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故事形态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译者: 贾放 中华书局 2006 - 11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1928年问世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故事形态学》的一些内容通过英译和法译介绍到中国,钱钟书先生当时便说过把这本书译出来“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民间文学、叙事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普罗普的形态分析方法。此次是根据最新版俄文本全文译出。
结构语义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法)A.J.格雷马斯 译者: 蒋梓骅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 1
《结构语义学》系作者在法国亨利·普安卡雷学院讲授“结构语义学”的讲稿,1966年初版,成为法国百年来第一部语义学专著。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符号学方法论新概念,建立了文本的叙事和话语研究,被视为符号学法国学派奠作,也一直是语义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著作。
小说面面观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E. M. 福斯特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小说修辞学 豆瓣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韦恩·布斯 译者: 华明 / 胡晓苏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本书主要讨论了西方小说的历史发展,梳理了小说技巧及其理论的演变,批判地考察了现代有关小说的流行观点,建立了经典的现代小说理论,为现代小说创作、批评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书中提出的一些观念和术语,如“隐含的作者”“不可靠的叙述者”等,均为当今叙述学领域的经典术语。《小说修 辞学》出版于1961年,以后再版多次,被列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经典之作。《美国百科全书》将该书誉为“20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
故事与话语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西摩·查特曼 译者: 徐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法国人凭其新发现的词源学热情创造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一词语,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英美知识界颇怀疑于“一0logy”的大胆运用,也许不无道理。不过,名称问题不应与话题的合法性相混淆。尽管关于长篇小说、史诗、短篇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等具体文类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从总体上讨论叙事学科的英语论著却极少。除体裁区别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于“叙事本质上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文学批评家们太过倾向于单独地考虑文字媒介,尽管他们每天都通过电影、滑稽连环画、绘画、雕塑、舞剧与音乐来消费故事。在这些人工制品之间必定有某些亚层次是共同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睡美人》如何能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或哑剧表演。
本书在有效综合俄国、法国、英美的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广义“叙事”(包括各种媒介的叙事,尤其是小说与电影两大媒介),对“故事”与“话语”两大范畴进行了严格区分和细密论证,从而廓清了一般叙事之结构。导论部分由“表达/内容”与“质料/形式”的纵横交叉,区分出“表达的形式与质料”和“内容的形式与质料”,进而厘定了“故事(内容)”与“话语(表达)”各自的涵盖领域。第二、第三两章是关于“故事”的具体展开,分别对“事件”与“实存”两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第五两章则是关于“话语”的具体展开,对“非叙述”与“叙述者”的若干形式进行了精细区别和论证。结语部分给出了“叙事结构示意图”。该书在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与“叙事结构示意图”被频繁征引、讨论。它对于叙事学、小说理论、影视美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批评的剖析 豆瓣
作者: 弗莱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 8
《批评的剖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巅峰之作。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学者弗莱(Northrop Frye)从文化和文学角度对“原型”作进一步深入阐释,发展出一套更加系统完整的原型理论。在书中,他揭示了文学对应于神话的内在结构,试图给予文学批评以独立的地位,使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原则和自然科学的连贯性,并多层面地研究了西方文学的原型图式结构。
晚唐钟声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傅道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是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文学象征意蕴的学术专著。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的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原型批评因此被称为真正有国际意义的文学批评。 从原型批评出发,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潜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意象。《易》之“象”。与《诗》之“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对原型的古老诠释,以兴象为代表的原型系统普遍存在于古典文化中。
传统与个人才能 豆瓣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译者: 卞之琳 /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朱立元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简明实用,理论性、逻辑性强。自出版以来,已销售10多万册。在同类教材中,无出其右者。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文艺理论专家朱立元老师主编。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豆瓣
Mиросозерцaние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9.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氏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氏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 ”。正是由于精神上的同源,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学激情。火焰般的热情、旋风般的思考,别尔嘉耶夫带领读者饱尝“思想的盛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比任何一位作家和思想家更震撼我的心灵。我总是把人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和与之精神相异的人……每一次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都为我从更新的层面揭示一切。
——别尔嘉耶夫
如果说巴赫金从诗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那么,别尔嘉耶夫则从宗教哲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果将这几乎是前后问世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看,则相得益彰,近乎完美互补,算是俄罗斯本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双峰齐立。
——耿海英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贝勒尔 译者: 李棠佳 / 穆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背离,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对美学和诗学的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体裁具有无限可变性,并坚决维护天才(genius)和创意想象力在文学中的地位。贝勒尔教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深入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儿童文学的乐趣 豆瓣
作者: (加)佩里·诺德曼 / (加)梅维丝·雷默 译者: 陈中美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
这是一部论题组合新颖、开放,论述方式严谨而又不失个性的概论性著作。该书涉及对儿童文学概念和范畴的理解、儿童文学教学活动、儿童文学阅读与接受、童年概念、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意识形态、儿童文学基本文类及其特征等内容,并提供了将各种当代文学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研究的示例与可能。
革命·审美·解构 豆瓣
作者: 余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
在理清了有关现代性的上述思路之后,我们再回到余虹的《革命·审美·解构》一书。我觉得该书的基本思路与上述思路可谓不谋而合,而且,可以说,上述思路的终点,正是余虹写作本书的逻辑起点,即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内在冲突来考察、阐释、说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复杂的演进历程。余虹的基本思路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梁启超为起点的现代工具主义与以王国维发端的现代审美主义及其冲突。这种现代性冲突的历史大致是:第一,学术化时期:从晚清的学术争论到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学革命论与文学自主论)。第二,政治化时期:五四后到80年代末,第一阶段五四后到文革是现代工具理论主义借助政治权力上升到独尊地位并排斥打击现代审美主义,理论上经历了“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三大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态和话语。第二阶段文革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现代审美主义借政治宽松时期全面复兴并在学术思想上压倒了现代工具主义。第三,90年代以来,是现代性冲突转化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再建构。
叙事的虚构性 豆瓣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反讽时代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内容简介:反讽时代,不是犬儒时代。恰恰相反,反讽最认真:承认彼此各有是非,却不借相对主义逃遁。欲在当代取得成熟的个人性与社会性存在,反讽是唯一方式。而要理解反讽文化,就必须从反讽的形式特征说起。这也是《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作者赵毅衡先生的基本思维方式:概念再美,若不能归到形式,就无法分析、验证、操作,必是大而空。除非以空为捕获意义的诱饵,这样的过程也是反讽。
道与逻各斯 豆瓣
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译者: 冯川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5
本书研究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
本书所作的比较和对照,其取向就并非历史的取向,而是旨在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某些共通的主题(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于东方和西方)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来。
我始终不相信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张——不相信那种把东方和西方看得如此迥乎不同,以致其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竟不能彼此理解,因而一种知识也就必须始终置身于另一种知识之外的看法。我在本书中决定做的一件事,恰恰是去拆除种种学术领地之间的栅栏,这些学术领地被称为领域和学科,它们被包围在学院和系所的重重藩篱之中。我宁愿向这种知识的分隔挑战,并展示某些基本的、东西方共有的阐释学关注和阐释学策略。
她们自己的文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伊莱恩·肖瓦尔特 译者: 韩敏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的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提到近200名当时湮没无闻或不入文学史的女作家;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仍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中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林顿、奥利芬特、布雷登、布劳顿、伍德、休厄尔、扬、罗宾斯、格兰德、施赖纳、埃杰顿、沃德及20世纪的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德拉布尔、拜厄特和卡特等二三十位女作家的创作。1999年的增补版在原书的前后各增加一章,回首20年问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巨大变化,回应对此书的各种批评,并把论述的下线拉到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 豆瓣
作者: 魏天无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主要内容:魏天无编著的《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以具体篇目讲解为中心,辅之以相关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的介绍;在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中讲授欣赏、解读的方式、方法,以激活学生潜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改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状况脱节的现象,在整体设计上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作家、诗人的若干作品进行讲授;并通过对广受学生欢迎的流行歌词及电影文本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多元的“大文学”观念;通过设置富有特色的栏目,加大、增强教材的信息量和资料性,为教学尽可能地提供便利。
无边的挑战(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陈晓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经典之作
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
最早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问题
融理论思辨与审美感知为一体,捕捉当代最生动的文学品质
先锋文学30年,该修订增补版,增加两章全新附录
《无边的挑战》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