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強國不強? 豆瓣
Can China Lead?
作者: 瑞吉娜-艾布拉米,柯偉林,沃倫-麥克法蘭 译者: 林添貴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6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豆瓣
作者: 陆学艺 2004 - 7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推出的一本社会流动研究的力作,系“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丛书之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通过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地位的获得、阶层的流动等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生历程及走向。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7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继往以为序章 豆瓣
作者: 田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
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卖点】
1.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雅理中国”系列003号图书;
2.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决断,呈现一幅多层次的立体的中国宪法史画卷。每一部宪法的背后,都有一篇史诗。本书点、线、面结合,既有大历史的跌宕书写,也有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打开了宪法研究必要的历史纵深;
3.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史及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本书试图回答:“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国家根本法,它在文本上确认并规定了什么,追根溯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宪法第一条所言称的根本制度,到底规定了什么?作为一部法律,“八二宪法”又是如何实施的?;
4.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对西方的经验和理论,作者反对“接轨心态”,反对不加区别的拿来主义,中国宪法学者可以借用外来的概念工具去理解中国的理论和实际,有勇气、能力与想象力去探究我们自己的宪法;
5.一堂生动的“宪法课”。本书的宪法叙事并不枯燥,而是以历史和规范文本为基础,从具体的人、事出发,追根溯源,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容纳时代的大变革;并且,书中呈现的“宪法观”,有趣生动,引人深思,值得广大法学人士阅读。
【图书简介】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名家推荐】
站在政治的高度,跳出法条谈宪制,这本书树立了一个典范。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这是一本带有较浓厚的“历史感”和“真实感”的书。这里,“宪法”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普世理论,而是一个形成和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其历史情景,也包含政治和司法实际,更包含变与不变。在这样的视角下,宪法和宪法学成为一个变动中的、多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有矛盾又有抱合,既有碎片也有整体。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文字和实例,使得全书可读性较高。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如何发现中国问题,如何形成适合中国历史条件和时代变迁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面临的挑战。不但需要反思简单的移植和搬用,而且需要对传统范畴和外来概念同时置于具体情境中加以审视,才能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沿着苏力、强世功等对中国宪制的探索思路,田雷在中国政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富有生机的范例。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不是关注概念层面的应然,而是从经验层面关注当代中国的一些宪法实践,田雷教授的研究非但拓展了宪法研究,也出色例证了社会科学的宪法研究进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编辑推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阶段稳固下来,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探讨在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中,宪法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制度创新,揭示宪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的演进。
本书装帧设计夹带“私货”,重庆为西南地区“法学重镇”,又和作者的求学、工作经历息息相关,故封面以重庆的摄影作品为主设计。摄影师是美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员签约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地理》《这里是中国》。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怀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即领土、人口、政府和主权。所以,我们要认识现代中国,至少须回答:中国作为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各省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边疆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19世纪之前是如何成形并得以维系的? 它在19世纪被卷入世界范围的主权国家体系之后,是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尤其是既有疆域,并在国际上获得对其主权的确认的?20世纪以来不同形态的国家体制,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及通过何种路径而形成的?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回答,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 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她到底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民族国家,抑或一个在疆域整合和政治认同方面依然面临重重危机的非常态国家? 这些问题不解释清楚,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及其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建构的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欲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有必要从过去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以及“碎片化” 的泥潭里解放出来,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究对今日中国的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不是仅仅从政权性质的角度加以界定,而是从更宽广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那么,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和概念架构,均有待重构。在前述组成现代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中,除政权外,还必须考虑到疆域、族群构成和主权形成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政权本身也必须放在国家形成的宏观历史视野里加以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换句话说,是中国朝向一个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时间跨度和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了过去以革命或现代化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
走过两遍的路 豆瓣
作者: [美]柯文(Paul A. Cohen) 译者: 刘楠楠 2022 - 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师从汉学泰斗费正清、史华慈的史学名家
★《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的又一力作
★堪称西方汉学界划时代作品
★以一种西方式的分析想象力点亮中国史思维
★为中国历史研究者们提供新方法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豆瓣
作者: 陶菊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4
1912年袁氏当国至1928年东北易帜,
17年间13任总统“你方唱罢我登场”,
更有46届内阁如走马之灯,
政坛无一日不纵横捭阖,军阀无一日不染指兵祸
————————————————————
民国史话第一人,巨笔如椽,
亲闻、亲历、亲见,细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多重历史线索条分缕析,
成就中国版《光荣与梦想》
————————————————————
三十载波诡云谲,有传奇也有荒诞,是世态也是人性,
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必读之作
王学泰 王焱 雷颐 吴思 张鸣 张宏杰 谌旭彬 倾力推荐
————————————————————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
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
政变,暗杀,学潮,工潮,政争
1895—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当时人述当世史”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县乡中国 豆瓣
作者: 杨华
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县域基层干部有哪些自主空间?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县域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几年的实地调研写成的关于县乡政治运行逻辑与实践的力作。书中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发展和激励,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作者对县域治理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该书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读书中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思想盛宴。
中国是部金融史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中国是部金融史》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全新力作,《世界是部金融史》姊妹篇,透过金融读懂中国三千年把金融那些事儿一次说清楚,三千年来谁著史——文明盛衰的密码是什么?人间沧桑的正道为何物?金权有着怎样的规则?贫富有着怎样的逻辑?
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围绕金融实践这个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条分缕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一部上下三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金融史,透过《中国是部金融史》,你能将它看明白。
中国是部金融史2 豆瓣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九州出版社 2014 - 3
本书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经、金融之战,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与读者从一个全新视角解读历史、理解现在。
符号里的中国 豆瓣
作者: 赵运涛 2021 - 7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豆瓣
作者: 齐锡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9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研究 豆瓣
作者: 蒋力蕴 2017 - 5
本书以不同时期国内外存在的主要边缘地区开发模式为坐标,探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作者认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人文条件、国家的内外环境、中国治理新疆的历史路径,决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为了完成任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内部结构、运转方式和人员组成,发展出世界上的开发边缘地区的模式——嵌入- 生长模式。
改革的逻辑(修订版)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周其仁教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周其仁教授对未来中国改革之路提出了独特看法。
中国巨债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海影 中信出版社 2014 - 10
过去20年,中国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受到很多国家的艳羡,同时也令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立志效仿。中国宏观数据表现靓丽,为什么每个个人却感觉举步维艰?因为大量投资被浪费了。地方政府与国企软约束体制下,债务膨胀与产能过剩互为镜像上升,如癌细胞般蔓延,注定难以长期维持。现在,钟声已经响起。
本书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隐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体制性因素导致过多投资,过多投资导致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受到巨大的债务杠杆的支撑,但却难以长久持续。如果现有问题得不到本质解决,中国经济将迎来大变局时代。习惯了镀金时代的人们,该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后繁荣时代”做好准备?
这不是一本“中国崩溃论”和危言耸听式的书籍,本书的观点建立在对实际经济运行逻辑的严格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金融危机机制与中国近代历史的细致梳理,结合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逻辑的力量展示中国经济未来不得不然的规律性走势。
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 豆瓣
作者: (美)苏黛瑞 译者: 王春光 / 单丽卿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已被公认为西方学界关于当代中国转型和流动人口的最重要文献,曾获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图书奖。
20世纪末,中国与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该如何处理大量被推向城市的流动者的公民权问题?对任何地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而在中国,这种棘手的情形变得尤为复杂。
在这部以生活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农民流动者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著作中,作者揭示了市场、农民流动者以及消退中的国家计划体制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流动者是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抗争并催生新的公民权模式的。
居危思危 豆瓣
作者: 温铁军 东方出版社 2016 - 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调整与机制创新研究》,尝试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内容涉及:国内外宏观形势分析、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比较、乡村文明复兴与乡村治理模式探讨、社会化农业、粮食金融化与粮食安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当前农业农村政策、农民合作组织、东亚小农结构、农民工等。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共同富裕 豆瓣
作者: 贾康 / 苏京春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22 - 5
本书采用开阔的视角和观点,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书稿基于已有的多项中外具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紧贴中国实际,围绕“先富共富”和“收入分配”等关键点展开讨论。同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问题对代表性案例作出深刻剖析和总体性的基本诊断,在深入剖析问题之后以 “对症下药”而 “综合施治”导向,提出中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和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体系化政策主张。本书作者贾康是我国著名的财税专家,在写作中以其长期研究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对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问题——优化收入分配,提出大量改革建议与意见,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豆瓣
作者: 张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聚焦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性质,围绕以国家权威为中心的动员体系、权利界定体系、组织体系、法律责任和整合地位的现代性“建设”之作用等展开论述,试图以此揭示乡村冲突的结构和制度性来源。作者认为,基层社会的权利界定和实现,与国家的实质性关联仍然较弱,却与地方性权威单位的治理原则密切相关;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尚未使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原则和规范发生朝向现代的根本性变化。本书是一本经典的乡村基层政权研究著作,对乡村建设实践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