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贝多芬 豆瓣
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彭淮栋 2022 - 1
阿多诺除了是哲学家,也是音乐理论家,自幼弹奏并熟悉贝多芬作品。本书收录了阿多诺重要的、发人深省的贝多芬札记,构成了一本从哲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文学等角度观照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诺开创性地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并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晚期贝多芬被定位为“音乐中的黑格尔”:一位最早感受到启蒙现代性的理性危机与异化的极度痛苦,最终被迫重构传统、创作出一套自己的调性理论的作曲家。他“废除了音乐中一直存在的肯定享乐主义的成分”,让音乐摆脱了18世纪康德所贬视的“功利性的享受”,在完成古典批判的同时构成了启蒙资本主义文化史的一次本质性断裂,标志了以往在历史中曾附庸于礼教、宫廷、娱乐的音乐首次成为符合康德所提出的“凝神贯注的严肃艺术”。
驱除启蒙主义神话的迷雾,解救现代音乐所面临的种种现代性危机,构成了阿多诺对贝多芬晚期作品解读的“调性”。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增補 ポピュラー音楽と資本主義
7.7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毛利嘉孝 译者: 耳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4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br /><br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br /><br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断持续发生变化。<br /><br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我们对流行音乐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当然并不存在现成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一直被人聆听,而最终,我们也不能不去思考大众性的事物,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就连拒绝大众性事物的超然态度,都已经被回收进大众性事物之中了。
中国人的音乐 豆瓣
作者: 田青 2022 - 7
这是一本讲中国传统音乐的、具有艺术普及功能的书,也是一本通过中华传统音乐来讲“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各地民歌为脉,饱含深情讲述的“中国故事”。
·中国音乐究竟好在哪儿、美在哪儿?如何代表中国?
·如何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魅力?新音乐的力量在哪里体现?
·我们中国人除了西方那套理论,有没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逻辑?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器乐与乐器、民歌与民族声乐、新音乐,带领读者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走进南音、佛乐、道乐的神秘世界;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从音乐层面、地缘及历史层面、人文层面,讲述了蕴藏在音乐里的民族情感。
中国音乐之独特,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能触及心底柔软的一块,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粹。作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对西方音乐的强势冲击,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创造属于中国人新时代的新音乐。
作者积数十年的研究心血,从中国音乐浩浩太空中摘下26颗星辰,从中国音乐漫漫长河里采撷36朵浪花,引你走进让我们充满自信、无比自豪的中国音乐。
以乐为镜,可知中国人。
肖邦:生平与时代 豆瓣
Fryderyk Chopin: A Life and Times
作者: [英]艾伦·沃克(Alan Walker) 译者: 胡韵迪/译 社科文献│索·恩 2021 - 11
【内容简介】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最为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肖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最为神秘、最受人们喜爱、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媒体评价】
一座真正的里程碑。对于“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它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著作;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它澄清了一些荒诞不经的说法和令人惊奇的发现;对于音乐家来说,它包含了大量的深刻见解……为寻求肖邦生平的真相,沃克不遗余力地翻遍了所有资料。这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是一部深刻的编年史,开卷阅读,读者仿佛与作曲家共度了一生…… (《肖邦》)是多年来最重要的一部肖邦传记,未来也将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珍视为权威著作。——杰西卡·杜琴(Jessica Duchen),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艾伦·沃克让人们对肖邦生平的许多方面有了新的了解,并澄清了一些错误的说法……虽然内容十分严谨,但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传记依然引人入胜、精彩好看。 ——《经济学人》
以其代表作《李斯特传》中的广阔视角、丰富细节和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艾伦·沃克推出了一部关于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巨著,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传记很可能将成为关于这位波兰音乐大师的最重要著作。沃克以生动的文笔讲述了肖邦在华沙时快乐的童年和青年时光、他离开祖国后不幸但高产的成年生活、他的爱人、他与肺结核的斗争以及他最终在39岁因肺结核而殒命的经历。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肖邦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哈维·萨克斯(Harvey Sachs),著有《托斯卡尼尼:有良知的音乐家》(Toscanini: Musician of Conscience)
(一本)内容丰富的权威传记……包含了肖邦主要作品相关的大量信息和深刻分析,不仅适合专业音乐家阅读,非专业人士也会被沃克精彩的叙事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 ——《出版者周刊》(星级书评)
传记作者常常需要对大量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肖邦的权威写照《肖邦:生平与时代》中,作者艾伦·沃克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传记如同一首复调音乐,将各方面的信息巧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科琳娜·达·丰塞卡-沃尔海姆(Corinna da Fonseca-Wollheim),《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理想的作曲家传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对艺术家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核实所有可获资料进行验证;透彻解读作曲家的个性(如有可能应带有一些感情);对作品的分析应对学者和公众有所启发,促使人们重新去聆听这些音乐作品。艾伦·沃克的《肖邦:生平与时代》成功地做到了这三点……它内容严谨、学术性强,将肖邦的故事娓娓道来,是当今最优秀的一部肖邦传记。——蒂姆·佩奇(Tim Page),《华盛顿邮报》
这部文学盛宴足以让所有人大饱眼福,很可能入选本年度最佳文学传记……沃克的叙事风格恰恰体现了肖邦的风格:他以轻盈、细腻的笔触进行敏锐的推理,以柔和而华丽的文笔对作曲家进行刻画……沃克对这一课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从他十年如一日地对大量一手资料进行的广泛调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理查德·霍兰(Richard Horan),《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终于,权威的肖邦传记出现了。这一重要的新研究成果是一部杰作,对于专业人士和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是必读佳作。书中充满了具有启示性的信息、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以及通俗易懂的音乐解读。所有这一切都以描写细致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沃克的文风优雅、富有文学性、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透彻而权威……沃克深谙叙事之道,不愧为精彩的《李斯特传》的作者……沃克也对钢琴演奏技巧及其音乐效果十分在行。就像绘画类书籍中对颜料和笔触的讨论一样,这些段落有一定专业性,但没有过多术语,因此通俗易懂,从未接触过钢琴的人也能轻松理解。 ——斯蒂芬·沃尔什(Stephen Walsh),《卫报》
风姿花传 豆瓣
作者: [日] 世阿弥 译者: 王冬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6 - 4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歌流傳社會學 豆瓣
作者: 石計生 唐山出版社 2022 - 9
本書為石計生自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流行歌,以過去研究的總體時間(1930-80)約半個世紀,通過對於年鑑學派與德勒茲《千高原》的反思,探究理論啟發的可能性,並根據所收集的資料,開啟一種多元層次的洄流傳播探究。進而走出台灣島,以更寬廣的地域視角,重新驗證過去的理論性概念與修正發展;試圖從台灣各語種的流行歌 角度,在新視域下檢驗其個人或事件流行的幅度,並與屬於社會時間的結構對話,從中全面檢視台灣文化主體性存在的可能與意義,挑戰目前學界將台灣視為流行歌「邊緣」的論點;最後,輔以為數龐大的珍貴文本資料,驗證本書台灣流行歌「洄流迴路」的效力,提供後續研究者更好的思考參照。
如何聆听古典音乐 豆瓣
作者: 金麦克 2022 - 8
这是一本你此前从未见过的古典音乐入门佳作。青年钢琴家、浙江音乐学院教师金麦克,摒弃学院派的传统讲解思路,颠覆古典音乐的“高冷”形象,以独树一帜的讲解风格,击破“入门难”“欣赏难”“共鸣难”三大难题,从乐理知识,到音乐流派,再到名家名作赏析,幽默开讲,带你在会心的笑声中“破解”古典音乐聆听密码,轻松跨过古典音乐的欣赏门槛。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
为什么是马勒? 豆瓣
作者: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译者: 庄加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