导地位和政策策略方面的影响很敏感。其中的一个核心见解是,民族国家认同不是族群同质性的产物,而是由公共物品的包容性供应所产生的。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
本书史料丰富,通过理论、控制比较和统计检验,解释了国家的兴衰,是历史社会学的一部巨作。
——戴维·莱廷(David Laitin),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
本书考察了在建立民族国家地位期间与族群成员身份有关的特定难题。为什么在一些国家,族群政治等级制在建国过程中始终存在,而在另一些国家,国家建构过程却成为化解族群政治分歧的契机?
——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
本书深度剖析了早期国家形成、公民社会团体、公共物品供应和共同的语言如何促成成功的国家建构。威默是这一领域的前沿学者,这部巨作体现了他的学术成果。
——约翰·霍尔(John Hall),麦吉尔大学社会学教授
.
威默是宏观比较研究者中最扎实、最有说服力的学者之一。他做到了一位毫无偏颇的社会科学家应该做的。本书就是一个范例。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
庞大的问题,宏大的视角,严谨的设计,流畅的写作。威默会让韦伯也为之骄傲!
——华康德(Loïc Wacquan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
何為「中國」 豆瓣 Goodreads
8.6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4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蒙古與內蒙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台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
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歷史」出發,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 豆瓣
Монголия и стpaнa тангутов
作者: [俄]尼·米·普尔热瓦尔斯基 译者: 王嘎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9 - 8
1970年,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开启了中国之行,此次考察历时三年,随后他将此次经历记录在这部书里,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旅行经过,并公布了探险所获得的材料。这部书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被译为欧洲多国文字,并且多次印刷出版。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这次中国之行主要往返于两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他的行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北京西行穿越内蒙古高原到达阿拉善沙漠,然后原路返回北京,此次行程约三千七百公里。第二阶段,自北京重新回到阿拉善后,普尔热瓦尔斯基一行与一支唐古特人商队结伴来到西宁,随后抵达梦寐以求的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向南登上藏北高原。这是欧洲人首次深入黄河和长江上游。
对于自己的首次中国之行,普尔热瓦尔斯基确定的任务是:“首先是对自然地理的考察,以及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动物学研究;民族学的考察则尽可能地进行。”其实他的四次中国之行,都遵循了这样一个统一“体例”,而正是因为考察的“科学性”才使他扬名于世。普尔热瓦尔斯基的首次中国之行大致上重复了古伯察走过的道路,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行程更富有科学成果,而这是建立在认真的勘测和记录的基础之上的。这次中国之行,普尔热瓦尔斯基收集鸟类二百多种,标本一千余件;各种哺乳动物四十余种,标本一百三十件;昆虫标本三千多件;植物五百多种,标本四千件。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书对我们来说,不仅有趣,而且有益。这是我们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当前中国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我们需要把握时代的律动,需要积累更多的“在地”知识,需要更多的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更加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波峰与波谷 豆瓣 谷歌图书
9.5 (24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其它标题: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2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中国乡村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萧公权 译者: 张皓 / 张升 九州出版社 2018 - 2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5 (7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20年5月5日 已读
先有民族还是现有民族主义?同宗教、同族、同血统的殖民地为何要脱离母国?原荷属多民族的印尼为何殖民统治结束时可以以统一的印尼出现,而法属印度支那却拆分成越南、柬埔寨以及老挝?看完本尼迪克特介绍的历史上四波民族主义,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2005 Hubei.lib 人类学 历史 复试
寡头 豆瓣 Goodreads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霍夫曼 译者: 冯乃祥 /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最为瞩目的寡头引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
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巅峰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石油、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外交 豆瓣 豆瓣
Diplomacy
9.6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基辛格 译者: 顾淑馨 / 林添贵 海南出版社 2012 - 2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本由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的《大外交(修订版)》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亨利·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大外交(修订版)》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必读之作。
2020年4月12日 已读
世界棋局在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法国黎塞留主义,英国均势平衡论,威尔逊主义以及苏联国际主义至今还主导着大国之间的博弈,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书上许多的留白和迷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世界历史 历史 史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 豆瓣
作者: 蕭阿勤 / 汪宏倫主編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6 - 4
台灣自19世紀末被滿清割讓給日本,尤其是自1945年戰後以來,長久歷史積累的省籍、族群、民族、國家統治問題,所觸及的人群分類、集體認同、集體記憶、歷史敘事、民族主義、公民身分、文化建構、情感連帶等,都是自18世紀末民族主義及民族國家統治模式興起的兩百多年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大議題。這些台灣或牽涉中國的具體經驗現象,以及它們涉及的理論觀點,正是本書各篇論文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