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版
現代詩完全手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楊照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6 - 7
「我對現代詩的喜愛,有著個人成長的感情因素。多麼幸運,誤打誤撞,我在十幾歲時,就接觸到現代詩,就跟隨著詩探入自己的不安與騷動。我讀到的現代詩教會我不要拒絕承認自己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內在的騷動。詩更替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一樣的青春動盪的態度,進而讓我可以藉由他們的詩句,或藉由笨拙地模仿他們的詩句,獲得了向自己表達困惑、憤怒、疏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楊照在書中對著正苦惱著試圖想要讀詩的年輕的「你」,從詩、讀詩、對詩的好奇,進而對於寫詩產生興趣,探問詩人的靈感來源,還有詩和「我」之間的關係連結,與詩的相處,從自身經驗開始以一經驗長者娓娓道來一系列關於詩的筆記和註解,什麼是詩?為什麼要讀詩?怎麼讀詩和寫詩?而我們又要如何去探看那個字句簡省、語意隱蔽,滿布著不斷明滅的通透靈光,時而絕美動人、時而又殘酷冰冷如刺骨錐刃,詩意的剎那世界?
唯有詩才足以組構連繫生活日常與詩意靈光的介面,楊照以自身的經驗鋪展關於詩的方方面面,從一種遠望詩本身形成的美的引力,到逐步接近,感受詩意在語言中的流動,進而觸碰而引發最直接的反應與感同身受。在楊照的闡述中,隱隱浮現一道順應的脈絡,再經由這道脈絡為契機去發展出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屬於詩的本質。
這是一本給尚未讀詩、或是正要開始讀詩的人的閱讀指南;同時也是一位資深讀者探尋詩世界的思索筆記。
山林裡的南島語族 豆瓣
作者: 陳有貝 華藝學術出版 2022 - 4
過去人們曾認為台灣的史前祖先們是從不同地方、不同時間點前來,因此島上才住著各種不同的族群。然而若是如此,為何在島外其他地方從未找到和本島相似的原住民族群?原來,早期習慣於海洋生活的南島語人來到台灣後,在本島廣大山林環境的馴染下,轉變為一種適應於山林燒耕性格的農民。人群與文化只進不出,最終便在島上形成了各個獨一無二的原住民族群。
人類學學者陳有貝彙整台灣與周邊地區的考古工作成果,透過考古資料描繪#台灣原住民 族群從何而來,又如何在台灣的山林之間形成今日的族群樣貌。
思想的力量:學術探索之旅的另類自傳 豆瓣
作者: 雅諾什‧科爾奈 (János Kornai) 译者: 刁琳琳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
雅諾什.科爾奈是傑出的匈牙利經濟學家,青年時曾狂熱地信奉社會主義,之後轉而批判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體系。他的家人大部分在二戰猶太大屠殺中喪生。他先後做過報社記者、研究員(因為政府禁止他在本國從事教學工作),1956年匈牙利十月革命爆發,他已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為頗具影響力的理論家。科爾奈是東西學術界交流的使者,並在哈佛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職位上榮休。《思想的力量》是以第一身角度追溯了科爾奈一生的學術探索之旅。
這部自傳描述了科爾奈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經歷及其成果,並介紹了進行這些研究工作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許多秘密警察文件及告密者對科爾奈活動的報告,塵封已久,最近才得到披露,在如此重大困難的環境下,清楚地展示了作者在探索學術追求真理中所擁有的勇氣和思想力。科爾奈發表的《經濟管理的過度集中化》(1956),是第一部鐵幕生活下的人公開批判蘇式經濟的著作,在匈牙利國內受到猛烈抨擊,但卻受西方經濟學家青睞。科爾奈-利普塔克的雙層計劃理論引起數理經濟學家的注意。他後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備受爭議的《反均衡論》(1971),批評當時用來分析市場的主流經濟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短缺經濟學》(1980);《通向自由經濟之路》(1990)以及總結其畢生研究成果的著作《社會主義制度:共產主義的政治經濟學》(1992)。
對於主修經濟學思想、社會主義制度和後社會主義轉軌等專業的學生,以及對東歐學界如何經歷共產體制興衰感興趣的讀者,《思想的力量》是一本必備的重要學術參考書。
入世、修持與跨界 豆瓣
作者: 齊偉先 主編 / 劉怡寧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2 - 11
宗教不該被視為透過客觀科學定義所框限出來的知識對象,
而是社會論述所建構的對象。
臺灣地区是個充滿包容力的移民社會,新宗教與舊宗教並存、宗教輸入與輸出共現、多元宗教綜攝與融合,這些不同層面交織出臺灣的宗教奇觀。本書從社會學的視角,解析臺灣特殊的宗教景觀,嘗試提供理解宗教多元性及反省西方知識框架的可能方案,建立臺灣宗教的知識圖譜。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壹部分「臺灣社會的宗教風貌」收錄四個篇章,分別討論臺灣社會信徒佔比較高的佛教、道教、民間信仰與基督宗教這四類宗教,在面對現代靈性訴求逐漸高漲的風潮,以及公眾對宗教團體發展公共議題的社會期待下,如何開展各自不同的因應方案。第貳部分「宗教議題的省思與知識構框」,分別展示了交互比較及量化研究這兩個不同的方法視角,如何可能具體應用在宗教議題上。第參部分「跨社會流動的宗教」則收錄對於臺灣宗教具參照價值的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凸顯族群認同何以是宗教主體性建構的內生性因素,特別是「華人」的身分如何牽動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主體認同,以及如何影響華人穆斯林在東南亞社會的劃界。
土客大械鬥 豆瓣
作者: 鄭德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1 - 5
一場延續12年、波及廣東9個縣、捲入人口超過幾十萬的大械鬥因何爆發,又如何被平息下去?
本書係由作者在香港大學的博士論文整理而成。本書是一部關於廣東咸豐同治年間爆發的土客方言群大械鬥的研究專著,這場大械鬥“時間延續了十二年,地域波及九個縣份,被捲入的人口超過幾十萬,在這段歷史時期,它使到整個珠江三角洲及其邊緣地帶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本書從晚清的歷史背景以及廣府、客家兩大民系的文化淵源出發,客觀分析了此次事件的前因後果,為讀者展現了全面豐富的歷史信息,同時透過作者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反駁了國內外一些學者研究的偏頗之處。
香港電影王國 豆瓣 Goodreads
Planet HongKong: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作者: David Bordwell 译者: 何慧玲 / 李焯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20 - 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香港增訂版,現已上架。2001年香港中譯第一版早已絕版多年,增訂版新加了兩章及兩個附篇(「無間道」三部曲及杜琪峯專論),全書共360頁,內頁插圖幾乎全部轉為彩色,極盡精美。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情有獨鍾,對香港電影七十年代至今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國際影壇的貢獻分析入微。全書旁徵博引,圖文並茂,喜歡香港電影的影癡必讀。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豆瓣
Gathering Mos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osses
作者: Robin Wall Kimmerer 译者: 賴彥如 漫遊者文化 2020 - 7
「古老的傳說說道,
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
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
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如詩般的植物學書寫★
所幸我們有了羅賓・沃爾・基默爾,
她用來自印第安部落的傳承,以及學術的精準訓練,
為我們尋找人類和苔蘚曾經共享的語言,
也將植物學與自然書寫做了最有機且極富詩意的組合。
★榮獲2005年美國自然文學最高榮譽「約翰・巴勒斯」文學獎(John Burroughs Medal)
★出版17年好評不墜,亞馬遜網站五星評價
★結合「民族植物學」、「科普知識」、「人文關懷」之自然書寫佳作
★作者為當代最重要青苔研究權威之一,羅賓・沃爾・基默爾
★搭配北美知名苔類專家霍華德·阿爾文·克洛姆(Howard Alvin Crum)9幅手繪插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博士審訂
★以小喻大,用印第安精神書寫的科普書
身為美國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是美國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熊族後裔,加之身為人母、北美原住民作家等不同的角色經驗與獨特血統,羅賓・沃爾・基默爾既擅長精準的科學語彙,也擅長在字裡行間展現印第安人接應自然萬物的思想與深度。
「我們被教導過,
運用植物就是在向它身處的自然表達敬意,
使用植物的方式要讓它的天賦能夠繼續滋長。」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收錄了基默爾的十九篇散文,她以科普知識為經,生命經驗與部落傳統為緯,揉合生命故事與研究苔類多年的心得。在這系列散文中,有描寫她與女兒、鄰居的日常互動;有在野外採集的刺激冒險;還有超級富豪假借復育之名,邀請她為深山密林裡一座精美絕倫的仿古青苔花園擔任顧問——但她發現,復育是為了遮掩一場遊走灰色地帶、盜取自然的犯行,而自始至終,她都無從得知富豪的真實身分。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有流暢優美的自然書寫,也有清晰洗鍊的科學語言,基默爾試著用不同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突破尺度的限制,理解苔類這種微小植物帶來的啟發,和森林同樣弘大。作者筆調有時像哲學家的座右銘,有時也像生態科學家的提醒警示,但更多時候,是像部落長老或母親的教誨,悠遠綿長,溫柔纏繞出人類、苔蘚與自然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老、微小,卻支撐一整座森林的植物
苔蘚是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最早離開水域,征服陸地的植物。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苔蘚卻能蘊養樹木、保護土壤、涵養水分,為昆蟲遮風擋雨,也讓鳥類與熊取用築巢……在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細細密密地支持起了一座森林的運行。
★長在城市縫隙之間的植物
長在城市裡的苔蘚,和人類有許多共通點:多元、適應力強、抗壓性高,在擁擠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旅行!苔蘚的葉片構造和人的肺泡有很多相似點,當它們減少消失,正是向我們示警了空汙;還有苔蘚的抑菌以及吸收能力,都曾在一戰被廣泛當作棉花的替代品以及傷口敷料……
★在印第安傳統裡向苔蘚禮敬
傳統的印第安人採集苔蘚,好擦去鮭魚皮上的黏液毒素,也在手套與靴子裡塞進苔蘚,隔絕冬日凜冽的寒氣;在沒有幫寶適的年代,寶寶的搖籃板裡會塞滿舒適的乾苔蘚;還有,在女性的月事隔離小屋裡,會有一籃一籃精挑細選過的苔蘚,好陪伴她們度過這段印第安人認為的靈性高峰;印第安人也將灰苔做成枕頭,據說,那會讓人做上特別的夢……
【內文摘錄】
「一位來自夏安的長輩曾告訴我,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身為科學家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可思議。他說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學習觀察苔類,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匆匆一瞥不足以成事。過濾一切雜訊,才能真正聽見樂音。苔類不是背景音樂,它們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在紐約州北部的奧農達加縣,一年當中有幾個向植物表達感謝的儀典,各有其時,首先是楓樹,然後是草莓、豆類、玉米。每年十月在加州的大熊湖鎮就有一場橡實的盛宴。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是獻給苔蘚的。或許禮敬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尋常的小小方法。溫柔盛托住小嬰兒、接住經血、為傷口止血、保暖——我們不就是這樣在世界裡安身立命的嗎?」
共同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崔祖錫|山岳探險與旅遊作家
楊玉鳳|台灣苔蘚學會理事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者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董景生|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變得栩栩如生,因我終於明白箇中一二。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放大鏡出門,對著樹幹仔細端詳。羅賓・基默爾為我帶來精微細膩的風景。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苔蘚的書,還是一個北美原住民女性的發聲,也是一個母親的故事,一種透過人類精神講述的科學。作為科學家,羅賓・基默爾結合了經驗論及各種認知方法,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令人讚嘆,等著有心人來聆聽她真正的聲音。」──雅尼絲·瑞伊(Janisse Ray)、《餅乾童年的生態學》(Ecology of a Cracker Childhood)、《萬能棉被:回家的冒險》(Wild Card Quilt: Taking a Chance on Home)(暫譯)作者。

前言
在日常感知的邊緣,開始觀看……
我第一次對「科學」(還是宗教呢?)有意識的記憶,發生在幼稚園的課堂,在老舊的格蘭傑禮堂裡。當第一片迷人的雪花翩然落下,我們全都衝去把鼻子貼在結著白霜的窗子上。霍普金斯小姐十分睿智,身為教師,她知道在初雪的時候要遏抑五歲孩童的興奮之情有多困難,所以我們統統都出門了。大夥身著靴子和連指手套,在飄飄迴雪中圍繞在她身旁,她從大衣的深口袋裡摸出一副放大鏡。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眼透過鏡片看到的雪花,在她海軍藍大衣的羊毛袖子上閃閃發亮,像是夜空中的點點星光。經過十倍放大,那一片雪花的複雜細節令我驚奇不已。像雪這麼微小又平凡的事物,怎能如此完美無瑕?我情不自禁地看了再看。即使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最初的那一瞥,是如何充滿可能又深不可測。那是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我感覺到這世界的浩繁,不僅限於我們目光所及。於是當我看向輕落在枝頭和屋頂的雪片時,便多了一分新的認知:每一片雪花裡頭,都是星芒狀晶體構成的小小宇宙。雪的這分「秘密」令我讚嘆不已。那把放大鏡和那片雪花,是覺醒的鐘聲,是觀看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當你越仔細地觀看,這已然繽紛的大千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動人。
學習看苔蘚這件事,跟我第一次對雪花的印象交疊在一起。就在日常感知的邊緣處,有另一個層面,是關於美、關於極小的葉子怎麼如一片雪花般有著完美的排列、關於肉眼難見的生物是如何複雜而美麗。所需要的,就只有注意力和觀看的方法。我發現苔蘚是深入了解鄉野的媒介,就如同森林的秘密知識。本書就是一份進入新視野的邀請。
初觀苔蘚後的三十年間,我一直都把手持放大鏡掛在脖子上。它的掛繩和我的藥袋的皮繩總纏在一起,這既是隱喻,也是事實。我所擁有的植物知識有很多不同來源,有從植物本身習得的,有作為科學家訓練而得,也有我身為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後裔,對傳統知識的直覺連結。在上大學學習它們的學名之前,我一直都把植物視為我的老師。學生時代,對植物生命的兩種觀點,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就像纏繞在我頸上的兩條繩索。我被教導植物科學的方式,將我對植物的傳統知識推到邊緣。寫作這本書也是一個重新找回那分認知的過程,期望賦予它適當的地位。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我想要訴說苔蘚的故事,因為它們的聲音很少被聽見,而我們又有這麼多事情要向它們學習。它們帶著重要的訊息亟待被聆聽,也就是有別於你我、屬於物種的觀點。身為科學家那部分的我想了解苔蘚的生命,而科學提供了一個說故事的強有力的方法,但這還不夠,故事還應該談談關係。苔蘚與我,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認識彼此。藉著說出它們的故事,我終於能透過苔蘚來理解這個世界。
在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裡,我們會說一件事必須被四種面向的存在所認識,才能被真正地了解,那四種存在是:心智、身體、情感、精神。科學的知識則仰賴外在的實證資料,透過身體蒐集而來,再由心智去解讀。要說出這些苔蘚的故事,兩種方法我都需要,一個客觀和一個主觀的。這幾篇短文希望兩種認知的方式都得以發聲,讓物質和精神友善地並肩同行。有時,甚至共舞一曲。
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三冊平裝通行版) 豆瓣
Le Deuxieme Sexe
作者: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译者: 邱瑞鑾 貓頭鷹 2015 - 4
平裝版(桃紅黑馬甲,首刷限定三邊刷色)春天問世。
◎特別收錄譯者邱瑞鑾答客五大問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奉為最高精神「聖經」
★原著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終於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翻譯為三十五種版本,數百萬人手一冊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二十世紀後半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在戰後女性於社會地位上依然受到壓迫的時期,本書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探討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其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使得此一經典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自出版以來亦流於斷簡殘篇,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王聰威(小說家)
平路(作家)
朱天文(小說家)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何雅雯(詩人、韓國西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臥斧(文字工作者)
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
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陳柔縉(作家)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許綺玲(中央大學法文系系主任)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照(作家、評論家)
葉李華(知名科幻譯者)
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鍾文音(作家)
羅青(藝術家)
嚴歌苓(作家)
顧立平(資深主編)
顧燕翎(教授)
充滿思辨性,每次翻開,一面重溫女性主義來時路,一面依然享受頭腦體操的歡快感。──平路(作家)
雄辯,先驅,經典──大半個世紀之後看《第二性》依然如此。而新譯中文版的譯筆令此書輕易上手好讀,功不可沒。──朱天文(小說家)
《第二性》相當值得想更深入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女人共同來努力探索。做為女人,我賞識西蒙‧德‧波娃的美麗與智慧,也深刻體驗並敬佩譯者邱瑞鑾女士在翻譯過程中的堅忍意志與力求完美之心!──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第二性》是這樣的經典:充滿知性的樂趣與雄辯的想像力,讓我們在每次的重讀中,都感受到或強或弱的激盪,省思性別、他者、族群的各種可能,增進對所有存在形式的理解、尊重和愛。作者和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一樣,當人們想強調其女性身份加以頌揚的時候特別躊躇,唯恐變成了褻瀆。──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即使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多元文化理論,已經出版六十年的《第二性》仍然是劃時代的經典鉅著,書中所涵蓋的包羅萬象觀察與深入的文化、社會、心理、現象與哲學分析視野,是性別研究的原點,也繼續啟發當代的性別平等運動。此全譯本有兩項優點:一是根據法文直譯,讓讀者更貼近於波娃的原始理念。二是此譯本用語通順流暢,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義,擺脫用語簡略但是諱莫如深的書寫風格,與當下世代用語習慣零距離。——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二性》或許不是觀看女性的真理,卻提供我們想像女性的歧路花園,其經典性之所以屹立不搖,在於我們試圖與其對話時,總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啟發。──小熊老師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還是鏗鏘有力,令人感到振奮。做為一個男性讀者,大可以先拋開自己的性別成見,透過譯者精準的中文翻譯,享受波娃精采的論證,重新思考性別文化的偏見。男人也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如果你很好奇性別傳統角色分工的根源;如果你很好奇性別社會化從何而來;如果你想深入探就何謂「女性氣質」所謂的母性是否存在? 如果你想挑戰性別研究的聖經,那麼非這本書莫屬。──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我無法想像在二十世紀有比西蒙.德.波娃更令人驚喜、激動,受到更多啟蒙的女權論述,他的影響所及已遠遠超過性別與權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對其所代表的人文學術精神進行自我的沉思與反省。──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是研究性別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正典。從童年到老年,透過身體的體驗與感受,波娃敏銳、細膩的剖析女人生命發展的軌跡,句句發人深省。當我在探索「老女人」的困境,深深感受「老女人」不僅是對立於男人的「第二性」,甚至是女人的「他者」時,波娃的思路與書寫方式,一直是指引我方向的明燈。然而,以往都是閱讀英譯本,如今得見邱瑞鑾女士的法文直譯,以及旁徵博引的解讀,當更能觸及波娃的理論精髓。——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四十年前,經由楊美惠結合原文摘譯與台灣社會觀察的報紙專欄,第二性首度飄洋過海與台灣讀者見面。在那個戒嚴的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的波浪方興,波娃對父權體制的剖析、女性解放的思辯,來得正是時候。四十年後,第二性終於以完整的的面貌現身,開啟新的台灣之旅。在這個民主化後新自由主義盛行的年代,波娃對於「何謂女人」的批判證明父權體制從未成為過去,也要求女性主義運動的繼續戰鬥。——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西蒙.德.波娃是法國近代著名的女權思想先驅,亦是實踐者。她從豐富的生命經驗汲取「女性」在各種層面中所被賦予的意義、社會標籤與存在價值。在《第二性》內,透過細膩的觀察指出女性之概念與意象是如何被形塑與接納。儘管《第二性》為波娃帶來兩極的評價,但在此書面世六十年後的現今來看,精練的文字與存在主義之論述,亦不失其味,精確的點出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陌生的女性意象。——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我只記得,八〇年代唸大學時因為讀了波娃,從此抱了一個信念:不以女人自限,也從此不斷問自己:「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以這樣的自問來活著。──陳柔縉(作家)
不要以為革命成功了,《第二性》到現在看來依然激進!一本直探人類陰陽兩屬性漫長抗爭史的靈魂之作。──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第二性》刺破令人安於現狀的泡泡,讓我們直視現時處境裡所謂自由獨立的不完全與缺角;更劈開一條進化之路,破除自戀耽溺的想像與成長的迷障,令人深受啟迪。──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波娃的《第二性》從1949出版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了,因為許多原因,我們對此巨著的瞭解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扭曲。常常看到的只是隻言片語的警句,但卻無緣親見波娃當年的大山大海。到了二十一世紀,從美國到中國,都已經有《第二性》的新譯本了,我們很高興台灣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正體中文新譯本,第一次從法文直接全本完整翻譯,實是台灣與世界華人讀者之福。──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每次重讀《第二性》,都會有新的啟發,數十年前西蒙.德.波娃討論「女人作為他者」、「女性迷思」以及「邁向解放」等議題的真知灼見,現今讀來仍覺鏗鏘有力。《第二性》真的是很「經典」的「女性主義經典」,誠心推薦給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變成的。西蒙.德.波娃清楚分析女人生為第二性的處境,然西文譯本已有疏漏,只仰賴西文再翻譯的中文譯著常有侷限。欣聞完整翻譯版即將出版,無論曾否閱讀此書,都值得再看。──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經典的論述,值得經典的翻譯;西蒙.德.波娃的洞見,對於今日分化更為細微的性別族群,以及後女性主義時代的研究者,更具參考反思的價值。──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哲學散文《第二性》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女性從一個被男性欺瞞的「女性神話」中徹底獲得解放和自由,也讓屬於女性該有的正義得以伸張。透過西蒙.德.波娃寓感性於理性之間的行文,我們得以窺探女性特質在歷史進程中美好的展現。現在重讀《第二性》就是最好的時機。──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西蒙.德.波娃的鉅作提供給讀者多元的視角和思考觀點,邱瑞鑾這本繁體中文最新、最完整的法文譯作,充分傳達出《第二性》的文字魅力,以生動真切的文字,描繪出女人各種的處境。──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性別刻板印象坐實了男性霸權思維下對女性的種種迷思,也限制女性的發展和想像空間。西蒙波娃將從歷史神話,鄉野傳說,宗教信仰和文學作品中一一找出這些對女性的迷思,從《第二性》成書以來,已經過了六十餘年,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重新閱讀《第二性》。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今日閱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仍舊會有兩大震驚:其一,書中所描述的諸多心理狀況與兩性關係,仍舊存在於當前社會的不同角落之中;其二,波娃的書寫所展現的驚人的知識脈絡、獨特的自由書寫風格以及強大的論述意志,是今日台灣的女性知識分子(甚至男性知識分子)鮮少能夠企及的。──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改變人生的一本書。──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男性是女性的一面鏡子,一面扭曲而不完整的鏡子,《第二性》出現後,使這面鏡子得到改善。並等待無數男女讀者加入,使鏡子更趨完整。──羅青(藝術家)
《第二性》的橫空出世,是二十世紀思想和文學的奇蹟。西蒙.德.波娃一反哲學家不可親近的純客觀角度,詩意和感性地對女性文化進行了徹底而全面的思考,填補了女性學的一項空白,引導了占人類半數人口的女性第一次對自己的生存現象和社會價值產生了自覺意識。──嚴歌苓(作家)
翻譯經典是極為艱鉅的工程,譯者需精通至少兩種語言和文化,翻譯波娃更是充滿挑戰。感謝貓頭鷹出版社和邱瑞鑾女士的努力,讓我們終於讀到了完整、正確、流暢的第二性中文版。──顧燕翎(教授)
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無庸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壇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演說詞
法國和全世界的最傑出作家。──法國前總統密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