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益
HTML5 Canvas基础教程 豆瓣
Foundation HTML5 Canvas: For Games and Entertainment
作者:
Rob Hawkes
译者:
周广新
/
曾少宁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1
《HTML 5 Canvas基础教程》从HTML5和JavaScript(以及jQuery)的基础知识讲起,全面介绍了HTML5Canvas的各种特性,包括渲染上下文、坐标系统、绘制图形、保存和恢复画布状态,以及变形、合成、处理图像和视频等,让读者对Canvas建立起完整的认识。随后讨论了动画循环、记忆形状、模拟运动、碰撞检测等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带领读者温习了必要的数学和物理知识。通过带领读者动手开发“太空保龄球”和“躲避小行星”这两款小游戏,让读者掌握开发游戏的基本流程,学会响应用户操作、创造虚拟环境、循环利用对象、设计计分系统等游戏开发必备的知识。《HTML 5 Canvas基础教程》适合各层次Web设计及开发人员阅读。
精通AngularJS 豆瓣
Mastering Web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ith AngularJS
作者:
Pawel Kozlowski
/
Peter Bacon Darwin
译者:
李路
/
王永强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AngularJS诞生于Google,已用于开发多款Google产品。它是一套JavaScript前端框架,用于开发当下流行的以数据驱动的单页面Web应用。其核心特性是:MVC、模块化、自动双向数据绑定、语义化标签、依赖注入等。《精通AngularJS》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ngularJS的开发概念和原理,并通过丰富的开发实例向读者展示了构建复杂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学习使用AngularJS特有的基于DOM的模板系统,实现复杂的后端通信,创建漂亮的表单,制作导航,使用依赖注入系统,提高Web应用的安全性,使用Jasmine开展单元测试,等等。
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第二版) 豆瓣
Routing TCP/IP, Volume I - 2nd edition
作者:
(美)多伊尔,(美)卡罗尔
译者:
葛建立
/
吴剑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一本详细而又完整地介绍互连网络内部网关协议(IGP)的专业书籍,堪称有关IGP方面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和路由选择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IPv4协议、IPv6协议和路由技术。第二部分是本书的精华,这一部分详细、深入地讲述了各种常用的内部路由协议,如RIP、RIPv2、RIPng、无类别路由选择、EIGRP、OSPFv2、OSPFv3、IS-IS等协议,每一章除了对该协议的实现机制和参数详尽阐述,使读者对协议的实现原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外,还通过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实例,详细地论述了该协议在Cisco路由器上的配置和故障处理方法,帮助读者获取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第三部分介绍了如路由重新分配、缺省路由/按需路由选择、路由过滤、路由映射等多种重要而有效的路由控制工具,用来创建和管理多个IP路由选择协议的协调和互操作。附录部分讲述了二进制、十六进制转换、访问列表、CCIE提示等内容。
相对于第一版,本书第二版具有以下更新:在第一版详细讲述IPv4协议中IGP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相应协议在IPv6协议中的实现和配置,其中单独一章用来讲述IPv6中应用的OSPFv3协议,这是本书新版的一大亮点;同时本书根据。Internet和Cisco IOS系统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删减了如网桥、IGRP等过时的内容,并增加了许多新的IOS增强特性的讲解。
相对于第一版,本书第二版具有以下更新:在第一版详细讲述IPv4协议中IGP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相应协议在IPv6协议中的实现和配置,其中单独一章用来讲述IPv6中应用的OSPFv3协议,这是本书新版的一大亮点;同时本书根据。Internet和Cisco IOS系统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删减了如网桥、IGRP等过时的内容,并增加了许多新的IOS增强特性的讲解。
TCP/IP路由技术(第2卷) 豆瓣
作者:
Jeff Doyle
/
Jennifer DeHaven Carroll
译者:
毕立波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TCP/IP路由技术,内容包括几种重要的网络协议,如外部网关协议(EGP)、边界网关协议(BGP4),以及相应的高级IP路由技术与应用——网络地址翻译、IP多播路由、IPv6技术、路由器管理等。 本书内容全面,可读性强,含有协议配置、网络实施、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大量实例,非常适合CCIE开发人员、网络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8.8 (15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发现社会 豆瓣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9.6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
[美]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的第六版曾于2006年以《发现社会之旅》的书名出过中译本。本书为同一译者根据最新版本修订的新译本。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勾画了二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仅阐述了各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作者叙述人物生平,往往着墨不多而有传神之处。评述各派思想,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知识潮流,溯其源头,追其余脉,使对各种思想潮流的介绍既简洁又深入。 使读者不仅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还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脉络。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豆瓣
Searching for china in histo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志伟
/
孙歌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 10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通论 豆瓣
作者:
王家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显示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本书以勾勒轮廓、阐释整体特征为限,又包含着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在统合百家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全是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
本《通论》初版分前篇和后篇两部分。前篇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两大主题,通过若干专题,进行研讨。纵向的,对发展线索作讨论;横向的,多围绕中国历史的特点展开。后篇则重在回顾和反思《通史》的百年经历。增订本新加入的“续编”,收进了初版后十年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等等,大体沿袭原来的风格,仍然是“讲义”性质,亦即作者所理解的“中国通史”,反映其个人性思考的心迹。
本《通论》初版分前篇和后篇两部分。前篇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两大主题,通过若干专题,进行研讨。纵向的,对发展线索作讨论;横向的,多围绕中国历史的特点展开。后篇则重在回顾和反思《通史》的百年经历。增订本新加入的“续编”,收进了初版后十年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农耕文明新审视〉等等,大体沿袭原来的风格,仍然是“讲义”性质,亦即作者所理解的“中国通史”,反映其个人性思考的心迹。
贫穷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2 (60 个评分)
作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内容简介: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探讨的主要问题。《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罗
/
[英]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
译者:
晏绍祥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该书为英语世界第一部综合与全面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著作,始于荷马,止于古典晚期,以基督教和异教对神圣的与人类秩序的思考终篇。主题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一系列其他或重要或次要的思想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同时通过广泛征引他们的论证也凸显了其个性。主编及其他参编者均为国际诸多领域的杰出学者,有法学、政治学、文化、宗教史学家,以及哲学家。该书一方面考察了诸多观念所处的古代语境;另一方面探讨了这些观念组成的思想体系。这些观念在现代仍有回响,或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对象,因而这部行文明快的著作,对于读者,将长期成为研究希腊人和罗马人有关治理与共同体思考的便捷的权威指南,进而真正理解西方政治思想观念及其发展脉络。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 马克·戈尔迪
/
[英] 罗伯特·沃克勒
译者:
刘北成
/
马万利
…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由享誉学界的多位权威思想史家执笔,以时间为序,全面考察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描绘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这一最激动人心、最启人心智的时段。各章节涵盖了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所有重大主题,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本书还提供了大量进一步阅读文献,以及正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传略,比如:卢梭、孟德斯鸠、康德、埃德蒙•柏克,等等。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 特伦斯·鲍尔
/
[英] 理查德·贝拉米
译者:
任军锋
/
徐卫翔
商务印书馆
2016
- 1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系统考察了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其作者来自世界各国,且都是在相关领域成绩卓著的学者。书中所讨论的主题涵盖了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后来引起的批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对自由民主的认识及其尝试提出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大众选民以及新社会运动促成的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政治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传统;西方与非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互动;全球化对国家提出的挑战。二十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项重大议题都有专章讨论,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也容易为读者理解,对本科生以上不同层次从事政治学学习和研究的学生或学者,都不无裨益。
恐怖小说家周德东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周德东
2005
- 1
《恐怖小说家周德东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讲述的是作者真实的恐怖人生经历,和一些深刻的恐怖心理体验,童年的阴影、变异的爱情、生命的玄虚、人性的丑陋……这是一部自传体恐怖小说,真实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恐怖力量。近几年国内出版市场恐怖小说异军突起,各类恐怖文学作品印数动辄几万册,然而真正开“本土恐怖”创作概念先河的作家当数现居北京的周德东。
近日由长安出版社推出的“胆小鬼”中外恐怖系列:《黑段子》、《爱情呵 你别开花》、《恐怖小说家周德东德东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是周德东继773等恐怖系列以来的又一力作。在这三部小说中,周德东更是注意书写恐怖小说的“非恐怖化”——爱恨情仇;颠沛流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随时会遭遇的“恐怖”。笔触涉及爱情、嫉妒、复仇等丰富多彩的“人类特殊生存状态”及现实生活的种种“裂变”,通过一个个看似诡异的故事,试图让读者受到悬疑和神秘的压迫带来的紧张之后,逐渐看清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阴暗面。
近日由长安出版社推出的“胆小鬼”中外恐怖系列:《黑段子》、《爱情呵 你别开花》、《恐怖小说家周德东德东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是周德东继773等恐怖系列以来的又一力作。在这三部小说中,周德东更是注意书写恐怖小说的“非恐怖化”——爱恨情仇;颠沛流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随时会遭遇的“恐怖”。笔触涉及爱情、嫉妒、复仇等丰富多彩的“人类特殊生存状态”及现实生活的种种“裂变”,通过一个个看似诡异的故事,试图让读者受到悬疑和神秘的压迫带来的紧张之后,逐渐看清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阴暗面。
政治经济学理论 豆瓣
作者:
(美)詹姆士·A·卡波拉索(Caporaso.J.A.)
/
(美)戴维·P·莱文(Levine.D.P.)
译者:
刘骥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愚民与怕鬼:兼评四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代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与经济
政治
经济
第二章 古典分析方法
古典传统中的政治经济学
价值与分配
收入分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物质利益与经济阶级
物质利益、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
经济利益与阶级意识
经济利益与政治
第四章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理论的结构
新古典分析方法的政治经济学
结论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过程的循环
经济周期
劳动力与资本市场的政治经济学
对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些政治启示
第六章 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界定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结论
第七章 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权力的诠释
对利益的诠释
权力与市场经济
框定性权力与经济
结论
第八章 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国家自主性
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国家主义
关于国家的一种转变性观点
第九章 以正义为中心的理论
一种自由主义的观点
一种现代契约论的观点
一种替代性的以正义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社会正义与政治经济学
结论
总结
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索引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与经济
政治
经济
第二章 古典分析方法
古典传统中的政治经济学
价值与分配
收入分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物质利益与经济阶级
物质利益、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
经济利益与阶级意识
经济利益与政治
第四章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理论的结构
新古典分析方法的政治经济学
结论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过程的循环
经济周期
劳动力与资本市场的政治经济学
对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些政治启示
第六章 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界定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结论
第七章 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权力的诠释
对利益的诠释
权力与市场经济
框定性权力与经济
结论
第八章 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国家自主性
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国家主义
关于国家的一种转变性观点
第九章 以正义为中心的理论
一种自由主义的观点
一种现代契约论的观点
一种替代性的以正义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社会正义与政治经济学
结论
总结
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索引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房权政治 豆瓣
Politics of Housing Rights: Homeowners United Right-Protecting Action in Urban China
作者:
吴晓林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9
民生的背后有政治,政治的要害是权力,权力的掌控在官员,官员授权限权的关键在民主。这就是生活政治的逻辑,也是民生与民主的逻辑。在我看来,吴晓林博士的这部《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是对这一逻辑的最好注解。……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与工人维权和农民维权一起,并称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大维权运动。这些维权运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处理不好这些维权运动,不仅无法充分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俞可平
将千百年来中国人魂萦梦牵的“住”及由“住”而引发的“安居”质量、“人心工程”,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不仅直指中国人日常生活需求的要害所在,而且直面国家和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人心基础。本着这样的“初心”,本书《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冲突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其内在运作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对策思考,充分展示了作者本人的家国情怀。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 唐亚林
------------------------------------------------------------------------------------------------------------------------------------------------------------------------------------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城市社区房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
⿴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产生原因、总体形势和整合策略为何?
⿴业主阶层“冲突认知—冲突激化认知—冲突激化行动”的产生机制如何?
⿴业主如何从分化走向整合?业主整合又如何影响冲突治理?
⿴政府如何干预业主维权,何种冲突容易得到治理?
⿴业主维权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价值性冲突?
⿴业主维权的形成以及业主群体的“弱势”,是市场主导的结果、政府限制的结果,还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业主维权冲突的形成是当下要素的集中发酵,还是纵向因素与当下社会政治结构复合交叉的产物?
⿴……
伴随1998年肇始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市“有房阶级”渐成规模。业主因房权利益受损而发起的维权行动,客观上向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发出预警信号。本书基于“冲突—整合”逻辑的研究设计,在上海、厦门、深圳、长沙、武汉、太原、成都、重庆和昆明等九大城市首次展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聚焦业主在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中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塑造和影响,打破过往社区治理中“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唱二人转”的结构视域,构建一个生动的扎根“商品房小区”的“房权政治”图景,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是住房市场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应破除业主权利维护的制度障碍,确保业主群体与市场组织利益权益增进,充分发挥业主群体同市场主体的协商作用。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俞可平
将千百年来中国人魂萦梦牵的“住”及由“住”而引发的“安居”质量、“人心工程”,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不仅直指中国人日常生活需求的要害所在,而且直面国家和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人心基础。本着这样的“初心”,本书《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冲突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其内在运作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对策思考,充分展示了作者本人的家国情怀。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 唐亚林
------------------------------------------------------------------------------------------------------------------------------------------------------------------------------------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城市社区房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
⿴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产生原因、总体形势和整合策略为何?
⿴业主阶层“冲突认知—冲突激化认知—冲突激化行动”的产生机制如何?
⿴业主如何从分化走向整合?业主整合又如何影响冲突治理?
⿴政府如何干预业主维权,何种冲突容易得到治理?
⿴业主维权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价值性冲突?
⿴业主维权的形成以及业主群体的“弱势”,是市场主导的结果、政府限制的结果,还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业主维权冲突的形成是当下要素的集中发酵,还是纵向因素与当下社会政治结构复合交叉的产物?
⿴……
伴随1998年肇始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市“有房阶级”渐成规模。业主因房权利益受损而发起的维权行动,客观上向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发出预警信号。本书基于“冲突—整合”逻辑的研究设计,在上海、厦门、深圳、长沙、武汉、太原、成都、重庆和昆明等九大城市首次展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聚焦业主在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中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塑造和影响,打破过往社区治理中“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唱二人转”的结构视域,构建一个生动的扎根“商品房小区”的“房权政治”图景,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是住房市场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应破除业主权利维护的制度障碍,确保业主群体与市场组织利益权益增进,充分发挥业主群体同市场主体的协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