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饥饿的盛世 豆瓣 Goodreads
8.0 (41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重庆出版社 2016 - 4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2022年8月17日 已读
有点立场先行,借古讽今意味太浓,不过也确实因为本来就很相似吧。
2022 kindle ku 电子书
深奥的简洁 豆瓣
Deep Simplicity: Chaos Complex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fe
作者: [英] 约翰·格里宾 译者: 马自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为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星球内部的运行方式,却难以描述人类的行为?
为什么牛顿无法精确预测天体轨道的变化,而只能将其诉诸全能的上帝?
人类这样有秩序的系统,是如何从宇宙大爆炸之后几乎单调无序的状态中产生的?
从地震、物种灭绝到交通堵塞、股市震荡,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某种关联?
……
复杂其实很简单,即使看起来完全随机的行为深处,遵循的依旧是简单的因果规律。作者约翰·格里宾通过对各种复杂与混沌案例的分析告诉我们,整个世界都建立在简单元素之上,它们经由互动与组织,便可造就出高度复杂的整体,而在一切深奥结构与和谐之下的简洁,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石。
2022年7月24日 在读
决定性的科学理论,原来只是更加庞大的混沌世界的近似和简化。在极微观和极宏观两端的确定性,给了我们人类无所不能的幻觉。
2022 kindle ku 电子书 科普
筚路维艰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54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其它标题: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筚路维艰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2022年7月24日 已读
墙内最大尺度党史。新民主主义过渡阶段的定位,决定了《历史的先声》这本书为啥会被禁。高中生和大学生都该读一读
2022 kindle ku 电子书
秦制两千年 豆瓣 Goodreads
8.1 (102 个评分) 作者: 谌旭彬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内法”,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本书的主旨思想很简单,这一套核心逻辑运行2000年还有用,唉~
2022 kindle ku 电子书
血殇 豆瓣
CRISIS IN THE RED ZONE: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Ebola Outbreak in History, and of the Outbreaks to Come
8.8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 ·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
随着过去渐渐变成未来,现在,我打算预测一场全球性爆发,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
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
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
现在,守护在病毒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
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人类文明最大敌人是病毒,全球化和现代交通会加速病毒传播,简直是自掘坟墓。ZMapp应用的伦理学纠结让读者揪心。下一场pandemic竟然与作者预计如此相似,仿佛是事先写好了剧本。
2022 kindle 电子书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Lights Ou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homas Gryta / Ted Man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 2020 - 7
Review
“A gripping and deeply reported account of the devastating disintegr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iconic firms ever to exist. To all of us shocked by GE’s seemingly abrupt fall from grace, this book lays out in painful detail how such a thing could have happened.”—Rita McGrath,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author of Seeing Around Corners: How to Spot Inflection Points in Business Before They Happen
“Gryta and Mann tell a bracing tale of corporate venality, incompetence, and shortsighted deal-making. It's a parable with no heroes, but many lesson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know how 21st Century corporate management, which venerates stock price above all other measures of value, has gone so disastrously awry.” —Andrew Rice, New York Magazine
"Lights Out is the definitive story of an American business powerhouse losing its way. Gryta and Mann's meticulous reporting puts us in the rooms—and on the private jets—where GE's leaders struggled over the company's fate, with billions of dollars in the balance. More than just an intimate profile of one company, this book is a captivating tale of human complexity, greed, and hubris." —Evan Ratliff, author of The Mastermind: Drugs. Murder. Empire. Betrayal
"This vital history of an American institution warns us of what happens when a company pursues growth for growth’s sake, and its leaders struggle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can and cannot control." —David Gura, Anchor and Correspondent, MSNBC
"Possessing all the suspense of a true-crime account, Gryta and Mann’s riveting look at GE’s previous two decades underlines the harsh facts of survival in 21st-century business." —Publishers Weekly
"Gryta and Mann expand on their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ing to create a compelling narrative of a giant’s spectacular fall in this powerful and fascinating read." —Booklist
"This revealing and accessible postmortem of GE’s downward spiral will be important reading for a wide audience, including customers, employees, former employees, and investors, as well as anyone interested in 21st-century corporate management." —Library Journal
柏林谍影 豆瓣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8.2 (5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刘险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当了一辈子的间谍,利玛斯深知自己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情报网被清剿殆尽。他不甘心就此隐退。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最新行动似乎是利玛斯挽回颜面、击败他此生劲敌的最后机会。然而,利玛斯本以为可以从寒冷处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而要想熬过来这场严冬,除了必须燃烧自己滚烫的鲜血,还有爱情与他最宝贵的信任……
2021年8月7日 已读
从忽左忽右那边引流过来的,悲剧结局显出作者的对于两大阵营夹缝中工具人遭遇的愤怒和厌倦
2021 kindle 小说 电子书 英国
Warren Buffett's Ground Rules 豆瓣
作者: Jeremy C Miller HarperBusiness 2016 - 4
2021年8月6日 已读
巴菲特的策略远比我想象中的”提前买茅台长期持有“要复杂得多,果然还是要近距离自己研究而不是道听途说更能领悟真谛。BPL十余年间持续正回报也确实神奇。低估便宜股、重组预期股、控股后亲自动手,策略库里面的兵器琳琅满目。随着规模增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直到最终激流勇退,对大势的判断能力也是一流。个人利益和合伙人利益关系处理很坦荡,大概是借着超额收益提成部分赚的确实比较多了,心态很平和。只有一处小问题:BPL结束时推荐合伙人买一些muni债券,理由是未来十年DOW的涨幅不会超过GNP的涨幅预期(6%),难道之前十年不是这种情况么?当然这需要回看前十年的GNP和债券利率数据才有结论。
2021 kindle 投资 电子书 英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 豆瓣
作者: [英] 阿瑟·柯南·道尔 / 校注 刘臻 译者: 沈丁华 / 刘臻 注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华语界首套注释版福尔摩斯全集,限量9999套!赠送藏书票、1890年伦敦全景地图、收藏证书等。
华语出版界第一本注释版福尔摩斯全集
多萝西·L.塞耶斯、威廉·S.巴林-古尔德、雷克斯·斯托特……荟萃百年间最著名的福学家和福学论点
最权威的译本,最丰富的背景,最真实的福学
拥有它,你就拥有了福尔摩斯的全部
九部单行本,一百五十万字,六十篇福尔摩斯正典故事,最完美的版本,最准确流畅的翻译
两千余条注释,国内第一福学名家无孔不入地解读福尔摩斯的一切谜团
六十篇注释笔记,脉络清晰,为每篇故事提供权威索引备注
四百余幅珍贵插图,均为小说首次发表时原版配图
五十余篇延伸阅读,带你领略福尔摩斯世界的方方面面
特别推荐:首次公开若干篇从未发表的柯南·道尔作品,包括第六十一篇福尔摩斯故事遗稿
随书赠送:
赠品1:精装福尔摩斯笔记本
赠品2:福尔摩斯名片
赠品3:福尔摩斯藏书票(一套十张)
赠品4:1890年伦敦全景地图
赠品5:福尔摩斯精装本收藏证书(编号制)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9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喜鹊谋杀案 豆瓣 Goodreads
Magpie Murders
7.3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霍洛维茨 译者: 梁清新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当编辑苏珊•赖兰拿到艾伦•康威最新作品的初稿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小说不同于他的其他任何作品。在和这位犯罪小说畅销书作家共事多年之后,她对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了如指掌。庞德侦破了许多英国村庄中的谜案。意在向经典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多萝西•赛耶斯致敬,康威的传统写作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苏珊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忍受他恼人的行为举止。
在康威的新作中,阿提库斯•庞德来到派伊府邸——一座乡村内的庄园——调查一桩谋杀案。是的,其中有死尸和许多各怀鬼胎的嫌疑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苏珊越来越确信,在这本稿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故事:一个充斥着嫉妒、贪婪、冷酷的野心和谋杀的真实故事……
岛上书店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ied Life of A. J. Fikry
7.1 (33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布瑞埃拉·泽文 译者: 孙仲旭 / 李玉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5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 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 荒 岛。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 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妻姐伊斯梅、 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没有谁是 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
现象级全球畅销书
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 美国图书馆推荐阅读第1名
席卷《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日报》各大榜单
一年之内畅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意大利、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波兰、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日本、韩国等25国!
----------------------
媒体及名人推荐:
1. 一封情书,致阅读的隐秘乐趣。——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2. 泽文是高明的作者,聪颖机智,她对书的热情显而易见。──《出版人周刊》
3. 有趣、温柔、动人,恰如其分,又汹涌澎湃,《岛上书店》提醒了我们,为什么阅读,为什么去爱。——《图书馆日报》
4. 像小鹿一样蹦跳而迷人的一个小故事。——《娱乐周刊》
5. 有时候轻巧风趣,有时候纯真质朴,但一直带给你相当高的阅读愉悦感。一本惹人喜爱的文学小说,讲的是独立书店的孤傲老板,卖书和寻找真爱的故事。——《柯克斯书评》
6. 泽文延续了这个年代罕见的传统──她创作了一本娱乐性很高的小说,虽是小品,但能攫取人心;尽管有趣,却不甜腻滥情。更难得的是,她对书、书店以及爱书人的未来,充满见解。──《华盛顿邮报》
7. 《岛上书店》有一点儿推理小说的成分,和一点儿爱情小说的成分,但归根结底,它的内核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对书本的爱,对家人的爱,对周围每个人的善意与爱。它自身就携带了爱的魔咒,这是你今年的必读之书。——《书页》
8. 在这部甜美、向书店致敬、振奋人心的小说中,泽文完美捕捉到读者与书籍配对的喜悦。耐人寻味的角色、对于书籍销售的深入理解、关于经典作品的精辟评论,还有对读书会以及营销活动的幽默描述,爱书人将难以抗拒。──《书单》
9.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一则美妙、动人的故事,关于人生的救赎与转化,它会在你胸中回荡许久许久。──《我在雨中等你》作者加思•斯坦
10. 一场轻松且澎湃的盛宴,如果你曾经想象过一个社会的宝藏──书店,它是如何运作的话,这本书非常合你胃口。──《食欲风暴》作者洁米•艾廷博格
11. 这是一本幽默、浪漫、略带悬疑的小说,而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爱──对书、对爱书人,或者应该说是对人性不完美荣光的爱。──《雪地里的女孩》作者艾欧文•艾维
12. 一部相当有力量的小说,重现了、重振了小说这种文体的力量。但这本书并没有夸张,故弄玄虚,迂腐地掉书袋,或者来点不着边际的哲学思考。《岛上书店》是写给真正热爱书本的那群人的,他们能准确地认出一个叙述得绝妙的故事,并准确感受到这个故事饱含的力量。——《多伦多国际邮报》
13. 我狼吞虎咽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封写给文字的情书,魅力四射,风趣非凡。它让你一直开心一直微笑,但喉头又时常哽咽。 ——《泰尼福的小屋》作者娜塔莎•所罗门
14. 你很容易就对他们心生好感,你很容易就为他们拍手叫好,费克里和他那些奇形怪状的朋友们家人们,他们温柔、温暖,脆弱,古怪,就像曾经也处于困境中的你和我。这本书能轻松成为畅销书黑马。毕竟,《岛上书店》实在魅力非凡,光芒四射。——《明尼阿波利斯市星星先驱报》
15. 一个美丽的故事,关于再一次鼓足勇气去爱,再一次得到真爱。——A.V.俱乐部
16. 这是一本不应该被错过的书。如果你喜欢书,喜欢古旧书店,喜欢美好的人类正在过着的平凡而美好的生活,你一定爱上这本《岛上书店》!事实上,我想我应该去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了!——《罗诺克时报》
17. 每个人,任何人,只要他喜欢书、喜欢书店,喜欢因阅读而认识的这个庞杂博大世界,那他就会不可自拔爱上这本书。——《维齐塔鹰报》
18. 在夏天阅读这本甜美又纯洁的书,重温爱和失去,重温友情的力量,重温世间所有书。即使身在盛夏,也仿佛是在微风徐徐的某个春日,那天阳光灿烂却温和,惠泽大地万物。你不想这天结束,你不想这场阅读结束。——《家庭圈》杂志
19. 作者控制得很完美,把故事写成了传奇,关于生命、爱、冒险和成长的传奇。——《兰辛州日报》
20. 我不够欣赏我对待《岛上书店》的态度。我痛恨泽文女士在这部古怪机智、妙语如珠的小说中展示出来的技巧和大师风范。我讨厌这部小说,它竟然如此好读,如此引人入胜。我深深憎恶这部小说要命的见鬼的魅力,我还憎恶它的简洁精当,憎恶它的干脆利落,憎恶它的清新洗练!嗷嗷嗷!……最终评语:这次像闪电一般的快速阅读实在太太太令人享受了!我要把这本书藏在过期杂志后面不让人看到……——《图书馆日报》“给伙计们的书”博客
2021年3月7日 已读
美好的故事,靠着阅读进入精英阶层的作者写给同类的心灵鸡汤
2021 KU kindle 小说 电子书
The Man Without a Face 豆瓣
作者: Masha Gessen Riverhead Hardcover 2012 - 3
The Man Without a Face is the chilling account of how a low- level, small-minded KGB operative ascended to the Russian presidency and, in an astonishingly short time, destroyed years of progress and made his country once more a threat to her own people and to the world. Handpicked as a successor by the "family" surrounding an ailing and increasingly unpopular Boris Yeltsin, Vladimir Putin seemed like a perfect choice for the oligarchy to shape according to its own designs. Suddenly the boy who had stood in the shadows, dreaming of ruling the world, was a public figure, and his popularity soared. Russia and an infatuated West were determined to see the progressive leader of their dreams, even as he seized control of media, sent political rivals and critics into exile or to the grave, and smashed the country's fragile electoral system, concentrating power in the hands of his cronies. As a journalist living in Moscow, Masha Gessen experienced this history firsthand, and for The Man Without a Face she has drawn on information and sources no other writer has tapped. Her account of how a "faceless" man maneuvered his way into absolute-and absolutely corrupt-power has the makings of a classic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黑天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Black Swan
7.3 (28 个评分) 作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译者: 万丹 / 刘宁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和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示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们常常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但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它们,最终被现实击溃。 从金融危机到四川大地震,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9-11”恐怖袭击事件,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升级版)(全新校订本)》深入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发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背后的真正价值,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如何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 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编著的《黑天鹅》出版后,震惊世界的黑天鹅事件——金融危机随即爆发。在出版3年后,作者经过3年沉淀与思考,增加全新后记,深刻分析黑天鹅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我们如何真正地评估并利用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以从中受益。《黑天鹅》必将颠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你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徐中约 译者: 计秋枫 / 朱庆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1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豆瓣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译者: 吴娴 / 鲁敏儿 格致出版社 2019 - 6
❤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却无师自通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耶鲁经济学者重新理解育儿这场国家战争背后的逻辑
.
诺奖得 主赫克曼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阿西莫格鲁
《纽约时报》德鲁克曼 |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 | 复旦大学王永钦
联袂推荐
.
当富裕家庭的孩子被父母推着一步步向前时,贫穷家庭孩子的机会却在减少?
“别傻了,是经济决定了美国人如何抚养孩子!”
——帕特里克·A.科尔曼,“好爸爸”网站
.
————————————
.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
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抑或贫穷,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所成就。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本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研究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现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帮助孩子立足未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豆瓣 谷歌图书
8.9 (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8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这部著作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Perfect Rigor: A Genius and the Mathematical Breakthrough of the Centur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Masha Gesse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9 - 11 其它标题: Perfect Rigor
A gripping and tragic tale that sheds rare light on the unique burden of genius  In 2006, an eccentric Russian mathematician named Grigori Perelman solved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an extremely complex topological problem that had eluded the best minds for over a century. A prize of one million dollars was offered to anyone who could unravel it, but Perelman declined the winnings, and in doing so inspired journalist Masha Gessen to tell his story.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Perelmanâ s teachers, classmates, coaches, teammates, and colleagues i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â and informed by her own background as a math whiz raised in Russiaâ Gessen uncovered a mind of unrivaled computational power, one that enabled Perelman to pursue mathematical concepts to their logical (sometimes distant) end. But she also discovered that this very strength turned out to be Perelman's undoing and the reason for his withdrawal, first from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and then, increasingly, from the world in general.
The Gunning of America 豆瓣
作者: Pamela Haag Basic Books 2016 - 4
Americans have always loved guns. This special bond was forged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sanctified by the Second Amendment. It is because of this exceptional relationship that American civilians are more heavily armed than the citizens of any other nation.
Or so we’re told.
In The Gunning of America, historian Pamela Haag overturns this conventional wisdom. American gun culture, she argues, developed not because the gun was exceptional, but precisely because it was not: guns proliferated in America because throughout most of the nation’s history, they were perceived as an unexceptional commodity, no different than buttons or typewriters.
Focus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Company, one of the most iconic arms manufacturers in America, Haag challenges many basic assumptions of how and when America became a gun cultu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Oliver Winchester and his heirs, the company used aggressive, sometimes ingenious sales and marketing techniques to create new markets for their product. Guns have never “sold themselves”; rather, through advertising and innovative distribution campaigns, the gun industry did. Through the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f gun industry archives, Haag challenges the myth of a primal bond between Americans and their firearms.
Over the course of its 150 year history, the 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Company sold over 8 million guns. But Oliver Winchester-a shirtmaker in his previous career-had no apparent qualms about a life spent arming America. His daughter-in-law Sarah Winchester was a different story. Legend holds that Sarah was haunted by what she considered a vast blood fortune, and became convinced that the ghosts of rifle victims were haunting her. She channeled much of her inheritance, and her conflicted conscience, into a monstrous estate now known as the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 where she sought refuge from this ever-expanding army of phantoms.
In this provocative and deeply-researched work of narrative history, Haag fundamentally revises the history of arms in America, and in so doing explodes the clichés that have created and sustained our lethal gun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