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真实世界的脉络 豆瓣
The Fabric of Reality: The Science of Parallel Universes - and Its Implications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译者: 梁焰 / 黄雄 中国邮电出版社 2016 - 2
宇宙、生命、时间……这些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如果用目前深刻的理论—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和认识论—去解释,那将会编织成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作者戴维 ? 多伊奇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思维模式,顺着这一思维模式,我们的新世界观将日趋明朗。
科学的目的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释还是从观察出发寻求预言?令人匪夷所思的“影子”是否揭示了多重宇宙的存在?虚拟现实描绘的东西是不是真的?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的感觉、听觉或实验装置探测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还是物理的?人类的知识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还是量子的?人的活动是否能反作用于宇宙演化的进程?对这些“大”问题,《真实世界的脉络:平行宇宙及其寓意(第2版)》这本书将给您一些启迪。
简单统计学 豆瓣
Standard Deviations:Flawed Assumptions,Tortured Data,and Other Ways to Lie with Statistics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里·史密斯 译者: 刘清山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
耶鲁大学简单统计学课
让数据说实话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
※编辑推荐※
★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只需懂加减乘除就能看懂的统计学
- 本书脱胎于耶鲁大学两度获得教学奖的热门公开课
- 跟随一系列轻松又惊心动魄的案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赞赏推荐
★所谓清醒思考,就是用统计学思考
- 19种统计原则,让认知再次升级
- 数十个经典案例,为超过90%的生活场景提供直观借鉴
- 幽默而犀利的分析,平均每三页提供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
★让数据说实话,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魔鬼统计学》颠覆常识的结论,到底错在哪里?
-《追求卓越》归纳的成功经验,为何是隐蔽的陷阱?
-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自我欺骗的套路?
...................
※内容简介※
允许堕胎可以降低犯罪率;
卓越公司有共同的特质;
早晨喝一整壶咖啡可以延年益寿,每天喝两杯咖啡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上述结论都是专业人士甚至是著名学者精心研究所得。如果你相信它们,你也应该信任章鱼保罗对世界杯的预测。
现代人被数据所包围,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习惯了用数据说话,可怕的是,骗子也学会了用数据说话。若要清醒思考,你需要学点统计学。
《简单统计学》脱胎于耶鲁大学热门统计学课程,加里·史密斯教授在书中巧妙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各种数据骗局,并用简单的统计学原理揭穿了其中的把戏,行文轻松幽默而又逻辑缜密,堪称一堂别开生面的统计课。
翻开本书,轻松掌握统计学背后的科学机制,掌握从数据中获取真知的技巧,全面升级你的认知。
...................
※名人推荐※
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揭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经常会被数据愚弄,是时候拆穿这些诡计了。
——罗伯特·希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非理性繁荣》作者
统计学是金融领域极其常用的修辞方式。《简单统计学》帮助我们在统计学泛滥的时代学会认清真正有效的数据。史密斯教授帮了我们大忙。
——布莱恩·怀特 黑石公司总经理
加里·史密斯的《简单统计学》非常有趣,利用多样例子使读者真正理解统计学。读者也会发现很多他们曾经学过的知识是错误的,本书会告诉他们为什么。
——本杰明·弗里德曼,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简单统计学》很有趣,很八卦,却很有见地,本书注定会成为经典。加里·史密斯在书中分析了数不胜数因相信数据而吃亏的错误案例,帮助读者知道如何去避免,这比单纯地讲大道理有用多了。
——爱德华·E·雷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知识的边界 豆瓣
Too Big to Know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温伯格 译者: 胡泳 / 高美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财富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Origin of Wealth: Evolution, Complexity, and the Radical Remaking of Economics
作者: 埃里克·拜因霍克 译者: 俸绪娴 / 刘玮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市场是一个不断演化并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体系,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说,适者生存,面对经济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物联网、数字经济、信息社会和智能未来,要想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获取成功,《财富的起源》为你审视经济、掌控财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财富的起源》回溯了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用动态、主体、互动、涌现和进化5大视角审视当下经济,阐释商业设计、物理技术、社会技术促进财富增长的进化力量,提出应用复杂经济学的4大应用领域:战略、组织、金融与公共政策,助你利用这部物联网时代的《国富论》决胜商业社会!
·无论你是商业领袖、投资者、企业家等热衷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还是创新者、政策制定者等热衷于了解经济和科学将如何影响财富的人,还是对经济学、社会组织、公共政策以及科学感兴趣的学者和普通人,《财富的起源》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前沿视角,帮助你了解关于财富的创造、财富的本质等一切有关财富的议题!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What If ?: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2 (60 个评分) 作者: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5
「未读•探索家」重磅推出,2015年最有趣的书!
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
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能烤熟?
哭多了会脱水吗?
如果把一辈子亲吻所用的力气用在一个亲吻,会产生多大引力?
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
2014年全美最畅销趣味科普书: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NO.1持续2周,入选2014年度最佳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
天才作者,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国内果壳网、译言网持续2年自发翻译连载百余篇,粉丝众多,在中国年轻读者中具有极高人气。
让科学流行起来:机智问答+幽默漫画,全书超过1/3内容首次发表,不怕你敢问,只怕你脑洞不够大!
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新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
大自然的猎人 豆瓣
Naturalist
作者: [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 杨玉龄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4
爱德华·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理论之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巨星们分庭抗礼……
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
书中不仅有对生态美景的动人描摹,也有和学术群星的交流。从DNA之父、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到杰出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20世纪各领域科学家纷纷登场,威尔逊用调侃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把学术八卦一网打尽。
这是一位终其一生探索自然的博物学家,将毕生经验献给有志于学的青年读者。他将带你见识科学的信仰和大自然的神圣殿堂。
雪花的答案 豆瓣
The Snowflake: Winter's Frozen Art
作者: [美] Kenneth Libbrecht(肯尼思•利布莱希特) / [美] Rachel Wing(雷切尔•温)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9
“大自然有些最精致的工艺品总是很微小,大家如果用放大镜看过雪花就知道了。”
——雷切尔•卡尔森
雪花,从云中飘落,变化无常,
每一片雪花都是天然的艺术品,
每一次降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展。
本书对雪花进行了至今最为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一个或更多的冰晶组合成为雪花,组合方式有无限的可能性,几乎每片雪花的结构都是一个复杂结合体。作者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雪花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将雪花的隐秘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希望雪花故事能激励你走出去,看一看落在身上的雪花;希望你能找时间停下来,驻足享受宁静的降雪;希望你能看一看呼出的哈气是如何融入云中又降回地面。还有最重要的是,希望你能继续在雪花中找到喜悦和奇迹。
1.书中170多幅真实的雪花照片:展现了雪花形状与结构的变化多端
2.雪花多样性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丰富的物理过程、数学运算和化学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
3.历史、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演化 豆瓣
Evolution in action: Natural history through spectacular skeletons
作者: [法]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 / [法]帕特里克·格里斯 译者: 邢路达 / 胡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6 - 3
《演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画册,本书由生物学专家编撰,严谨而平实的文字结合骨骼照片,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娓娓道来。《演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作品,摄影师藉由黑白摄影再现博物馆中的骨骼标本,从艺术的层面,创作方式已先于创作内容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演化》全书分为六篇,共有44章,从不同动物身体的结构对比入手,再依次讲述生物物种形成的机理、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以及演化与时间。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现代脊椎动物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一些生物演化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化石和事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讨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关系,并且批评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对达尔文科学理论的滥用和曲解。
艺术与科学结合,既是对博物学传统的回溯,也是科学传播新的发展方向。《演化》作为一部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追求卓越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阅读。骨骼,对于古生物学者,或许意味着一切。而演化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演化而来,我们在演化之中,我们将继续演化。从如此恢弘的时空格局观看我们自己,或许是《演化》的初衷……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 豆瓣
Dinner with Darwin: food, drink and evolution
作者: [英] 乔纳森·西尔弗顿 译者: 任烨 中信出版社 2019 - 9
在此我诚挚地邀请你,与达尔文先生共进一次晚餐。
不过这次晚餐有些特别,这将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所有的饭菜都在大脑中。我想请你换一种方式来认识我们的食物。
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进化历史,食物清单上的每种食物都在讲述一个迷人的故事。在这次晚餐中,你将有机会看到这个有关“物竞天择”的故事——时至今日它仍在不断展开新的篇章,不仅影响着我们盘中的食物,同样影响着我们自己。
在这次晚餐中,我们为你准备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食物——肉类、蔬菜、贝类、鱼类、面包及汤品,还有各类奶酪、甜点、香料和酒,以及你意想不到的未来的食物。这场结合了饮食、科学与人类文明历程的盛宴,不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之旅,还是一次有关我们自身感官与食物互动的探索。你可以从中细细品味食物的进化故事,也能从中窥探人类数万年的发展和饮食文化的起源。
这次晚餐所有原料都保证新鲜,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食材,偶尔也有难得一见的惊喜。你可以按照书中安排的顺序一一品尝,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按照你自己确定的顺序“随意单点”。
现在,请跟随我入席,祝你胃口大开!
万物发明指南 豆瓣
How to Invent Everything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加] 瑞安·诺思 译者: 王乔琦 中信出版社 2019 - 9
如果你忽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只在历史书中读到过的古代,你该怎么办?
-
面对陌生的原始社会,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你该如何生存下去?
-
别担心,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蒸汽机、计算机,以你的名字命名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定律,
从时空穿越到再造人类文明,你只需要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时光机维修手册,更是你成为人类文明主宰的秘籍。
快开始新奇的文明创造游戏吧!
这是一部穿越人类发展时空、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
追溯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发明发现,带领读者重新感受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
本书编排精妙,切入点新颖有趣,是为一位不小心“被穿越”的旅行者而打造的生存指南,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脑洞,搭乘时间机器返回那些曾经在传说中听过的时间、地点,根据具体的情境思考自己该如何生存。
-
书中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交互式设计令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展开一场别具一格的时空旅行和文明创造游戏。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大图景 豆瓣
THE BIG PICTURE: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8.6 (8 个评分) 作者: [美]肖恩·卡罗尔 译者: 方弦 / ENT审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作者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的丝线编织成一张宇宙大图景,让我们尝试一起思考世界的本质。
关于世界的运作方式,还有很多地方我们仍不了解,但我们有着绝佳的理由去认为核心理论在它的适用范围中就是自然的正确描述。
从无知无觉的宏大宇宙看来,我们个人有很大的意义吗?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通过思考去理解,我们对意义的追求应该符合现实最深层面的本性。
本书好评不断,跻身Brain Picking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登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科学星期五》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
本书探索了我们宇宙的历史,包括宇宙运转和进化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当前理解的整体图景,并尝试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的物质,包括粒子、力和量子现象的领域,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思考的系统的方式。同时,作者带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一个没有终极意义的宇宙中,应该如何构建意义和价值。
人体简史 豆瓣
The Body: A Guide for Occupants
8.2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闾佳 文汇出版社 2020 - 6
你的身体30亿岁了!
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
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基因可能来自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甚至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你:
你是唯一有下巴的动物;是唯一会因为情感而流泪的生物;也是唯一把空气和食物送往同一条通道的哺乳动物。
你的眉脊不再向前凸起,取而代之的是风度翩翩的小眉毛;
你的身体保有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你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你的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30秒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的还多;
你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你能更有力地抓握工具,从而创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
然而,30亿年进化的结果并不全是好的,今天我们的很多痛苦也都跟这个漫长历程有关:
直立行走让我们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之苦;
为了行动更方便,我们的骨盆变小,成了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
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我们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
癌症更是进化的代价,因为没有细胞的变异,我们就永远不会得癌症……
翻开本书,从单细胞斑点讲起,看看30亿年来你的身体的进化史!
人类大瘟疫 豆瓣
The Pandemic Century
作者: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 译者: 谷晓阳 / 李曈 中信出版社 2020 - 5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 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运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最佳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合力报道。
眼睛好,世界才明亮:给孩子的爱眼书 豆瓣
作者: 于刚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5
你知道吗?
孩子视力不好,不仅仅是电子屏幕的锅——可能源自你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
以为近视不可逆,过早让孩子戴上小眼镜——你可能错过了改善孩子视力的黄金时机!
成长中,每位父母都能够扶起摔倒的孩子,
却不知道该如何擦亮那双模糊看世界的眼睛。
关于孩子的视力,你了解多少?
原儿童医院眼科主任,现美和眼科顶级眼科专家于刚,集结42年临床和医学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通俗的语言,解读儿童视力的前沿知识。
从如何打造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护眼环境、合理规划膳食,到陪孩子进行小小视力游戏、戴上前沿仪器延缓近视、室内模拟远眺……本书详细讲解了爱眼、护眼知识,教会父母们如何把握时机提升孩子视力,并系统介绍了儿童常见视力问题的相应策略,提醒家长们要把握孩子眼睛发育的关键期,为孩子打造一个明亮的世界。
矫正孩子的视力,父母能做到的,绝不只有带孩子去医院而已!
尸体变化图鉴 豆瓣
法医尸变图鉴
8.6 (32 个评分) 作者: 陈禄仕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7 - 10
尸体变化图鉴》是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对法医学尸体变化研究的成果。
《尸体变化图鉴》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尸体的形态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尸体形态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推测出死者死后经过时间(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图鉴》内容翔实丰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法医工作者和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尸体变化图鉴》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可以说《尸体变化图鉴》的问世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是一突出贡献。
“医学大神”文库本系列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朱石生 新星出版社 2020 - 1
“医学大神”系列以十四册、九十万字的体量,忠实再现四百年现代医学史,精细描摹十四位业界传奇大神,并穿插解说医学科普知识,是一套集传记、历史、科普于一身的大众读物。
望向星空深处 豆瓣
Seeing in the Dark:How Backyard Stargazers Are Prob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蒂莫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 译者: 迟讷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宇宙对所有人敞开,天文爱好可以让人意识到存在的美、理性和伟大。
.....................
▼编辑推荐▼
☆ 写给科学与星空的情书:“旅行者号”金唱片制作人、NASA空间探索政策顾问蒂莫西·费里斯经典力作,国际天文年指定读物,获评《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 书、美国笔会文学奖·年度研究型非虚构类作品。
☆ 细腻优美的星空知识科普:作者如向导一般,带你零障碍游览宇宙,欣赏土星环缝、木星大气层、狮子流星雨、指环星云、室女超星系团、宇宙泡……饱含诗意的笔触令人手不释卷。
☆ 全世界观星者的逸闻趣事集:作者从天文史中钩沉索隐,并亲访各行各业痴迷于星空的人们,勾画出天文爱好者的生动群像。BBC《仰望夜空》节目主持人帕特里克·摩尔爵士、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用精彩故事讲述天文爱好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
☆ 科学与人文并举:全书从天文延伸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凝聚着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视角宏大,文笔隽永。
☆ 对零基础者友好:附录包含天文术语表、四季星图、星表、观测指南、经典书目等丰富信息。
☆ 天文科普名家力荐:天文学家、《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卞毓麟和天文科普作家、牧夫天文论坛创始人解仁江倾情作序,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者、天文摄影师张超审订推荐。
.....................
▼内容简介▼
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怎样一边研究行星际尘埃,一边写歌?彗星猎人戴维·列维用什么器材发现23颗彗星?从未上过学的帕特里克·摩尔如何成为英国国宝级天文学家,并通过目视观测到月球东海?……
自古以来,无数观星者用毕生的热情和好奇去测量宇宙、了解自然,奠定了当代天文学的基础。蒂莫西·费里斯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探索星空的故事,并以专业、隽永的笔触,带领读者浏览从太阳系行星到遥远深空的宇宙图景。他将自己与众多观星者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篇章结构,既勾画出业余爱好者在天文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天文学与更广阔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书后附有星表、星图、观测技巧和天文术语表,为我们欣赏夜空之美提供了入门指南。
.....................
▼媒体推荐▼
费里斯是天文领域的桂冠诗人,他的这部新作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必将被一代代观星者视若珍宝。掩卷之后,你会渴盼夜幕快些降临,好走出家门仰观宇宙,亲眼看看那些闪烁的奇迹。
——《华盛顿邮报》
费里斯带领读者在已知的宇宙中做了一次壮游,从邻近的行星启程,直抵遥远的星系。他的叙述气势磅礴、行文典雅,充满了历史与科学的细节。
——《探索》频道
一位一流的科普作家深入探究了他对观星的毕生热情,结成此书。对于志趣相投的人和未来的天文学家而言,它是必读的经典。
——《科克斯书评》
费里斯拥有令人艳羡的天赋,能够描摹夜空之壮美。你会不由得被吸引到户外,仰望星空并惊叹不已。
——《新科学家》
这本书为新手开启了步入天文学领域的门扉,也俘获了业已痴迷于星空的人们。
——《出版人周刊》
.....................
▼名家推荐▼
全书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激情洋溢,人文与天文并驾齐驱。
——卞毓麟
无论是蒂莫西的个人感触与畅想,还是他与受访者的对话,都沉浸在散文一般的语境中,文笔优美,情感真挚。
——解仁江
这是一本天文爱好者的情怀之书,喜爱探索夜空的你一定能从中找到共鸣。
——张超
具身心智 豆瓣
作者: (智)F.瓦雷拉 / (加)E.汤普森 译者: 李恒威 / 李恒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内容简介:人类的心智(mind)和行为也许是宇宙间最顶端、最复杂也是最奇异的现象了,但人类只有通过自身的心智和行为才能认识和理解自己。无怪乎美国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达玛西奥(A.Damasio)在研究意识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难的事情呢?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才使我们能够,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对意识提出疑问,还有什么比认识到这一点更让人惊异和迷乱的呢?”“知道如何知道”——这正是认知科学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促使其从哲学认识论中萌芽并最终在当代的哲学科学研究中枝繁叶茂的根本动力。
驯服偶然 豆瓣
The Taming of Chance
作者: 伊恩.哈金(加) 译者: 刘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 1
20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宇宙是概率性的,因而偶然便是实在的。统计定律反映出宇宙的本质,虽然有的事物有其固有的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统计规律的实在性最终被认为是理性的。本书则通过曲折复杂的历史佚事反映出统计规律是何以登堂入室的。内容的丰富使作者的哲学思想难于把握,但正是奋争在这扑朔迷离之中才是值得一试的。 本书从大尺度上描绘了观念转变的过程,弥补了科学社会学中案例研究和标准形式的识知研究的不足。有些论证值得商榷,尤其是哈金描述的“革命”,在我看来,就从未在他所认为的意义下发生过。但是哈金的思想过于复杂,很难被这些反驳意见所驳倒。关于涂尔干和高尔顿的写作上,对很难说清的方面把握恰到好处,论证雄辩,这正是本书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