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Selfless Insight 豆瓣
作者: James H. Austin The MIT Press 2009 - 1
When neurology researcher James Austin began Zen training, he found that his medical education was inadequat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e has been at the cutting edge of both Zen and neuroscience, constantly discovering new examples of how these two large fields each illuminate the other. Now, in Selfless Insight, Austin arrives at a fresh synthesis, one that invokes the latest brain research to explain the basis for meditative states and clarifies what Zen awakening implie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Austin, author of the widely read Zen and the Brain, reminds us why Zen meditation is not only mindfully attentive but evolves to become increasingly selfless and intuitive. Meditators are gradually learning how to replace over-emotionality with calm, clear objective comprehension. In this new book, Austin discusses how meditation trains our attention, reprogramming it toward subtle forms of awareness that are more openly mindful. He explains how our maladaptive notions of self are rooted in interactive brain functions. And he describes how, after the extraordinary, deep states of kensho-satori strike off the roots of the self, a flash of transforming insight-wisdom leads toward ways of living more harmoniously and selflessly. Selfless Insight is the capstone to Austin's journey both as a creative neuroscientist and as a Zen practitioner. His quest has spanned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and has helped define the exciting new field of contemplative neuroscience.
米拉日巴传 豆瓣
作者: 桑杰坚赞 译者: 刘立千 民族出版社 2000 - 2
米拉日巴是西藏佛教葛举派第二代祖师,一生坚韧不拔实修苦修,用道教形式宣传佛教,广收门徒,在西藏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15世纪,僧人桑杰监赞根据民间的传说故事撰成此书。此书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数次由刘立千翻译。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73637/密勒日巴尊者傳 作者: 桑傑堅贊
圣经、新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Bible, 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Natural Science
9.0 (8 个评分) 作者: [澳]彼得·哈里森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9 - 3
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或科学革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哈里森是目前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顶尖学者,在这本书中,他考察了圣经在自然科学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示了圣经的内容,尤其是它被诠释的方式,对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新教处理文本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世界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
魔鬼家书 豆瓣
The Screwtape Letters
9.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路易斯 译者: 况志琼 李安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魔鬼家书》,亦译《地狱来信》,是一本纯粹想象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瘟木鬼”,二者乃叔侄关系。二鬼以书信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疮疤”。不过,两个鬼虽表面惺惺作态,暗地里却也尔虞我诈,渴望最终能够“吞噬”对方。
书中,C.S.路易斯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以魔鬼之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挖掘,让人在捧腹后亦自省,透视自己意识中的真实动机,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魔鬼家书》展现了C.S.路易斯洞察人性的深刻与老练,及他对世间虚假叫嚣的清晰透视。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豆瓣
作者: 尹立 2003 - 1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佛教心理学 豆瓣
作者: 陈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5 - 8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最佳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一掷千金的上帝 豆瓣
The Prodigal God :Recovering the Hear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作者: 提姆·凯乐 译者: 吕允智 新世界出版社 2012 - 11
《陶造生命系列:一掷千金的上帝》讲述有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分家产,在得到家产之后他就离开家乡远走高飞,在纸醉金迷、放纵声色中耗尽了所有。在忧伤痛悔的觉悟中他决定回家,没想到父亲竟然伸开双臂迎接他。但这个欢迎却让大儿子极度生气。故事最后父亲规劝大儿子一起来接纳并赦免他的弟弟。在寻求意义和价值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正如这故事中的儿子。或是如小儿子,放任自我颠覆传统;或是如大儿子,顺服自律,心却早已远离。无论我们是何种类型的人,都迷失在外。我们的内心要如何才能由“小儿子”的恐惧、“大儿子”的愤怒,转变为喜乐、爱与感恩呢?《陶造生命系列:一掷千金的上帝》向我们显明上帝是一位花费极大耗尽所有的上帝(Godof Great Expenditure)。对他的儿女来说,若不说他是“一掷千金”地施恩在我们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是我们生命改变的经历,也是《陶造生命系列:一掷千金的上帝》的主题。
哈扎尔辞典(阳本•仿古压花染边本) 豆瓣
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9.3 (6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南山 /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
哈扎尔人自己写的历史已淹没无闻,只能通过这三大教的文献来佐证这次大论辩的结果,但三个宗教记载的结果相互矛盾,都认为自己一方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十七世纪末,也就是几百年后,有一本哈扎尔辞典面世了,包括三大教关于论辩的记载,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绿书、黄书,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但十七世纪这本书也已佚失,很难看出它的原貌。况且,这部书难道仅仅是要记录这次大论辩吗?
在这些结构下,作者巧妙地加入了另一条隐秘线索:哈扎尔人在改宗前的原始宗教:捕梦者的宗教。捕梦者能在不同做梦的人的梦中跳跃,所有人的梦自成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人活着。捕梦者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阿丹?鲁阿尼的知识。
阿丹·鲁阿尼是个天神,有人认为即是亚当,神性低于上帝,人们可以通过获得阿丹的知识,借助阿丹无限接近于神。但阿丹的神性时大时小,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在阿丹神性最大时接近它。十七世纪红、绿、黄三书作者(他们是从哈扎尔大论辩时期的人托生而来),就是在这个特殊宗教影响下,通过捕梦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拼凑出哈扎尔宗教的情况和历史,具备了接近阿丹的条件。可他们却在见面时死去了。同时还有三个魔鬼作为破坏者而存在,他们要防止人类得到关于阿丹的知识。十七世纪末这危险不大,因为阿丹?鲁阿尼正处于神性较弱期。到了一九八二年,正是阿丹神性的高峰,此时从三个十七世纪辞典作者转世的三位学者又开始集拢这神秘教理的知识,并有可能再次获得这个知识,害怕人类接近阿丹的三个魔鬼组成的“圣家族”杀死了两位学者,使另一位坐了牢,这个知识再次成为断片。这些断片汇集成了第二版,也就是如今读者手中的《哈扎尔辞典》。
本版为《哈扎尔辞典》阳本毛边收藏版,仿古压花染边本。
装帧特点:
1.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高端的仿古图书制作工艺
2. 全新工艺的竹节,比阴本更见立体感与雕塑效果,凸显中世纪艺术的感觉。书脊上有蝙蝠状魔鬼、长灯笼花、哈扎尔鱼鳞状果实“库”。
3. 书壳表皮采用高档的布达佩斯红皮革,以厚实的荷兰板做衬底。
4. 封面采用四色电化铝套烫,这是一种高要求的工艺,难度极高。与阴本相比,更具有装饰效果,视觉上更美观。
5. 内文采用四色仿古印刷,将古代典籍的古朴浑厚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6. 书页三边采用不规则切边,再加上切口边缘的做旧喷色,高保真地保留了古卷的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古色斑斓的效果。这种切边国内罕见,比一般毛边本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
7. 制书中的所有折页和制壳效果都由手工完成,工期长,成本高。
★ 阳本与阴本有11行字不同
★ 圆脊皮面烫金竹节精装
★ 附哈扎尔汗国地理图
★ 附哈扎尔汗国人物图
★ 附犹太·哈列维诗六首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佛陀 豆瓣
Buddha
9.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 译者: 贤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
本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企鹅集团出版的人物传记系列之一。
凯伦·阿姆斯特朗 (Karen Armstrong),英国最负盛名的宗教评论家、作家,现居伦敦。曾在罗马天主教修道院修行七年之久,后到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1981年出版了处女作《穿过窄门》,记录了自己的修女生活,此书出版后风靡一时。随后,她创作了一系列畅销书,如《神的历史》、《耶路撒冷》、《万物初始》、《伊斯兰简史》、《佛陀》等。其中《神的历史》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久居不下。而《佛陀》一书销量超过三百万册,是全球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佛陀传 豆瓣
Old Path White Clouds
8.3 (17 个评分) 作者: 一行禅师 译者: 何蕙仪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3
◆ 编辑推荐:
· 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 内容简介: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 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原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神的演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God
作者: 羅伯.賴特 译者: 梁永安 大家出版社 2013 - 1
人類逃不出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
如果演化是生物存活的最佳利器,那麼,最精此道的就是宗教中的神。
祂的適應力極強,能因應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動,開展出最符應當代需求的面目,生存下來。
是永恆不變的神創造並維繫了人類和世界,還是神因應了人類歷史的進展,不斷改頭換面而得以「存活」至今?當我們認為宗教乃超越現世的永恆之道,作者卻發現,宗教起源於一些現世有形可見的因素,並在人類的歷史進展階段,不斷變換樣貌。
部落時期的神祇只需能夠作戰,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耕時期的神祇則需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馭人民,而工業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得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弄懂禍福意義的根據。
於是,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面目不斷轉換,而正是這樣轉換讓祂得以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留存。
因此,當我們認為宗教是神祇對人類的絕對啟示或彰顯,作者卻認為宗教起源於一些可觀察的具體因素,包括人類天性、政治和經濟因素,以及科技的變遷等。也就是說,宗教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的虛構物以來掌握世界、控制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發展,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
二十一世紀之後的宗教,神又該換上成何種面目,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如果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現今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繼續回應現代人生存上的需要?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彼此調適並跟科學調和?它將會指向何種目的、提供何種方向?真有一種可以通過知性考驗,又確實具有宗教性,也可以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並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的世界觀嗎?
作者對於宗教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因為道德在過去歷史中的進步,印證了上帝存在的軌跡,而只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存在,演化出最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樣貌。至於線索,會在本書講述上帝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出來。
返璞归真 豆瓣
Mere Christianity
9.5 (16 个评分) 作者: (英)路易斯(LewisC. S. ) 译者: 汪咏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C.S.路易斯素作为20世纪英国最有力的基督教代言人,《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是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原著已印行数百万册。
《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是C.S.路易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邀到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战时系列讲话。在这本书中,路易斯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类比、缜密的推理,阐述了“各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共同持守的信仰”。
《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被公认为是路易斯最受欢迎的著作,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
圣杯与剑 豆瓣 谷歌图书
9.3 (15 个评分) 作者: 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圣杯与剑,ISBN:9787509705872,作者:(美)艾斯勒 著,程志民 译
佛教與社會 豆瓣
Buddhism and Society: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作者: 【美】麥爾福‧史拜羅(Melford Spiro) 译者: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香光書鄉出版社 2006 - 9
本書作者運用社會人類學的方法,從佛教的「意識形態」、「儀式」、「僧伽制度」等角度,切入流通在緬甸的上座部佛教,而在「佛教與世界」篇中作最後的評論。閱讀本書可以對照出原始佛教規範性教理實現於人間時所產生的變遷。不論是佛陀弟子想瞭解自己所信解的是怎樣的佛教,或是一般把佛教當成人類社會中文化之一的人,要瞭解這影響世界很大地區人口的宗教文化,它都提供一個探究的入口。
我們之所以引介此書,就因為它看待佛教的角度、它的研究方法,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歷久彌新。而作者本身對人類學的關懷:佛教教理及信眾間的互動關係,也非常值得參考。閱讀本書並模擬本書的作法,對我們生存的佛教空間,必能更深入體解,也更能掌握。相信對弘揚佛法、延續慧命,助益良多。
對話 豆瓣
Islam and the Future of Tolerance: A Dialogue
作者: Sam Harris 山姆.哈里斯 / Maajid Nawaz 馬吉德.納瓦茲 译者: 梁永安 立緖 2016
一場宗教對話的典範,佳評如潮!
前伊斯蘭極端主義份子vs.美國新無神論者,針對伊斯蘭議題的宗教性、公共性,所進行的一場迫切需要的對話:
.伊斯蘭教是和平還是戰爭的宗教?
.伊斯蘭教需要改革嗎?它適合改革嗎?
.為什麼這麼多穆斯林被極端主義吸引?
.伊斯蘭主義(Islamism)、聖戰主義(Jihadism)和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在當今世界意味著什麼?
如何看待把宗教信仰強加於社會全體的渴望?
英國《泰晤士報》曾公布一項驚人的調查數據:每七個英國年輕人就有一個對「伊斯蘭國」有好感。你是否也疑惑,何以具備高教育程度的歐洲穆斯林,會跑去伊拉克和敘利亞加入兇殘極端的「伊斯蘭國」?何以平時溫和理性的中產階級穆斯林,會認同嚴守教義比人命還重要?
在尋找答案前,首先必須問問自己,真的了解何謂「伊斯蘭主義」、「聖戰主義」和「基本教義派」嗎?在你的既定印象裡,是否可能已將「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國」劃上等號?甚至誤以為,每個穆斯林都樂意成為自殺炸彈攻擊的「聖戰士」?說不定早已患了「恐伊斯蘭症」而不自知?
作者之一的納瓦茲是位從極端主義回頭的自由派穆斯林,亦是在英國致力伊斯蘭教內部改革的重要推手,他指出,意識形態組織吸收信徒有四個要素:一種悲憤敘事(不管是真實還是錯覺)、一種身分定位危機、一個魅力型招募者和一套意識形態信條。正是這四要素將諸多滿懷宗教理想的年輕人推向了極端主義的懸崖。
另一位作者哈里斯則是美國新無神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學家、神經科學家暨作家,他從世俗主義切入,質問伊斯蘭教究竟是愛好和平,還是好戰的宗教?更直陳伊斯蘭教義中諸多與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理性、人權精神、普世價值相悖之處,指出溫和派穆斯林在宗教紛爭中自相矛盾的危險處境。
兩位立場截然不同的知識份子,橫越歷史、政治、宗教等寬廣向度,成就了這場開誠布公、深具哲學價值的對談,無異再創巴格達宮廷大辯論的新高度。本書不僅釐清世人對伊斯蘭世界的諸多誤解與刻板印象,亦有助廓清穆斯林社群自身的社會角色與義務,試圖為伊斯蘭教的未來開拓一條更多元兼容的坦途。
本書出版的重要代表性意義,更在於在一個充滿誤解和暴力的世界中,鼓勵更廣泛的公眾討論,如何與具有不同觀點的人找到共同點。
好評推薦
一次互敬和深入的對話。任何對人權、伊斯蘭教、聖戰主義和多元主義感興趣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深具啟發性和吸引力。――《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改革伊斯蘭教已漸漸成為二十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的對話坦誠而睿智,對涉及的思想和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平克(Steven Pinker),著有《我們本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在任何時代,以事實和理性為基礎的對話總是罕見——但更罕見的是穆斯林知識份子和非穆斯林知識份子能開誠布公,討論有關伊斯蘭教的種種議題。這正是《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的難能可貴之處。納瓦茲和哈里斯同時從歷史和哲學角度討論伊斯蘭主義和聖戰主義,不帶有絲毫情緒成分或教條。大部分有關宗教的談話都是各說各話,但現在,我們總算有了一次恰如其份的辯論。——《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納瓦茲和哈里斯的對話坦誠而富感情,令人耳目一新——他們一個是從伊斯蘭主義回頭的自由派穆斯林,一個是鼓吹無神論的腦神經科學家……他們的過招釐清了很多困擾著伊斯蘭教公共討論的混淆。——伊莎德.曼吉(Irshad Manji),見《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思想自由和理性探索一度是古代伊斯蘭社會的特徵,例如,遜尼派伊瑪目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曾在伊拉克大清真寺與無神論者辯論,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曾召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學者在巴格達宮廷進行辯論,而莫臥兒皇帝亦曾親自參與對基督徒、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辯論。納瓦茲和哈里斯的對話坦誠而範圍廣闊,值得肯定。納瓦茲熟諳極端主義者的世界觀,亦熟諳改革神學(reform theology)的歷史和傳統,深知伊斯蘭教亟需從內部進行更新。我期盼這次辯論能開花結果,它表明了在我們這個愈來愈兩極化的世界,持不同觀點的人還是有可能進行文明的對談和從彼此學到東西。——伊斯蘭學者哈桑博士(Dr. Usama Hasan)
在伊斯蘭教草創的世紀,穆斯林學者的投入曾有助於形塑這種初生信仰的教義和傳統,而現在,納瓦茲和哈里斯的角力大概適足以表明我們正處於伊斯蘭教演化另一階段的伊始。能讀到他們的談話絕對是有幸,可讓人嘗到一點舉行於巴格達哈里發宮廷的大辯論會的風味。——侯蘭(Tom Holland),歷史學家,著有《在刀光劍影裡:伊斯蘭教的誕生和全球阿拉伯帝國的興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
書中有關宗教、政治、價值和詮釋的觀念讓人讀罷全書之後仍久久縈迴於心。它處理的議題在當前往往意見兩極,但兩位作者鼓勵我們跨越分歧。……《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深化我們對宗教、意識形態、政治和尋找共同地基可能性的理解。沒有什麼時候比目前更需要這樣的著作。——拉特利奇(Jeremy Rutledge),見《信使郵報》(Post and Courier)
哈里斯和納瓦茲做到了許多辯論伊斯蘭教問題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次客氣但坦誠的對話。有鑑於相關問題的重要和緊迫性,所有人都必須一讀這書且起而效尤。——阿婭安.阿里(Ayaan Hirsi Ali),著有《外道、流浪者和異端》(Infidel, Nomad,and Heretic)
富激發性而世俗……《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充分體現公開對話的優點……納瓦茲和哈里斯的所有努力無非是要為伊斯蘭教內的改革精神發聲。這種精神要能蔚為烈火無疑還有長路要走,但納瓦茲和哈里斯卻為此投下了火種,值得我們鼓掌。——史都華(Brian Stewart),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對伊斯蘭教有著如生理性膝反射偏見的讀者將可從本書學到很多。——《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非常值得一讀……一次互敬和深入的對話。凡對人權、伊斯蘭教、聖戰主義和多元主義感興趣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深具啟發性和吸引力。——《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伊斯蘭啟蒙運動 豆瓣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The modern struggle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作者: 克里斯多福.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译者: 洪世民 馬可孛羅文化 2020 - 5
打破伊斯蘭文明只留駐過往、抗拒現代化改革的迷思!
第一本將「伊斯蘭」和「啟蒙運動」相提並論的開創性論述。

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的改革種子,其實早在兩百年前就種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讚譽: 「剖析過去兩百年伊斯蘭與現代化在伊斯坦堡、開羅、德黑蘭等地的衝突,精采絕倫。」
穆斯林世界被認為無法現代化、改革、與時俱進
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降,伊斯蘭心臟地帶的中東社會早已被現代化的理想和慣例改變了,包括採用現代醫學、女性走出閨房,甚至民主的發展等等。造就這些不凡變化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和政治人物,給穆斯林留下了深遠的改變。他們有些身在埃及,飽受學術思想與列強瓜分之衝擊,最終萌發現代民族國家的幼苗;他們有些則在伊斯坦堡,在歐亞大陸之中思索君主立憲的可能,挽救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希望;還有人在近乎鎖國狀態的伊朗,一次次起義、一波波改革中爭取權益,將伊朗推向現代化的十字路口。
現代化終究未能推翻保守主義,信仰壓過了理性主義
當代的伊斯蘭啟蒙運動,儘管表面暫時中止,但與它有關的轉變依然持續。二○○九年夏天,伊朗的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動員了數百萬人對國家高壓領導階層操縱的選舉結果發動規模驚人的抗議;兩年後,阿拉伯之春重新檢視後殖民主義下的伊斯蘭世界,民眾透過自己的力量,實現遲來的民主;緊接著二○一三年,土耳其也爆發類似強度規模的抗爭,反對艾爾多安毫無包容力的政府。這些民眾力量,現在看來都沒有達到目標,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軍閥盤據;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當局都加強控管力度。但這完全不代表激發它們的動力已悄然遠去。抗議、鎮壓、戰事,都證明反動的力量仍努力不懈,試圖改變伊斯蘭領導者決絕的權威。
許多罪惡乃假穆斯林之名進行
伊斯蘭的真義充滿了爭議。但過去的歷史上,遜尼派與什葉派從未激烈對立;熱切奉行伊斯蘭的組織常常只是烏合之眾;許多住在西方國家、大都會的穆斯林,不去當地清真寺聆聽講道,反而從網路上獲得激進的學說,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自戀世代的社群產物,使人們依據個人偏好奉行伊斯蘭教;另一方面,個人價值、律法、科學、政治組織,才能代表真正的伊斯蘭思想與社會。啟蒙運動後的伊斯蘭教仍很年輕,我們應該了解穆斯林在轉變過程裡的陣痛與困惑,期待在這個動盪中,迎來穩定的發展。
各界推薦
「適時、思考縝密、發人深省。」──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國史學家及作家
「出色地結合了淵博的學識、有力的議論和迷人的文筆,《伊斯蘭啟蒙運動》大膽無畏、振奮人心、無比重要。」──潔西‧柴爾斯(Jessie Childs),英國作家
「一部見識廣博且具娛樂性的研究,針對一個絕不只是對古文物感興趣的主題:伊斯蘭世界與後啟蒙西方之間的邂逅。」──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歷史作家、廣播主持人
「這是最適合我們失序日子的那種書:及時、迫切、具啟發性。」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印度散文及小說家
入世、修持與跨界 豆瓣
作者: 齊偉先 主編 / 劉怡寧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2 - 11
宗教不該被視為透過客觀科學定義所框限出來的知識對象,
而是社會論述所建構的對象。
臺灣地区是個充滿包容力的移民社會,新宗教與舊宗教並存、宗教輸入與輸出共現、多元宗教綜攝與融合,這些不同層面交織出臺灣的宗教奇觀。本書從社會學的視角,解析臺灣特殊的宗教景觀,嘗試提供理解宗教多元性及反省西方知識框架的可能方案,建立臺灣宗教的知識圖譜。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壹部分「臺灣社會的宗教風貌」收錄四個篇章,分別討論臺灣社會信徒佔比較高的佛教、道教、民間信仰與基督宗教這四類宗教,在面對現代靈性訴求逐漸高漲的風潮,以及公眾對宗教團體發展公共議題的社會期待下,如何開展各自不同的因應方案。第貳部分「宗教議題的省思與知識構框」,分別展示了交互比較及量化研究這兩個不同的方法視角,如何可能具體應用在宗教議題上。第參部分「跨社會流動的宗教」則收錄對於臺灣宗教具參照價值的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凸顯族群認同何以是宗教主體性建構的內生性因素,特別是「華人」的身分如何牽動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主體認同,以及如何影響華人穆斯林在東南亞社會的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