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辰
复杂 豆瓣 Goodreads
Complexity: A Guided Tour
8.4 (13 个评分) 作者: 梅拉妮·米歇尔 译者: 唐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2
蚂蚁在组成群体时为何会表现出如此的精密性和具有目的性?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是如何产生出像意识这样极度复杂的事物?是什么在引导免疫系统、互联网、全球经济和人类基因组等自组织结构?这些都是复杂系统科学尝试回答的迷人而令人费解的问题的一部分。
理解复杂系统需要有全新的方法.需要超越传统的科学还原论,并重新划定学科的疆域。借助于圣塔菲研究所的工作经历和交叉学科方法,复杂系统的前沿科学家米歇尔以清晰的思路介绍了复杂系统的研究,横跨生物、技术和社会学等领域,并探寻复杂系统的普遍规律,与此同时,她还探讨了复杂性与进化、人工智能、计算、遗传、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9.2 (26 个评分)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译者: 吕梁 / 张箭飞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
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人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 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伯林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天分:思维敏捷、博学机智、深刻且令人振奋。阅读本书,犹如目睹鲜活的思想从天才头脑的熔炉中锻造而出。”
——约翰·班维尔
“无论是对首相、总统来说,还是对文化批评家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伯林的写作为我们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人类需求和渴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理想之间互不兼容的态势时,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宽容和理解力。”
——彼得·马德福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你能听到语言的洪流不断膨胀,互相撞击,一次次地汹涌澎湃……发人深省,激荡人心,充满自然的原始张力。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关键报道者》
符号帝国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汤明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World-System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郭方 / 夏继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1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颇具影响力的多卷本著作,对全球史进行了重新阐释,将现代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确定为16世纪到20世纪。
1.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郭方 刘新成 张文刚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
2.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巩固:1600~1750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I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1600–1750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吴必康 钟伟云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是整套书中至关重要的一卷,它反驳了把17世纪“危机”视为欧洲的“重新封建化”的观点,论证了对作为一种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观点和界定的合理性。另外,本卷还提出另一个新的重要论题,即霸权问题。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运转中,霸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霸权机制使现代世界体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经济。
3.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时期:1730~1840年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
The Second Era of Great Expansion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1730s–1840s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夏继果 顾宁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介绍了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分别论述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三轮中心国家争霸、南北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西部非洲这几个被并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的边缘化和半边缘化。
4.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
中庸的自由主义的胜利:1789~191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V
Centrist Liberalism Triumphant, 1789–191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吴英 译 庞卓恒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覆盖从1789年~1914年这段时期,专门用于探讨一种适用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的形成,沃勒斯坦认为该地缘文化大体是以他所称的温和的自由主义为中心塑造的、并由它所支配。在本卷书中沃勒斯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概括能力继续得以展现,延续以往叙事的风格,沃勒斯坦对自由主义中间路线是如何在全世界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做了重要的说明。第四卷提出了“全球地缘文化”的概念,深化了对世界体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诸方面之间关系的理解。
谁说了算? 豆瓣
Who’s in Charge--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S.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译者: 闾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7
左脑右脑谁说了算?是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决定?人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
开创认知神经科学的著名思想家加扎尼加被誉为脑科学界的斯蒂芬•霍金。他在这本书里用“睿智而不夸张”的语言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由意志问题,讲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的进化以及自由意志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本书还涉及物理学、社会学中那些会决定“我”的部分。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的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作者: 卡伦·霍尼 译者: 林薮 汇智博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9
编辑推荐:
◎实用性——当下工作生活压力过大,人们或多或少会有焦虑、自卑、压抑、嫉妒、社交恐惧、爱慕虚荣、贪图权利金钱等各种负面情绪或不良心态,在本书中读者能找到这些病症的根源,甚至看到这些病症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反省自身,避免付出巨大代价;
◎人文性——本书语言犀利、视角独到,又不失人文关怀。在分析神经症病人时,作者深刻剖析了病症的根源,但也极力关注病人的痛苦与努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学术的宽容与悲悯,很多读者因此将其誉为“能把人看哭的学术著作”,极为推崇;
◎通俗性——真正大师级的学术著作,能深入浅出地将一个复杂的理论讲得明白晓畅,让普罗大众感同身受、受益匪浅的同时,领略到学术真正的魅力;
◎专业性——作者卡伦·霍尼是心理学权威、世界级大师,深受中国读者推崇,极其畅销;其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也是心理学经典必读书,是涉猎心理学的读者不可漏掉的权威书籍。
内容简介:
在我们所处的当下,再来谈卡伦·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变得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作为霍尼的第一本重要的心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霍尼对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焦虑、敌意、冷落、逃避等一系列神经症表征以及神经症病人对爱、财富、权力等病态追求后的文化基础和根本动力,强调了神经症病人在面对现实冲突时的反应,以及为化解冲突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在书中,霍尼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批判了正统精神分析的生物学理论,标志着其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 豆瓣
Eroticism, Expenditure, and General Economy: Selected Writings by Georges Batail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汪民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乔治·巴塔耶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先驱,是当代法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他踏着尼采的足迹,对主体、知识、理性、功利性生产和基督教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批判,这一切明示了下一代天才知识分子——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克里斯蒂娃——的道路。巴塔耶令人眩晕的博学、神秘主义趣味和对语言表意的神经质般的拒绝,使他的文本像一道隐密的深渊,但却对各种理性和道德的僭越投上一层光亮。
真理与真诚 豆瓣
Truth and Truthfulness: An Essay in Genealogy
作者: [英]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徐向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真理与真诚》可以被理解为伯纳德•威廉斯的“绝唱”。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同时,它体现了威廉斯在其一生思想生涯中对人类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最终思考。面对迷茫混乱的现代世界,面对真假难辨的社会事实,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一些教益与启发。
承续尼采谱系论的传统,威廉斯将哲学与历史融会贯通,发掘了人类对真理关注的缘起。从现代社会中在珍视真理、呼吁真理的同时又怀疑真理、贬斥真理的矛盾态度出发,他讨论了真诚及其价值所在。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可能恰恰是偶然的,在为此忧虑的同时,他仍然为真理辩护,为这一理性对象、这一文化价值辩护。他定义了真理的两种基本美德:准确和诚实,前者旨在发现真理,后者旨在讲述真理。他描述了两种美德得以呈现的多种心理形式与社会形式,并由此发问:今时今日,我们怎样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美德?
本书至今已译为德、法、西、意、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出版。
公共人的衰落 豆瓣
The Fall of Public Ma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译者: 李继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本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桑内特对众多历史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他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人的衰落。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豆瓣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夏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提出了一个解释现代性及其与自我关系的新框架。作者延续了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极盛”或“晚期”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一种发展了的制度反身性。在当下,现代制度的全球化趋势伴随着一种日常生活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又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自我变成了一种“反身性规划”,经由一种可被修改的有关自我认同之叙述而实现和维持。作者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说明,自我的反身性规划乃是一种控制形式,它与现代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殖民”的总方向并行不悖。然而,这种控制形式也带来了一种质疑上述总方向的趋势,也为晚期现代性的新政治议题提供了实质内容。
吉登斯曾经因忽略一些重要论题而遭到批评,因此在本书中,他重点关注了这些论题,其中包括有关自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学。他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性的论著是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必将成为社会理论、政治理论、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必读文献。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工作、消费、新穷人 豆瓣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6 (8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仇子明 / 李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6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后资本主义社会 豆瓣
Post-Capitalist Society
作者: [美] 彼得·F. 德鲁克 译者: 傅振焜 东方出版社 2009 - 8
《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了透彻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经济、企业和政治。同时,这些分析也解释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基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组织作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焦点是发达国家及地区,如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而不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我当然不会以为后者无足轻重。第三世界的人口已占全球2/3,到这场大变动的末期,可能会占3/4。不过,我也认为,往后一二十年内,一定会有新的“经济奇迹”出现,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很可能短期内就会成为经济强权,其变动甚至比过去40年还大。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已展现这种经济潜力。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有受过良好教育、学习心强烈的人民,有悠久的代工传统,还有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资本、贸易网与技术管理人才。如果这些条件得以发挥,就能促使工业成长。
自我技术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自由论 豆瓣
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
9.5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胡传胜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简介: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伯林因此书表达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伯林著作的编辑亨利·哈代讲述了本书的缘起,修订了文本,确证了引文的出处,收录了伯林其他论自由的著作,伯林的自由观念因而得以完整的体现。三篇附录取自伯林的未刊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信念的核心。伊安·哈里斯的文献综述展现了“以伯林为中心”的英美实践思想的最新进展。
导读: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伯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罗尔斯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一种希望:如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泰勒
论天人之际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中华书局 2014 - 7
《论天人之际》主要在探讨中国思想的一个主要特色,大致以“天”代表超越世界,以“人”代表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轴心突破”以前已存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因“突破”而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余英时先生自称为“收官之作”的重要作品。
生命之书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是一本让你活出喜悦人生的智慧之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尼各马可伦理学 豆瓣
9.9 (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廖申白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尼各马可伦理学》(《伦理学》),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遂传遍西欧。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意识探秘 豆瓣
The Quest for Consciousness: A Neurobiological Approach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夫·科赫 译者: 顾凡及 / 侯晓迪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6
意识是科学上至今还未解决的超级秘密之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有什么益处?只有人才有意识吗?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其中?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我们对人之所以为人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是作者与克里克对上述这些问题长期合作研究的结果。本书探讨了动物和人主观心智的生物学基础,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意识研究的框架——用实验方法找出表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全书以视知觉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注意、记忆、自动行为、失认症和“裂脑人”等病理现象的研究,总结了意识研究的科学基础,概括指出了我们知识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书反映了继克里克《惊人的假说》之后,他们合作研究的新进展。本书的语言风格亦以洗练生动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