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
波斯笔记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这部关于波斯帝国历史的新著,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研究中国先秦、秦汉历史的延伸。与以往从希腊视角解读波斯帝国史不同,《波斯笔记》从波斯与中国比较的视角出发,换了个方向看波斯,也换了个方向看希腊、罗马。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对波斯帝国史的深入探讨,为中国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新的视野。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豆瓣
アレクサンドロスの征服と神話
7.6 (7 个评分) 作者: 森谷公俊 译者: 黃鈺晴 八旗文化 2018 - 10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卻在不到三年後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
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以往同時存在、卻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東方史」和「希臘史」,重新探討究竟何為「希臘化時代」。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亞歷山大在只有三十三歲、疾馳而過的短暫一生中,
如何創造橫跨古文明世界的龐大帝國?最終,帝國又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從希臘往東方出發遠征,僅花費八年時間,便征服整個中亞地區與埃及,並越過阿富汗,抵達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軍過程穿越重重山脈、沙漠、大河等各種嚴峻地形,甚至還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亞歷山大在所到之處,都變身成為符合當地統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稱號,在古都巴比倫也遵循當地傳統的宗教禮儀。滅掉領土廣大的波斯帝國之後,還用東方儀式舉行馬其頓士兵與波斯女性的集團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戰爭,終於導致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拒絕行軍,而歷盡艱辛返抵巴比倫後,大帝便因熱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並未摧毀東方各國的統治體制,反而相當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來只代表了統治者的更迭,而非社會與政體的劇變。不過,這個鬆散的帝國終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獨裁帝國,在他去世後旋即崩解。
■「希臘化」概念只是後人以「西方中心史觀」創造的認知!
要真正理解亞歷山大開創的時代,首先須拋棄「希臘化的幻影」。
教科書的西洋史分期,將希臘古典時代到羅馬興起之間的時期稱為「希臘化時代」,而這段長達三百年歷史時期的起算,便是從亞歷山大逝世開始。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隱含著嚴重的誤解。
十九世紀普魯士的歷史學者,因為有著民族統一的渴望,視亞歷山大為統一古代世界的偉大征服者。因此,為了讓歷史研究也能重視大帝征服過後的希臘,強調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並未進入文化衰退期,而在當時創造出了「希臘化」的概念。
然而,「希臘化」隱含著以歐洲人為主體的「希臘中心史觀」,將亞歷山大塑造成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來之前,希臘人其實已積極進入東方世界。只有拋棄「希臘化」的單一史觀,才能以多元視野重新評價「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留給了後世什麼遺產?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偉大皇帝的傳統。
亞歷山大的遠征加速了希臘風格的生活與文化能達到的範圍,創造出東西方文化得以融合、並在下一代茁壯的沃土。這是只有身為軍事天才的亞歷山大才能達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實行的諸多新政策,才剛起步便畫下句點,但許多措施仍在之後的希臘化時代諸王國中落實。大帝在遠征過程中於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為名的「亞歷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後成為古文明中心的埃及亞歷山卓。
亞歷山大之所以會被西方世界視為偉大的王者,得歸功於在他逝世後繼承帝國的將軍們,仍強調自身與大帝威信之間的連結,以作為各國權力競爭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後更為強化,使他成為不朽的存在,此種作法甚至為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仿效。
■是偉大的解放者還是殘忍的侵略者?
回到萬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點,還原大帝的真實樣貌。
逝世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彷彿更為真實地存在著。大帝留給後世無數的形象,不斷地被重新解讀,每個人、每種觀點、每個時代透過「亞歷山大」這面鏡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彷彿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小宇宙。
本書帶領讀者從大帝形象的原點開始,解剖近代歷史學中的亞歷山大樣貌。解析大帝著名的各種故事背後的歷史意涵,例如:一刀斬斷哥迪姆之結、戰場上的漂亮戰術、酒醉時在藝妓慫恿下放火燒毀波斯王宮、大帝與身邊女性的關係等等。
究竟亞歷山大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執著於遠征至世界的盡頭?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亞歷山大的身影又將反射出什麼樣的形象?在我們重新思考現今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之時,或許會發現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壟罩著我們。
追踪亚历山大的足迹 (1998) 豆瓣
In the Footstep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导演: David Wallace 演员: Michael Wood
他,在25岁时征服波斯帝国,在30岁前就征服大半个世界,足迹远至印度;本节目将追随一代伟人--亚历山大的脚步,进行一趟两万英里的旅程。
在这部得奖的探险节目中,麦可伍德踏上两千英里的旅程,从希腊长途跋涉到印度,追随亚历山大迈向胜利的足迹。与他同行的有黎巴嫩商人、伊朗朝圣客以及阿富汗游击队,以搭乘吉普车、火车、船隻、骆驼以及徒步的方式,将过去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今日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让观眾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位传奇与成就仍在各世纪造成迴响的伟人。
2023年8月27日 看过
公元前四世紀的亞歷山大遠征足跡涵蓋今天的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東地中海、埃及、兩河流域、伊朗高原、阿富汗、河中地區、印度河流域,真是地理還沒大發現前令人激動的「王者」壯舉。
bbc 亞歷山大 希臘 歷史 波斯
伊朗五百年 豆瓣
作者: 【美】阿巴斯·阿马纳特 译者: 冀开运 / 邢文海 读客/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0
这是一部伊朗近现代通史,囊括了1501—2009年这500多年的历史。
从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统治,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时期的艰难求存,再到巴列维时期的西方化改革,最后是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耶鲁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阿巴斯·阿马纳特讲述了今日伊朗是如何形成的。
2023年8月10日 已读
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與四九年中共的掌權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是激進的反西方,消滅前朝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都被國際社會制裁和孤立,但是唯一的區別是,即使在伊斯蘭革命之後,整個社會依然在城市化,伊斯蘭政府也是興建大學,對於知識的尊重從來沒變過,雖然對於異己分子和大眾的反抗不手軟,採取高壓政策,但是伊朗從來沒有想過要通過『愚民』政策來達到長治久安。
伊朗 地緣政治 歷史 波斯
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Mongols and the Islamic World: From Conquest to Conversion
作者: 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 译者: 廖素珊 / 王紫讓 廣場 2022 - 3
蒙古帝國不只征服中國,也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伊斯蘭世界。

要理解這段歷史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就得看見元朝之外、伊斯蘭眼中的蒙古。

蒙古西征: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

公元一二二二一年,蒙古軍隊擊潰稱霸伊朗的花剌子模帝國,震動了內亞世界。一二五八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進軍巴格達,終結了阿拔斯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哈里發政權。蒙古軍隊的屠殺、戰爭對城市與農田的毀壞,成為中東穆斯林揮之不去的恐怖記憶。蒙古征服甚至被認為是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然而,近年學界對蒙古軍隊已有不同的看法。本書指出,蒙古軍隊不僅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攻城器械,也擅長利用間諜、謠言與情報作戰,屠城與殘忍的殺戮手段,也往往具有威嚇周邊城市的戰略目的。不過,作者指出,即便我們對蒙古征服者採取同情的理解,也不該忽視征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與人命的犧牲。

蒙古治世:歷史的實像與虛像

為了統治廣大的疆域,蒙古大汗建立了廣泛的驛站與交通系統,令跨大陸的貿易與技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許多學者也認定這段時期為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甚至視為「世界史的開端」。然而,本書作者指出,帝國「分裂」可能比「治世」更接近歷史的實像。一二六〇年後,由於汗位繼承問題,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國。汗國之間的內戰,不僅拖累了經濟復元的進程,也令陸路交通不時中斷,並讓貿易與文化交流侷限在同屬托雷家族統治的伊朗與中國。儘管如此,在伊朗地區,穆斯林學者在天文、醫學與科學領域,仍然產出了可觀的成果。

伊斯蘭眼中的蒙古:阿拉伯─波斯文獻的視野

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大量起用前朝的官僚階級,包括西亞地區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如同在元帝國底下的漢人官僚,留下大量的史書紀錄,成為日後研究蒙古帝國史重要的資料來源。本書作者透過解讀大量穆斯林留下的阿拉伯─波斯語文獻,重建蒙古西征與帝國建立的過程,並進一步討論蒙古汗國如何透過穆斯林藩屬進行統治、蒙古君主與穆斯林文官的君臣關係,以及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意義。蒙古人最終被伊斯蘭「同化」了嗎?還是伊斯蘭世界最終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政治遺產?從穆斯林的文獻視角,將帶我們看見蒙古帝國史相當不同的風景。
2023年7月9日 已读
針對蒙古征服,最豐富的資料來源於中文和波斯文,本書對於中文讀者來說,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夠通過伊朗人視角下蒙古的征服大業和伊利汗國的運作,來審視和對照遠東。
伊斯蘭 政治 波斯 蒙古
波斯之剑 豆瓣
The Sword of Persia: Nader Shah, from Tribal Warrior to Conquering Tyrant
作者: [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周思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4
集杀戮、独裁、疯狂于一身,亚洲最后一个非凡的军事征服者跌宕起伏的一生
东方拿破仑的崛起和陨落,堪称一部微缩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 编辑推荐
☆非常优秀的人物传记,将马背上的枭雄纳迪尔沙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叙事精巧,可读性强,既使读者能够真正见识到东方拿破仑的风采,又能深入洞察其惨淡结局背后的成因。
☆大量运用新的一手史料和研究成果,将纳迪尔沙置于核心位置,串联起波斯历史中一段极其动荡的时期,形成一部缩微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详细讲述伊朗这段历史和纳迪尔沙生平的书非常少,本书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
◎ 内容简介
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现代史的核心人物。本书重现了这样一个非凡、冷酷的军事征服者的故事。他从一个牧羊幼童成长起来,将他的国家从外国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自立为波斯沙阿。他将18世纪的伊朗从政治崩溃和分裂引导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他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领土,还入侵了莫卧尔帝国,掠夺了印度的无数宝藏。他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占领了属于现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威胁要占领巴格达。但从其成功的顶峰开始,他陷入了精神癫狂的状态,这导致他做出了诸多疯狂和可怕的野蛮举动,对波斯民众、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后他死去。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历史和纳迪尔沙传奇一生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 名人推荐
年度传记佳作,阿克斯沃西的《波斯之剑》将纳迪尔沙从一片混乱中拯救出来,它不仅塑造了一位集独裁、征战、残忍和疯狂于一身的非凡的人物形象,还展示了一幅伊朗的全景图像。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详实,而且富有参考意义。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非常成功的人物传记。迈克尔·阿克斯沃西了解他的波斯……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写得很好。
——戴维·摩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阿克斯沃西在解释什么改变了纳迪尔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称得上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感谢作者精巧的叙事,让纳迪尔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人,他的行为也变得可以理解……研究严谨……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就算带去海滩度假也可一读。
——威廉·弗洛尔,《中东学刊》
通读下来,全书学术性强,可读性好……对历史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都很有帮助……这本书展现了大量到目前为止还未曾面世的资料,还就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的崛起和统治提出了新鲜、独到的见解。
——乔治·布尔诺提安,《美国历史评论》
我怀着极大的乐趣与仰慕读完了这本书……阿克斯沃西提取了新的研究成果为己用,写出了一本不仅受学者认可,更受到广泛的历史爱好者欢迎的著作。
——查尔斯·梅尔维尔博士,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2022年3月14日 已读
戰爭狂人,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帖木兒,建立的帝國皆是曇花一現,其統治合法性和各部落的效忠源於不敗的戰爭業績和不斷的賞賜,一旦神話破滅,自然帝國內叛亂四起,一切歸於原點,所以納迪爾沙的結局早已註定。
伊朗 歷史 波斯 納迪爾沙 軍事
波斯 (2020) 豆瓣
Art of Persia
8.1 (8 个评分) 演员: Samira Ahmed
踏上难能可贵的探索之旅,了解拥有两千年历史的绚烂艺术文化,及其铸就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
故事中的这片土地拥有两个名字:波斯——古老而神秘,充满冒险气息,强大的国王建造了大批雄伟的寺庙和宫殿,美景超乎想象;伊朗——骄傲、孤立,对外界的干扰不屑一顾。
BBC Studios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许,得以深入伊朗进行拍摄,展现这座古国非凡的历史与文明。从迷宫式的集市到波斯古代君主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再到圣火燃烧逾千年的火神庙,主播兼记者萨米拉·艾哈迈德(Samira Ahmed)带领观众一同踏上这段独一无二的难忘旅程。
在三集的内容中,萨米拉将揭示波斯文明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跌宕起伏的演变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其一次次的辉煌与陷落。在这趟旅程中,萨米拉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波斯人曾有一度几乎迷失了自我,直到一本书的出现,才使他们得以重新认识自身,继而实现波斯文化的复兴——《列王纪》(Shahnameh)。菲尔多西凝聚毕生精力的史诗巨著,没能在他生前为他赢得期望中的赞许与财富,却在他死后长久流传——《列王纪》不仅掀起了波斯语言与文化的复兴大潮,更在后世绵延千年的数度王朝更迭与社会变迁中,成为了维系波斯传统的重要纽带,为伊朗人民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定的基石。
伊朗前传 豆瓣
SHADOWS IN THE DESERT:ANCIENT PERSIA AT WAR
作者: [英]卡韦赫·法鲁赫(Kaveh,Farrokh) 译者: 高万博,李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指文图书出品:波斯金狮奖年度历史图书,挑战西方学术霸权的波斯视角中东史,解密现代中东乱局的历史渊源。
古代伊朗人创建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波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忆中,波斯帝国一直是令欧洲人感到敬畏与恐惧的东方强权。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马其顿争雄,帕提亚王朝与罗马帝国鏖战,萨珊王朝则是拜占庭帝国的劲敌。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早期,波斯人一直站在 东西方对决的风口浪尖,直到被阿拉伯人取代。本书从军事史角度叙述波斯这个千年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分析波斯人博采众家之长的战争艺术,也涉及波斯的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探讨了伊朗保持强盛与对抗西方的秘密。
阿拉伯通史(第10版) 豆瓣
作者: [美国] 菲利浦·希提 译者: 马坚 新世界出版社 2015 - 5
《阿拉伯通史(第10版)(套装共2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一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从波斯到中国 豆瓣
作者: 王媛媛 中华书局 2012 - 5
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中亚、西域、唐代中原的摩尼教传播与发展脉络进行清理、考察,揭示该教在波斯遭禁后,中亚教会中枢地位的确立,及其以中亚为早期据点继续向东传播,进入西域、中原并繁盛于高昌的教会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唐代中原摩尼教的初传、摩尼寺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该教的禁断等问题。并以吐鲁番地区的高昌为中心,逐一探讨西域北道各绿洲城镇中摩尼教的初传、教团及其寺院分布、宗教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宗教仪式、教会人员的构成及教会与回鹘王族之间的关系。
中国伊朗编 豆瓣
Sino--Iranica: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Cultivated Plants and Products
作者: [美]劳费尔 译者: 林筠因 商务印书馆 2015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所著《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是他一生著作中较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著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波斯人 豆瓣
The Persians
作者: Geoffrey Parker 傑佛瑞.帕克 / Brenda Parker 布蘭達.帕克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7 - 9
西元前兩千年與一千年,被認為擁有眾多成員的遊牧民——亞利安人,向外移民出走來到了歐亞大陸的邊陲。其中一支抵達了裏海南岸,在上古史時代,這些早期移民者建立了當時一個最強大的文明:波斯帝國。
波斯人將告訴我們關於古代社會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本書將描寫新移民者波斯人所遭遇的環境艱難,而且就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創建了阿契美尼德帝國。它將與希臘人展開對於東地中海霸權的殊死戰,雙方的競賽將決定古代世界的地緣政治。
本書也將生動地描繪許多偉大的波斯城市,並且說明這些城市是如何以包容的政策讓不同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的各族群被吸引至此,而在融合下共同打造了一個卓越的文明混合體。我們將仔細品味這個文明令人讚嘆之處,這包括四通八達的皇家大道,以及為了克服乾旱而發明的供水系統(卡特納)。
《波斯人》將提供啟發式的眼光,深入理解其早期波斯人文明的影響、傳統與歷史,探究波斯人的過去依然在今天形塑當代的伊朗與整個伊斯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