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词与物 Eggplant.place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走出唯一真理观 豆瓣 Goodreads
8.4 (13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
★《何为良好生活》后新作,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2022年7月2日 已读
学术随笔,只看了第一篇,真不错,很流畅。读到80s,在美留学的陈和在国内的甘阳等一帮人译介西学、力图改变国内思想界,很像20世纪初胡适那批人的办法。
根据陈自己的回忆,他并非胸有成竹地总是考得很好,恰恰相反,他总是有点悬地踏进了学术之门(高考、研究生答辩、博士答辩),他也说自己这一代学者水平都不行(李零除外),这真是难得的诚实。
关于哲学研究法,陈强调要落实
哲学 随笔
林中路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7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2022年1月31日 已读
《图像时代》二刷;依然震撼,澄明了很多困惑
哲学
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 豆瓣
Cato Maior de Senectute. Laelius de Amicitia. De officiis
8.8 (8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西塞罗 译者: 徐奕春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收入了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三篇散文。《论老年》是一篇对话体论著。西塞罗在这篇论著中假借年事已高的马尔库斯·加图之口来论述老年。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此外,《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还收入了《论友谊》和《论责任》。
云 马蜂 豆瓣 Goodreads
Νεφέλαι. Σφήκες
8.8 (9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其它标题: 云 马蜂 (日知古典)
本书是“日知古典”系列之一,精选了雅典最有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的两部作品。阿里斯多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他写过44部喜剧,传世的有11部。其中暴露政治野心家利用民主制欺骗民众的有《骑士》和《马蜂》;描写教育和文坛上不良现象的有《云》和《蛙》;反映党派斗争和贫富不均的有《女公民大会》和《财神》;讽刺冒险家为雅典人带来灾难(当指西西里远征)的有《鸟》;反对内战、热望和平的有《阿卡奈人》《和平》和《吕西斯特拉塔》。其写作风格自由奔放,融雅致、诙谐、辛辣的讥讽为一体,创造出适于舞台表演、性格突出的表现形式。
本卷收录的《云》与《马蜂》系著名古典学家罗念生先生的译作,《云》采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里斯托分喜剧集》;《马蜂》采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除因排版致误外,对照本基本上保留了译作的原貌。
2021年11月25日 已读
今天读来喜剧效果不大,读到最后反而很心痛,知道了苏格拉底为何被起诉为不敬神和败坏青年。这部剧的问题在哪呢?它从来没有让苏格拉底真正出场,所以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被人操弄和误解的玩偶,却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这不正类似于他在审判席上的处境吗?
这部剧似乎意味着,哲学不应该直接让毫无根基的人直接体验,就像宗教的一些义理也会在这样的传播中走向邪路。究其原因,如果大众太容易地接触到某种思想的核心、并自以为掌握,就会迅速地将其扁平化、庸俗化。
由此大概也可以理解为何网民会不断攻击“公知”了。只不过苏格拉底很聪明,压根没有为自己辩解。/
《云》对苏格拉底的攻击真实刀刀见血,诡辩术使人破坏法律和公正,逻辑学使人不敬神明。古希腊的“喜剧”在今天看来并不幽默,突出的是荒诞。说到诡辩,这部剧自己才是诡辩吧!
古希腊 哲学 喜剧 文学 经典
暴力 豆瓣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 Slavoj Žižek 译者: 唐健 / 张嘉荣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所能眼见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种系统暴力的产物。这种系统暴力维持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为此,人们看待暴力的方式本身就是被系统所塑造的。齐泽克诊断了人们认知并扭曲暴力现象的各种形式,试图颠覆自由资本主义-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宰的那种认识暴力的图像,并以“神的暴力”超越主观暴力和系统暴力的合谋。齐泽克以一部小说的故事和一句带有智者风格的话结束了他对暴力的反思:在某个民主国家的选举中,70%的投票是弃权票;重新投票后更糟,有80%的票弃权。政府认定有反政府的阴谋,因此开始秘密逮捕和审讯,却一无所获。这导致政府将应对手段不断升级,直至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炮制阴谋……最终政府自己制造出恐怖分子。然而,首都却一直继续近乎正常地运作,民众以无法理解的和谐和非暴力的抵抗阻挡了政府每一波攻击。因此,“有时,什么都不做就是最暴力的行动。”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感觉两个译者差距比较大,比如第一二章大概就出自不同手笔。总体还算是译本里比较准确、认真、流畅的了。看了英文本就知道翻译过来不容易。
后殖民 哲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文化研究
Violence 豆瓣
作者: Slavoj Zizek Picador 2008 - 7
Philosopher, cultural critic, and agent provocateur Slavoj Ziand#382;ek constructs a fascinating new framework to look at the forces of violence in our world. Using history, philosophy, books, movies, Lacanian psychiatry, and jokes, Slavoj Ziand#382;ek examines the ways we perceive and misperceive violence. Drawing from his unique cultural vision, Ziand#382;ek brings new light to the Paris riots of 2005; he questions the permissiveness of violence in philanthropy; in daring terms, he reflects on the powerful image and deter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terrorists. Violence, Ziand#382;ek states, takes three forms--subjective (crime, terror), objective (racism, hate-speech, discrimination), and systemic (the catastrophic effect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s)--and often one form of violence blunts our ability to see the others, raising complicated questions. Does the advent of capitalism and, indeed, civilization cause more violence than it prevents? Is there violence in the simple idea of "the neighbour"? And could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action against violence today simply be to contemplate, to think? Beginning with these and other equally contemplative questions, Ziand#382;ek discusses the inherent violence of globalization, capitalism, fundamentalism, and language, in a work that will confirm his standing as one of our most erudite and incendiary modern thinkers.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第一次领略齐泽克的魅力,很震撼。课程要求读了前两章。而且因为他,感觉和拉康、德勒兹的距离都变近了。真的很棒。以后再想到这些人也不会觉得遥远恐惧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语言哲学 齐泽克
导读巴特勒 豆瓣
Judith Butler
8.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萨里 译者: 马景超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编辑推荐-
★ 朱迪斯•巴特勒的著作改变了我们思考性、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语言的方式。她对身份范畴的精彩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们不断促使读者对“主体”进行批判性的重新思考。
★ 本书将巴特勒的思想置于其理论和哲学背景中,分析了她的主要作品及其对当代思想的影响。作者始终强调巴特勒的理论本身对“定义”这个概念的质疑,她也强调了巴特勒的思想中有意为之的开放性。
-内容简介-
本书将按照出版时间顺序讨论巴特勒的著作,讨论的重点则是她思想涉及的五大领域:主体、社会性别、生理性别、语言和精神。在阅读时,我们应该记住,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作者在暗示从一本书到下一本书有明确或线性的进展关系。过程或生成的概念,对理解巴特勒的理论至关重要,我们也会看到,她的每一本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这几个主题。
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02年,因而无法涵盖巴特勒在此后出版的作品。为此,本书译者在译后记中简要地介绍了巴特勒从200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并整理出文献列表,以为本书作一些补充,并激发读者对巴特勒更多近期作品的兴趣。
大革命与诗化小说 豆瓣
作者: [德国] 诺瓦利斯 译者: 林克 2008 - 1
编者说明
小说
塞斯的弟子们(朱雁冰译)
一、塞斯的弟子
二、自然
关于《塞斯的弟子们》的笔记
奥夫特尔丁根(林克译)
第一部 期望
第二部实现
[蒂克关于续集的报道]
解读
伍尔灵斯《塞斯的弟子们》解析(朱雁冰译)
伍尔灵斯《奥夫特尔丁根》解析(林克译)
附录
巴特论诺瓦利斯(林克译)
维塞尔诺瓦利斯关于死亡的革命宗教(石涛译)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柏拉图所写的对话全部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主要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烈的一般哲学上的问题。美学的问题是作为这许多问题的一部分零星地附带地出现于大部分对话中的。专门谈美学问题的只有他早年写作的《大希庇阿斯》一篇,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高吉阿斯》、《普罗塔哥拉斯》、《会饮》、《理想国》、《斐利布斯》、《斐德诺》、《法律》诸篇。本书是一本柏拉图美学问题发言的合集,以供读者能够方便体会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021年4月11日 在读
非常流畅,有点意外,不愧是大家。注释也很友好,对比王太庆的版本,更喜欢这个。
哲学 朱光潜
论语新解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者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著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2021年4月11日 已读
本为查检。重读论语感觉好亲切!有不少对旧注的反对,尤其是对朱熹,对读朱熹的注可以明显发现区别。
儒学 哲学 国学 经典
古希腊哲学 豆瓣
作者: 苗力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 4
目 录
前言
一、古希腊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古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三、古希腊哲学的一般特点和局限
四、本书段落的划分
第一编 早期希腊哲学
I米利都学派
一、泰利士
(一)生平与作品
(二)水是本原
(三)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
二、阿那克西曼德
(一)年代、著作及科学活动
(二)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
(三)“无定”生成无数世界
(四)宇宙论
(五)动物与人的生成
三、阿那克西美尼
(一)年代与生平
(二)本原是无限的气
(三)万物生成于气的凝聚与疏散
(四)宇宙论
(五)气与灵魂
Ⅱ赫拉克利特
一、生平与著作
二、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
三、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
四、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五、对立面是同一的
六、天文学说
七、智慧与灵魂
八、宗教、人伦与风俗
Ⅲ毕达戈拉斯及其学派
一、毕达戈拉斯及其学派的重要成员
二、论灵魂不朽及各种禁忌
三、数的学说
四、宇宙生成论
Ⅳ 埃利亚学派
一、克塞诺芬
(一)生平
(二)论神及其他
二、巴门尼德
(一)生平
(二)著作残篇及其他古代作家的记述
三、芝诺
(一)生平和思想
(二)反对众多的论证
(三)反对运动的四个论证及其他
四、麦里梭
v恩培多克勒
一、生平与著作
二、“四根”与“友爱”、“争吵”
三、生成与灭亡
四、宇宙生成
五、生物进化
六、感觉与思想
七、灵魂轮回与宗教观念
Ⅵ阿那克萨戈拉
一、生平与著作
二、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三、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
四、世界万物及其生成
五、感觉与思想
〔附] 阿尔克荣
Ⅶ 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一、理论贡献、生活年代及著作
二、原子与虚空
三、世界的构成
四、原子的属性
五、感觉与思想
六、伦理学
第二编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上)
I智者
一、普罗塔哥拉
(一)生平与著作
(二)普罗塔哥拉的形象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四)论神
(五)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六)德性可传授及国家起源论
二、高尔吉亚
论自然或非存在
Ⅱ苏格拉底
一、克塞诺封的记载
二、柏拉图的记载
(一)苏格拉底思想的转变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三)苏格拉底的使命
(四)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五)什么是勇敢
三、亚里士多德的记载
(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理论上的联系
(二)关于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Ⅲ小苏格拉底学派
一、欧克里德与麦加拉学派
二、阿里斯底波与昔兰尼学派
三、犬儒学派
(一)安提斯塞尼
(二)第欧根尼
Ⅳ 柏拉图
一、《第七封信》:研究哲学的缘由
二、《曼诺篇》
(一)什么是德性
(二)学习就是回忆
(三)关于回忆说的一个实验
三、《斐多篇》
(一)理念存在――回忆说――灵魂不朽
(二)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
(三)绝对的大不会同时既大又小
四、《会饮篇》
(一)论爱情的本质
(二)爱情与美的形式
五、《斐德罗篇》
灵魂的本性及其获得知识的历程
六、《国家篇》
(一)第三卷:统治者的本性与生活方式
(二)第四卷:四种主要德性
(三)第五卷
(四)第六卷
(五)第七卷
(六)第十卷:诗人是摹仿者
七、《巴门尼德篇》
对理念论的自我反思
八、《智者篇》
通种论
九、《政治家篇》
种的划分不等于部分的划分
十、《斐利布篇》
(一)二分法的基本原则
(二)存在物可以分成四类
十一、《蒂迈欧篇》
(一)造物主摹仿理念创造世界
(二)世界生成过程中的必然性
十二、《法律篇》
灵魂与运动
第三编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下)
亚里士多德
一、《范畴篇》
(一)关于十范畴
(二)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三)关于各种性质
二、《物理学》
(一)自然事物生成的本原
(二)关于自然的不同含义
(三)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
(四)原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方式
(五)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可归为一类
(六)自然是一种原因,是有所为的
(七)自然是运动的本原
(八)运动的东西和能运动的东西,运动的定义
(九)地点是包容物体的界限
(十)时间不是运动
(十一)时间是就先与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
(十二)变化的方式和分类
(十三)运动的种类
(十四)最初运动者必然存在
(十五)自然是运动,本原是大前提
(十六)被运动的三种被动方式
(十七)能运动者能被运动,运动者是实现了的运动
(十八)最初的、永恒运动者只要一个就足够了
三、《论天》
(一)运动的三种形式
(二)单纯运动的两种形式和以太
(三)天体必然是球形
(四)只有一个永恒的、被均衡地运动着的天
四、《论灵魂》
(一)灵魂的属性和生物的自然质料不能分离
(二)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现实性
(三)灵魂最首要的意义就是我们赖以生活、赖以感觉
和思维的东西
(四)灵魂的每一后继者都潜在地包含了先在者的能力,
如感觉能力包含了摄取营养的能力
(五)灵魂作为躯体的原因和本原有三种意义:始点、
目的和实体
(六)感觉对象是外在的,现实的感觉是个别的,知识
则是普遍的,普遍的东西存在于灵魂之中
(七)感觉撇开感觉对象的质料而接受其形式
(八)理智是灵魂用来理解和判断的部分
(九)主动的、制作的理智,被动的、承受的理智
五、《形而上学》
(一)智慧就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科学
(二)哲学的本性以及研究的目标和进程
(三)对柏拉图哲学方案的评述
(四)反驳理念论的论证
(五)本原、始点的多种意义
(六)自然、本性的多种意义
(七)存在、有、是的多种意义
(八)实体、本质的多种意义
(九)相同、相异、差别、相似等词的意义
(十)对立和相反的多种意义
(十一)状况、品质的多种意义
(十二)规定、性质、承受的意义
(十三)短缺、缺失的多种意义
(十四)机遇、偶性的多种意义
(十五)存在的首要意义是实体,是“是什么”
(十六)关于实体的各种不同的意见
(十七)三种实体:形式、质料和两者组合
(十八)“是其所是”,是个体的本质定义
(十九)唯有实体才有定义,其他范畴的定义由附
加成分构成
(二十)是其所是与个体是否相同
(二十一)自然的、人工的和自发事物的生成
(二十二)形式并不生成,被置于质料中
(二十三)技术和自发事物的生成
(二十四)在定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十五)具体事物中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二十六)由划分而来的定义的性质
(二十七)关于普遍不是实体的论证
(二十八)关于理念并非实体的论证
(二十九)个体和理念都是不可定义的
(三十)关于实体其他意见的评述
(三十一)对实体的再探索
(三十二)第Ⅲ卷2、3章概要,形而上学诸问题
(三十三)第Ⅲ卷4至6章概要,形而上学诸问题
(三十四)第Ⅳ卷1、2章概要,形而上学的对象
(三十五)第Ⅳ卷3、4章概要,数学和形而上学
的关系
(三十六)第Ⅳ卷3、4章概要,关于矛盾律的论证
(三十七)第Ⅳ卷5至8章概要,对矛盾律反对意见的
评论
(三十八)第Ⅵ卷第1章概要,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数
学的区别
(三十九)第Ⅵ卷2至4章概要,关于偶然存在
(四十)最初运动者的本质就是现实性
(四十一)最初运动者怎样成为运动的原因
(四十二)神圣的思想是对思想的思想
(四十三)自然中的善,以及各种意见的困难
六、《尼各马科伦理学》
(一)善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
(二)至善是行为的最后目的
(三)美好的生活和善良的行为即是幸福
(四)至善,最高的善是完满的,终极的善。自足性,仅
仅依靠自身,就可使生活称心如意,万事俱备
(五)幸福是灵魂合乎完满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是值
得称赞的品质
(六)伦理德性出于习惯,没有生而有之的伦理德性
(七)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人变成善良,因中道而
保持
(八)德性在于中道,为理性所规定
(九)理智的两个部分,认识的和推理的
(十)理智德性。选择可称为有欲望的理智和有思想
的欲望
(十一)思辨是最好的现实活动。遵循理智的生活是最
大的幸福
(十二)幸福内在于思辨,思辨是神的活动,有智慧的
人是幸福的
七、《政治学》
(一)城邦是符合自然的最高共同体。人天生是一种
政治动物
(二)主奴关系不仅出于自然,而且有益、公正
(三)正当的政体以是否顾全共同利益为准则
(四)正当的政体和腐败的政体
(五)以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权最为稳定、优秀
八、《论诗》
(一)诗就是摹仿
(二)摹仿是天性,摹仿是学习。悲剧和喜剧
(三)关于喜剧
(四)悲剧是对严肃行为的摹仿、净化。悲剧的六
个组成部分
(五)叙事体与史诗的区别
(六)史诗和悲剧的差别
(七)悲剧比史诗优越
第四编 晚期希腊哲学
I斯多亚派
一、哲学体系的划分
二、逻辑学总论
三、伦理学
四、物理学
Ⅱ伊壁鸠鲁
一、概论与准则学
二、致希罗多德的信
三、致美诺益库的信
四、格言集
Ⅲ怀疑主义
一、怀疑主义总论
(一)论哲学之间的主要差异
(二)关于怀疑主义哲学的名称
(三)什么是怀疑主义
(四)论怀疑主义的原则
(五)怀疑论者独断吗
(六)怀疑论者否定现象吗
二、毕洛的生平与生活方式
三、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驳斥
(一)关于不作判断、存疑的一般论证
(二)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
(三)阿格里波的五个论证
(四)两个论证
(五)驳斥原因论的论证
(六)怀疑主义对其他事物的否证
Ⅳ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
一、论辩证法
二、三个原初实质
三、“一”以后的存在物的起源和顺序
四、第二实质如何从“一”产生兼论“一”
后记
西方哲学十五讲 豆瓣
8.6 (27 个评分) 作者: 张志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海报:
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 豆瓣
作者: 孙家祥 / 袁刚 2004 - 8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对世界阁下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对1920——1921年到中国讲学,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以其特有的视角,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细致考察与分析,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另文明的外国人。
罗素访华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桌子为邀越澎湃的年代,他在华的9个月间,到各地巡回讲演,共做了大小小近20个主题的演讲。一个时期内,报刊载罗素的讲演,政界、学界名人以及青个知识分子纷纷发表评论。“罗素热”风靡全国,形成中国社会的一道新风景线,1998年,罗素在华讲演被中国文化书院评选为“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
罗素访华,是中国近现代哲学、政治思想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但是罗素讲演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保留英文原稿,保存下来的只有经过翻译的中文讲稿。罗素的讲演曾以《罗素五大讲演》结集出版,但还有部分重要讲演散见于旧刊之中,给研究者(特别是外国研究者)带来很大困难,导致中外学术界在研究罗素访华的影响、罗素在华期间思想演变通讯近代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等问题上长期出现空白。
本书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编校,将散落在当时的报刊和书籍上的罗素讲演一并收入,同时附有勃拉克女士的部分讲演和“罗素来华行程及讲演总表”以及一些名人的腾评论文章,以飨中外研究者和广大读者。
The Freudian Robot 豆瓣
作者: Lydia H. Li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2
The identity and role of writing has evolved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But how did writing itself make digital media possible in the first place? Lydia H. Liu offers here the first rigorous stud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digital writing and its fateful entanglement with the Freudian unconscious.
Liu’s innovative analysis brings the work of theorists and writers back into conversation with one another to document significant meetings of minds and disciplines. She shows how the earlier avant-garde literary experiments with alphabetical writing and the word-association games of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ed to the mathematical making of digital media. Such intellectual convergence, she argues,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phabetical writing into the postphonetic, ideographic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which not only altered the threshold of sense and nonsense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but also compell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machine interplay at the level of the unconscious.
Ranging across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modernism, literary theory, neurotic machines, and psychoanalysis, The Freudian Robot rewrites the history of digital media an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21年3月12日 已读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的特别好。决定要继续读一下关于uncanny的部分。直接唤起我对各种科幻议题和游戏的兴趣……可能要开始入坑了。
为了赵元任,只读了他出现的两章加绪论。刘禾讨论赵更多是因为他的文章出现在《控制论》的文集中。但是赵这一部分应该可以继续拓展下去。
慢慢读真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读懂,很多地方像是科技理论史的梳理了——而这也让我进一步想要了解中国科技史的翻译问题了。Shannon、Turing、控制论、Lacan、Freud……这些放在一起讨论真的很有意思,但是好多背景和理论知识需要补补才行。
刘禾 哲学 文化研究 新媒体 理论
大学中庸译注 豆瓣
作者: 王文锦 译者: 王文锦 注释 中华书局 2008
《四书》是中国儒家的著名经典,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的科举以八股取士,而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阅读儒家经典的需求,《大学》、《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两部,当然在率先阅读的范围之内。本书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
2021年2月25日 已读
读《大学》,多年前没法回答的问题原来就在紧接着书写的篇目里。深夜感动。注释只标音
儒学 古典文学 哲学 四书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