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有闲阶级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凡勃伦 / Thorstein B. Veblen 译者: 李华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1
本书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级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微妙的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鞭辟入里,说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同时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讽刺作家。
——《时代》杂志
◎ 在大萧条那样的黯淡岁月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理智地对待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凡勃伦却是例外。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家、原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 凡勃伦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任何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威斯雷•米歇尔(经济学家)
◎ 自内战以来,在学术成就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刘易斯•芒福德(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
◎ 《有闲阶级论》对于经济的研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运动、家居装修到工业、商业、学术、教育、阶级、宗教信仰……凡勃伦犀利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同样令人震撼。
——玛莎•班塔(美国加州大学特聘教授、原美国研究协会会长)
◎ 这本书,部分是经济学,部分是社会学,部分是历史,还有部分是文化人类学。
——理查德•帕克(传记作家)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房权政治 豆瓣
Politics of Housing Rights: Homeowners United Right-Protecting Action in Urban China
作者: 吴晓林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9
民生的背后有政治,政治的要害是权力,权力的掌控在官员,官员授权限权的关键在民主。这就是生活政治的逻辑,也是民生与民主的逻辑。在我看来,吴晓林博士的这部《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是对这一逻辑的最好注解。……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与工人维权和农民维权一起,并称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大维权运动。这些维权运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处理不好这些维权运动,不仅无法充分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俞可平
将千百年来中国人魂萦梦牵的“住”及由“住”而引发的“安居”质量、“人心工程”,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不仅直指中国人日常生活需求的要害所在,而且直面国家和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人心基础。本着这样的“初心”,本书《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冲突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其内在运作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对策思考,充分展示了作者本人的家国情怀。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 唐亚林
------------------------------------------------------------------------------------------------------------------------------------------------------------------------------------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城市社区房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
⿴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产生原因、总体形势和整合策略为何?
⿴业主阶层“冲突认知—冲突激化认知—冲突激化行动”的产生机制如何?
⿴业主如何从分化走向整合?业主整合又如何影响冲突治理?
⿴政府如何干预业主维权,何种冲突容易得到治理?
⿴业主维权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价值性冲突?
⿴业主维权的形成以及业主群体的“弱势”,是市场主导的结果、政府限制的结果,还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业主维权冲突的形成是当下要素的集中发酵,还是纵向因素与当下社会政治结构复合交叉的产物?
⿴……
伴随1998年肇始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市“有房阶级”渐成规模。业主因房权利益受损而发起的维权行动,客观上向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发出预警信号。本书基于“冲突—整合”逻辑的研究设计,在上海、厦门、深圳、长沙、武汉、太原、成都、重庆和昆明等九大城市首次展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聚焦业主在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中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塑造和影响,打破过往社区治理中“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唱二人转”的结构视域,构建一个生动的扎根“商品房小区”的“房权政治”图景,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是住房市场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应破除业主权利维护的制度障碍,确保业主群体与市场组织利益权益增进,充分发挥业主群体同市场主体的协商作用。
金翼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9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桑切斯的孩子们 豆瓣
The Children of Sanchez
9.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斯卡•刘易斯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出身同一阶级,熟悉情形的,等到写起来也可能在怀旧的雾中迷失。所以奥斯卡•刘易斯的几本畅销书更觉可贵。”
——张爱玲
自1961年初版以来,《桑切斯的孩子们》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玛格丽特•米德说它“是对人类学的一次杰出贡献——并将永远如此”;路易斯•布努埃尔说,制作出如此忠实于这部原著的电影将是他职业的“顶峰”;菲尔德•卡斯特罗说它“具有革命性”,“价值超过五万份政治传单”。它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最佳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目的是向读者们呈现,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长大成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奥斯卡•刘易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一个普通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查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
兴盛与危机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 [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意大利人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爱尔兰人没来之前,美国人不会酿酒?犹太人如何能在逆境中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华人能立足于美国的最大优势是家庭教育?
托马斯·索威尔编著的《美国种族简史》将引领你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种族史,讲述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
作者运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种族移民带至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美国今天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也对美国经济、政治、人民生活、教育、科技等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社会中的不少特殊用语、食物、音乐以及文化特点,曾一度是具有种族色彩的祖传家珍,现在却都变成美国传统的一部分。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不仅贯穿美目的历史,也贯穿着今目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群是完全相同的。通向多元化和各民族融洽相处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不平的。
今天,听到肯尼迪家族、安德鲁·卡内基、塞林格、贝聿铭、艾森豪威尔这些响亮的名字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们是美国人,而不在乎他们来自哪个种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种族并未消失,但无论是各个种族还是美国这个国家,都已今非昔比了。
本书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然而,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论述,直到现在仍不过时。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豆瓣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本书为历史学领域经典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阶级的成长全貌中回顾了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作为“外力的产物”和“自身的发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政治意识的过程。作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历史观见解独到,挑战了许多正统观点。
增长的本质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凯萨·伊达尔戈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11
这是一本物理学家撰写得跨经济学、社会、物理学等多学科的专著。在伊达尔戈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研究经济增长。
什么是经济增长?为什么它只发生在历史长河的一些节点上?传统意义上的解释都强调了体制、地理、金融和心理因素。而塞萨尔?伊达尔戈告诉我们,想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还需要走出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信息、关系网和复杂性这样的自然科学中寻求答案。为了认识经济发展,塞萨尔?伊达尔戈认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秩序的增长。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在1975年,阿根廷的收入是韩国的3倍,是一个富裕国家。但当时阿根廷的国家发展能力并不见得比韩国强。这个例子说明,发展能力要比财富更加重要,那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国家发展能力要强于其他国家?
在《增长的本质》这本书中,伊达尔戈结合经济增长以及物理学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理论。复杂产品(从企业到机器人,应用程序到汽车)是经济知识的物理升华,是一个对其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可衡量体现。
这是一本对全球经济进行全新诠释,并颠覆经济发展和财富起源传统假设的书。
社会认知 豆瓣
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作者: 齐瓦·孔达 译者: 周治金 / 朱新秤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 2013 - 2
《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内容简介: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增订版) 豆瓣
作者: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译者: 罗家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0
本书共收录格兰诺维特六篇代表性论文,向国内读者介绍社会关系网络与经济行动间的关系,也就是新经济社会学和关系管理学的一些主要理论概念。格兰诺维特倡导的新经济社会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社会学界的显学,该学派试图将社会结构以及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信任、情感等带入经济分析之中,开启了社会分析与以自利动机、理性选择为前提的经济分析之间的对话。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小镇喧嚣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本书讲述的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一定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生动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以及村、组织和农民个体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同时又对描述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不可多得的“深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