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在哥伦布 (2017) 豆瓣 TMDB
Columbus
7.5 (78 个评分) 导演: 郭共达 演员: 约翰·赵 / 海莉·露·理查森
其它标题: Columbus / 心灵筑动(港)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美国之人 (2017) 豆瓣
Frank Lloyd Wright The Man Who Built America
导演: Ian Michael Jones 演员: Jonathan Adams
其它标题: Frank Lloyd Wright The Man Who Built America
Frank Lloyd Wright is America's greatest-ever architect. However, few people know about the Welsh roots that shaped his life and world-famous buildings. Now, leading Welsh architect Jonathan Adams sets off across America to explore Frank Lloyd Wright's masterpieces for himself. Along the way, he uncovers the tempestuous life story of the man behind the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radical family background.
In a career spanning seven decades, Frank Lloyd Wright built over 500 buildings, and changed the fa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Fallingwater, the house over the waterfall, has been called the greatest hous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piralling Guggenheim Museum in New York reinvented the art museum; the concrete Unity Temple was the first truly modern building in the world. But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that links all Wright's buildings is as important as anything he built.
Those ideas were rooted in the Unitarian religion of Frank Lloyd Wright's mother. Anna Lloyd Jones was born and raised near Llandysul in west Wales and migrated to America with her family in 1844, most likely to escape religious persecution. Her son, Frank, was raised in a Unitarian community in Wisconsin, a small piece of Wales in America. The values he absorbed there were based on the sanctity of nature, the importance of hard work, and the need to question convention and defy it where necessary. Wright's architecture was shaped by, and expressed, these beliefs.
Frank Lloyd Wright set out to create a new American architecture for a new country. He built his own lifelong home in the valley he was raised in, and he named it after an ancient Welsh bard called Taliesin. It was the scene of many adventures - and a horrific crime. In 1914, a servant at Taliesin ran amok and killed seven people including Wright's partner, Mamah Cheney, and her two young children.
Wright rebuilt his home and went on to marry a Montenegrin woman, Olgivanna Milanoff, some 30 years younger than him. It was Olgivanna who struck upon the idea that saved Wright's career after the Wall Street Crash and personal scandal laid it low. She decided that her husband should take on apprentices and that the apprentices should pay for the privilege. The Taliesin Fellowship had a hands-on approach, with apprentices often building extensions to Wright's own houses, labouring and cooking for him. Somehow it worked, lasting for decades and nurturing hundreds of young talents.
Frank Lloyd Wright died in 1959 aged 91 while working on his final masterpiece, New York's incomparable Guggenheim Museum. He had been born in the wak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e son of a pioneer, and died a television celebrity, in the space age. He is buried in the shadow of Taliesin, alongside his Welsh ancestors.
A 150 years after his birth, Jonathan Adams argues that Frank Lloyd Wright is now a vitally important figure who can teach us how to build for a better world. Wright believed in what he called organic architecture; buildings that grace the landscape, express an idea of how to live and respond to individual needs. This bespoke approach - a philosophy, not a style - puts him at the hear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thinking.
城市化 (2011) 豆瓣
Urbanized
7.9 (35 个评分) 导演: Gary Hustwit 演员: Gary Hustwit
其它标题: Urbanized
Director Gary Hustwit (Helvetica, Objectified) completes his design film trilogy with Urbanized. Exploring the design of cities with the world’s foremost architects, policymakers and engaged citizens, Urbanized frames a global discussion about how the design of our cities affects our lives.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 (2009) 豆瓣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8.5 (13 个评分) 导演: Bo Landin / Sterling Van Wagenen
其它标题: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占地4万5平方,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在其盛大的开馆仪式上,还请来了中国著名音乐家马友友表演。
最后与最初的人类 (2020) 豆瓣 TMDB
Last and First Men
6.9 (33 个评分) 导演: 约翰·约翰逊 演员: 蒂尔达·斯文顿
其它标题: 라스트 앤 퍼스트 맨 / 最後にして最初の人類
随着末日的无情逼近,生活在数百万年后的最后一批人类向现在的人类发出了求救和警告的信息,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进化、衰落和希望的史诗故事。
潮汕老厝 豆瓣
作者: 林凯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潮汕老建筑以风格鲜明独特而著称。潮汕人素有聚族而居的传统,由北方移民带来的士族流脉,加之出洋经商创造的雄厚财力,造就了潮汕老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装饰精美的特征。作者多年来倾心于记录潮汕老厝的面貌和变迁,努力用丰富的文字和影像,展示潮汕老厝最后的辉煌。
大紫禁城 豆瓣
作者: 赵广超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 11
《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别开生面地以的精致的图绘和生动的文字研究与描绘紫禁城神圣的轴线,从午门到神武门,从建筑与天际的呼应到一砖一瓦的来历,娓娓道来这座王者宫殿的雍容庄严与华丽婉柔。作者尝试从历史文化与建筑的轴线,用建筑图解的语言,诉说紫禁城故宫的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并透过建筑局部的解构,分析其在城市设计、环境美学、历史文物与建筑本身的独到之处。
走向新建筑 豆瓣
作者: [法] 勒·柯布西耶 译者: 陈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和旗手。
《走向新建筑》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
他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
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
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
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安藤忠雄论建筑 豆瓣
7.7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白林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 1
《安藤忠雄论建筑》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成长为一名建筑师的全部过程,披露了自己成才的“秘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了自己20来岁时的生活经历、苦恼以及如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建筑的全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豆瓣 Goodreads
9.4 (12 个评分) 作者: 彭一刚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 1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
外部空间设计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5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许晴舒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与此前安藤的其他文字不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集中了“我们为什么建筑?”“建筑真实又为何?”的讨论。建筑家安藤忠雄,沿着他年少时代游学的足迹,逐一写下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包含一段人类生活的历史,正是这些隐性的基因与密码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安藤在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纽带同时,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触摸,寺庙 豆瓣
作者: 连达 三晋出版社 2016 - 11
山西,在古建爱好者眼中,是一块神奇的圣地。现存于世的中国木结构古建代表作绝大多数在山西;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和四座五代木构中的三座在山西;辽、宋、金、元各朝代的建筑精华在山西,元代之前的木建筑山西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强;明清建筑山西更是数不胜数...... 海量的古建遗存,其价值除了鲜见的作为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外,更有它所承载的中华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密码。 但这些真实的存在,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渐渐老去,或者改变了它真实的味道。 连达,一位执着的古建筑爱好者,行走山西,用素描画的形式,一个县一个县地爬梳了散落在乡间的这些古建存留;用线条记录着古建的架构和轮廓,用感性的文字记录着与遗存相关的故事。 本书所收集的是晋东南地区古建寺庙,用手绘作品+真实图片+文字讲述的办法,带你一起重走连达走过的山西土地,体验这些古寺庙的精妙魅力和它所承载的沧桑文明......
大城市 豆瓣
Fantastic Cities
作者: [美国] 麦克唐纳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5
精美绝伦、视角独特的各国城市手绘插图
独特的建筑曼陀罗尝试全新的涂色体验
★ 加拿大著名插画师史蒂夫·麦克唐纳德环游世界,实地描绘各个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
★ 多视角展现城市建筑的透视景观,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是建筑师、插画师的必备参考书。
★ 精选部分城市,绘制仿佛令人身临其境的建筑曼陀罗,尝试全新的涂色体验!
艺术家史蒂夫·麦克唐纳德为包括纽约、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东京和墨尔本在内的世界各地城市绘制了精美的鸟瞰线稿图,从高空视角展现了这些城市独特的透视景观。此外,他还根据一部分城市景观创作了仿佛令人身临其境的建筑曼陀罗,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涂色体验。书中每一幅严谨而繁复的线稿都堪称一件艺术品,既可用于涂色,也可作为建筑插画供参考学习。
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豆瓣
作者: 傅学怡 中国建筑工业 2010 - 8
本书基于新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规程》JGJ 3-2010、近十年来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提高,对第一版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及本科、研究生学习的需要。
本书内容包括: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合理构成、设计概念和方法、抗震设计、复杂截面剪力墙配筋设计、带加强层转换层和平面不规则结构设计等22章,第11章为典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实例(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简体-稀柱框架结构、简体结构和支撑结构等6类),第22章为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实例(有卡塔尔多哈外交部大楼、深圳特区报报业大厦和天津卫津南路超限高层建筑等)。内容系统,阐述精辟,技术先进,举例适当。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阅读,也可用作土建类大专院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营造法式 豆瓣
作者: 李诫 人民出版社 2006 - 9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豆瓣
作者: 王其鈞 楓書坊 2017 - 1
~看見中國建築細節之美~
屋頂、牆壁、柱、門、窗、彩畫⋯⋯29大建築樣式,
逾1000則建築詞條、手繪建築局部圖示,
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中國建築工藝。
中國建築工藝詞彙量眾多,
除歷史悠久、橫跨氣候、地域廣大兩大因素外,
眾多儀典、形式也是建築形制豐富的因由,
各詞彙歷經朝代、科學、環境的更迭,其中蘊含的文化、美學內涵日益豐富,
雖集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風水堪輿等為一體,
卻也成為入門者閱讀中國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是查詢中國建築名詞的圖解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
與中國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中國古代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本書特色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中國古典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29大建築樣式,超過10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中國古典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隨圖搭配建築物件歷史淵源、文化意涵說明,就中國歷史變遷、地理環境、文化哲學背景剖析建築目標,資訊附載量極大。
西方建筑史 豆瓣
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Post Modernism, Reprint
作者: [美] 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 伊莎贝尔·海曼(Isabelle Hyman) 译者: 王贵祥 青锋 周玉鹏 包志禹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6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介绍了欧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和主题,以其深刻、独到的视角介绍了建筑历史结构和当代伟大建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伟大的建筑及其历史,并配以丰富的插图解释或说明,集社会、知识和审美于一体。《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及参考用书。
如何读懂建筑 豆瓣
How to read buildings
作者: (美)卡罗尔·戴维森·珂拉格 译者: 徐寅岚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9
本书是一本认知和欣赏建筑的经典图书,同时是一本了解建筑史和探索隐匿于各类建筑中的视觉线索的向导性读物。便于携带阅读,内容专业详实:
■ 汇集了从古希腊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结构特征。
■ 对鉴别不同类别的建筑特征给予专业的建议指导,并将此与历史长河中的类似风格特点进行比照。
■ 提供便于理解的视觉指导建议,通过精致丰富的细节线描图结合专业文字讲解,详尽地解读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