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下) 豆瓣
作者: 洪汉鼎 商务印书馆 2010 - 1
该书认为,分析哲学与解释哲学不仅在认识论方法论各有不同,而且对于哲学本质及其任务也完全殊异的各具不同特质的哲学思潮。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诠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想主流,尽管许多哲学家都想对其进行融合,但由于它们自身的独特本质,这种融合最后只能采取相互弱化的形式,即在相互若何各自的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吸收对方的一些观点,如诠释学在强调语言在解释中重要性的同事吸取了分析哲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而分析哲学在繁华分析原则的同事也吸取了诠释学传统里的语境论、历史因果理论。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豆瓣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A Reader’s Guide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M. 怀特 译者: 张晓川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它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方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该书中观点的透彻理解是全面把握维特根斯坦卓越思想的关键环节。本书对这部异常艰涩和难读的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引,希冀给予研读原著的读者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 豆瓣
作者: [美] 纳尔逊· 古德曼 译者: 姬志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古德曼的又一部集中阐述其构造主义、多元论和相对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著。作者通过对世界、样式以及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及其正确性标准的一般阐明和探究,以及对风格、引语、艺术的象征功能和知觉问题的具体讨论,得出了“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世界是由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系统构造出的各种世界样式构成----这个非实在论结论;并且作者“在似乎不可能发生关系的不同领域中令人惊奇地发现了某种关联”,即:哲学、科学、艺术等都是服务于不同目的的构造世界的方式。
本书是古德曼的又一部集中阐述其构造主义、多元论和相对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著。
20世纪分析哲学史2 豆瓣
Philosoh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age of meaning
作者: [美] 司各特·索姆斯 (Scott Soames) 译者: 张励耕 华夏出版社 2019 - 1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
第二卷通过如下哲学家或学派来解释分析传统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演变:首先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英国的日常语言学派,然后是威拉德·冯·奥曼·蒯因在科学启发下向自然主义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与唐纳德·戴维森的语言理论的融合,最后是索尔·克里普克对必然性和先天性的概念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分析哲学的轨迹。正是这个时候,分析的传统背离了关于哲学的语言观念,并回归到把逻辑和语言作为哲学理论化的有力工具的早期视野中去。尽管关于哲学的语言视野失败了,但我们在理解哲学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第二卷讲述了上述故事,而它的“尾声”部分勾勒了二十世纪结束之际哲学专业化的多元化新纪元。
语言、真理与逻辑 豆瓣
作者: [英] A.J·艾耶尔 译者: 尹大贻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在1936年出版之后,博得英国哲学界的普遍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尖锐的批评。《语言、真理和逻辑》是艾耶尔25岁时写的,但它至今仍然是20世纪一部被广泛阅读的名作。他从坚决反偶像论的观点出发,运用流畅的语言,把充满新鲜血液的逻辑实证论介绍到英国哲学界。艾耶尔这《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为他们所喜爱。
总的说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语言、真理与逻辑》不仅曾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而且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对于哲学著作来说,这是很少见的。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感觉与可感物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奥斯汀 译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剑桥学派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为数不多的重要著述之一,是作者针对逻辑语言学领军人物艾耶尔的驳论。作者从艾耶尔等人的错误入手,逐一对其加以驳斥。奥斯汀认为,艾耶尔没有能够理解一些在他自己看来最重要术语的基本功能,如"幻想","期待","看上去像是"等。他认为,这些术语表示的是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有所保留;而艾耶尔却引进了所谓的"感觉与料",这个概念丝毫无助于增加我们的理解力,也不能帮助我们将我们所看到的说清楚。
本书中文版由我国当今最重要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译出。译稿完成后,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多次开设专题讲座,以中英文对勘的形式讲授此书。此次出版,也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本书可作为高校哲学系的专业教材。
如何以言行事 豆瓣
作者: [英] J.L.奥斯汀 译者: 杨玉成 / 赵京超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本书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奥斯汀(1911—1960)的重要著作,也是分析哲学日常语言学派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本书中,奥斯汀提出了“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的区分,并进而提出了更一般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具体地说,就是他认为语言活动不仅仅是进行陈述,而是可以区分为“话语行为”、“话语施事行为”和“话语施效行为”,从而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经过塞尔和格赖斯等人的修正和发展,成为语言哲学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
言语意味着什么 豆瓣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褚思真 /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05 - 6
导 言

在《将负量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Essa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Negative Grandeur in Philosophy)中,康德设想了一个有十分程度的吝啬、而又力争十二分程度的兄弟之爱的人,与另外一个有三分程度的吝啬并且有能力达成七分程度慷慨目标的人——而这个人只做出了四分程度的慷慨行为——相对比。他得出结论,虽然按照行为来衡量——二比四——前者不可辩驳地要比后者低劣,但实际在道德上,他比后者更为高尚。我们或许应该使用一种类似于此的算术式的价值评估来评判科学著作……社会科学明显是处在一个有十分程度的吝啬的阵营里,而且,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以康德的方式来将它们必须克服的社会力量的因素考虑进来,我们无疑就能够更为准确地对它们的价值进行评估。当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个其影响遍及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特殊目标时,这一点就更确真无疑了。这种特殊的目标,即语言,是整体性的和不可分割的,在索绪尔的研究中,它是通过对其所有内部社会变量的排除而建构起来的;或者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它是由赋予语法的形式属性以优先权——这种优先权损害了功能性限制——而建构起来的。
在这种学术研究成为流行时尚之前,我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即以确立“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为目的,停留在对《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方法论的“解读”之上的研究(所幸它没有发表)。因此,对于这一具有至高权力的学科所施加的最为可见的支配性影响,我可能比别人更为敏感,无论它是涉及理论著述的文字手稿,还是按照表面意义对概念所作的机械转换,或者是所有不假思索的借用——这种借用割裂了完工的作品(opus operatum)与操作的方法(modus operandi),导致了一种预料不到的、有时是荒谬的再解释——所作的机械转化。但是对时髦品味的反抗,绝不是一种注定要认可无知的拒绝:最初是索绪尔的著作,然后是——当我开始接近于察觉到作为执行的话语(和实践)模型的不足之处时——乔姆斯基的著作(他的著作认识到了生成性倾向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就是包含一些基本问题的社会学。
这一点仍然是不可否认的,即除非我们超越作为纯理论的结构语言学意图之中所固有的限制,否则这些问题就无法发挥它们全部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的全部命运实际上是由索绪尔的初创行为(inaugural act)所决定的;通过这种初创行为,他把语言学的“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区别开来,并且通过为后者保留语言学的头衔,排除了所有在语言与人类学之间确立一种关联的研究,排除了讲说它的人的政治历史,甚至是语言讲说区域的历史,因为所有这些事物不能对语言知识本身有所增益。尽管结构主义语言学被假定为源自语言被赋予的自治性(这种自治是相对于该种语言生产、再生产和使用的社会条件而言的),但它如果不实施意识形态的影响,即将一种科学性的表象赋予给对历史产品的自然化,即赋予给象征性的对象,它就无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科学。语言学场域之外的音韵学模型的改变,对各种象征性产品、亲属关系分类体系、神话系统或者艺术作品而言,具有使其初创过程普遍化的效应,正是这种初创过程通过把语言方式与其生产和运用的社会条件分离开来而使得语言学成为了最自然的社会科学。
不言而喻,不同的社会科学对这匹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也具有不同的先天容纳倾向。将人类学家与其对象联系起来的特定关系,以及由其外部观察者的地位所赋予的“公正的观众”的中立性,使人类学成为其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当然,还有艺术或文学的历史传统:在这一领域,引进一种预设了功能的中性化的分析方法只能是使感知艺术作品的模式变得神圣化,而这种模式总是要求鉴赏家的、即“纯”的和纯粹的“内部”性情倾向,而排除任何对“外部”因素的“还原性”指涉。因此,颇像是另外一个理论分支的祈祷轮 (prayer wheel),文艺符号学把对艺术著作的膜拜抬高到了理性的层次,而同时又没有改变它的功能。在各种情况中,社会都被排除在外——这使得语言或者任何其他象征物都被当作了其自身的终极目标——这颇有助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成功,因为它赋予以纯粹内部分析和规范分析为特征的“纯粹”实施以一种没有结局的游戏的魅力。
因此,推导出这一事实的所有结果就成为必要了;而这些则被语言学家和他们的模仿者强有力地压制了,以致如《普通语言学教程》所断言的, “语言的社会属性是其内部特征之一”,并且社会的异质性都包含在语言之中。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事业当中所包含的风险,这种风险并非是显而易见的粗糙,因为对这种粗糙可以进行最为严格的分析;这种分析能促成被压抑之物的回升,但这也是它受到指责之处。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在接受一种较低的区分性(distinction)利润的同时,选择为真理付出较高的代价。


导言
第Ⅰ部分 语言交换的经济
1.合法语言的生产与再生产
2.价格形成与利润预期
第Ⅱ部分 言语与象征性权力
1.权威化的语言:使仪式性话语有效的社会条件
2.制度的仪式
3.认同与表征:对地区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所需要的元素
4.描述与规定:可能性的条件与政治效力的限制
第Ⅲ部分 对话语的分析
1.审查与塑形
2.宏大话语:“关于对《读<资本论>》的几个评注”的若干社会学思考
3.科学性的修辞:对关于孟德斯鸠效用的一种分析的论证
注释
译后记
言语行为 豆瓣
作者: John R. Searle 外研社 2001 - 1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问世以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不应求,10月份便分开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版发行如此宏大规模的语言学著作,这在我国学术出版发行史上是不多见的。自出版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争相订购,研究生和大学生生把《文库》视为良师益友,教师无论老中青都把《文库》视为知识更新的源泉。实践证明,外研社推出的《文库》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好评,它将成为推动我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宝库。
在成功出版《文库》首批54种的基础上,外研社现在又推出《文库》第二批58种。《文库》第二批具有五大特色:一、由58部英文原著组成,所覆盖的学科从首批的26个增加到现在的33个,新增学科包括语言学史、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言的起源、语法化学说等,能更广泛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收入了当代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韩礼德、乔姆斯基、奥斯汀、格莱斯、利奇等名家的最有影响的伤口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三、增加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世界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经典著作;四、依然配有专家导读,专家的队伍比首批更为强大;五、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教授作序。
本《文库》是一个大型的、开放性的系列丛书,它将对我国语言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外研社还将继续引进,争取把国外最新的、最具影响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著作不断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从逻辑的观点看 豆瓣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Nine Logico-Philosophical Essays
作者: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译者: 陈启伟 / 江天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2
《从逻辑的观点看》是W.V.O.蒯因的第一部哲学论著,由九篇论文结集而成。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如关于何物存在的本体论许诺的学说,关于共相(抽象物)问题上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的折中解决方案(概念论),关于经验论“两个教条”(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分与还原论)的批评和整体主义的知识观,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和对“意义”观念的否定,关于数理逻辑的新基础(NF)以及对内涵(模态)逻辑的批评等,都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哲学和自然之镜 豆瓣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作者: [美国] 理查德·罗蒂 译者: 李幼蒸 商务印书馆 2003
本书获得广泛影响的一个社会性原因恰在于,作者以深厚的分析哲学素养,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分析哲学教师培养出来的大批中青年人文学者,用分析哲学家熟悉的语言,指出了分析哲学当前发展中的证结所在,因而易于引起共鸣。因此这本书首先应看成是一本关于当代美国哲学思想的论著。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 豆瓣
作者: (英)维特根斯坦著 译者: (加)孔欣伟编译 2017 - 11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学和语言学方面所做的贡献,着重展示了维特根斯坦是如何清晰的论证了语言边界的存在,肯定绝对价值和人生意义都在语言边界之外,以及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边界之外的不可言说之物可以在生活里显现的理论依据,这种神秘的显现为维特根斯坦揭示的神秘意涵等内容。本书旨在通过精选出维特根斯坦的经典思想,辅以编译者的理解和诠释,引导读者认识哲学思辨的局限性,并通过阅读此书,在各自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以在未来生活的某个时刻见证不可言说之物显示自身。
心智、语言和机器 豆瓣
作者: 徐英瑾 人民出版社 2013 - 10
《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人类理智研究 豆瓣
译者: 王江伟 北京出版社 2012 - 5
《人类理智研究》是由《人性论》的第一卷改写而成,《人类理智研究》的内容清晰简洁,是了解休谟思想的最佳途径。《人类理智研究》总共十二章,各有一个主题。第一章是全书的引子,交代此次研究的性质和任务。体谟在此将一切哲学分为两类:简易浅显的哲学和精密深奥的哲学,对人类理智的研究乃是属于后者。在第二章中,休谟将人们心灵的各种知觉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体谟在第三章明确提出了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三种原则:相似原则、接近原则和因果原则,并分别用了一些简洁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两章是一种预备性的讨论,其中提出的立场和原则,正是接下来的讨论的开端。
符号逻辑讲义 豆瓣
作者: 徐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这份讲义是当代逻辑入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大约是一阶逻辑的前部,可作为教科书或参考书,用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院系的当代逻辑课程。希望了解一点当代逻辑的各科学生,也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可用于一阶逻辑课的教材不少,导论性的教材更多;但两类教材的脱节是个老问题。国外一些教材在导论性内容后增加些一阶逻辑的内容(如完全性定理),其中有的已被国内学者介绍或模仿。但这类教材通常仍只能用于导论课。编写《符号逻辑讲义》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把脱节的教材连起来。说到西方人写的当代逻辑入门教材,不能不提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这类教材是由逻辑界之外的人撰写的。有一次,美国哲学界的几位同事谈起部分学生逻辑水平很低,其中一人开玩笑说,那是你们逻辑学家的过错——谁让你们不写几本好的初级教科书呢?西方人写的逻辑教科书,有的很好,有的也很糟。所以,选用这类教材时要慎重,决不是西方人写的就一定好。
作为学科和知识体系,当代逻辑并没有理科当代逻辑、上科当代逻辑和文科当代逻辑之分。任何人着想掌握当代逻辑的基础知识,应该学习的决不会比其他学科的人更少。编写《符号逻辑讲义》时,在基本内容的选择上对各学科读者一视同仁,但为了使没经过理论数学的严格训练的人也能学好,在写法上力求从接近直观的东西入手,循序渐进。
哲学问题 豆瓣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9.0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7 - 4
本书作者、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的研究领域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他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奖。在哲学上,他的观点大抵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是他早期的最后著作之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论点,可以代表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在本书各章中,我主要限于谈论那些我认为可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的问题,因为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为了这个缘故,本书中知识论所占篇幅就比形而上学更多些,而哲学家们讨论得很多的一些论题,倘使加以处理,也处理得非常简略。
战时笔记:1914-1917 豆瓣
作者: [奥]维特根斯坦 译者: 韩林合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战时笔记》是维特根斯坦的1914—1917年写的笔记。该书是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时所作的笔记。包括哲学笔记和私人笔记两个部分。哲学部分主要探讨了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私人部分主要记录了写作期间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及其人生经历。
心理学哲学笔记:1948-1950 豆瓣
作者: [奥]维特根斯坦 译者: 张励耕 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心理学哲学笔记》是从维特根斯坦有关心理学哲学的最后几个笔记选编而成。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的新的哲学理解对哲学家们有关心灵、身体、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对心理学家们有关心理概念的诸多理论进行哲学分析,指出其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