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保守主义思想 豆瓣
The Conservative Mind: From Burke to Eliot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拉塞尔·柯克所著的《保守主义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从立意构思,到对保守主义思想史上重要人物的选取,它在每一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并借此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
这本书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者柯克亦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赋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
它并不是党派行动指南,而是试图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梳理保守主义者们关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原则。或者更具体一些,是想探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何在;英格兰和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观念体系,让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大革命肇始的激进理论和社会变革。
简言之,这是一本有着历史叙事面目,但旨在凸显保守主义思想实质的作品。探讨了保守主义的各种观念,并查验它们在当时及后来混乱和剧变时代的有效性。
大衰退年代 豆瓣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Other Half of Macroeconomics and the Fate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辜朝明(Richard C.Koo) 译者: 杨培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呈现了宏观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为应对停滞挑战和困扰许多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恶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深陷停滞。为实现通货膨胀和增长目标,货币安排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然而,中央银行和政府不断重复着失败的政策和结果,公众有理由对当局和经济学家产生怀疑。
辜朝明,经济学界的著名思想领袖,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创造者,激发了关于当前债务的全球政策辩论。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介绍了具有洞见的新概念——被追赶经济体。这个概念表明,随着经济体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已然发生变化。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还界定了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困境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为其在新全球环境下向前发展指明道路。
地产是部金融史 豆瓣
作者: 黄立坚 2019 - 3
本书以案例讲述的形式,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生的重要资本运作事件,从资本视角揭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全书分4章,分别介绍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中的四大门类:股权运作、债权融资、兼并收购及资产证券化。
经济学规则 豆瓣
Economics Rules: The Rights and Wrongs of the Dismal Science
作者: [土耳其] 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1
长期以来,世人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为此也备受诟病。丹尼·罗德里克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有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模型,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
当然,经济学家也会时不时地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他们误以为存在某种“普适模型”。实际上,他们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模型加以斟酌鉴别,选择*适合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不应压倒对现实的体察和推理。
本书既为经济学辩护,也正视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有其优势,但经济学的灵活性和条件适用性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扬长避短,才能*好地发挥经济学的独特价值。
分析与思考 豆瓣 谷歌图书
8.6 (9 个评分) 作者: 黄奇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
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采用“问题—结构—对策”的方法,面对各种问题时,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理上的深刻性,又有丰富的例证,表述生动,保持了演讲的特色,富有吸引力,可读性强,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关于电视 豆瓣 谷歌图书
Sur la télévision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许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是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
本书持批判的态度,应用社会学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场域”的概念为线索,揭示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功能。
第一讲“台前幕后”剖析了影响电视的运作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背后的运作秘密;第二讲“无形的结构及其影响”揭示了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
附录部分是三篇整理后的论文,目的是启发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书中提出的媒介场域理论对于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通史大师课(全3册) 豆瓣
作者: 许宏 / 邓小南 岳麓书社 / 博集天卷 2019 - 10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完全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极佳读本。
····················································
推荐语
学习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机械地背诵年代、记住人物,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而是要看到历史的精神、变化的过程和人类的未来,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套《中国通史大师课》,是由很多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人,他们的设想和所写下的内容,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知识的盛宴。
——葛兆光
数千年的波澜壮阔,浓缩在了几十个小时的讲述中,又浓缩在了这60万字的小书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唯有田野考古与案头卷帙的发现之美,更难得的是有每位讲者的多维思辨之美。历史,因不断被解读阐释而更显厚重,更富魅力。看似与当下生活相疏离的“无用之学”,恰是我们精神家园中文明给养的无尽源头。
——许宏
《中国通史大师课》集聚了众多优秀史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多年的研究心血,从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具体入微的历史细节,探讨、梳理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作者们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历史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会大众奉献了一套启迪智慧的精品佳作。
——卜宪群
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 豆瓣
作者: 魏天无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主要内容:魏天无编著的《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以具体篇目讲解为中心,辅之以相关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的介绍;在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中讲授欣赏、解读的方式、方法,以激活学生潜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改变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状况脱节的现象,在整体设计上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作家、诗人的若干作品进行讲授;并通过对广受学生欢迎的流行歌词及电影文本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多元的“大文学”观念;通过设置富有特色的栏目,加大、增强教材的信息量和资料性,为教学尽可能地提供便利。
成功竟然有公式 豆瓣
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
作者: 巴拉巴西 译者: 林俊宏 天下文化 2019 - 11
這些課題不只是重要,而是極其重要!
誰能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武器庫,
來告訴你如何降低機運的干擾、邁向成功?
唯有巴拉巴西。
——塔雷伯,暢銷書《黑天鵝效應》作者
為什麼難聽到爆的歌曲,可以莫名成為當紅神曲?
讀名校就能成功?還是因為畢業生成功了,讓學校有名?
在公司裡能節節高升,究竟是不是真的因為工作表現?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紅到發紫、有些藝術家卻沒沒無名?
人的一輩子,真的年紀愈大、愈沒創造力嗎?
為什麼不管在哪個領域,真正的超級巨星都少之又少?
面對那些超級巨星,是該把他們當合作夥伴還是對手?
許多有才華的人無法成功,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時機未到?
社交網絡或專業人際網路,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成功的機會?
大多數成功書籍的作者,都只是試著要激勵人心,
又或是用各種小故事做為佐證。
事實上,每個成功的案例一定會留下資料數據的軌跡,
而巴拉巴西的大數據與網路研究團隊,不只抓住這些軌跡,
還揭開「成功」的神祕面紗,找出背後的五大定律。
正是這些定律,讓有些書暢銷、有些書滯銷,
有些人成了億萬富翁、有些人成了破產的過街老鼠。
《成功竟然有公式》讓我們能夠理解:
那些看不見或視而不見的力量,如何塑造我們的成敗;
《成功竟然有公式》更能讓我們明白:
在邁向成功的人生路途上,
到底我們能夠掌握什麼、又不能掌握什麼。
成功的五大定律能夠讓我們瞭解,
自己能夠如何快速激起社群的興趣,
好讓自己的表現引發廣泛的共鳴。
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別人眼中很重要(誰不想呢?),
就需要瞭解在自己所屬、錯綜複雜的人際網路中,
自己的貢獻能如何引發集體興趣。
高丘亲王航海记 豆瓣
8.8 (28 个评分) 作者: [日]涩泽龙彦 译者: 姚奕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高丘亲王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位皇子,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的弟子。他从日本出发,经大唐,游历南方海上大小佛国,直向天竺。传说,他最终在星洲(新加坡)遭遇虎害。
涩泽龙彦的妙处,在于他用神话般的幻想延展了这段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赋予其曲折离奇、如真似幻的情节,又用丰富庞杂的历史知识为这个奇幻故事架设了真实的背景。他让高丘亲王的所有经历都在梦境和现实间切换,把读者置于《镜花缘》一般的奇幻世界中,又时时提醒读者,幻境和真实之间只有一墙之隔。
日本高野山上的金刚峰寺,南方海上的大小佛国,能作人言的儒艮,食人梦境的神貘,妙音悦耳的频伽,映不出人影的镜湖……现实夹杂着幻想,一同扑面而来。
风格与世变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图像与眼睛 豆瓣
作者: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 6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介绍了透视问题;关于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关于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再现中的真实性标准问题,贡布里希教授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长久以来,《艺术与错觉》不但启发了艺术专业学生,也对科学家颇有启迪。在这部补充论文集中,作者仍旧以其清晰而热忱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知觉的世界 豆瓣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摄影理论 豆瓣
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 Hilde Van Gelder / [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毛卫东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本书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本书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 豆瓣
作者: 丛日云 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7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塑造了现代世界,本书则试图追溯它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本书是由著名政治学者丛日云教授主编的“走向政治文明丛书”的最新一种,邀请政治思想史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内容涉及“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现代早期共和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罗马人的独裁制度及其现代影响”“西方现代议会代表观念的起源与形成”“洛克笔下的国家与国王”“加尔文与现代政治思想”“麦迪逊与古今政体争论”“贡斯当与大革命后的自由传统”等。
通过上述议题的设置,本书试图回答一些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政治思想的现代性内涵是什么?现代早期的政治思想是怎样从传统中脱胎而出的?古典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如何孕育了现代政治思想的胚胎?西方政治思想的古今之变意味着什么?受邀的每位作者都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有助于读者对“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与现代”这一核心议题的立体把握。
制内市场 豆瓣
作者: 郑永年 / 黄彦杰 译者: 邱道隆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 1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与注释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一定要给你个惊喜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谈波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收录了作家谈波的43篇短篇小说。作者运用了多年积蓄的生活和写作经验,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着中国北方的市井生活,并以在角色上倾注的“热烈而有节制地——发自肺腑的情感”代替了苛刻的道德追问,展示了生活的窘迫和荒唐,常态与困境。 透过这些精巧的故事,让读者看到极具质感的 小说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留下了巨大的理解空间。 谈波是生活忠实的信徒,也是短篇写作的高手。作者以奇崛的想象力操纵虚构之刀,充分发挥短篇体例的潜力,在小说形式上做出了诸多探索。
————————————————
谈波是当代最好的短篇作家。如果把今天小说写作的阵容比作一支球队,谈波就是最佳守门员,从无漏球之憾。远文坛,近市井,让他的自信只来自作品本身。匠心独具,尽其所能地完美完善。诚恳如卡佛,简练如蒲松龄,幽默和尖刻如谈波。
——诗人、作家韩东
谈波精研短篇小说,叙事从容,结构奇岖,想象另辟蹊径。谈波写作既不抬高故事,也不贬抑,既不张扬叙事语言,也不贬抑,作者主观立场克制而又鲜明。这样的作品在当前极度肤浅、恶意丛生的叙事语境中,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了不起的短篇世界,履行了一个小说作家的天赋职责。
——编剧、诗人金海曙
我相信,对文字有所追求的人,都会从谈波的作品里得到鼓舞,学会耐心而谦逊地对待文字,感受到文字书写与生活世界的真诚关系。因为它拒绝漫不经心的阅读,鼓励积极投入感受力的参与,激发想象,催动思考,让你慢慢地回味。
——评论家林舟
源于广泛阅读和艰深思考的见识让我钦佩,结结实实而又别具一格的作品让我折服。摒弃写作上的人情世故,只遵从自己在文学上的判断力。他写得那么好(这一点鲜有人知)是有道理的。
——作家曹寇
罗特小说集4 豆瓣
作者: [奥] 约瑟夫·罗特 / 刘炜 主编 译者: 聂华 漓江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四卷,收入长篇小说《无尽的逃亡》与短篇小说《草莓》。《无尽的逃亡》是罗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佟达是奥地利军队中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俄国人俘虏,被波兰人救出后在西伯利亚偏远农庄待到战争结束。他在试图取道乌克兰回到维也纳的途中,因受伤被救而成为苏联红军的一员。佟达经历了苏维埃建立之初的战争与和平,在与娜塔莎和阿尔雅的爱情结束之后,重新返回维也纳,寻找未婚妻伊蕾妮。此时欧洲的一切已与往日不同,他再也无法用从前的目光和态度来融入旧日生活。小说展现了欧洲年轻一代在战争之后的迷茫与失落,在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冷静深刻地书写了个体的彷徨与思索。《草莓》属于罗特同时期的作品,以罗特式的精准笔墨,描述了欧洲东部一个小城的众生相,记录了现代工商业来临之前的旧世界的最后面貌。
罗特对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德奥文化与历史的反思具备一流小说家的深度与水准,他的系列小说通过普通人的起伏人生讲述奥匈帝国没落时期的历史,折射了西方文明在近现代转折时期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