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豆瓣
The Outline Trilogy: Outline, Transit, Kudos
8.6 (24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3
编辑推荐:
★蕾切尔·卡斯克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三部曲,每一本都受到全球各大权威媒体的重磅推荐!
《边界》被评为《纽约时报》2015年度十大图书,《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纽约客》2015年度书单;
《过境》被评为《时代》周刊2017年度十佳虚构类书籍,入选金史密斯奖终选名单;
《荣誉》被评为《纽约客》杂志2018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2018年度百佳图书,亚马逊图书编辑推荐2018年度百佳书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婚变》作者杰佛里·尤金尼德斯,《七个谎言》作者詹姆斯·拉斯顿共同推荐!
★别具一格的开创性文体,用对话串联起所有故事情节
在蕾切尔·卡斯克之前,没有任何作家能将第一人称视角小说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隐形的叙述者。全书记述几十段主人公与她遇见的各类人所展开的对话,每句对白都是一段哲理,每个出场人物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对话中,只作为一个忠实、精确的倾听者与记录者,而将自己放在几乎隐匿的位置。
★从一位知识女性的视角,精准剖析所有女性都会遭遇的问题,用极尽冷静克制的语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
作者在三段生活化的故事中,用极其敏锐的视角和精确而不浮夸的语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直指人们生活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个人、家庭、欲望、背叛——不被提及的阴暗面,剖析女性在面临诸多道德困境时也许不甚完美的应对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心理,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纯质纸印刷,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插画师古古丁绘制人物插画,极简线条勾勒众生相。
------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是英国女性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三部曲,包括《边界》《过境》《荣誉》三部独立的中篇小说。主人公是一名离异的中年女性作家,她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三段生活中片段化的故事。小说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开创性文体,用对话串联起所有故事情节,用极尽冷静克制的语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传达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边界》讲述了主人公在前往希腊教授一门创意写作的故事,途中与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聊天,听取他们的故事。她遇到的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他们的幻想、焦虑、悔恨和渴望,老生常谈的话题——出轨、离婚、苦闷——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有趣。作者在本书中高度关注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所遇见的种种困境,从而传达自己的观点。
《过境》延续了上一部,讲述主人公回到伦敦定居的故事。作者继续用细腻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在建立新生活过程中被迫面对的各个方面:个人的、道德上的、艺术创作上的、实际生活要面对的,以及关于权力、死亡、重生的种种思考。作者延续了她对女性的关注,捕捉人们对安逸生活和逃离一切的渴望,剖析了这一矛盾心理背后对于真实生活的向往。
《荣誉》继续讲述主人公乘机去欧洲某个不知名城镇参加文学节,叙述了在文学节中采访、晚宴、沙龙等一系列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一个处于变革中的欧洲,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同时深入探讨了痛苦和荣誉的价值、关系。此外作者继续探讨女性在家庭、亲子和艺术等主题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与出路。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4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0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职场妈妈不下班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Familie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译者: 肖索未 / 刘令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7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但同时也是两种关于性别、公平和感激的观念进行交锋的舞台。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得以进入职场,却并未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现代化使她们作为劳动者进入职场参与第一轮班;另一方面,回到家她们也必须作为主力承担第二轮班:做家务并照顾小孩。多数男性并不分担照顾子女和家庭的任务。这使得女性承担了每年几乎多出一个月的额外劳动,也令她们生活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职场父母婚姻中家务分配的专著, 作者引入了一系列的概念——比如“停滞的性别革命”、“感激经济”和(为掩饰冲突而制造的)“家庭迷思”等以帮助读者理解人们从职场回来后在家上“第二班”的种种情形。作者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地访谈与交流,论证有力,内容翔实,是性别学与社会学的杰出作品。兼具理论洞见和文字之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 豆瓣
作者: 王金玲 / 姜佳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性别与生活口述史丛书”以性别为视角,以口述史为方法,记录和研究生活的历史和变迁,反映其对个体生活与命运的影响。
《被拐卖妇女口述史》主要是通过对30多位云南/广西籍被拐卖、拐骗到华东五省成婚,或成为性服务者、廉劳动力等的妇女的访谈,反映今天拐卖、拐骗现象的特征。书稿呈现了被拐卖、拐骗妇女的生活实况,以使社会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群。
賣淫的倫理學探究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甯應斌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09 - 5
以擁娼的自由主義與反娼的女性主義之辯論為主軸,並且參酌了當代的批判思潮與妓權觀點,本書全面地探究了關於賣淫的道德爭議,非常有助於理解當前女性主義、性倫理(應用倫理學)、性∕別理論、後現代思惟的一些焦點議題。本書除了學術研究價值外,清晰,寫與易懂的論證也適合作為性倫理的教科書之用,並可供社會討論賣淫議題的參考。
男性统治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
基层女性 豆瓣
7.0 (46 个评分) 作者: 王慧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关于男女平等,她说——
这不应该是需要反复诉说的事。
关于年龄焦虑,她说——
喜欢自己的人,不会有年龄压力。
关于焦虑,她说——
活在当下的人不会焦虑。
关于伴侣,她说——
要和精神富裕的人在一起。
关于婚姻,她说——
婚姻不谈爱,谈经营。
关于全职妈妈,她说——
没有全职妈妈,只有家庭主妇。
关于生育,她说——
女人要为自己生孩子。
作为一个网红和一位基层女性代表,她正在做着一件渺小又伟大的事——
替那些失语的基层女性发声。
因为一条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短视频,作者从此常驻新浪热搜。在视频中,她用开公司的比喻,讲述了在当下的生育福利制度下,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王慧玲制作了一系列视频,阐述自己的婚恋观点,内容涉及原生家庭、恋爱生育、强弱势关系,以及约会文化、穿衣自由等等,几乎每一条视频内容都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脱胎于这一系列短视频,紧紧围绕当下性别权益的热门议题展开,通过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三个主题,论述女性要如何摆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成为一个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性。
作者将讲述对象界定为精神、物质双不独立的女性人群。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作者看来,难以独立的基层女性,在当下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遇到的困境,既有其独特性,也有之于全体女性而言的普遍性;第二,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逃离基层女性命运的故事,她为此感到庆幸,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女性逃离困境,把握命运,成为独立的自己。
無花果 豆瓣
作者: 周浙平 2022 - 3
1980年代初期,農民為急切地改變集體化時期造成的貧困,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從本書記錄的59位女性受訪者的故事中可見一斑。她們勇敢地將心中最柔弱的部分展示給讀者,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她們用心痛和淚水換來的,甚至包括屈辱和生命。
本書記錄的是1980年代至21世紀初,在涉及南北方十數省販賣婦女事件中,口述者們親歷深陷歧途的遭遇。她們當中最小的只有12歲,一多半是未成年少女。她們未嘗花季的甜美,卻拾起人生的苦果。她們被人販子,有時還包括自己的親人,投進舉目無親的異樣環境中,被迫與陌生男人成家生子,操家務,受苦重,被白眼,遭虐待。三十幾年過去了,她們雖過上了常人的生活,卻付出了讓人意料之外的代價。
本書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口述歷史,雖也間雜了8位男性的口述,仍然是圍繞著女性特殊的話題展開。在她們述說的話語間,深深地留下了女性的無奈和頑強,透露出女性的多重關注,如無法選擇配偶的家庭生活,男性對女性的家暴虐待,為人生子的性奴工具,女性在子女眼中的擔當,女性在農民家庭中的地位,女性對家庭經濟的負擔,女性在子女教育中的希冀,女性對父母孝道的遵從,女性在子女和個人意願兩難中的選擇,又是如何屈從命運的安排留在了異鄉的山西。
唐行小姐:被卖往异国的少女们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日]森崎和江 译者: 吴晗怡 / 路平 2022 - 3
明治、大正、昭和初期,狂飙迈向近代国家的日本。
不断增长的国力与依旧贫瘠的土地。
无以为生的少女们,不得不去异乡讨生活。
或是自愿,但多是被骗,她们藏身船舱,本想到海外寻条出路,却被迫接客,成了妓女。
她们就是唐行小姐,是人贩子眼中均价五百日元的商品,是世人眼中的偷渡女、海外丑业妇、日本之耻,是被“祖国”献祭给受压迫民族的供品。
但她们同样也是被卖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少女,也曾被故土温柔以待过。
故乡的女儿啊,即使寒风灌满胸脯,也乐于用肌肤余温去温暖他人。
即使被亲人抛弃,但一想到故乡,还是会露出或欣慰、或洒脱、或羞涩、或坦然的笑意。
.
.
我想找到一种由女性叙述女性经历的、只属于女性的语言。向我袭来的便是森崎的话语……这个人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太难估计了。——上野千鹤子
.
日本有评论者称其为“非虚构写作的纪念碑式作品”,可以说并非过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我国广有影响的日本影片《望乡》的祖本,山崎朋子的非虚构作品《山打根八番娼馆》,里边即有她前去森崎和江住处拜访、请教的场景。——李振声
.
我流了眼泪,我感到难过……阿崎的命运像一股火在烧我的心。……看完《望乡》以后,我一直不能忘记它,同别人谈起来,我总是说:多好的影片,多好的人!——巴金
.
.
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时期被欺骗和卖往海外的唐行小姐的境况,并深入挖掘了个别唐行小姐的内心世界和归国后的生活。作者以自己与几位曾经的唐行小姐交往所得的信息作为写作启发和素材,并引用了当时的新闻报道,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政策进行了解说,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图景。作者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失语群体不为人知的苦难历史,并抨击了当时一系列迫害女性和普通劳工的不合理制度,进而衬托出唐行小姐的坚韧、隐忍和善良的本性。
.
作者情感极为细腻温柔,通过这些少女的视角去观察她们的生活,用质朴的语言描述出她们残酷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情感。
东京贫困女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3 (125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傅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Literature Publishing Pub 2021-07-01 288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an interview for this book. there are young girls who are forced to enter the custom industry before the entrance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o ...
艺术史的另一半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李君棠 / 垂垂 2022 - 6
马奈的缪斯、罗丹的情人、波洛克太太、北斋的女儿……这是她们的名字吗?她们真正的名字是什么?
.
一本可以让你笑着读完的艺术史科普漫画
一次性认识23位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女艺术家
一种全新角度重读艺术史的可能性
.
也许在你一口气读完后,你会发现这本书的意义还远不于此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
【本书看点】
★ 全年龄艺术史科普,零基础读者轻松掌握艺术史中的重要风格与流派
从女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出发,科普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比如,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哪种更高级?艺术赞助人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现代博物馆的雏形是什么?浮世绘如何产生?巴黎沙龙“长什么样”?艺术家和评论家,谁的意见更值钱?现代艺术市场怎么诞生?如何看懂现代主义?包豪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究竟怎么回事?女艺术家在哪里工作?
★ 以漫画小史形式,解答那些“艺术史中的关键问题”
· 谁来决定一幅画是不是好看的?
· 为什么那幅画会这么值钱?
· 艺术家需不需要有商业头脑?
★ 一次性认识23位历史上伟大的女艺术家
卡特琳娜•范•海默森、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拉维尼亚•丰塔纳、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朱迪斯•莱斯特、雷切尔•勒伊斯、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安杰里卡•考夫曼、管道升、文俶、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玛丽•卡萨特、卡米耶•克洛岱尔、玛丽安•冯•韦雷夫金、玛丽安•布兰德、里奥诺拉•卡灵顿、弗里达•卡罗、塔玛拉•德•莱姆皮卡、李•克拉斯纳、乔治亚•欧姬芙和艾达•欧姬芙、路易斯•布尔乔亚……
各个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如何突破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限制,改变艺术史的进程、提出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 一次重读艺术史的可能性:从女艺术家的角度重新观看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
· 19世纪晚期,许多巴黎艺术家们厌倦了沙龙的陈腐品位,走出画室,到户外写生,成为第一批现代生活的画家。
· 那时的女艺术家们,需要申请“男装许可”,才能获得更多行动自由。
· 文艺复兴时期,做一位伟大的雕塑家,需要钱购买昂贵的材料,为运送材料的船只、协助雕塑的助手付费,还需要面积巨大的工作室,才能存放材料、完成大型订单。
19世纪以前,几乎没有女艺术家能同时拥有这些优越条件。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豆瓣
Personal History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译者: 萧达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
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
.....................
※编辑推荐※
◎如实再现好莱坞大片《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未能尽述的传奇真相与惊心动魄。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巴菲特、李普曼一致推荐的传记写作标杆。
◎美联储创建主席的女儿、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对美国近代史关键事件的私人记忆。
◎20世纪美国顶级精英沙龙的女主人,以朋友身份讲述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各行业领袖的私下风采。
◎颠覆大众对“麦肯锡主义” “刺杀肯尼迪”“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常规认知,重新讲述美国现代史。
◎《向前一步》+《亲历历史》+普利策奖传记=《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华盛顿邮报》不顾白宫和总统本人的阻挠和威胁,持续在头版头条发布事件调查报告,直至将这个震惊世界的政治阴谋彻底揭穿,并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门却中年丧偶,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致命爱人 豆瓣
In Control:Dangerous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End in Murder
8.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简·蒙克顿·史密斯 译者: 尹晓冬 2022 - 9
亲密伴侣为何变身致命爱人?
情感操纵缘何导致家庭凶案?
爱,从来都不是暴力和操纵。
亲密伴侣凶杀案在全世界导致大量女性死亡。
在英国,每周有2名女性被伴侣杀害;在美国,每天有3名受害者;而在墨西哥,每天大约有5名。2020年,在新冠疫情导致封控后,英国的亲密伴侣凶杀率翻了一番,全球各地也都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在亲密伴侣凶杀案中,女性构成了受害者的82%。对于女性,危险极有可能来自与她保持或曾保持过亲密关系的男性。
凶手不会突然失控,家庭暴力是理解亲密伴侣凶杀案的核心。
犯罪模式学家简•蒙克顿•史密斯教授通过研究400多起亲密伴侣凶杀案,构造出凶手的画像以及他们杀害妻子、伴侣甚至孩子的动机,并从中发现凶手往往遵循情感操纵的模式。然而,情感操纵往往难以察觉、令人费解,或隐蔽至深。
任何人都可能落入情感操纵的陷阱。
如今在英国,情感操纵已经是一种刑事犯罪。史密斯教授的工作致力于找到帮助个人、慈善机构、警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指认和识别情感操纵模式的方法,追踪潜在受害者的风险是如何逐渐升级的。她将这种逐渐升级的风险分为八个阶段,即“凶杀时间轴”。
《致命爱人》利用工作中搜集的真实个案,逐一回顾“凶杀时间轴”的八个阶段,直观显示受害者、施暴者和杀人犯在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戳破那些有关情感操纵、家庭暴力和激情杀人的“神话”。
她的工廠不造夢 豆瓣
作者: 朱曉玢 新銳文創 2022 - 8
手機、相機、箱包、服飾、抱枕……是否想像過,那些生活中舉目可見的「MADE IN CHINA」商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中國改革開放後生產的廉價工業品遍佈全球,經濟呈現飛躍性成長。而這背後,是近三億勞工的血汗付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數據,其中女性農民工高達近1億人,尤以「深漂」(為了工作漂往深圳的人)居多。
從輟學少女到公益機構負責人,從女工領袖到全職媽媽,從倉庫職員到歌手,從大學生到流水線女工,晚上十點,她們或許都曾在龍華工廠的車間加班生產藍牙耳機,或在富士康檢查華為的手機殼──然而在成為女工之前,她們是女兒、學生、農婦或者家庭主婦;是什麼讓她們決定放棄原鄉的角色,千里迢迢來深圳當產業工人?她們的下一步,又將走向何方?
★深度訪談13位來自不同省份、不同世代的深圳女工後的紀實報導,由她們親口訴說一個個屬於她們的生命故事。
妇女闲聊录 豆瓣
作者: 林白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3
这是一部关注中国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生活的长篇力作。
全书以221个口述片断,讲述了中国农村妇女迷离隐秘的私人生活、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快乐悲伤的底层故事。通过小人物的回述和闲聊,把面对辽阔大地上的种种生命情状作为新的叙事伦理,从而使中国*为普通的乡村生活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写作姿态,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关注。这既是一部让文坛和学界感到新奇、震动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让人倍感亲切和感动的书。
她们和她们 豆瓣
8.3 (26 个评分) 作者: 安小庆 / 林松果 / 李斐然 东方出版社 2022 - 10
这是一些女性的故事,由另一些女性书写;

她们和她们,斑斓多姿,道路各异, 却连在一起。

《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记录女性的此时此地此身。

她们遭遇困境,她们奋力挣扎,她们历经苦难而保有天真;

她们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也是人性的故事。

她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寻找女性心灵深处的共振;

她们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勒出自我生命的轮廓。

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

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
危险的熟人 豆瓣
I Never Called It Rape: The Ms.Report on Recognizing, Fighting, and Surviving Date and Acquaintance Rape
作者: [美]罗宾·沃肖(Robin Warshaw) 译者: 李闻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25%的美国女性遭遇过强奸或强奸未遂,其中超过80%的人认识袭击者
◎预测一个国家暴力程度的最佳指标,是这个国家对女性的暴力和威胁
《危险的熟人》是美国有史以来首部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暴力调查报告。
根据对美国大学校园的调查,本书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25%的女性遭遇过强奸或强奸未遂,而其中超过80%的女性认识袭击者。女性遭遇熟人强奸的场合不仅有约会,还有参加校园活动、求职、学生聚会、郊游,等等。而像同学、同事、异性朋友、邻居、亲戚……这样的熟人防不胜防。
当受害女性勇敢地站出来说出真相、举行抗议活动并提起诉讼时,肇事男生的父母也建立了一些组织,生怕自己的儿子受到虚假指控,甚至反诉学校。
作者调查发现,是美国文化使强奸成为可能。很多男孩十几岁时就不断受到朋友和年长男性的撺掇,而许多女孩却被告诫要把第一次留给那个对的人。
本书的写作源于1980年代末由《女士》杂志在美国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强奸问题研究。令人悲哀的是,30年后,关于熟人强奸的统计数字表明这种现象并没有减少。
《危险的熟人》给出了校园内外发生的诸多案例,意在帮助人们理解强奸是一种文化现象,并试着为女性和男性提供解决强奸流行这一问题的策略。而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强奸和性侵行为暴露在所有人眼前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
也许我们应该记住:
压迫的根源在于忘却。
历史还会重演。
自製男人 豆瓣
Self-made Man
作者: 諾拉.文森 译者: 陳希林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9
長久以來,女性一直認為男性在人生的各方面都比較佔優勢。一位女性的調查記者,費了十八個月的時間扮裝成男性,將過程寫下。
《自製男人》是作者採用全身涉入、身歷其境的新聞報導手法完成的力作,內容敏銳又充滿感情,處處引人入勝,詳細記錄了諾拉的體會:當男人,真的不容易。
在男性保齡球隊裡,諾拉的隊友們不曉得她是女兒身,反而基於男性兄弟之情而給她一個粗獷的擁抱;在一個高度競爭的業務工作職位上,諾拉目睹了男人為了追求事業成功,願意不計一切付出任何代價的可怕畫面。她深入脫衣舞吧觀察,還與幾位思春發燒、但又被男性虧負過的女性約會,甚至成功混進去了一些純男性的環境,例如修道院、男權運動成長團體等,並在裡面受到男性同儕的歡迎與接受。諾拉的筆尖帶著細膩、尖銳的觀察力與同情,還有出人意外的幽默,用她第一手的經歷來分析性別認同的迷思,來觀察男性在沒有女性參與的環境中,到底會展現什麼樣的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