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结社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张艺曦 主编 2022 - 4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1. 著名学者王汎森作序,李孝悌、吕妙芬、巫仁恕、左东岭一致推荐
2. 突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将改变学者对社集活动,尤其是16—18世纪的东亚知识分子社集活动的理解。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改写了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
3.跨学科式写作,从多元面向进行探讨。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
4.精细化,多角度,不执着于单一性质的社集。本书将社集作为一个总称,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书画医学与科举等议题进行个案研究,就“社集”提出了不同观点,多面展现了明清文人丰富的社群生活;
5.史料详实,书中尝试运用大量地方志、家族族谱等资料,建构地方社集的发展史,同时附上作者自制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6.呈现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书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名家推荐】
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除了学术、思想、文学,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身份/阶层,以及社集与书画、医学等方伎的课题;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这些视野新颖、成果丰硕的研究,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
——李孝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本书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
——吕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系学界最新、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叶以后,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世事变迁,人际纠纷,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结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由此,本书的学术内涵,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狂熱份子 豆瓣
作者: Eric Hoffer 译者: 梁永安 立緒
「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賀佛爾要說本書是探討群眾之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人性之書。例如:「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
本書於1951年出版即被譽為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充滿冷雋機智一針見血的譬喻,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總統還大量買來送人(不過作者賀佛爾對此舉卻說:「這表示每個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
賀佛爾的一生也十分傳奇,他終身從事碼頭工人搬運工作,直至退休。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惟,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
賀佛爾發現美國一般的勞動群眾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美國是由佔總人口數60%的勞動民眾所創造的,但是他從未看過有哪一本書談過他們。他對於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反而不信任。
賀佛爾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他與柏克萊那些大學生們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願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柏克萊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
賀佛爾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在面對環境的大轉變時,其心態猶如少年人,都是一種無著落的人,前途茫茫,為了生存,都必須在某種意義上死亡然後再生,其與群眾運動中的狂熱份子心態同質。人不癲狂枉少年,其實都是一種冀望毀滅之後的再生。
賀佛爾的創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再舉一例證之,他說:
「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一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急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於得到移民機會的人。」以下是他對本書的說明: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The True Believer」(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這些『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流行病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弗兰克• M. 斯诺登(Frank M. Snowden) 译者: 季珊珊 / 程璇 2022 - 5
★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枪炮、病菌与钢铁》式的瘟疫史经典,世界经济论坛首推疫情参考书,一本书读懂公共卫生事业。
★深刻理解我们的生存处境,全球各文明各社会的脆弱性,打破周期性狂热与漠视的反应循环。
★编辑推荐
1.吸取广受赞誉的耶鲁大学公开课精髓,采用独特的疾病理论 与人文历史的双线叙述结构,融会震撼人心的瘟疫史诗与专业通俗的医学科普,还原无数令人落泪的历史细节。
不仅是一部医学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思想史,堪称疾病、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与艺术的复调交响曲。
2.流行病的历史还远没有结束。人类社会总是周而复始地疮好忘痛,在狂热与漠视的极端态度之间周期性切换。
流行病会带来特有的恐惧与焦虑。为了抗击、预防、治疗或根除它们,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卫生机构、检疫隔离、疫苗接种等公共应对方式,也出现了污名化、寻找替罪羊、逃离等公众反应。
回顾不断上演的重大流行病事件,我们处于一个“危险中的世界”,这在社会历史内部有其根源。周期性狂热与漠视的反应循环,全球各文明各社会的脆弱性,将成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的生存处境。
3.流行病并非单纯的生物学、医学或公共卫生课题,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弗兰克•M. 斯诺登以超越自然与人文界限的综合性研究,为我们揭示出更重要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艺术和历史变迁关系的理解维度。
现实告诉我们流行病有着无比巨大的能量,斯诺登向我们解释何以如此,流行病为什么重要,它如何塑造文明的方方面面。
★名人推荐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再一次使瘟疫与人类的关系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斯诺登教授将人类历史上的多场大瘟疫置于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对它们进行了多维立体的叙述与解读,值得所有对瘟疫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阅读。
——闵凡祥(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
◎人类社会有数千年的历史,主角远不止人类一个物种,还有时刻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细菌与病毒。病原微生物在现代以前引起的瘟疫常常会整体性地改变世界文明的进程。斯诺登教授这本书展现了疾病大流行与人类文明千年来的纠缠历史,读来令人唏嘘。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作者只用五百多页的篇幅就涵盖了一千多年的瘟疫史,这不是一项小任务……非常具有可读性。
——克里斯托夫•格拉德曼(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
◎斯诺登对所有复杂而重要的主题进行了精湛的综合,超越了前人。他将细致入微的医学研究融入更普遍的历史关注中。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威廉•拜纳姆(《耶鲁极简科学史》作者)
◎本书聚焦流行病的历史和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为我们提供了“精彩而清醒”的审视。
——保罗•肯尼迪(《华尔街日报》)
◎百科全书式的才华,广阔的研究范围,极高的可读性,本书准备为任何感兴趣的人提供了解流行病的最佳入门课程。
——彼得•罗斯(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
◎在疾病迅速涌现的时代,本书提醒我们在思考流行病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重新思考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社会的关系。——沃里克•安德森(《殖民病理学》作者)
★内容简介
《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走过两遍的路 豆瓣
作者: [美]柯文(Paul A. Cohen) 译者: 刘楠楠 2022 - 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师从汉学泰斗费正清、史华慈的史学名家
★《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的又一力作
★堪称西方汉学界划时代作品
★以一种西方式的分析想象力点亮中国史思维
★为中国历史研究者们提供新方法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支配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
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其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2.韦伯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
对“权力与支配”的社会学研究,曾被认为是韦伯整个诠释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透过这本书,韦伯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3.选目周全,编译慎重,专业学者翻译,译文出色
理想国韦伯作品集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盛赞这套韦伯作品集有三大特色:选目的周详,编译的慎重,译者的出色当行。著名社会学家苏国勋教授认为,本套书的译文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基于研究之上的翻译,译文水准上乘,译作品质精良。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文化的世界史 豆瓣
Kulturgeschichte Als Kultursoziologie
作者: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译者: 姚燕 2022 - 7
· 阿尔弗雷德·韦伯,海德堡精神的引领者,魏玛德国最后一代通才
他是广负盛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弟弟;
他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海德堡大学的经济研究所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深刻影响雅斯贝尔斯、曼海姆、卢卡奇、马尔沙克、埃利亚斯、卡夫卡、萨林……
· 比肩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深度叙事,超越《西方的没落》《历史研究》的宏大图景
在“社会生活聚集过程”中发现文化,展现其成长与解体、本质与形态;
对世界历史进行框架性观察,全面把握历史潮流的驱动力、历程、趋势。
· 关于世界文化的历史哲学解读,置身转折时代,诊断时间,看到命运
旧有的文化分崩离析,深刻的变化必将到来。
以往生存状态中本质性的东西到底有多少要消失?新事物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究竟处于历史潮流的哪个位置?这滚滚洪流又将把我们推至何方?
——————————————————
《文化的世界史》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经典著作之一。阿尔弗雷德•韦伯致力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不同文化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变迁做出历史哲学层面的解释,也即解释各个文化在其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区域中的本质和真实情况。他将文化的发展分为不同层级和阶段,完整描绘了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再到亚洲、欧洲等发达文化,直至现代文化的人类历程。他将文化放归其原生土壤,强调人的自发性创造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
除了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之外,阿尔弗雷德•韦伯描绘了一幅独立的、巨大的历史图景。他对精神创造物的级次具有一种预见性的历史直觉,在敏锐的历史直觉的引导下,他勾勒出了一种历史进程方式:它既不分散为互不关联的文化有机体,也不把人类历史的统一作为一种原理来看待。事实上,他发现了一种普遍历史进程的形态。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韦伯和齐美尔都没能见证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学的部分建制化,但阿尔弗雷德•韦伯经历了这一切。他不仅在教育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与未来两代社会学家及学院之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思想互动。
——科林•劳德(Colin Loader)
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应当被置于当代德国学术史的语境中考察。毋庸置疑,韦伯在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家中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研究可以与其他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的作品形成对照。
——贝提•里斯特勒(Beate Riesterer)
以书会友 豆瓣
作者: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译者: 何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破圈 豆瓣
Superconnect
作者: [英] 理查德·科克 / [英] 格雷格·洛克伍德 译者: 史兵 2022 - 8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80%的创新和改变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
全球畅销100万册的《80/20法则》作者范式转换之作
◎ 编辑推荐
★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要突破圈层,实现跃迁,泛泛之交往往比至交好友更有用。
★ 前作《80/20法则》畅销100万册的“连续创业家” 理查德•科克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是决定一个人人脉广度和成功与否的关键。你不需要魅力十足,也不需要有眼色、会来事儿、高情商发言,只需要挖掘弱连接,找准社交枢纽,一样可以拓展朋友圈,让不熟悉的人帮你成事。
◎ 名人推荐
在网络世界里,弱连接大量存在,而且是强大和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常常会发现:偶然间获得的信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不甚熟悉或刚刚认识的人,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幸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
网络理论是很热门的话题。从网络冲浪到朋友之间的联系,从经济活动到大脑的运用方式,本书通过精彩的故事精辟解析人类行为背后的基本脉络。
——牛津大学数学教授撒托依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80/20法则》作者的又一黄金观察:社交与沟通的弱连接法则。我们身处的世界存在着一个网络化的底层结构,它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强链接、弱连接和枢纽,其中弱连接通常是生活中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人,但他们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机会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是当今精英圈层的社交奥秘。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如何利用弱连接改变生活、成就事业、突破人生困局;也会看到企业如何因弱连接而转危为安,发展壮大;还会看到弱连接的力量如何改变历史进程。
我们不需要具备超凡的魅力,也不需要变成社交小能手,就能利用弱连接的力量,扩大朋友圈,超越现有圈层,成为超级破圈者,从而提升影响力,持续成大事,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有趣的人。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Third Edition)
作者: [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译者: 王金玲 等 2022 - 9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社会中的国家 豆瓣
作者: [美]乔尔·S·米格代尔 译者: 李杨 / 郭一聪 2022 - 11
《社会中的国家》是米格代尔在国家与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呈现了作者在该领域研究思路的发展变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内容,从方法论、国家-社会关系模型、国家权力与妥协、国家人类学、国家的稳定性、个体变迁、发展与变迁政治学、国家研究等方面入手,试图为“国家”提出一个有别于马克斯·韦伯经典定义的新定义,并为政治学研究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从国家、社会相互构成、相互改变的视角,研究两者共生、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导论提出了“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并对韦伯“国家”定义进行批判性论述,给出对“国家”的全新定义;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和政治变革的重新思考,从国家与社会之间妥协与互动的角度呈现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过程;第三部分从国家、个体和政治变迁与国家建构的三个通道展开对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逻辑,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贡献了一种新范式,即“社会中的国家”。此次再版,还收录了作者米格代尔教授2014年访华时的学术访谈,披露了其学术心路历程。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豆瓣
社会学用語図鑑
8.2 (46 个评分) 作者: [日]田中正人 / [日]香月孝史 译者: 刘晓晓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5
★ 懂点社会学,走出混沌的日常,理解社会与人生
★ 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400幅超可爱漫画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重要的社会思想 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想要洞悉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与规律?这本书画给你看!
★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钧鹏力荐!
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探索者,都很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有用吗、社会学会很难懂吗。其实社会学也可以很可爱。通过本书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绘画图解,我们看到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看到各个思想名家的经典社会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场景,让我们在莞尔一笑中,理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只有理解社会,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反身性的思考理解我们自己。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编木拱桥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刘妍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征讨日尔曼人的罗马皇帝、天才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偷渡加州的日本船匠、中国宋代狱卒和《清明上河图》的绘者、闽浙山民、挪威木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在这本特殊的“侦探故事集”中,他们“想”到了一起。
编木拱桥,一种奇特、罕见的桥梁形式,却又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它的“普世的独特性”,是一把理解人类建筑文明的钥匙。
这是一部严肃的建筑史学专著,亦是一程妙趣横生的“寻宝之旅”。作者历时十二载,入深山渡重洋、挥斧子扛木头,涉猎多语种文献古籍,穷极各种学术手段,去寻找编木拱桥的答案。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木拱桥作为一条引路的红线,我们将深入踏足于多种不同文化的腹地,观览众多通常的“旅行指南”不会提及的异常景观。当我们将在所有这些从不同的目的地发掘的宝藏展放在一起,它们魔法般地构成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视图:一张以构造思维为核心的人类历史地图、一部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反思社会学导引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9.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尔迪厄 / [美]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诠释性的,它通过勾勒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人们展示了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第二部分是分析性的,主要是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所展开的精心构思的对话内容,在这一部分,布迪厄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全部重要之处,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为1988年春天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为他的研究生讨论课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这些讨论课上,布迪厄没有灌输某一组概念,而是强调一种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他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污名 豆瓣
作者: [美]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宋立宏 2022 - 5
“污名”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间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社会理论的邀请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大卫·英格里斯 / [英]克里斯托弗·索普 译者: 何蓉 / 刘洋 2022 - 7
社会理论有可能理解起来很难,至少一开始的时候会这样。但是,社会理论关乎人类社会,而你对此所知甚多——社会理论已经是你的一部分了。社会理论是一种训练,向你讲述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过,其讲述的方式会让你的知识变得更深入、更精确。《社会理论的邀请》将带你认识主要的社会理论和理论家,不仅理解他们说了什么,还理解他们是怎么说的。你将会了解每一理论范式的主要思想和概念,看到它们对社会理论,对“真实世界”中的人们,以及尤其关键的,对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