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我和你 豆瓣
Ich und Du
作者: [德] 马丁·布伯 译者: 杨俊杰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关注不同主体的相遇和对话
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编辑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任何个体在世间遭遇的最基本关系。两个能动主体之间的相遇和对话,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截然有别。借由这本有四两拨千斤之势的名著,我们得以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重思我们的人际关系。
◎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 名人推荐
☆ “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人们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个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
☆ “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书,他的理论的根据说明了他的实存(存在)主义的倾向。布伯的思想着重指出‘你’的关系的本源性,而把‘你’向‘他’的转化视为疏远化、对象化、客观化的必然趋势。‘你’的关系才是基础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养育、维护的。”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布伯所开辟的沉思图景是如此丰富,至今还如此新颖,以至造成了这种可能,使某种意义的视野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从开拓者所指示出的小路的角度,并不总被看到。这就是与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对话中来自自身的思想喷发,而远非理智的认知。”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康德的理性神学 豆瓣
Kant's Rational Theology
作者: [美] 艾伦·伍德 译者: 邱文元 商务印书馆 2014 - 8
在《康德的理性神学》中,艾伦·伍德从宗教角度探究了康德的思想。伍德说认为如果没有对康德宗教思想的深刻把握,就不能全面地把握康德的思想。康德宗教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原创性和对后来的历史影响,以及它所提供的对于理解中世纪和现代理性神学的洞察力。伍德主要考察了与理性神学内容有关的康德的著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的理想”的有关章节和其他著作(特别是康德的《宗教哲学讲义》,判断力批判和一些前批判著作《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证明》)。伍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康德与中世纪经院神学和近代形而上学关系上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够深入地理解康德哲学以及康德哲学与西方宗教传统和形而上学传统的继承关系。
薄伽梵歌 豆瓣
译者: 徐梵澄 崇文书局 2017 - 8
印度人的“圣经”,为了解印度民族精神之钥;梵澄以楚辞体翻译之,1957年在印度首次出版,是华语世界第一个汉译本。
《加拉太书》注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国] 马丁·路德 译者: 李漫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1
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康来昌牧师改写)
神是那些卑微、受苦、受压迫、绝望者以及一无所有者的神。祂的仁慈,使盲者看见,使受创的心灵得安慰,使罪人脱离罪恶,使绝望与受诅咒的人得到救赎。然而,认为人性本善、人能行义的毒害观念,不仅欺骗我们,也要我们相信,人并非不洁、可悲与可恶的罪人。人自以为义与圣洁的观念,使得神拯救人的工作受拦阻。因此,神必须手握大槌──就是律法,将这种虚妄自信消灭,使人终于因律法咒诅带来的痛苦,了解到自身完全的绝望与可恶。
因为律法是惹动忿怒的,那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罗四15)。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加三10)。但这还不够,因为当一个人受律法惊吓而胆寒时,不一定会说:“现在我被折磨得够了;现在是领受恩宠的时候了,是倾听基督的时候了。”人心如此愚蠢,因他宁愿为自己找到更多的律法来满足自己的良心,说:“我会修正我的生活。我会做这个,我会做那个。”但你除非做完全相反的事,除非把摩西与他的律法遣走(昌按:不是废掉律法,而是放弃依靠自己),除非在这些恐惧与苦恼中抓住为你的罪而死的基督,否则你并不想得救。你修道袍上的头巾、你削发的头顶、你的贞节、你的服从、你的清贫、你的工作、你的善功,这些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这可怜又可恶的罪人,经由善功就可以归向祂,祂又何必为我交出祂自己的生命呢?如果我这可怜又可恶的罪人,能够藉由其他的代价得救,神之子为何要死在十字架上呢?因为没有其他办法!神不是用羊、牛、金或银,而是用祂自己的生命,完全“为我”;只是“为我”,为我这个可恶又可怜的罪人。这使我们得到真理、能力和安慰。祂不是为义人死,是为不义的人死,并使不义之人成为神的子女。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 (罗五10) 。
我还是僧侣的时候,如果任何时刻感受到肉体的情欲,也就是说,我察觉自己有恶念、恶意、恶心时,我就觉得自己是被神抛弃的。我尝试过许多方法要帮助自己把良心安定下来,但没有办法,因为肉体的情欲总是一再回到我身上,使我不得安宁,不断地为下面这些念头感到生气悲哀:你已经犯了这个罪或是那个罪;你被嫉妒、缺乏耐心及其他的罪所感染;因此,你即使选择圣职这条路也是枉然,所有你所行的善功都是无效的。
但是,假如当时我正确地了解保罗下面这番话:“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五17)我就不会那么凄惨地折磨自己,而是应该想到,并对自己说(如同我现在常常做的):“马丁,你不会完全没有罪,因为你有肉体;所以,你要顺着圣灵而行。”我记得史淘俾兹(Staupitz)常说:“我向神起誓数千遍,我要成为更好的人,但我从来没有做到。之后,我再也不这样起誓了,因为我从经验中知道,自己无法做到。因此,除非神因为基督的缘故给我帮助与慈悲,但凭我自己的誓愿与善行,是无法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史淘俾兹所说的,不仅是一种真实的绝望,还是一种敬神的、神圣的绝望。这是所有将被拯救的人,从嘴里、心里都必须承认的。
敬神者不相信自己的义,他们仰赖那为了世人的罪而摆上自己性命的基督为中保。并且,他们知道自己肉体内残存的罪恶不归在他们身上,而是无条件地被赦免。同时,他们顺着圣灵而不放纵肉体的情欲。虽然,他们感受到肉体的愤怒与反抗,自己有时候也因为软弱而犯罪,但他们并不因此气馁,也不因此就认为他们生命的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根据自己的呼召所行的工作会得罪上帝;相反地,他们以信心振作自己。
保罗书信注释 豆瓣
作者: [法] 约翰·加尔文 译者: 赵中辉 / 陈凤 等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 - 3
本次所出版的《保罗书信注释(上册)》,是四卷保罗书信的注释合集,包含《罗马书注释》、《加拉太书注释》、《以弗所书注释》以及《歌罗西书注释》。仅从书卷名称即可看出此本注释合集的“教义分量”,这四部圣经书卷是研究保罗神学的不二之选,历代的神学家和圣经学者几乎都将这几卷书信视 为新约甚至整本圣经的教义总结。加尔文自己在其注释中就曾直言:“...凡明了《罗马书》的人,就明了整部圣经。”尽管历史上注释保罗书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能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终究是少数,倘若再能集神学深度、属灵洞见、牧者情怀于一身,那就更为罕见了。而加尔文的注释确是当得起如此赞誉的。不仅如此,加尔文作为杰出的学者和神学家,拥有渊博的学识和天才般的神学思考能力,但一到神的话语面前就表现出令人感动的谨慎和克制,这源于他作为神之仆人对圣言的敬畏和谦卑。因此,本书值得每一位渴慕敬畏神话语的人认真研读,无论是神学家、牧者、神学爱好者抑或普通信徒,都必能从中发现属灵的珍宝,得着真理的造就。
多年前,我们曾经出版过《罗马书注释》的单行本,但可惜断版已久。出版事工尽管常常“因风不顺,摇橹甚苦”,但蒙神恩典,在2020年这个春天来临之际,《保罗书信注释(上册)》终于得着出版机会。作为出版方,我们深切的祈求和盼望乃在于:愿神继续使用这书建造祂的百姓。阿们!
圣经释经之旅 豆瓣
作者: [美]J.斯科特•杜瓦尔 / [美]J.丹尼尔•海斯 译者: 世界e 家翻译小组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包含五部分内容:“如何阅读圣经——基本工具”;“情境——过去和现在”;“意义与应用”;“诠释之旅——新约”;“诠释之旅——旧约”。全书清楚地阐明了圣经应当如何阅读、诠释和应用,既有条不紊,而且读起来趣味盎然,绝不艰涩难明,中文翻译也甚佳。书中对新约、旧约不同文体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讨论。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把圣经学者最精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行文不仅突出单独的经文细节,也关注圣经的总体结构,还提供解释和应用每一种新约和旧约文体的准则,以及许多实在的范例,让读者可以学会使用足够的工具来“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基督教史 豆瓣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9.7 (6 个评分) 作者: 胡斯托·L.冈萨雷斯 (Justo L.Gonzalez) 译者: 赵城艺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3
本书资料丰富,笔触生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可读性极强,堪称当今最受青睐的教会史入门教材。作者摆脱了“西方中心”的倾向,站在普世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基督教做了整体、客观的回顾。修订版中,作者在思想时代变化和参考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将叙述时限延伸到21世纪最初十年,增加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和议题,如妇女在基督教会史上的重要作用、基督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最新发展、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话等等。
神圣的存在 豆瓣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晏可佳 姚蓓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为什么有些民族要用活人献祭?
为什么中国、欧洲、澳大利亚、墨西哥都有大洪水传说?
为什么伐楼那和美杜莎头上都有蛇,而造人的女娲也长着蛇的身体?
盘古死去,泰坦神被宙斯关起来,尤弥尔被奥丁和索尔杀掉,创世神必须要死吗?
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与巴别塔、北欧神话的雨格德拉西尔有无关系?
网罗全世界神话的权威著作,分主题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
★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神话,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作者流畅使用8门语言,搜集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神话,不论是巴比伦、埃及,还是印度、非洲。诸多故事在他的笔下得到整合,并显露其意义。
★十个专题全面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本书将全世界的神话故事统合到天、太阳、月亮、水、石、大地、植物、农业丰产、圣地、神圣时间等十类“神圣的存在”的类别之下,比较各地故事的共同之处,从而找到原始神话的“套路”和理解的核心。阅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原始神话,甚至能自己创造神话故事。
★著名宗教学家伊利亚德的代表作——世界著名的宗教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宗教系系主任伊利亚德的代表之作,宗教研究不可忽视的必读书。
悉达多 豆瓣
8.9 (37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古兰经注 豆瓣
作者: 伊本·凯西尔 译者: 孔德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8
《古兰经注》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沿用了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些译法,书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基本一致,且与阿拉伯原文本的格式保持一致。《古兰经注》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启示的哲学 豆瓣
THE PHLOSOPHY OF REVELATION
作者: [荷]赫尔曼•巴文克 译者: 赵刚 2014 - 2
人类就整体而言,历世历代的核心都是超自然主义。无论在思想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不能从这个世界的事物中获得满足;他们总会设想,在大地之上还有天堂,在可见之事背后还有更崇高、更神圣的秩序,由不可见的权能和福气组成。这就意味着,上帝和世界虽然根本不同,但同时也最紧密地相连。
本书带领读者寻求人生与世界问题的答案。如果把书中洞见与西方世界20世纪的发展相对照,更能显出其先知前瞻性的重要地位。
理所当然的侍奉 豆瓣
The Christian's Reasonable Service
作者: [荷兰]威廉默斯•阿•布雷克 译者: 王志勇等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6
本书为荷兰改革宗代表性巨著。全套四册硬皮精装,包括第一册《神圣之道》、第二册《信心之道》、第三册《美德之道》、第四册《生命之道》。
荷兰改革宗(Dutch Reformed)因着英国清教徒的大量迁入而兴盛,随着美洲的移民,又哺育了美洲的清教徒,成为保守的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布雷克是荷兰第二次宗教改革时期最具代表性且备受尊崇的神学家。清教徒改革宗神学院院长周必克如此评价:布雷克是一位大有能力的灵魂的医生。他用极其卓越的方式,把基督教所启示的客观真理与基督徒个人所当有的主观经历结合起来,在神秘主义和严谨主义之间达到了健康的平衡。
“敬虔”+“知识”,“教义”+“生活”,“灵性”+“神学”,这几个组合可以用来刻画清教徒的形象,也是布雷克这本名著《理所当然的侍奉》的特点。其实,这也应当是基督徒理所当然的追求。
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历久弥新,又深深地根植于福音的大能之中。作者以清晰而严谨地释经,为灵性历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奠定了坚实的信心基础,又在具体的生活中以富有智慧和洞察力的方式施行出来,使人得以充分地体验与上帝灵交的甘美,进入对上帝的敬拜之中。因此,本书既是一本很好的神学释疑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信仰实践的指导书。它犹如一位年长的导师,可以对你作出细致而到位的指导。它可以为你呈现一个完整的教义架构,也能陪伴你直面一个个挣扎与挑战。因此,它是一本工具书,便于你遇到问题时随时查阅,也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帮助你从头到尾认真严谨地学习认识神,认识自己。
天路归程 豆瓣
作者: [英]C.S.路易斯 译者: 邓军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天路归程》系路易斯模仿班扬的《天路历程》,所写的一部寓言体二十世纪思想史和文化史。分别描写了启蒙,弗洛伊德主义等种种现代思潮,也描写了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等先锋派艺术,以寓言形式揭示了种种现代潮流的戕害。该书既可目为路易斯的一部精神传记,也可目为一部写给大众的现代思想史。
无执之道 豆瓣
The Art of Detachment (Eckhart: Texts and Studies)
作者: [德]马克斯·文森 Markus Vinzent 译者: 郑淑红 华夏出版社 2016 - 6
他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师弟,却对其思想体系进行了惊世骇俗的改革。他是西方神学三位一体体系最伟大的叛逆者和创新者,却被封为异端,历经数百年的孤独和沉寂。德国学者文森以通达晓畅的语言,带你走进中世纪神秘主义大师埃克哈特的世界。
这是西方神秘主义向东方禅修理想的盛情邀约,入世精神对出世思想的激烈反驳。在埃克哈特的世界里,伟大不再是内向的拥有,而是拥抱外在的世界,向这个世界给出自己。
这是文森教授花了二十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系统研究埃克哈特的学术专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英语学界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缜密的著作。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上帝的无执”,第二章“由爱而一”,第三章“神圣转化”。全书紧扣埃克哈特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概念“无执”,按照自上而下即从神性到人性的结构,细腻分析了埃克哈特对上帝本质、关系、三位一体、神格、道成肉身、世界之永恒性、造物主与被造物的关系、神性与人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思考,并将埃克哈特这些不落俗套,甚至惊世骇俗的观念纳入基督教神学史的脉络中,从而把中世纪经院神学与先前的教父神学在思想上的衔接与发展清晰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按照埃克哈特的理解,本源自身不是别的,正是无执——一个创造性的原理,它不会聚焦于自己,而是把自己全部给出,它是所有事物的发动者。……本源之理不以自己为中心,它想成为多,成为这个世界。——文森
在禅的意境里,平常不是平庸,平常之中有深秘。这一点,我们在埃克哈特的神学思想中找到了类似的提示。埃克哈特建议他的听众不要逃离外面的世界,而应该获得一种清晰的对内在生命的认知。——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 豆瓣
作者: 汪咏梅 2010 - 5
《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C.S.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内容简介:C.S.路易斯(CliveStapleLewis,1898-1963)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集作家、文艺评论家、基督教护教学家于一身,享有“最伟大的牛津人”之称。《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C.S.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当属国内首例C.S.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作者以路易斯的神学和文学著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以启蒙运动以降的现代基督教思想史为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对路易斯的神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述,突出了其思想的三大柱石——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路易斯的生平和思想渊源,看到他对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正统基督教思想的继承,对以尼采为代表的价值相对主义以及新教自由派神学等的强烈批判。路易斯在爱、祷告、苦难、神迹、基督徒的灵性生活等问题上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永恒的真理和价值观的坚持,对于生活在后现代时代的人们思索终极价值、道德伦理、人之为人等人生重大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理性、浪漫主义和基督教:C.S.路易斯神学思想研究》适用于:基督教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对基督教基本主题和人生重大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灵界见闻录 豆瓣
作者: 艾曼纽·史威登堡
「前后凡二十余年,我屡次把肉体留置于人间,成为脱壳的灵体,出入于人类死后的世界......」,史威登堡目击到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
他说当人肉体死后,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灵自醒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世间所带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真实的自己,在此时,每个人用自己所相应(内心)的习性(指主导欲望),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圣的或精神层面欲望(道心为主)的人进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质层面欲望(尘心为主)的人进入地狱。地狱界的惩罚,乃是居住于该处的灵体自己招来的,而整个天界也因欲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团体。
也就是一个人在人世的生涯,将直接决定死后要永远生活的世界,凭自己在人世生活时,灵的内心最倾向于那一个世界,死后,灵体将凭著自己的(主导信愿)意志,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世界。
其实(通往)天堂和地狱(的道路)是在每个人真正的心中,要进入(永生)天堂并不难,(仅凭信愿)虔诚但无爱心的生活,不能(一定接)引你去天堂,只有(道心信愿虔诚再加上)爱心(指爱人如己的仁慈心)的生活,事事诚实与公平,「单纯的心,纯洁的心」,从内心源发起,才能(接)引你去天堂。
宗教的形成 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豆瓣
作者: (英)A.N.怀特海 译者: 周邦宪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两部专著的结集。
在《宗教的形成》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对宗教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宗教主要是人内在生命的一门艺术和一套理论,而并非主要是社会事实。宗教的意义在于,它的关心不囿于一方一处,关心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即突破了社会意识的樊篱,具有了世界意识。
符号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符号的效果?作者就此在《符号的意义及效果》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指出:“当人的心理经验中的某些成分,鉴于其他成分而引起了意识、情感及习惯,这时人的心理便是以符号在进行活动。”符号负载着传统和历史的力量,体统积淀下来的那些符号引导人们去为了通常的目的而共同行动,具有凝聚力量与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
敦煌 豆瓣
樊锦诗
9.3 (6 个评分) 作者: 樊锦诗主编 / 吴健摄影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 - 9
敦煌研究院出品,包含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县五个庙石窟的主要石窟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六国北凉时期(421)到元代时期(1386),每幅图片配有文字说明,是欣赏莫高窟艺术很好的参考导读。此书仅在当地由敦煌研究院出售,不公开发行。
巫师 豆瓣
The Witch: A History of F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赫顿 译者: 赵凯 / 汪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嗜血、魔药、暗夜飞行、化身动物、裸身集会……
巫师信仰,社会禁忌和社会恐惧的表达方式
勾勒出人类心理的共同结构
本书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高级教授罗纳德·赫顿的巫师研究专著。作者以尽可能广泛和深入的视角切入近代早期巫师审判,将巫术视为从古至今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追溯了巫术观念和猎巫文化的发源和流变。作者综合英美和欧陆学者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世界各地人们对巫师及其他类似的信仰的态度以及巫师嫌疑人的遭遇。其视域跨越非洲、中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美洲,洞见贯穿古代异教时期到当代社会。本书是巫师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致力于消除人类社会对巫术的恐惧。
现代信仰的诞生 豆瓣
The Birth of Modern Belief
作者: [美]伊桑·H.沙甘 译者: 唐建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1
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
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