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现象学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译者: 高秉江 / 张建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现象学导论》一书简洁明快,论理深入浅出,就如同索科拉夫斯基教授讲课的风格一样。追求思想的清晰性一直是哲学乃至现象学的最高境界,胡塞尔曾说过没有思维的明晰性,他就没法活下去;把哲学从黑格尔式的繁琐概念思辨返回到思维的自明呈现,原本是胡塞尔创立“直面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主旨。就这一点而言,索科拉夫斯基教授恰恰是顺应了现象学的原初精义。索科拉夫斯基教授一直在天主教大学开讲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笛卡尔沉思》,对胡塞尔及现象学本文数十年的教学与研究,成为这本导论性著作的自然朴实之风的前提和基础。这本《导论》梳理和诠释了现象学的主题,诸如“意向性”、“形式结构”、“自我”、“时间性”、“生活世界”、“主体间性”和“本质直观”等等,将纷繁复杂的现象学思想系统地纳入到这些主题之中,思想深刻而又条理明晰。
现象学运动 豆瓣
作者: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 译者: 王炳文 / 张金言 商务印书馆 2011 - 2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一书是专为英美读者写的一部现象学入门书,完成于1959年,多次再版和修订。本书是根据1982年第三版译出。作者是按照现象学运动的历史向一般读者介绍现象学运动,对现象学运动的起源、成长和繁衍加以简明易懂的叙述。著者认为,现象学运动并不是胡塞尔一个人的现象学的发展史,这个运动的多样性比起他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更为突出。本书从现象学纵向的历史发展方面和横向的传播方面,展示了现象学运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迄今为止介绍现象学的一部最全面、最完整的著作。
导读萨特 豆瓣
Jean-Paul Sartre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加)克里斯汀·达伊格尔 译者: 傅俊宁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编辑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改变了批判思想的路径,为知识分子定义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角色。
克里斯汀•达伊格尔还原了萨特思想的语境,并且细致地讨论了一系列萨特的重要观点,梳理了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文本中所谈及的关于意识以及存在和自由的理论
•关于本真性以及绝对自由的伦理学
•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性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特别关注了他者使人异化的注视的重要性
•作家的社会和政治职能
•萨特理论的遗产及其和结构主义还有心灵哲学的关系
本书介绍了萨特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把萨特的思想变得前所未有地平易近人,适合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生以及从事大陆哲学和法语的学生阅读。
·内容简介
在《导读萨特》中,我会重点讨论我眼中萨特对哲学和文学所作出的最主要贡献:他的存在主义和关于自由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了存在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其哲学的始发点。因此我们会以审视占据萨特哲学核心地位的关于意识的理论来开始我们对萨特的关键思想的探索。
第1章会解释这一关于意识的理论,并展现出萨特的观点和他之前的哲学家截然不同之处。
第2章会检视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所勾勒出来的本体论,或者说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萨特的无神论以及无神论对他的自由哲学的影响。接着我们会检视萨特在他的哲学作品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自由这一概念:存在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这也是萨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论证的。
这将是第3章的主题。
第4章会通过讨论“本真”(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概念“自欺”(bad faith)14来讨论萨特哲学所蕴含的伦理立场。
这一讨论会延伸到第5章关于萨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探讨,并最终让我们思考是否就像萨特在《禁闭》这部戏剧中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
第6章会总结之前讨论过的概念,并讨论在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状况(human condition)和自由的伦理观。
在第7章,我们会看到萨特关于自由的观点是怎么发展成文学必须是介入的这一看法,即文学要扮演一个政治的角色。作为一个作家,萨特认为他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我们会看到他是怎么解释这一点的。
第8章会探讨萨特的理论立场是怎么和他具体的政治介入联系起来的。
最后,在终章“萨特之后”我们会检视萨特对他同代人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他的追随者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如何能帮助我们思考当今世界。
《存在与时间》读本 豆瓣 Goodreads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原著 / 陈嘉映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商务印书馆 2014 - 11
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程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 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 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Husserl's Phenomenology
9.5 (23 个评分) 作者: D·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作者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现象学导论七讲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现象学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体系,而是观察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在体验对象时一同体验到这体验过程的在场意识方式,而且,关心这种意识方式的前提。它最终要超出将存在当做主体和客体来打量的传统哲学方法,而进入到更原本活泼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维度。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著作,开显现象学的问题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和深化过程,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
现象学 豆瓣
作者: 德莫特·莫兰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为莫兰的代表作。莫兰根据几十年来的出版资料,对现象学运动中的五位德语代表哲学家(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阿伦特)和四位法语代表哲学家(莱维纳、萨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丰富学术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本书出版后次年即荣获巴拉德现象学杰出著作奖,并成为西方各大学有关现象学研习的教学参考书。本书另一个特点是,除哲学家本人的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的论述之外,不仅对各相关理论提出批评性解读,而且附有关于哲学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细节描述,也因此增加了本书的吸引力。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知觉现象学 豆瓣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作者: [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姜志辉 商务印书馆 2001 - 2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代表作。他通过身体解读人的知觉行为,用了大量的生命科学的实证例子为依据,而整个知觉现象学是建立在胡塞尔的内部时间意识现象学基础之上的。
从文本到行动 豆瓣
Du texte à l'action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œur) 译者: 夏小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从文本到行动》汇集了利科在20世纪70—80年代发表的重要系列论文,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诠释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象学到诠释学,从文本诠释到行动诠释;对话语和叙事作出反思,并对意识形态与处于城邦核心的人的行动进行追问的同时,利科强调了介入这两者之间的诸种关系。
在《从文本到行动》中,利科逐渐摆脱了要在其他学科面前捍卫诠释学的焦虑,他从胡塞尔现象学与诠释学的关系以及诠释学自身的历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独特角度和价值:立足于文本理论建构一种超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甚至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并且将之应用于解释人的行动、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建立新的政治和伦理。
来自德国的大师 豆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靳希平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现象学的方法 豆瓣
DIE PHANOMENOLOGISCHE METHOD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现象学的方法》一书由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赛尔所著。胡赛尔的著作卷帙浩繁,如果说《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赛尔对现象学的总体介绍的话,那么本书则为读者提供与胡赛尔一同进行现象学操作的可能。德国现象学委员会主席黑尔德为本书所写的导言,真正把现象学的进程、发展以及重要问题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中国现象学第一诠释者倪梁康先生的翻译更是少有瑕疵,真正体现了现象学的精华。《现象学的方法》提供了打开二十世纪的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之门的钥匙。
生活世界现象学 豆瓣 Goodreads
Phanomenologie der lebenswelt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 克劳斯•黑尔德 编 译者: 倪梁康 / 张廷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埃德蒙德·胡塞尔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一位非常严肃而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思想史上创造一门新的哲学学科——现象学。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许多哲学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宗教等领域。《生活世界现象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一书概括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所有基本问题:从感知行为类型的特殊分析到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核心内涵、从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研究到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对研究现象学的学者以及对现象学感兴趣的朋友很有启示,人们可从胡塞尔的学说中,依己所需,搜精取真。《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选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借鉴。第33节意识流的统一与同时和后继的构造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①这种内在客体的构造、它们从一再更新的原印象中的生长和变异。在反思中我们发现一条惟一的河流,它分为许多河流;但这种许多具有一个统一,它允许并要求我们说,这是一条河流。我们发现许多河流,因为有许多原感觉的序列在开始和结束。但我们发现有一个联结的形式,因为对所有这些河流来说不仅分别存在着从现在向不再(Nicht-mehr)、另一方面从尚未向现在的转变规律,而且更多地还存在着一个现在的共同形式、一个完全在流动模式中的相同性。几个、多个原感觉是“一下子”(aufeinmal)存在的,而且如果一个流动,那么这些多数也“同时”(zugleich)流动,并且是在完全相同的模式中、带着完全相同的映射、以完全相同的时速:只是当一个原感觉在总体上停止时,另一个却还在面前具有“尚未”,即它的新的原感觉,这些原感觉继续着那些在它之中被意识之物的延续。或者,更好的描述是:这许多原感觉在流动,从一开始就支配着这同一些流逝模式,只是这些对于延续的内在客体来说,构造性的原感觉序列是以不同方式继续着,这种继续是与这些内在客体的不同延续相符合的。它们并不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这些形式的可能性。内在的时间是作为一个对所有内在客体和过程而言的时间而构造起自身的。与此相关,内在之物的时间意识是一种惟一性。包罗万象的是现时的原感觉的“聚合”、“同时”,包罗万象的是所有刚刚过去的原感觉的“刚才”、“先行”,是原感觉的每一个聚合向这样一个“刚才”的持续转变;这个刚才是一个连续性,它的每一个点对于这个总体的聚合来说都是一个同类的、同一的流逝模式。原感觉的这个整体聚合受一个规律的制约:它自身转变为一个持续的意识模式的连续、已流逝性(Abgelaufenheit)模式的连续。在这同一个持续性中有一个一再更新的原感觉之聚合在本原地产生出来,而后又持续地过渡到已流逝性之中。无论一个聚合作为原感觉的聚合是什么,它都始终是在已流逝性模式中的聚合。原感觉具有其在连续流逝意义上的连续的“相继”,而且原感觉具有其聚合,具有其“同时”。同时存在的东西是现实的原感觉,但相继存在的则是一个感觉或一组现实原感觉的聚合,而其他的原感觉则已经流逝。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无非只能说,“你看”:一个或一组为内在的现在所意识到的原感
现象学的观念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胡塞尔思想概论 豆瓣
作者: 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 Bernet) / 依索•肯恩 [耿宁](Iso Kern)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哲学思潮之一,其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毕生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先验现象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塞尔思想企图将现代数学和逻辑学的严密性与形而上学传统相结合,其内容风格素以抽象艰涩著称。本书三位作者均为国际著名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均(曾)在比利时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长期工作,熟悉胡塞尔多达四十余卷的著作。本书紧扣胡塞尔著作本身,对胡塞尔一生主要哲学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论,非常有助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师生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系统而准确的了解。本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各国现象学学者的好评,其英译本前言作者Lester Embree特别指出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杰作”。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豆瓣
作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6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对胡塞尔概念的概念术语做出初步的确定,以便能为尽早形成在这些术语之中文翻译上的统一创造条件。《通释》显然无法也无意对胡塞尔术语的中译进行某种最终的规定。但它的确带有一定的“证义”意图:只有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而非各行其是,才有可能达到在概念理解和翻译上的互识与共识,从而使得学术的交流和推广成为可能。愿《通释》能为胡塞尔概念中译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另一方面,《通释》不仅想面对阅读、研究和翻译胡塞尔原文的专业研究者,而且也想服务于更为宽泛的读者群,即服务于那些无法接触胡塞尔原文、只能阅读和诉诸其中译文的读者。《通释》的一个重要意图就在于,为这些读者进入胡塞尔的巨大思维视域提供一条可能的通道。一个哲学读者,即使他在胡塞尔现象学方面无所准备,也应当可以借助于《通释》而获得对胡塞尔思想的初步理解,甚至可以具体地通过在《通释》中对胡塞尔现象学一、二手资料的介绍而获得对胡塞尔文字风格以及对由一些中心概念所标识的现象学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
论真理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öhlengleichnis und Theätet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赵卫国 华夏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专著,系由他的讲课稿整理而成。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海德格尔通过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尤其是《王制》和《泰阿泰德》,对"真理的本质"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书可归入哲学研究著作。
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方向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是德里达在把胡塞尔的短文《几何学的起源》译成法文的同时为该文所配的长篇导言。德里达在导言中以胡塞尔的晚期作品为基础、以胡塞尔早期和中期著作为线索,详尽讨论了“对原初含义进行重新激活的可能性”、“历史还原的方式”、“客观性、历史性与意向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我们’之间的鸿沟”、“语言、理念与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的现象学问题并从辩证法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回答。作为回答的结果,德里达不仅提出了“远程通信”、“书写的现象学”、“中间地带”、“地理学”、“亚结构”、“终极创建的无限推迟”、“‘听’(而不是‘看’)观念”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德里达从中发现并论证了解构学说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延迟”原理。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豆瓣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卓越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方式,中国古代哲理的时机化、终极境域化的特性,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特别是老庄道家的内在关联,以及东西方对话的潜在场域,等等,都由于这个发现而进入被多重阴影映衬着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