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辰
维特根斯坦传(插图版)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The Duty of Genius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本书公认为是维特根斯坦的权威传记,作者不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着墨很多,也还原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丰富个人性的一面,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可谓雅俗共赏。此插图精装本,用近百幅照片,和文字相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维特根斯坦伟大而丰富的一生。
世界史纲 豆瓣 Goodreads
The Outline of History
作者: [英]赫伯特·乔治·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译者: 吴文藻 / 冰心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其它标题: The Outline of History: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
Authored by Herbert George Wells, this book is a concise guide for history lovers, showing to the readers the biological and human history since the origin of life in an orderly manner. This book expounds the world history across five continents,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the origin of biology and mankind, to the modern World War I.
哈耶克文选 豆瓣
作者: [英国]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编著的《哈耶克文选(精)/人文科学译丛》收录了哈耶克写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论文和他在各地的演说,共计40篇,其中包括名篇《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知识的僭妄》、《曼德维尔大夫》、《建构主义的错误》等。这些文章写于哈耶克思想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专业经济学家变为一个贯通多学科思想家的发展脉络。与他那些大部头的专著相比,其中不少文章更为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了解哈耶克思想的方便途径。
技术与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唐•伊德 译者: 韩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是当代最重要的探讨技术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从人文的视角,梳理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生活、历史和人类认知、体验中其的作用。强有力地分析了技术和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技术与工具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也对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塑造作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在此得到了生动、丰富的说明。
什么是政治哲学 豆瓣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美]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李世祥 华夏出版社 2014 - 8
《什么是政治哲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尽管看起来是一部松散的论文集而非专著,其中有的篇章是书评,最后还附有十六则书介性的简短书评——在施特劳斯的著作名目中,“政治哲学”这一提法出现过两次:“什么是政治哲学”与“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看起来有如一对问答式,而且两书都是文集。
确定性的终结 豆瓣
作者: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 译者: 湛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 - 7
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普里戈金在这本书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彻底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存在巨链 豆瓣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O.洛夫乔伊 译者: 张传有 / 高秉江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存在巨链》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研究了这一观念群与它们赖以产生的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等思维原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其观念史比起哲学史来说,涉及的范围既特殊又宽泛。其特殊在于,观念史研究的是某些观念或观念群的发生与发展史,不涉及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史,其宽泛在于,观念史的研究不限于哲学,而是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领域。因此,诺夫乔伊在这本书中通过旁征博引,对存在之链观念群的产生和发展给予了清楚的梳理。他在书中,追溯了“完满”、“连续”和“渐变”的观念,从这些观念的柏拉图起源,到它们在17世纪的“存在巨链”观念中的体现,直到这一观念中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想冲击下的衰落。关于所有生物在一个绝对结构中从最低级到最高级连接在一起的“链”的观念,由于进化论思想的兴起而被推翻。洛夫乔伊由此得出结论:任何关于绝对的、静止的宇宙的设想,都是不可理解的。
贸易的猜忌 豆瓣
Jealousy of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英]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 霍伟岸 / 迟洪涛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些卓越文章的结集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洪特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18和19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他非常熟悉学术史的最新发展,这使他能够向英语学者更好地展现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他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该著作的出版具有令人激动的前景。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的作者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可以从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走向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它就出现了。如今,它经常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而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洪特不仅重构了市场社会性的支持者与其最尖刻的批评者之间冲突的显著特征,而且帮助历史性地定位了影响现代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观点。洪特的目标就是要回到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因为通过重构他们的政治学,而无需参照当代意识形态,我们就有可能“在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发现政治上的洞见,而这对于21世纪仍旧是有意义的”。
惊人的假说 豆瓣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作者: [英] 弗朗西斯•克里克 译者: 汪云九 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
什么是意识?这是个世纪之问。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一位善于提出问题并给出惊人答案的天才。
弗朗西斯•克里克与詹姆斯•沃森一道,发现DNA结构,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从而名垂青史。
现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学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对人类意识奥秘的探索上来。克里克决定要揭示脑的复杂性,大胆探索人类存在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我们有自由意志吗?什么使我们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灵魂真的存在吗?抑或我们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复杂集合吗?在这本具有开拓性和争议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学、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础提出挑战。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 豆瓣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澳] 克里斯蒂安·罗伊-斯米特 / [英] 邓肯·斯尼达尔 译者: 方芳 / 范鹏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牛津手册"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
-
汇集全球顶级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
洞察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
-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顶级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必读的指南。
- - - - - - - - - - -
★ “牛津手册”重磅推出,里程碑著作首度译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 汇集全球顶尖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到“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再到《超预测》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集合了顶级专家,深入阐释国际关系,直面至为严峻的全球政治问题,是我们学习洞察国际关系的不二之选。
★ 系统、全面的入门之书,动态、前瞻的思考指南——《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全方位展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和规范、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同时动态展现了多元观点的争论,展望全球政治的未来,兼顾了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把握国家间政治博弈的表象与实质,理解多边与多极关系中的变与不变。
★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专文推荐——本书有助于我们审视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秩序当下走向的“实然”形态,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倪世雄)
- - - - - - - - - - -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由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近五十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相信本书一定会为此提供不少宝贵的智识。本书的翻译出版正逢其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解难释疑、探索思考的路径。
——倪世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部有关国际关系的皇皇巨著由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的顶尖学者合著而成,是国际关系学科内迄今为止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为我们观察和预测全球局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坐标系。
——余素青,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和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乃至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理论、方法体系都大有裨益……书中所述有关外交政策决策、国际法等内容,可以为有关部门开展规制体制的设计和相关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对于国际关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是至为全面的教科书……对于有意攻读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必选之书。
——斯蒂芬·麦格林奇,西英格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讲师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德行、商业和历史 豆瓣
Virtue, Commerce, and History
作者: 波考克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波考克是“剑桥学派”代表性人物之一,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多年,后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哈里•C•布莱克讲座教授,发表和出版多部具有影响的论著。
本书收入的文章涉及内容大体限于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100年里英国的政治思想,与当前社会具有很多相关性。该书既包含对《马基雅维里时刻》一书的核心问题——以马基雅维里和哈灵顿等人为代表的共和主义传统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英国社会的具体表现的深入阐述,又有波考克后来的巨著《野蛮与宗教》中主题的预演,因此可为全面了解波考克的思想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入世哲学家 豆瓣
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 O. Hirschman
作者: [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译者: 贾拥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内容简介】
他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
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鲜为人知;
他被迫离开美联储,却为南美世界的经济发展倾注半生;
他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叙述了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生平故事、评介了他的主要著作。赫希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里,杰里米·阿德尔曼讲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恐怖和希望中成长的故事,使一个终生都在通过写作捍卫宽容和变革的入世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赫希曼191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魏玛共和国从充满希望转变为激烈动荡的那个历史时期。1933年,当纳粹分子攫取了权力后,赫希曼逃离了德国。尽管自己迭遭大难,但是赫希曼却没有沉沦,恰恰相反,他参加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下抵抗运动,并志愿奔赴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法国沦陷后,赫希曼在马赛与瓦里安·弗莱等人一起,将许多欧洲第一流的学者和艺术家营救到了美国。赫希曼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特瑞雅斯特求学,后来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赫希曼还是一名享有崇高声望的咨询专家,他的建议对美国政府、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欧洲许多国家、世界银行以及诸多大型基金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赫希曼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有不少堪称经济学领域、思想史领域及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原创性、最重要的文献。终其一生,赫希曼一直坚定地秉持改革总是可能的信念,即使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从未动摇过。
本书是第一部叙述赫希曼的非凡一生的长篇传记,它通过赫希曼这个入世哲学家——这个既精明又充满激情的观察者——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的故事。阿德尔曼的叙事引人入胜,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希曼的个人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视角的;我们还可以看到,赫希曼留下的思想遗产为什么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开放精神的实践的理想主义。
---------------------
【编辑推荐】
1、“基尼系数”的创造者、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首部长篇传记;
2、弗朗西斯•福山、巴西前总统卡多佐深受他的影响,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小平时代》等书译者冯克利、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等撰文推荐;
3、本书曾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传记类作品荣誉奖、《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彭博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约瑟夫·斯彭格勒奖经济社会史类最佳图书等多项奖项;《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外交事务》等媒体赞誉推荐;
4、作者阿德尔曼耗费多年,走访几大洲,探访几十个档案馆,查阅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资料,最后终于成就这本厚重的传记;
5、赫希曼是一位被国内学界低估的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打破学术藩篱,贯通各个学科的思想。在许多同行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时,他始终能看到自己的局限。赫希曼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他拒绝网罗门徒,建立所谓的“赫希曼学派”。他的学术生涯切切实实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赫希曼本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曾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而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在被迫离开美联储之后,赫希曼来到南美,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赫希曼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数据或微观结果,而是更宏大的概念,它们持续地影响着我们思考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方式。……世上再也没有像阿尔伯特•赫希曼一样的发展经济学家了。
——弗朗西斯•福山 | 著名经济学家
----------
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的传记作品。它深刻而准确地描述了赫希曼的思想旅程和政治生涯。赫希曼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全世界的无数人都深受赫希曼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 巴西前总统
---------
《入世哲学家》在揭示了赫希曼这个20世纪最伟大头脑的“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20世纪激烈的政治和思想变迁的动人心魄之处。
——丹尼•罗德里克 | 著名经济学家
---------
赫希曼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看了他的作品,你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用之前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会在最微小的地方改变你的理念。
——韦森 | 著名经济学家
---------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所有社会科学家的楷模。赫希曼的一生丰富多彩,杰里米·阿德尔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非常全面的传记。我们要感谢阿德尔曼,感谢他带领我们,重走赫希曼的旅途。
——查尔斯·梅尔 | 哈佛大学国际历史学教授
---------
《入世哲学家》是一本杰作。它既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又是一本励志的伟大人物传记,同时还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政治生活中的‘转变参与史。”
——艾玛·罗斯柴尔德 | 经济史学家
---------
赫希曼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世界观,它照亮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纽约书评
---------
阿德尔曼耗费多年撰写这本令人赞赏的传记,本书让读者得以窥见赫希曼在经济学领域的多项贡献……赫希曼一直有一种从局部转向整体的独特视野,对人性始终保持绝对的乐观。
——《外交事务》
---------
赫希曼的实证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左/右派分类范畴……他致力于复兴社会科学中的人文本质,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重新联系起来。
——《美国展望》
非对称风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周洛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其它标题: 非对称风险:风险共担,应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书共包含四个主题: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性;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相互性;交易中的信息共享;复杂系统中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
约3800年前,《汉谟拉比法典》就向我们传达出一条人类进化的法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建立对称关系,以防止有人转嫁隐藏的“尾部风险”。古往今来,人类的任何一条法律、任何一项教谕,也都是基于“对称性”原则的,但实际上,非对称风险也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塔勒布提出,人们在面对非对称风险和外部压力时,只有践行“风险共担”的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本书共包含四个主题: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性;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相互性;交易中的信息共享;复杂系统中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书中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主观动机分析、二手车买卖、道德伦理、契约理论、学术界以及现实世界的学习、康德法则、政府权力、风险科学、知识分子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政府责任、社会正义、期权理论、基本人权、神学……
思维方式 豆瓣
作者: [美] 怀特海 译者: 刘放桐 商务印书馆 2004
怀特海的《思维方式》这部书稿的翻译我早在1964年就已完成了。记得拙译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一书1963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我曾想过是否能继续译点什么;编辑部的先生也问我是否还有这方面的兴趣,并寄来了怀特海的“Modes of Thought”一书让我试译。那时我正在全增嘏教授的指导下,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尝试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全先生早年在哈佛求学时是怀特海的学生,对怀特海哲学知之甚详。他认为研究一下怀特海哲学对理解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很是有益,而通过翻译怀特海本人的论著来理解怀特海不失为一种较为踏实的方式。于是我就同商务印书馆约定翻译此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一直得到全先生的指点,全书译成后还请他审校过。我根据当时自己对怀特海一知半解的认识写过一篇译序(《中译本序言:怀特海哲学评介》),记得1964年我就将其与译稿一道寄给了商务印书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四清运动”开始,正常的出版秩序被打乱,本书未能及时出版。接着就是十年动乱,被归属于反动哲学家之列的怀特海的书更难出版。我也很少再想到它。
十年动乱结束后,大致是在70年代末,我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先生见面时谈起过这部书稿,他们表示要安排出版。因感到60年代写的那篇译序基本上固守旧的简单否定的批判框架,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我取了回来,准备重写。以后的近20年,我既忙于教学,更忙于编写和修订《现代西方哲学》教材以及完成几项必须限期完成的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课题,还忙于一些社会工作,无暇顾及翻译。对怀特海也没有另作专门研究。上述的那篇《中译本序言》不仅未能重写,连原来的稿本也丢失了。商务印书馆也一直没有催问我。据我所知,他们有大量“文革”前的积稿待处理,我对自己的译稿未出并不奇怪,更不在乎。因此我同样没有主动与商务印书馆再谈及此事,甚至几乎没有再去想它。
一直到1997年,我意外地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张伯幼先生的来信。他告诉我他们在清理库存旧稿时发现了我的这部译稿,希望由我自己审读一遍,然后交他们安排出版。我对此当然感到高兴。但当时我正忙于《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的编写,因此我回信说如果近期出,我无法校订,如不是近期出,我当然要将其重校一遍,我估计商务印书馆方面同我自己一样并不急于出,事情再次拖下了。2000年,我又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朱泱先生的信,说他正在看我那部译稿。他除了就个别译名的译法提出意见外,还谈到译稿中有几页未找到,另外是要我寄回那篇《译序》。前几件具体事都容易解决。但原来的《译序》已丢失,即便在,也不能用。如何写一篇对怀特海哲学有较公正的介绍的《译序》,一时还难住了我。因为近些年来我一直未把怀特海哲学作为重点来研究,对之仍然是一知半解。写一篇关于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总得对之作些研究。更重要的是:这部译稿毕竟是我在近40年前完成的,必然存在种种不足。应当尽可能由我自己重校一遍。这些都需要较多时间。而这两年我又忙于一些不可耽搁的事。这样,我只好再度延期了。
然而不管怎么忙,只要我还有心出版这部译稿,总得对它作出一些必要的处理,不能再拖下去了。故此我在2002年暑期抽空将旧译稿重校了一遍。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我一直没有做过翻译工作。这次校订,从技巧上说就显得生疏。对原译稿改动不大。很可能还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前几个月,朱泱先生告诉我,怀特海的这部书1998年华夏出版社已出了一个译本,建议我找来参考。但我自己未买到此书,在复旦哲学系资料室也未找到。这种参考当然有好处,但也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我想就免了吧!
至于对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我几次动笔试图写,都是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我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画虎不成之感,将其作为本书的译序可能误导读者。因此觉得不如不写。好在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怀特海已有一些介绍。这方面的专著、译著都有出版。还有几位研究美国哲学的专家在其论著中也有关于怀特海的介绍。建议想了解和研究怀特海的读者去参考这些论著。
刘 放 桐
2003年3月30日
自然社会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3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研究的中心议题自然法问题。作者将之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原点,聚焦于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以此来论述西方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现代自然法学派,对于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学说和道德思想具有关键意义,这一点早已为学界所知。无论是政府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授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还是经济生活中的财产与所有权的学说,大到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概念,小到自主的道德个体形象,以及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的概念,所有这些现代人在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中经常遭遇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都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著作。然而,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广泛研究,却很少深入触及到这些常见理论背后隐含的现代政治道德思想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本书基于晚近国际学界对有关问题的最新文献,通过系统考察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的主要著作,深入分析现代自然法学派讨论的基本主题,最终希望能够展现现代自然法学派构建的现代人性论的核心主张。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The liberty of anc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moderns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 李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疯癫与文明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本书是中文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福柯作品,自1999年出版以来已售出十余万册。
罗兰·巴尔特说,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经济发展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 郭武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0 - 4
当新兴企业成群地来,经济为何反而陷入萧条?
大兴土木、拉动内需,必定是振兴经济的不二法门?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国该如何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些困惑。在这部享誉全球的经济学经典中,他革命性地指出“创新”对经济 发展的核心作用,“创造性破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乐于冒险、主动求变的企业家则是创新事业的头号担当者。在“企业家精神”的助力下,他们才得以在残酷的商战中脱颖而出,世界因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人比凯恩斯凯恩斯更光彩、更聪明;相反,熊彼特貌似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熊彼特的能力足以畅谈一切,从伊特鲁伊人的艺术到中世纪的法律;有能力阅读意大利语、荷兰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有能力概述形而上学理论。这种不圄于特定领域的能力很重要,使他能够自由地对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边缘现象,提出大胆而有趣的假设。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有两位我认为相谈一晚会最为有趣的人,就是凯恩斯和熊彼特,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最优秀的谈话对象,也是我所知最博学多闻的人物——两人的差异即使,熊彼特深谙经济学历史,凯恩斯则无”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经济发展理论》是欧洲大陆经济学家的卓越之作,为经济进程描绘了一幅鲜明的图像。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