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听说 第一季 (2015) 豆瓣
9.3 (82 个评分) 导演: 陈怡分 演员: 马世芳
一方水土,种出了一片唱歌的田,唱出了一座美丽的岛。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讲述20世纪台湾的社会面貌与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 马世芳是台湾最出色的音乐类电台DJ,1971年生人文化世家,已从事电台25年,今年其节目获得台湾最重要的广播金钟奖肯定。“听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视频节目,每一集由一首歌或一位音乐人出发,串起台湾历史或当下的人物、故事,展现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喜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只要竖起耳朵,听说马世芳,人人都可以成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认真乐迷。 每周四播出
坂本龙一:终曲 (2017) 豆瓣 TMDB
Ryuichi Sakamoto: CODA
8.6 (569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演员: 坂本龙一
其它标题: Ryuichi Sakamoto: CODA / Ryuichi Sakamoto: Coda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乐之本事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2016年10月12日 已读
有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也有关于聆乐的思想,给小白的很好的入门书
音乐
聆听音乐 豆瓣
Listening to Music
9.6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 译者: 余志刚 / 李秀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最具特色的精华。分成41个短小的章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现在占了两章,摇滚和叮盘巷各占一章。此外,开始的新部分预习每个历史时期,并把各时期的音乐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做成了插图丰富的年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你可以看到一个“音乐风格列表”,回顾每个时期的风格内部的音乐要素,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主要体裁。《聆听音乐(第5版)》所有的列表都在第七章的结尾给予预告,在那里风格的概念被引入了。
简明牛津音乐史 豆瓣
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作者: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译者: 顾犇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西方音乐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6th ed.)
作者: Donald Jay Grout / Claude Victor Palisca 译者: 余志刚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 9
西方音乐史(第6版),ISBN:9787103034088,作者:(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 著 余志刚 译
伤花怒放 豆瓣
7.7 (10 个评分) 作者: 郝舫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这本书是中国出版的关于西方摇滚最优秀的作品。近500副稀缺历史图片,规模宏大,材料丰富,从摇滚与革命,摇滚与极权,摇滚与高雅,摇滚与民族,摇滚与秩序,摇滚与性,摇滚与宗教,摇滚与毒品几个方面讲述了摇滚在发展历程上的被缚与抗争。
春风风人 豆瓣
作者: 郑延益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 1
乐评本就不易,但读郑先生的乐评却给人有洋洋洒洒、气势雄绵之感,无论是长篇还是短文;无论是对西洋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中处处都感受到郑先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精深的艺术见地,读后对人深有启迪。
认识乐理 豆瓣
Practical Beginning Theory: A Fundamentals Woktext, 8e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布鲁斯·本沃德 / 芭芭拉·加维·杰克逊 译者: 蒋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7
不管学习哪种乐器,乐理知识必不可少!
无需音乐基础,从零开始,轻松走进音乐世界!
..................
※编辑推荐※
☆ 美国高校经典教材,畅销50余年 : 风靡美国、畅销多年的经典音乐教材再次改版,新版本中增添了爵士、流行、布鲁斯的基础和声知识,零基础爱好者 可 以轻松入 门,专业音乐学习者也能够强化进阶。
☆ 理论要点完备,视唱练耳同步训练 : 轻松掌握理论要点,为识谱演奏打下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全方位练习,培养扎实的音乐素养!随书CD中的乐曲由不同乐器录制,避免了以往听力技巧训练的单调性。
☆ 谱例丰富多样,曲风各具特色 : 所选音乐片段丰富多样,不仅包含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而且涵盖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及爵士布鲁斯等多种音乐风格,带给读者更全面的音乐体验。
..................
※内容简介※
音乐理论入门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同步学习。除了涵盖基本乐理知识——乐音的构成、节奏、记谱法符号、音程、和弦、音阶、和声和曲式等之外,本书还涉及吉他、键盘和声以及爵士布鲁斯等流行音乐的和弦标记。简明实用,谱例丰富,并在每节知识点之后都附带视唱练耳练习,全面培养学习者基本音乐素养。既可以作为大学音乐主修生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者的音乐理论课程入门教材。
..................
※名人推荐※
此书内容充实并包括一些对美国音乐的介绍,具有新意和实用价值,较适用于新一代的学生及音乐爱好者。译者蒋瑀为优秀的中国青年作曲家,专业功底扎实,译文准确流畅。特此推荐。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杰出作曲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陈怡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 张洪岛 / 杨燕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 豆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作者: 田艺苗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9
《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是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缘起之作,《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2017年修订升级版。以此为基础,2016年7月田艺苗老师于喜马拉雅电台主讲《古典音乐很难吗?》,付费点播迄今累积已超过980万次。
贝多芬,被后世奉为"乐圣",为何在他身处的年代只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莫扎特,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开心果",一生经历如流动不停的宴席,为何在身后的几个世纪,常常被迫以一种简单化了的形象示人。田老师为大家挑出音乐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巨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在《巨匠时代》这部书中,通过优雅洗练的文字,引导读者从他们的一首首歌剧和交响曲中,一瞥巨匠们激情饱满的生活,曲折跌宕的情感经历,炽烈丰沛的创作欲望,感受他们的真性情,对音乐的挚爱。
本次出版系2017重新编校修订,重置图示及年鉴表;选用瑞典进口原木浆内文纸,环保护眼,轻松阅读;采用圆脊精装设计,品质典雅。
古典风格 豆瓣
作者: 查尔斯·罗森 译者: 杨燕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 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 此版《古典风格》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 本书获新京报2014年度艺术类好书。
◎ 本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 本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
论巴赫 豆瓣
Johann Sebastian Bach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 何源 / 陈广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毫无疑问,施韦泽的《论巴赫》是整个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巴赫巨作。
——C.伍尔夫(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前馆长,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
这是一本经典名著——两位伟人,一位是音乐家,另一位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他们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人文传统,而后者研究前者,其心得远远超过一般水平。译者也是学问渊博的年轻学者,精通音乐和文学,相得益彰。此书值得精读。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古典音乐 豆瓣
作者: 菲利普•唐斯 (Philip G.Downs) 译者: 孙国忠 / 沈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威性最新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余下只有噪音 豆瓣
The Rest Is Noise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译者: 郭建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来自民间的叛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袁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以近似说书的方式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学者艾伦·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斯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从毒品到伍德斯托克……这些人以看来混乱而且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人民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本书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民歌。本书严谨、清晰、朴实,叙述丰满,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歌剧史 豆瓣
A History of Opera:The Last 400 Years
作者: [美]卡罗琳·阿巴特 / [英]罗杰·帕克 译者: 赵越 / 周慧敏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 9
为什么几个世纪以来,歌剧使观众为之深深着迷?著名音乐学家卡罗琳·阿巴特、罗杰·帕克将起自1600年前后歌剧出现到21世纪初这四百多年的歌剧史娓娓道来,并回答了这一问题。书中涉及罗西尼、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大家的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
但本书并非单纯地解读作品。为了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歌剧这门艺术,两位作者参考了当时的文本、学术界研究、人物传记等各种材料,讲述了歌剧诞生及发展的历史,考察了歌剧传播中的音乐与戏剧手段,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传统歌剧在现代化的世界遇到了诸多问题,传统经典剧目广泛传播,新歌剧的创作在锐减,但歌剧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经久不衰的感染力给观众以身体上、情感上、智识上的震撼,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超越聲音藝術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林其蔚 藝術家出版社 2012 - 9
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
( Beyond Sound Art: The Avant Garde, Sound Machines, and the Modernity of Hearing )
感官特化分工是現代主體建構的知覺基礎,其中尤以視覺為其核心,無論文學史、藝術史,乃至音樂史的建構,皆由視覺文本出發。 在現代文化架構中,西方帝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可以由視覺主體的建構過程來理解。殖民地文化成了西方主體以視覺機器量測的對象物,西方在窺看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主體,讓被窺看者的文化成為「落後」的參照體,並且依此模型來構造世界。緣此,「聲音」或可另闢蹊徑,提供解構視覺中心主義的思想資源。
本書由前衛藝術、現代音樂一直介紹到戰後的龐克搖滾與科技舞曲,並非為了構建某種新學門(如「聽覺藝術史」),以之對抗視覺藝術史的感官分工政治(如若依此邏輯,未來還要發明嗅覺藝術、觸覺藝術等新學門),而是反過來以聲音為方法,以聲音作為穿透視覺主體分工體系的象徵,質疑人文與科技的二分,文學、音樂、美術、劇場、建築專業的特化,反思「新媒體」、「跨領域」等等時興的學科統合計畫,而其方法在於擴張僵化的聽覺認知模式,還原聲音生產過程中的身體性與機械性,由聲音來追溯音樂、圖像、符號不可分割的源頭。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