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解释的冲突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利科 译者: 莫伟民 商务印书馆 2017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重要著作,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等。上述思想流派对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解释。利科认为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同等有效,它们之间的冲突恰恰说明了解释具有不可化约的多元性,因而,利科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反思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要取消解释的冲突,不是要把各种相近的或冲突的解释整合在唯一的解释之中,而是要让它们相互对话、沟通,并希冀通过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且以反思为中介来超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
身体、空间与科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技术与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唐•伊德 译者: 韩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是当代最重要的探讨技术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从人文的视角,梳理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生活、历史和人类认知、体验中其的作用。强有力地分析了技术和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技术与工具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也对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塑造作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在此得到了生动、丰富的说明。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还原与给予 豆瓣
Réduction et donation: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énménologie
作者: [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 方向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笛卡尔与现象学 豆瓣
作者: 方向红 / 黄作 2020 - 8
笛卡尔是法国哲学的灵魂人物,围绕着他的对话与阐释,形成了现代欧陆哲学史的内在线索。20世纪以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对笛卡尔进行的解释,推动了当代欧陆哲学的发展,不过在马里翁看来,这两位德国哲学家都没有从笛卡尔自身出发去理解,相反,他深耕笛卡尔文本,从中寻觅思想资源,为当代法国现象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收录了马里翁2017年访华时所做的一系列演讲和访谈,以法文中文对照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出法国哲学研究的最前沿内容。马里翁从怎样理解笛卡尔的“自我”出发,就现象学对笛卡尔的依存、笛卡尔哲学中的感受性问题、现象学在神学与美学中的效用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呈现出马里翁“给予性现象学”的独特视野。同时,他还针对德法哲学传统、法国当代哲学流派、法国哲学与中国哲学交流的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的关切。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王炳文 商务印书馆 2017 - 5
本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是艰涩难懂的现象学中最为易懂的一部专著。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同时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判了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绝对真的严科学——现象学、为解决其他科学的危机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是现象学对近代以来的科学思维的反思胡塞尔在本书中以伽利略为起点,以现象学的方法详尽地考察了伽利略所构建的近代科学的思维,第一次阐述了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活世界”。
身体与情感 豆瓣
Leib und Gefühl:Materialien zu einer philosophischen Therapeutik
作者: 赫尔曼·施密茨 译者: 庞学铨 冯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8
《身体与情感》是当代德国新现象学创始人赫尔曼•施密茨的一本专题性著作,是德国颇有影响的《革新的治疗学和人文科学》丛书之一。丛书编者序言中的评论可以作为了解本书价值的重要依据:“《身体与情感》汇集了当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身体哲学研究者关于身体与感情专题的论文。该研究结果广泛地运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为人类开拓了新的视野,以研究人的身体为出发点,探索人本身、人的历史、人与周围群体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哲学。对身体的感受,兴奋、身体反应等情绪及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作不同的分析,由此而产生了‘哲学治疗法’。这对临床医学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这种范例基于并超越了深层次的心理学评价,使人们能重新理解‘以身体为出发点’的心理学治疗法。重新理解各种临床医学现象,并且能够为治愈病人提供无数的治疗方案。我们出版的这本书,具有活泼的思维、清晰的思路、全新的观点及对临床医学重大的意义,这是心理治疗学和人类科学领域里的一大革新。迄今为止,大多数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理论,诸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莱西和洛文的生物能量分析法,佩尔的形象治疗法,如今仍无法解决那些由生物、物理基本方案所产生的问题。赫尔曼.施密茨的这部著作将人本身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揭示了人是如何通过身体内的各种迹象和本能的身体反应,对主观意识作出反应的,由此发展成为一种主观意识模式,当作感受、知觉、认知实践的生成物,它非常接近在以身体为目标的心理治疗中所出现的现象。”
知觉的世界 豆瓣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 编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09 - 9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一门感知、想象、时间、事物的现象学的问题。
这个“加工”的结果应当就是1928年在胡塞尔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9卷)中由马丁·海德格尔编辑、以《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为题发表的东西。这部1928年的著作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05年关于内时间意识的讲座”,“第二部分:1905—1910年对时间意识的分析的附加与增补”。关于这个由十三个附录组成的第二部分,可说的东西不多:一方面是因为,除了唯一的一个附录以外,所有其他附录的底本都无法找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里看起来的确放弃了任何方式的处理:这些文字似乎只是被誊写了下来,并且被不连贯地排列在一起。与此相反,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与全面保存下来的。
来自共属的经验 豆瓣
作者: 王凌云 2017 - 4
本书是一部从作者的生命经验出发提炼概念、探究问题的原创哲学论著。上篇“共属结构的本原”通过三篇形而上学和现象学论文,对“共属”这一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阐发,提出了一种关于生命与世界、自然与历史的哲学。下篇“共属结构的展开”则通过八个具体的论题,细致而微妙地将“共属”这一思想展示于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经验中。这本书的意图,是要将哲学重新置入到与我们自身生命经验的关联里,从这里开始一直朴素的思想,并引导我们走向对整全的求索。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现象学 豆瓣
作者: [美]赫伯特·斯皮格尔伯格 译者: 徐献军 2021 - 4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现象学》是一部专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业的学生写的现象学导论,意图是向他们呈现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中的现象学进路。作者认为,现象学运动不只是一种哲学运动,也是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努力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说,现象学导向的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也是一种哲学形态,或者说是现象学实践。这本书横跨了现象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三大领域。作者通过阐述这三大领域代表人物的思想,很好地展现了现象学对于现代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说明现代哲学仍然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什么是现象学?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席勒尔 译者: 李岱巍 2022 - 7
《什么是现象学?》看似初学者导论之作,实则是有深度的现象学研究力作。作者亚历山大·席勒尔,德国伍珀塔尔大学教授,对理论哲学和现象学深有研究。书中不仅有对现象学方法论的阐释,对现象学历史的回顾,追溯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关联,亦有现象学与当代其他主要哲学流派,如“思辨实在论”的论辩,以及当下德法现象学研究的近期新热点问题,等等。 本书作者哲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翻译语言流畅,对当代学人了解国际现象学研究,尤其是德国现象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富有帮助。
语言·身体·他者 豆瓣
作者: 杨大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1
“法国哲学比较生动,比较活泼,比较富于机智,简直就是聪明机智本身”(黑格尔语),本书即在现代哲学进程中探讨“生动”、“活泼”、“机智”的当代法国哲学,从语言、身体、他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展现当代法国哲学以瓦解意识哲学为目标的感性智慧之旅。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 豆瓣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1905-1935)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王炳文 商务印书馆 2018 - 11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是胡塞尔的一部重要著作。胡塞尔从1905年就开始思考共主观性这一问题。这本书就是胡塞尔多年思考的结晶。在《共主观性的现象学》三卷本出版之前,学界普遍认为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但《共主观性的现象学》一书出版后,随着研读性著作的问世,批评的趋势有所改变:至少可以说,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的蔑视最终被方法论上的考虑所取代。这意味着,现象学可能被当作社会学新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人们发现,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具有一个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本我相对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所以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来说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像了解自己那样了解他人,哪怕是自己最熟悉和最亲近的人。同时,超越论现象学对他人经验研究不带有任何实践的或实用的目的,而是仅仅致力于对“他人如何被给予我”的方式如实描述和澄清。所以这样一种研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超越论哲学无法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
现象学导论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 译者: 张浩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对于学生和哲学家来说,肖恩•加拉格尔的这本新的导论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对现象学领域和当代哲学争论状态的一个出色而简洁的概观,而且通过考察现象学对其所应用的那些学科的效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崭新方式。加拉格尔回顾了经典现象学的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帝、萨特等人)所提出的那些核心洞见,以创新的方式更新了其中的一些洞见,并且表明,他们是如何与哲学和心理学中正在进行的争论直接关联在一起的。对现象学方法以及意向性、时间性、具身、行动、自我和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各种解释都被整合进了一个融贯的当代陈述中,这表明了,为什么现象学仍然是一种活跃的、有生命的哲学进路。
本书的每一章首先是对经典分析的讨论,然后继续表明这些经典分析与当代哲学中有关人类体验的具身、生成和延展进路的各种争论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一过程中,加拉格尔引入了一些新颖的解释,这些解释表明,现象学如何能够对这些争论的术语产生影响,同时又被这些术语影响。
文摘:
现象学哲学起源于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著作,在欧洲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那里得到延续,并在过去50年里经历了不断更新。我们看到,它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始于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早期著作)到医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在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工作中),到神经科学研究(在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工作中),到最近的表演艺术和所谓的“批判的现象学”研究,再到涉及种族、性别和残疾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研究。
在这本简短的导论性著作中,我试图展示一种历史感、一些方法、哲学问题和现象学的应用。每一章都从经典现象学哲学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然后展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最新思考。这些问题涉及现象学如何与经验科学相关联、第一人称体验的本质、意向性、时间性、自身和我们对他人的经验。其中许多问题都与最近关于具身(和生成)认知、行动理论和动力系统理论的讨论有关,我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
在本书问世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现象学在表演研究和批判理论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在这篇序言的剩余部分,我将简要概述这些新的发展是如何使用现象学的。
就表演来说,在诸如竞技体育和表演艺术(例如,舞蹈、音乐表演、戏剧)等领域,问题不仅在于体验的本质是什么,而且包括这样的体验在娴熟的表演中起什么作用。自从德雷福斯关于专门知识的现象学著作出版以来,许多研究者对他关于专业实践中意识之最小作用的描述提出了异议(例如,Dreyfus 2002)。例如,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舞蹈演员不假思索地按照流程自动完成所有动作和表演,这一观点已经受到无数质疑,质疑者认为,身体觉知、对环境因素的密切关注,甚至慎思,都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了作用(例如,Hffding 2019;Montero 2015)。关于用心的(mindful)表演与自动的、机械性的表演或者接近于运动控制的自动方面之间的关系,表演与感受(情感因素)、环境特征(如音乐表演中的乐器和音乐本身)以及社会的、文化和规范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有大量问题被提了出来。根据这些最新研究,专业表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具身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不能被还原为自动的或最小的意识形式。
例如,对音乐表演(Schiavio et al.2017;an der Schyff 2019;an der Schyff & Krueger 2019)和更一般的审美表演(aesthetic performances)(Grant et al.2019),甚至对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关于敬畏和惊奇的审美体验(Gallagher et al.2015),许多这样的研究都得益于现象学访谈技术(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的使用。的确,这些“第二人称”方法的使用(人们试图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他人的第一人称体验)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感兴趣的话题。其中的一些技术是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巴黎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并已用于神经科学研究(Petitmengin 2006)。这种访谈法是一种定性研究工具,试图详细捕捉他人的体验,它需要训练,现在被称为“微观现象学”。
现象学精神病学也开发了类似的访谈应用,以描述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病人的体验(Parnas et al.2005;Sass et al.2017)。他们对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特别是治疗和表演艺术交叉的临床环境——如运动和舞蹈治疗(Koch,Caldwell & Fuchs 2013)——或身体现象学作为临床推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环境(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2015)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 .2015)。
现象学也适用于一组非常不同的问题,即与压迫、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有关的问题。这样的一些研究可以追溯至弗朗茨·法农(Franz Fanon 1952)的著作,他是来自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批评,其中包括与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论争。在他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中,法农以梅洛庞蒂对身体图式(对知觉和运动控制很重要)的分析为基础,表明这种分析忽略了他所谓的历史种族图式(historicoracial schema)。作为一个生活在殖民地社会的黑种人,他的体验,包括他移动和体验自己身体的方式,都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经常(或许总是)体现在白种人殖民者的目光、手势和态度上。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在女权主义作家身上找到,例如艾瑞丝·玛丽安·扬(Iris Marion Young)在她1980年的经典散文《像女孩一样抛球》(Throwing Like a Girl)中,把矛头对准了欧文·斯特劳斯(Erwin Straus)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观点。扬认为,文化,特别是女孩被培养的方式,而非生物学,导致了不同的运动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也就是说,不同于标准现象学的“我能”概念(胡塞尔)或运动意向(梅洛庞蒂)。扬也受到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性别存在的现象学,认为性别是强制的规范性实践的产物。在她看来,她的性别存在现象学是对一切现象学的普遍性主张的矫正。与此同时,她从正面援引了梅洛庞蒂的观点,即意向性行动的现象学规定了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不同方式。
法农和扬只是日益增加的批判的现象学文献中经常被引用的两个来源。批判的现象学家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现象学来揭示和探究:不公正的社会安排、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针对残疾人的态度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生活(Weiss,Murphy & Salamon 2020)。
我们刚刚讨论的对娴熟的表演和批判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是现象学最近做出创新贡献的领域。这一事实,连同其在精神病学、治疗和更广泛的医疗实践、神经和认知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应用促成了两个观察结果。第一,现象学作为一项研究计划仍然活跃并且发展良好。第二,通过这些不同的应用,现象学作为一项哲学事业可以不断得到修正。现象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相反,一如往常,它不断将自己转变为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心灵、世界以及如胡塞尔所说的所有事物本身。
肖恩·加拉格尔
2020年5月14日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 豆瓣
作者: 黄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 - 3
-编辑推荐-
刷着朋友圈和短视频,你是否在某一瞬间会突然自问:“这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又是否想过,可能它们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们的无意义?
你曾受够了一份工作、厌倦了一个城市,于是想要换另一份工作、搬到另一个城市,却又担心无论换到哪里,仍会不断遭遇厌倦?
也许那些终日渴望“生活在别处”的人,到头来会发现所有的“别处”其实都很乏味,而这乏味的根源竟是他们自身?
本书以现象学的目光打量你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激动与无聊。作者力图借助现象学独特的反思来打破习以为常的现成性遮蔽,向读者“第一次”揭示现象,并以日常语言道出其所见所思。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诞生于两种不同动机的诡异结合:它是向哲学和现象学的门外汉发起的对话;但它要做的不是“科普”,而是“原本意义上的研究工作”。本书邀请一般读者进行“现象学式的”观看,并希望读者最终也可以自己来“现象学”一番,以此摆脱生活的盲目性,更自觉地开展行动,同时品尝现象学的乐趣。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篇:直接的自然》关涉一系列经典的现象学主题,包括物、死亡、时间、直观、记忆、遗忘、自我等。在这一部分,作者在对大量现象学经典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借助前辈之眼,站在当下情境中,亲自重访现象学传统中的经典问题,同时赋予其新的理解和意味。
《外篇:中介的精神》谈及的论题更加多样,与作为常人的你我在流俗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紧密相关。这一部分谈到了旅行、阅读与写作的意义,节日和传统,教育和洗脑等话题,即便对无现象学背景的读者而言,也会引发其兴趣和共鸣。
《断章》由一系列自发而有趣的格言式洞见组成,体现出作者转引自胡塞尔所说的“不要大钞票,而要小零钱”的现象学式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