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像女孩那樣丟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何定照 商周出版公司 2007 - 1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她身之欲 豆瓣 谷歌图书
2016年5月第1版
8.0 (71 个评分) 作者: 丁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其它标题: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
乳房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玛莉莲・亚隆 译者: 何颖怡 华龄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最新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再度以新的活力现身于历史舞台,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新世纪的今天走势强劲。
Revolting Prostitutes 豆瓣
作者: Juno Mac / Molly Smith Verso 2020 - 3
How the law harms sex workers—and what they want instead
Do you have to think that prostitution is good to support sex worker rights? How do sex worker rights fit with feminist and anti-capitalist politics? Is criminalising clients progressive—and can the police deliver justice?
In Revolting Prostitutes, sex workers Juno Mac and Molly Smith b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to questions that have long been contentious. Speaking from a growing global sex worker rights movement, and situating their argument firmly within wider questions of migration, work, feminism, and resistance to white supremacy, they make clear that anyone committed to working towards justice and freedom should be in support of the sex worker rights movement.
万物的签名 豆瓣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8.5 (34 个评分) 作者: [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 译者: 何佩桦 中信出版社 2015 - 3
继《美食,祈祷和恋爱》之后 再次出发 寻找爱的真相
拥有科学而智慧的头脑,理性冷静的心态,
面对世间万物,活得聪慧大气,
这才是女人最高级别的性感。
希拉里:“真正伟大的一本书!”奥普拉:“此生必读!”
《时代周刊》、奥普拉杂志、美国亚马逊、巴诺书店年度十大好书
纽约时 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美国亚马逊、诚品 年度感动推荐
◆这是一本光芒四射的小 说,一次珍贵的文学成就,一本庞大、全知的小说,关于爱与人生,吉尔伯特在这本书中捕捉了这广阔世界的精髓。 ——《华盛顿邮报》
◇《万物的签名》是向大自然的智慧致敬,吉尔伯特以她特有的耐性,揭示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真相。 ——《纽约时报》
————————————◆————————————
阿尔玛·惠特克,与世纪同生,在一八○○年滑入我们的世界。
白手起家、从事植物探险而一跃成为费城首富的父亲是阿尔玛眼里永远的太阳,出身名门的母亲则是冷静完美的月亮,志趣相投的植物出版人是她亲密的工作搭档。在阿尔玛的世界里,科学与理性统治一切,身体和头脑需要双重满足。天赋异禀的她,借由对植物的探索与认识,一步步解开推动生命发展的机制。而她最艰巨的任务,却是让她亲近的人理解她、爱她。
为了爱,阿尔玛一直陪伴父亲;为了爱,她与一个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结婚,却又因为爱,将爱人放逐到地球另一端,才发现时间所剩无几,留给她的,又何其少……
十九世纪最雄心勃勃的女植物学家,做着最具纯粹想象力的工作。从伦敦、费城到芳香之地塔希提、阿姆斯特丹,她决心勇敢地爱下去,重写生活脚本,在世上,闯出自己的路。
因为爱,是生命的回声,自始至终,声声不息。
性政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米利特 译者: 宋文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作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她们自己的文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伊莱恩·肖瓦尔特 译者: 韩敏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的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提到近200名当时湮没无闻或不入文学史的女作家;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仍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中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林顿、奥利芬特、布雷登、布劳顿、伍德、休厄尔、扬、罗宾斯、格兰德、施赖纳、埃杰顿、沃德及20世纪的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德拉布尔、拜厄特和卡特等二三十位女作家的创作。1999年的增补版在原书的前后各增加一章,回首20年问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巨大变化,回应对此书的各种批评,并把论述的下线拉到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神圣的欢爱 豆瓣
Sacred Pleasure: Sex, Myt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9.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理安·艾斯勒 译者: 黄觉 / 黄棣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类学和性学经典著作
★从文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视角探求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神圣性
★ 破除性史中令人迷惑不解的神话
★ 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对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迹的美妙感觉
-----------------------------------------------------------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作者雄辩地指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特征;在伙伴关系下,性行为不再低贱、肮脏和痛苦,爱情、性爱、生育将成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部分。
-----------------------------------------------------------
【编辑推荐】
全书纵然是详细谈及从古到今,从动物到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全球和全人类性事的各个方面,直至细枝末节,但绝无任何一点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迹象。作者立意高远,她要说明的是:人类两性的性-肉体关系同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同构的,性学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用了这么一句话:“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进一步说,人类只有首先完成性-肉体关系上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进而实现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
这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性学著作,它展现了一幅西方意识革命、女权运动和性解放的全景画卷;是一本使读者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
【媒体评价】
一部高瞻远瞩和热情洋溢的学术著作,从性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性爱同权力的关系。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关于性、爱情、痛苦、快乐、灵性和社会……所有你想了解或应当了解的,这本书里应有尽有。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既引人入胜,又极其重要。
——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国际智库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
……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从根本上瓦解了原先继承下来的侵犯和统治关系,代之以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动态的伙伴关系社会的美好前景。
——阿瑟•阿伦(Arthur Aaron),《爱情和自我的拓展》(Love and the Expansion of Self)一书作者
对肉体的直言不讳的、学术性的,又是令人震撼的巡礼……为两性的愈合奠定了基础。
——琼•博瑞申科(Joan Borysenko),《修身养性》(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一书作者
……改变的蓝图和希望的宣言。这是所有恋爱者的“必读书”。
——斯图尔特•A. 施莱格(Stuart A. Schleg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碎片 豆瓣
La frantumaglia
8.9 (1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0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他者女人的窥镜 豆瓣
Speculum:De l'autre femme
作者: (法) 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屈雅君 / 赵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谁在你家 豆瓣
作者: 沈奕斐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6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再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家庭的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更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等。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豆瓣 谷歌图书
9.6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译者: 艾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你的夏天还好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飞行云“비행운”
8.7 (356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薛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累积五年的八段人生
《你的夏天还好吗?》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面临绝境,赤裸裸地暴露在现实之中,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许会激起中国女性读者的共鸣。作为韩国文坛*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金爱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主人公的力量。
甜蜜恋爱课:建立亲密关系的爱情指南 豆瓣
作者: 贝加 2020 - 8
★实用性,一本讲透两性关系的相处之道,有效建立亲密关系!
★易操作,“亲密关系五步恋爱法”一学就会,简单好用!
★科学性,案例陈述+心理学分析,直达问题本质!
★代表性,精选常见问题,提供解决办法,快速解决问题!
—————————————————————————————————————
在男女交往中,很多人容易陷 入相处关系的误区:没勇气表白,错把暧昧当成爱情,忽视恋人的付出,常把“分手”挂在嘴边,一沟通就吵架……实际上,陷入误区而导致恋爱失败,都是因为情侣双方没有正确建立亲密关系。
资深情感专家贝加,以心理学为基础,深入分析恋爱中的种种阻碍,建立了自我分 析、伴侣选择、冲突解决、信任建立、长期相处的“亲密关系五步恋爱法”,帮助数万人识别恋爱中的误区,让恋爱走向甜蜜幸福。
翻开本书,借助作者的方法,建立与恋人的亲密关系,享受甜蜜幸福的恋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