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版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豆瓣
作者: 王其鈞 楓書坊 2017 - 1
~看見中國建築細節之美~
屋頂、牆壁、柱、門、窗、彩畫⋯⋯29大建築樣式,
逾1000則建築詞條、手繪建築局部圖示,
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中國建築工藝。
中國建築工藝詞彙量眾多,
除歷史悠久、橫跨氣候、地域廣大兩大因素外,
眾多儀典、形式也是建築形制豐富的因由,
各詞彙歷經朝代、科學、環境的更迭,其中蘊含的文化、美學內涵日益豐富,
雖集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風水堪輿等為一體,
卻也成為入門者閱讀中國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是查詢中國建築名詞的圖解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
與中國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中國古代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本書特色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中國古典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29大建築樣式,超過10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中國古典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隨圖搭配建築物件歷史淵源、文化意涵說明,就中國歷史變遷、地理環境、文化哲學背景剖析建築目標,資訊附載量極大。
動情的理性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錢永祥 聯經出版公司 2014 - 2
政治哲學密切關注、介入社會生活的現實,
即使最抽象的概念分析,結論也可能影響到無數人的真實生活;
但這種實踐意識並不是明朗俐落的現成成品,
它隨著我們身處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而有不同的面貌與分歧。
由於政治哲學著眼於個人所受待遇的是非對錯,
也就是認為每一個人被社會所決定的待遇與命運是有是非對錯可言的,
它的道德意義才更清朗突出。
錢永祥《動情的理性》對政治哲學及其實踐意涵的理解,傾向於當代以平等為根本價值的自由主義。人類懍於歷史上充斥著殺戮、殘酷、壓迫、剝削與歧視,不得不標舉幾項關鍵的道德原則,避免再蹈覆轍。平等主義的自由主義,比較完整、自覺地表現了這些關於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的判斷。《動情的理性》的學術取向與實踐意圖,便是由這些判斷所引導、促成的。
政治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活動。不過這種理性必然源自「情」的鼓動,也就是因為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生靈之苦難的憐憫,種種艱辛與苦難令我們感到不忍與不甘,動情之後發為關懷與在意,才能構成實踐的介入。在這個意義上,政治哲學具有高度的道德張力;從事政治哲學,是一種充斥著熱情的道德實踐。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八四〇—一九四九) 豆瓣
作者: 陳旭麓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11
本書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曾經榮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一等獎。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最好的導論性著作。
本書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數十年心血。本書不僅考察了近代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革,而且考察了城鄉基層組織的演變,以及不平等條約激起的社會變化;不僅研究了中國近代社會變化的內部因素,而且尋找出外部衝擊引起的社會習尚的改變;不僅論述了政治思想、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變革,而且分析了歐風美雨影響下的社會心態的變化。全書充滿激情而又思辨的論述、勾畫出中國近代社會百年的新陳代謝和急遽變革。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最后的“天朝”
9.4 (14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5 其它标题: 最後的「天朝」
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始終積極主張出兵朝鮮,甚至在美軍越過三八線、蘇聯拒絕出動空軍等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兵入朝,其初衷除了對中蘇同盟的考慮,還有沒有想到朝鮮問題?
1956年朝鮮勞動黨發生內亂,金日成索要逃亡中國的延安派幹部,毛澤東大發雷霆,一反常態地對朝鮮內政進行干涉,原因何在?
1958年中國全部撤回駐朝志願軍部隊的動議是如何提出的,難道其目的就是像當時人們理解的那樣,為了政治宣傳和逼迫駐韓美軍撤退?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就提出要與中國結盟,但為甚麼中朝同盟條約在戰爭結束八年後才遲遲簽訂,而且是與蘇朝同盟條約同時簽訂?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用鮮血凝成、經歷過戰火考驗的中朝人民的傳統友誼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六十年來,這套話語連續不斷,令上層和民間,均對中朝關係懷抱著「大哥」對「小弟」的一廂情願,卻在在事與願違。忽明忽暗的朝鮮半島局勢,未來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為什麼中國用鮮血換來的盟友並沒有真正地成為中國的「外藩」?中朝關係的結紐,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兩位政治領袖各自的縱橫捭闔與你來我往的角力,造就了特殊的中朝關係: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儘管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但是毛澤東和金日成的政治巨手合力確定的中朝關係的「基調」,在他們兩人身後,仍然不斷地影響著後來中朝之間的每一次歷史選擇。
城邦舊事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紅出版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書寫城市 豆瓣
作者: 潘毅 / 余麗文 OXFORD 2003
書寫歷史,有人認為沉重,有人認為有趣。書寫文化與身份並不是說歷史是經驗的傳承、時代的對照,而是因為在這年代變化快速、空間急轉,書寫,賦與人一種安慰、一種創造,和一種小我的可能性。
「香港」是一個地域名稱,是地圖上的一點;「香港人」、「香港歷史」、「香港身份」卻是矛盾複疊、眾說紛紜,令這小島吸引了更多的注目,也突顯了有關這片土地的論述多樣性。一如書寫,本書編輯的過程同樣須要自我檢討及自我反思。身份與文化在不斷衍生再衍生,香港歷史亦然。

殖民歷史和中國政治成為香港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契機。我們的願望只是通過閱讀、書寫和發聲,立足於小歷史、小空間和小文化,抗衡任何一種文化和身份的一體化。
香港的憂鬱 豆瓣
作者: 盧瑋鑾 編 華風書局 1983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
誰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豆瓣
作者: 周永新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6
“我們得承認,過去六十多年來,港人的身份不時改變,不只一次,是多次的改變,連帶他們對事物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六十多年來,港人的價值判斷就這樣前後出現差異:往日是尊卑有序,今天講的是平等、自由。或許有人慨嘆:今不如古、世風日下,但改變了的身份和觀念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就算不能欣然接受,也必須明白箇中變化的原因。”
── 周永新
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近七十年來,香港人的身份不時在改變,從開埠最初的難民身份,到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市民身份,到九七後至今的中國公民身份,一次又一次的身份改變,使香港人對人對事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從而亦影響了整個社會的人事變遷。無論我們如何看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居住在這裏的香港居民、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體會,也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7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致我們的朋友 豆瓣 谷歌图书
À nos amis
8.3 (7 个评分) 作者: 隱形委員會Comité invisible 译者: 鄧逸晴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6 - 2
2014年香港雨傘佔領2014年臺灣318太陽花
2013年巴西熱帶之春
2013年土耳其佔領蓋齊
2012年魁北克之春抗議
2011年紐約佔領華爾街運動
自2007年反叛經典《革命將至》出版後,全球抗爭不停
 
  隱形委員會又一批判政治、鼓動造反的力作,深刻檢討當代起義和運動的共同盲點。
 
  隱形委員會──法國政府的眼中釘、搜索多年仍無法確認對象的反動組織,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L’insurrection qui vient(台譯《革命將至》,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層層剖析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社會及經濟體,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並且直接指導人民如何反抗、推翻掌權者。這本小冊子以23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儼然成為抗爭運動的地下最高指導手冊。
 
  《革命將至》後的7年間,發生了2011年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2012年魁北克之春抗議運動、2013年土耳其占領蓋齊運動、2013年巴西熱帶之春運動、2014年台灣318太陽花運動、2014年香港雨傘占領運動……反抗活動以如此的速度席捲全世界──一如隱形委員會當年所預測,抗爭已經來臨──可是,卻沒有一場真正的革命。
 
  隱形委員會藉由一場從未發生的革命,重新思考繼承左派血脈傳統的革命主義者理想。如果我們繼續單純地從美國為何發生占領華爾街運動,或者台灣為何發生318運動的在地脈絡(如黑箱服貿、中國因素等)去理解這些抗爭,我們將無法挖掘出其中深層的共通性意義,所以隱形委員會試圖從世界的視野,去理解各地升起的煙硝,並建立起一套關於抗爭的理論架構。
 
  更為了不讓資方的智庫們獨享詮釋世界的話語權,他們必須發聲。在這個當權者擅於製造各種煙霧彈的時代,我們要撥開大量垃圾資訊、踏過審慎包裝的震撼新聞、擺脫如影隨形的危機感,而在推翻和取代的革命模式之外,該如何在時代裡找到行動的法則?
 
  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是獨立的個體,但當一個人的死亡足以激起群眾,一起粉碎社會謊言的堡壘,我們已經互相連結,我們都是朋友。這是一本向多數人喊話的宣言,犀利清算了抗爭運動累積上千年的錯誤、麻醉和愚昧,嘗試消化這7年間世界各地發生的動亂,以及理解這個世界到底在哪個誤解的枝頭上開了花。蟄伏7年的隱形委員會,並不是對這個世界或對反抗灰心,而是在深刻反省,而現在是時候敲響鐘聲,預告朋友們:你我即將在下一場抗爭碰頭。
美國華人史 豆瓣 Eggplant.place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張純如(Iris Chang) 译者: 陳榮彬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10
從勞工到網路新貴,跨越150年華人史詩
★本書榮獲《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評選為2004年年度好書
「內容豐富而鉅細靡遺。在類似的導論式書籍中,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得過這本層次分明且字裡行間充滿情感的《美國華人史》。」──耶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美國華人史》是一個離散飄泊、橫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詩故事。每個年代都有許多華人離開故鄉,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異國,有的前往美國落地生根。在十九世紀中葉華人開始大舉遷居,當時年輕的美國仍百廢待興,今天能有這番成就,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移民在獲得美國收留後,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貢獻。
本書是張純如的第三本著作,她在〈前言〉指出,該書的誕生與南京大屠殺的書有關。當《被遺忘的大屠殺》出版後,她應邀到各地巡迴演講,結識了各種不同背景的華人,有十九世紀鐵路工的後代、拿獎學金來美國唸書的新移民、不識字的工廠工人、頂尖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躲過日軍殘酷暴行的年邁倖存者,還有被白人父母收養的華人小女孩,加上她身為第二代美國華人的背景,因此對華人多元複雜的歷史產生高度的興趣。華人在美國的種種遭遇,尤其是受到的不公與歧視,再度激發她的義憤,成為觸發她撰寫這本書的動機。
美國華人的歷史與美國、中國、臺灣甚至國際局勢都有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美國華人移民的境遇在各個動盪的年代起起伏伏。在其筆下,我們看到華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除了決心重塑自己的身分與命運,他們為了功成名就,必須克服重重險阻。作者記錄下一波波在各個年代美國華人與其後代子孫的種種經歷和成就:他們幫收留他們的國家興建基礎建設、對抗種族歧視與各種排華法案、在黑人與白人的緊張對立中夾縫求生、對科技發展卓越的貢獻,也曾寫下許多文學經典,同時影響了美國人對於種族與族群的想法。這是一本交織了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史書,作者並將許多個人故事安插在敘事中,而她的觀點往往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讓人了解「美國華人」這個族裔身分有何涵義,並擴大了「美國人」的定義,也打破了長久以來對於美國華人的迷思。
如果說《美國華人史》是一個離散飄泊的旅程,那麼對作者張純如來說,寫這本書也是一個旅程。因為寫書讓她埋首數量龐大的史料中,包括口述歷史、自傳、華文報紙、日記、法庭和移民記錄等,她從中看到華人的種種經驗,也看出華人如何成為美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書中,她試著展現出美國華人從過去到現在的實際狀況,還原他們多樣化的真實面貌,把他們描繪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追夢人。
名人推薦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文推薦
卜大中(《蘋果日報》前總主筆)
林添貴(翻譯家、業餘史學研究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
陳靜瑜(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內容豐富而鉅細靡遺。在類似的導論式書籍中,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得過這本層次分明且字裡行間充滿情感的《美國華人史》。」──耶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作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發人深省的概觀,而且顯示出華人是美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的成就堪稱典範。」──《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引人入勝!……張純如的《美國華人史》以華人在美國的奮鬥經過為主題,細數他們曾付出的代價與受到的傷害,是一本鳥瞰全局並且可讀性極高的史書。……非常吸引人,充滿熱情。」──《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無所不包,文詞優美,分析鞭辟入裡且充滿熱情,是新世代美國華人歷史的最佳代表作。張純如以精彩的手法將美國華人的種種經歷融入一百五十年的美國史。」──曾以《蝴蝶君》與《花鼓歌》榮獲奧比獎與東尼獎的劇作家黃哲倫
「充滿戲劇性的一本書。……張純如的《美國華人史》不但訴說著美國採礦營地與中國城的許多故事,也把故事場景拉回到中國的農村與城市,寫來充滿說服力。張純如找到一個很棒的主題,她的故事也都值得一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圖書世界」專刊(Book World)
「值得美國借鑑的一本書……張純如這本書的出現時機非常恰當,值得家家戶戶與各級學校閱讀,因為她記錄了華人族群如何辛苦奮鬥,贏得與其他美國人一樣獲得公平對待的應有地位。」──《聖路易郵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作者把故事說得鉅細靡遺,請態度充滿自信……對我們的歷史來說很重要。在二十一世紀初,如果我們想了解現在的美國人,必然要先了解過去的美國人是怎樣過活的,為何會來到這裡。張純如書中的故事面面俱到,而且是美國史的重要部分。」──《洛杉磯時報》(Los Angelos Times)
「這本書記錄了一場永不停歇的人權與自由之爭,內容充滿戲劇性,而且觀點往往能鳥瞰全局。」──波特蘭市《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深具知識性與啟發性,讀來也很有趣。」──美國《亞洲人週刊》(Asian Week)
「這本書有可能成為訴說美國華人經驗的最權威史書。」──《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觀點令人信服,透過許多人物的故事讓我們了解華人在美國的際遇。……散文文筆清麗且意蘊深遠。」──《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這本引人入勝的書記錄了美國華人的奮鬥史與種種成就。……張純如可說是如今年輕史家中的佼佼者,她把無所不包的研究材料透過犀利的筆法化為文字,成就出這本可能會廣受讀者歡迎的獨一無二史書。」──《沃斯堡星報》(Ft. Worth Star-Telegram)
「如果你嗜讀美國史,想了解美國人的經驗,那麼這本《美國華人史》是你非讀不可的。我們何其有幸能遇到張純如這位無與倫比的作者及時把這重要的故事說給我們聽。」──《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作者詹姆斯.布萊德利(James Bradley)
「敘事相當可觀……雖是史詩鉅作,但讀來毫不費力,整個閱讀過程深具吸引力而感人,且可以吸收許多資訊。……這不只是一本所有美國華人該讀的書,所有新來的移民,還有想要了解美國民主制度有何缺陷的善良公民,都該一睹為快。」──太平洋新聞社(Pacific News Service),顧屏山(George Koo)
告別犬儒 豆瓣
作者: 許寶強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7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語默無常 豆瓣
作者: 關子尹 牛津大學(香港) 2007
語默這個觀念,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一言。語默或默語一詞,言雖簡約,卻已包涵了人生的起居作止、行藏動靜、趨避取捨等等。從騷人墨客自陶潛到庾信,從李白到杜甫;或碩學宏儒自張載到朱熹,從二程到陽明,都無例外地曾談及「語默」。人生而有知,但從哪處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閱讀本書,豐富自己對生命及哲學的體會,也許是「尋找定向」的不錯選擇。
數位貨幣烏托邦 豆瓣
Digital Cash: The Unknown History of the Anarchists, Utopians, and Technologists Who Created Cryptocurrency
作者: 芬恩・布倫頓(Finn Brunton) 译者: 許恬寧 八旗 2021 - 5
現在還能進場比特幣(以太幣、狗夠幣 ,etc.)嗎?該all in嗎?
世界各國推出數位法幣計畫,人民會被加強監管嗎?
科技、金融巨頭開放加密貨幣交易(買車、上太空、投資),資產價值即將大震盪?
虛擬數據憑什麼成為錢?!
★本書榮獲公理商業圖書獎(商業科技類)★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Bloomberg Markets等媒體好評推薦★
2020-2021年全球熱錢四竄,部份流入加密貨幣市場,
各類加密貨幣價格屢創新高,不只小菜雞們趨之若鶩,機溝投資人也來分一杯羹,
推升幣價的同時,也讓許多以往不為人知的故事公諸於世,
這些故事將解答:是什麼讓「虛擬數據變成可用、可儲備、可投資的錢」!
近期,我們遇到——
加密貨幣總市值突破2.6兆美元,市值超越國際儲備貨幣霸主美元
Paypal 開放加密貨幣支付服務;Visa允許穩定幣USDC 在其支付網路上進行交易結算
Microstrategy、特斯拉、Square 等公司開始將加密貨幣作為公司資產配置;
NFT(非同質化代幣)掀起熱潮,萬物皆可「幣」;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開放美國民眾用比特幣買百萬級電動車;
SpaceX衛星登月任務,以狗狗幣支付,太空領域首次出現虛擬貨幣……等等
為什麼虛擬貨幣漸成主流,甚至有取代黃金的態勢?
時間退回到2009年,比特幣看似是史無前例、異軍突起的數位貨幣,
但實際上只是近代一系列相仿的實驗中最出名的一種,一路可以回溯至一九七〇年代。
然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與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發表之前,相關故事大都不為人知,直到現在。
本書作者芬恩.布倫頓揭曉科技烏托邦人士、密碼龐克與政治激進派如何打造實驗性質的貨幣,以求讓心中的未來願景得以成真:他們嘗試保護隱私、摧毀政府、準備好迎接世界末日。有時則希望開啟太平盛世,靠爆發的創新能量讓創造者獲得永生。
加密貨幣先驅的奇妙故事,帶我們從公海上的自治區,前往全球價值最不菲的垃圾場;從銀行擠兌到預測券;從舊金山酒吧的時空旅人,到每張二十美元紙鈔上的防偽圖樣;從危險機密市場,到等著在未來重生的人頭冷凍槽;一路上,本書探索創新者面對的難題與挑戰,例如:我們如何學著信任與使用不同類型的貨幣?數位物件如何才能具備價值?貨幣如何向我們驗明正身?怎麼樣才能讓某種數位的東西等同於現金,可產生但無法偽造、可交換但無法複製,又不會洩露使用者的資訊?
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物、故事與概念交織成本書,
娓娓道來今日百花齊放的加密貨幣背後的奇特起源與驚人技術。
各界讚譽
「這本引人入勝的重要著作,探討加密貨幣的大哉問:什麼是錢?虛擬的事物如何能具備持久的價值?遍地開花的加密貨幣,對全球經濟來講的意義是什麼?我想不出談相關主題的書,有哪一本像這本一樣,以相當簡潔流暢的方式,同時點出這麼多的議題。」──奈森.恩門格(Nathan Ensmenger),《掌控世界的電腦男孩》(The Computer Boys Take Over)作者
「布倫頓筆下形形色色的歷史故事,揭曉了推動數位現金問世的反烏托邦願景。本書除了以簡明方式談到貨幣背後的技術,同時也是一場令人興奮的閱讀之旅,帶我們從神祕二戰年代的密碼簿,一路看到科幻小說中的超低溫人體保存。本書屬於最罕見的類型:引人入勝,富有哲學性,同時還相當具有時效性。」──胡童輝(Tung-Hui Hu,音譯),《雲端的史前史》(A Prehistory of the Cloud)作者
「本書是一部顛倒的網路史,故事裡五花八門的人物,繞著瘋狂的貨幣夢打轉,心中充滿熱切、誤導與烏托邦理念,帶有偏執精神。從公司發行的臨時憑證到比特幣,從防偽技術到弄丟的加密連結,布倫頓的這本著作是令人眼花撩亂的文化史。」──克里斯多福.M.凱爾地(Christopher M. Kelty),洛杉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你是否曾經納悶,為什麼有人會想要打造加密貨幣?作者布倫頓談帶來靈感的各種加密貨幣夢想。從讓政府垮台,一直到自發性的市場秩序,再到永生,布倫頓讓我們看見加密貨幣的背後,帶有同時既熟悉又陌生的科技萬能信念。本書揭曉這些走在時代尖端的願景如何形塑我們的日常現實。」──凱特琳.詹路(Caitlin Zaloom),紐約大學副教授
「文字精妙,研究詳實,將過去的多則故事,巧妙連結至數位價值、所有權與政治等關鍵的當代問題。」──瑞秋.歐當爾(Rachel O'Dwyer),《科學》(Science)
「這是一本好書,即便是熟悉加密貨幣空間的知情人士,也能從中獲得東西。作者布倫頓令人感到是深思熟慮的觀察家,十分認真地看待比特幣與使用者擁抱的概念。」──索尼亞.曼恩(Sonya Mann),《理性》(Reason)
「作者布倫頓替一個可能是全新的文明階段,留下相關概念與人士的重要記錄。」──S.安南森納拉亞楠(S. Ananthanarayanan),《政治家》(The Statesman)
「偶爾會出現這樣的一本書,內容太奇妙,難以置信。或許是因為書中出現的人物、故事,或是當中激發思考的段落……本書掀起的疑問,將和書中回答的一樣多。你可能不時感到興奮、逗趣,甚至是沮喪。然而,所有好書都一樣,這本書會引發你進一步閱讀,接觸新概念,或許最終將識破天機。」──葛瑞格.戴伯斯(Gregory Dobbs),《優良閱讀》(Good Reading)
「本書高潮迭起,從密碼學專家大衛.喬姆(David Chaum)一九八九年出師未捷的DigiCash先導計畫,一直談到比特幣傳奇──故事從熔岩燈牆與人頭冷凍槽展開。」──芭芭拉.凱澤(Barbara Kiser),《自然》(Nature)
「本書作者妙筆生花,靠『數學』與『電子』兩個元素合成貨幣的那段歷史鮮活起來……書中充滿生動的人物……讀者偶爾會感到像是憑空掉進一場社交晚宴,一時摸不著頭緒,但很歡樂。」──凱文.韋巴赫(Kevin Werbach),《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作者布倫頓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證,加密貨幣儘管熱鬧,無法也不該是貨幣的未來。」──西德哈斯.韋卡塔拉瑪施南(Siddharth Venkataramakrishnan),《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今年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喬.維森索(Joe Weisenthal),《彭博市場》( Bloomberg Markets)
「本書探索加密貨幣的歷史與哲學,一路挖掘令人難忘的人物。」──《快樂雜誌》(Happy Magazine)
「十分重要的著作。」──拉娜.史瓦茲(Lana Swartz),《付費》(Paid: Tales of Dongles, Checks, and Other Money Stuff)共同編輯
野豬渡河 豆瓣
作者: 張貴興 聯經 2018 - 9
王德威:《野豬渡河》訴說一段不堪回首的砂華史。
李銳:滔滔不息的豬芭河上,永遠翻滾著此岸的天堂和煉獄。
哈金:將歷史、神話和傳說融為一體,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生氣勃勃、真實又魔幻的世界。
駱以軍:等張貴興的新長篇,可以用「望穿秋水」、「等到紅顏老」來形容。
在歷史傷痕與鬼魅記憶的深處,我選擇有尊嚴的抵抗
如果你們的暴力侵略是要我低頭屈服,我就讓你們感受以血還血、以頭還頭的暴力!
美國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中國莫言的山東高密鄉、哥倫比亞馬奎斯的馬康多鎮、瓜地馬拉阿斯杜里亞斯的總統先生,到張貴興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繼《伏虎》、《群象》、《猴杯》後,最新長篇小說力作《野豬渡河》,二戰期間日軍占領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的精采動人故事。
魔幻、詭譎、虛實難分,豬芭村的歷史,就是婆羅洲砂拉越的縮影!
豬芭村人的歷史,就是一部傷痕累累、瘡痍滿目的人類文明史。
熱帶莽叢、野豬河鱷、群猴夜梟,在魔幻與真實中,看見這片廣袤土地的煙硝霧霾,火光遍地
國族糾葛與人性善惡的鬥爭,寫盡戰爭的殘酷荒謬,也說盡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痛喜
真實或虛構,暴烈或溫柔,殘酷或善良,《野豬渡河》斑斕絢麗的人物場景敘事堪稱當代華文文學藝術美學巔峰之作!
鴉片戰爭一百年後,也是白人獨裁者占姆士‧布洛克王朝統治砂拉越一百年後,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九天後,一萬名日軍搭乘戰艦,從南中國海登陸婆羅洲西北部日產原油一萬五千桶的小漁港豬芭村,
凌晨四點,東北季候風挾帶豪雨和閃電,照亮了蒼穹古老的縫罅。
英國人、日本人、華人、達雅克人……故事場景拉回二戰前夕,慘遭日軍攻占的華人村落「豬芭村」小說透過圍繞這座村落所發生的一樁樁衝突、殺戮、侵略,糅合地方風土習俗、民間傳說藉由文學書寫,在慘烈的戰禍消亡、荒煙漫土中,用冷靜、精練、最富麗詭譎的文字,訴說歷史記憶極其殘酷、暴力的寫實面,塑造當代華文小說敘事典範,創造高度藝術張力,重新建構婆羅洲砂拉越的一草一木。
《野豬渡河》從首篇整個故事的核心主角──關亞鳳自縊波羅樹下,作為整個小說的開頭,雨林茅草間的各種動植物聲響、火光爛漫、煙霧迷茫迅速壟罩了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埋下的死亡伏筆,作者帶領我們,從關亞鳳生長的豬笆村為核心,周遭人事物分別脫胎成了接下來故事的篇名以及情節,文字精煉而瑰麗,張力飽滿卻引人入勝,像是叢林的奇花異草、珍奇異獸,雜以史實幻化成的傳說與殺戮,漸漸拼湊出自布洛克王朝建立統治百年後的砂拉越到二戰前後,經歷了日軍短暫占領到二戰後的一段歷史。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豆瓣 谷歌图书
Living with GODS
作者: 尼爾.麥葛瑞格 译者: 余淑慧 聯經出版公司 2020 - 8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我們」是誰?誰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政治問題,其實也是信仰問題
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中共革命在香港1920-1949 豆瓣
作者: 莫世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 - 2
1949 年前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歷史,是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以及香港近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由於種種原因,各界對這段歷史一直諱莫如深,學界亦鮮有系統而深入的探究。現在,如實講述和彰顯這段歷史,不僅是回歸歷史真相的學術需要,而且是重振愛國情懷和不忘革命初衷的現實要求。
本書主要依據記錄1920 年代初至1949 年間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活動的黨內檔案文件,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和當事人回憶,展示國共兩黨合作前後中共在香港紮根發展,國民黨「清黨」反共期間堅持在港艱難苦鬥,抗日戰爭期間重新崛起、迅速壯大,解放戰爭期間迎接華南黎明的鮮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