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aw's Order: 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 [美]大卫·D. 弗里德曼 译者: 徐源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
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此外,跟传统法律理论不同,经济分析用相同的概念(如经济效率)和方法去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别的法律,比如合同法、财产法、刑法、侵权法等——不管是当下的美国法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地方的法律。
行为经济学讲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汪丁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2010年在北京大学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的课堂讲义。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两个分支——以脑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神经经济学,以及以实验室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实验经济学,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却也将这一前沿学科引向了不同的方向。本书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演化论视角的提出,为“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建构提供一套在演化论视角下的整合框架,“将三匹马的不同方向归而为一”,促成学术共同体内对于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议题达成共识。
作为北京大学的课堂讲义,全书洋溢着作者随笔式的写作风格、清新的课堂交流氛围和丰富的学科前沿新知,堪称作者继《制度分析基础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之后的最新力作。
工作、消费、新穷人 豆瓣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6 (8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仇子明 / 李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6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后资本主义社会 豆瓣
Post-Capitalist Society
作者: [美] 彼得·F. 德鲁克 译者: 傅振焜 东方出版社 2009 - 8
《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了透彻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经济、企业和政治。同时,这些分析也解释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基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组织作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焦点是发达国家及地区,如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而不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我当然不会以为后者无足轻重。第三世界的人口已占全球2/3,到这场大变动的末期,可能会占3/4。不过,我也认为,往后一二十年内,一定会有新的“经济奇迹”出现,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很可能短期内就会成为经济强权,其变动甚至比过去40年还大。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已展现这种经济潜力。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有受过良好教育、学习心强烈的人民,有悠久的代工传统,还有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资本、贸易网与技术管理人才。如果这些条件得以发挥,就能促使工业成长。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 豆瓣
Capital Returns: Investing Through the Capital Cycle: A Money Manager's Reports 2002-15
作者: (英)爱德华.钱塞勒 译者: 陆猛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对资本周期投资方法理论及其实际运用的一个全面介绍。本书由爱德华-钱塞勒编辑并撰写导言,包括60篇由马拉松公司基金经理在2002到2015年期间写的很好有见地的报告。本书提供了对资本周期策略的独到见解,全部都有真实的案例做支持——从优选啤酒酿造业到半导体行业——显示了这一方法如何可以被成功地运用到不同的行业环境之中,以及它在2008年前是如何保护资产不受金融灾难的影响。对于那些致力于在长期优选化组合回报的严肃投资者来说,这本书将会是一个很好好的参考。
Marathon是伦敦的一家股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超过500亿美元。他们每年会给投资者写8封信/投资回顾(Global Investment Review),每封信有五、六篇文章,谈谈他们对市场和股票的看法。《capital returns》是他们在2002-2015年期间部分投资回顾基础上编写的。和大部分的股票分析师相比,Marathon认为其分析的独特之处在于重视供给侧的分析。今年年初以来,政府提出了供给测改革,核心是去产能和让僵死企业倒闭。本书对中国的企业家、投资人和政府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电子版2015年11月上市,印刷版2016年5月上市。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豆瓣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
作者: [美]辜朝明 译者: 喻海翔 东方出版社 2016
编辑推荐
辜朝明的理论不仅颠覆性地解析了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大衰退的根源,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理论,更在全球喧嚣的救市声中提出了可能更加有效的解决之道,而对未来的经济,他也做出了极富智慧的预见。本书是解读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的必读之书,众多经济学家提及经济衰退,必提及本书。
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当下处境,建议各位读者仔细阅读辜朝明先生的这本著作。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宏观经济学圣杯”。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在传统对策明显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解明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与后泡沫期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贸易的猜忌 豆瓣
Jealousy of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英]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 霍伟岸 / 迟洪涛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些卓越文章的结集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洪特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18和19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他非常熟悉学术史的最新发展,这使他能够向英语学者更好地展现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他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该著作的出版具有令人激动的前景。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的作者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可以从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走向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它就出现了。如今,它经常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而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洪特不仅重构了市场社会性的支持者与其最尖刻的批评者之间冲突的显著特征,而且帮助历史性地定位了影响现代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观点。洪特的目标就是要回到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因为通过重构他们的政治学,而无需参照当代意识形态,我们就有可能“在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发现政治上的洞见,而这对于21世纪仍旧是有意义的”。
人的行为 豆瓣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夏道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 9
《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史上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 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
米塞斯在经济学中的贡献还不仅仅是货币理论和对计划经济的分析。《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极为难读又意义深远的书。该书以人类行为学的一般理论为经济学的基础,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必须根据人类行为学来讨论。——梁小民
米塞斯最伟大的成就是1949年出版的巨著《人的行为》。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写作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经济理论。米塞斯实践了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项目,并详细描绘了一个综合、庞大、完全由他本人演绎推导出的经济理论结构:人类行为原则。——穆瑞·罗斯巴德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失败/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 豆瓣
作者: 保罗·克雷格·罗伯茨 译者: 秦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失败》主要说了三件事:1.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金融去监管化和工作离岸外包的印象下,美国经济如何走向崩溃;2、西方经济学理论存在的缺陷导致我们采用了错误的生产成本计算方法,令我们错误的教授给学生经济增长没有生态限制的理论;3、全球化是美国金融帝国主义以及掠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工具。
经济发展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 郭武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0 - 4
当新兴企业成群地来,经济为何反而陷入萧条?
大兴土木、拉动内需,必定是振兴经济的不二法门?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国该如何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许能为我们解答这些困惑。在这部享誉全球的经济学经典中,他革命性地指出“创新”对经济 发展的核心作用,“创造性破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乐于冒险、主动求变的企业家则是创新事业的头号担当者。在“企业家精神”的助力下,他们才得以在残酷的商战中脱颖而出,世界因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人比凯恩斯凯恩斯更光彩、更聪明;相反,熊彼特貌似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
熊彼特的能力足以畅谈一切,从伊特鲁伊人的艺术到中世纪的法律;有能力阅读意大利语、荷兰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有能力概述形而上学理论。这种不圄于特定领域的能力很重要,使他能够自由地对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边缘现象,提出大胆而有趣的假设。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有两位我认为相谈一晚会最为有趣的人,就是凯恩斯和熊彼特,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最优秀的谈话对象,也是我所知最博学多闻的人物——两人的差异即使,熊彼特深谙经济学历史,凯恩斯则无”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经济发展理论》是欧洲大陆经济学家的卓越之作,为经济进程描绘了一幅鲜明的图像。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资本全球化 豆瓣
作者: (美)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 译者: 麻勇爱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 7
本书第 1 版出版于 1998 年,由于深刻细致地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对于国际经济的重要性,并更有助于读者了解国际经济的运作机制,而被经济学界誉为国际货币市场的经典。但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只写给经济学家的书,书中涵盖了大量历史、政治政策、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作者认为,只有在了解了货币系统的历史后,人们才能明白货币市场每日起伏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在本书第 2 版中,作者加入了亚洲金融危机,欧元区的形成等近十几年来货币市场的新动向,对于对国际货币市场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投资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读物。
现代货币理论 豆瓣
作者: L.兰德尔·雷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现代货币理论》研究横跨数个经济学子学科,如经济学思想史、经济史、货币理论、失业与贫困、金融与金融机构、部门收支平衡、经济周期与危机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大规模地更新、融合了诸多非主流的异端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入门读物,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宏观经济学,挑战传统思维,揭示货币如何在现代经济体中“运作”。本书根据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原则,阐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会计、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制度和汇率等问题。
《现代货币理论》特别分析了由于对货币性质的误解如何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就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如何解决本国经济疲软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超越经济人 豆瓣
作者: 叶航 / 陈叶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 8
《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讲述了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的经济学科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提出的,不同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亲社会的社会偏好,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并提供了一个可以与新古典主义相抗衡的、具有颠覆性和替代性的理论框架。
《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对这一前沿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前瞻性的介绍与探讨,可以为广大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者尽快融入这场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经济学创新思潮,有益干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生产的结构 豆瓣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作者: 马克·史库森 译者: 陈露 / 姜昊骞
作者用“总生产结构”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的运行,认为它是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描述;并提出“总产值”(GO)是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为精确和完整的测量经济的指标,因为GO包括了沿着供给链直到*终消费之间的所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而GDP忽略了这些交易,仅仅测量了*终的产品和服务。GO是测量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发生的开支的方法。通过分析GO,作者认为,供给侧的企业的开支比消费者的开支更为重要,与经济增长理论更为相符,也能更好地测量经济周期。
作者还对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争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回顾,批驳了凯恩斯的“需求创造供给”定律和增加储蓄将减少国民收入的观点。
马克思与《资本论》 豆瓣
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
作者: [英] 大卫·哈维 译者: 周大昕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近代世界最重要的著作,深刻改变了许多国家、政党和人民的命运,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1867年至1883年间出版的三卷《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大卫·哈维在本书中将阐述如何用《资本论》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哈维以凝练的写法概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建构。哈维不仅解释了马克思的睿智见解和深远影响,而且他根据过去一个半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拓展了马克思的叙述。因此本书不仅是对人类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也是一位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构和发展。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洞察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更好地理解当下货币疯狂的原因。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9.2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2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和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 豆瓣
Money,Bank Credit and Economic Cycles
作者: [西] 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译者: 秦传安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自本书第二版在2009年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有越来越多的外文译本出版,譬如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荷兰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等13种译本在10个不同的国家出版。
本书主要在于考量在具体的经济和政治语境下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对危机和改革原因的分析对于目前各个国家应对其经济形势衰退都极为重要,而要想防止这些原因在未来可以预期的再度出现,就必须把这些分析应用于当前的银行和货币体系。除了敏锐的分析,本书还针对经济危机开出了三个药方:一是把100%准备金的要求扩大到活期存款及其等价物,二是废除中央银行,三是回归古典金本位。这些药方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这些改革建议得以在政治层面讨论,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米塞斯思想精要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C.泰勒 (Thomas C. Taylor)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如其书名所意指的那样,呈现了奥地利学派基本理论的概貌。它的重点是自由市场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对这里讨论的主题有更深入理解,无疑不能忽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富有创造力的著作。必须参考原著,尤其是为了缜密地鉴别现在十分猖獗的政府干预市场过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本书在每章节的结尾处都提供了推荐阅读书目以加深理解。
大衰退年代 豆瓣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Other Half of Macroeconomics and the Fate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辜朝明(Richard C.Koo) 译者: 杨培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呈现了宏观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为应对停滞挑战和困扰许多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恶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深陷停滞。为实现通货膨胀和增长目标,货币安排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然而,中央银行和政府不断重复着失败的政策和结果,公众有理由对当局和经济学家产生怀疑。
辜朝明,经济学界的著名思想领袖,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创造者,激发了关于当前债务的全球政策辩论。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介绍了具有洞见的新概念——被追赶经济体。这个概念表明,随着经济体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已然发生变化。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还界定了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困境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为其在新全球环境下向前发展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