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豆瓣
作者: 李幼蒸选编 三联书店 1987 - 11
尽管直到1984年,法国着名的哲学家德勒兹(Cilles Deleuze)还在抱怨梅兹(Christian Metz)等的研究「把电影弄得不像电影的样子」,但结构主义的符号学的引入,却使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本书所选编的十二篇论文,不但足以让读者领略到上述的转变,同时也是研究此一领域的基础文章。
西方文论关键词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 张中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1
《西方文论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豆瓣
8.9 (21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 7
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总趋势,那就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步步紧逼地否定。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的社会背景、身世缩小到作品,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作品的阅读,以至于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使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二十世纪文论不再那么看重诗人英雄的创作,却强调批评的独立性,乃至宣告作品与作者无关,作品的意义需借助读者(即批评家)才能显示出来。
大致说来,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亦即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这样几个阶段。
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即文学性。英美的新批评派也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作者身世这类“外在”因素,而应集中注意作品的本文(text)和肌质(texture),也就是作品的文字和各种修辞手法。
在战后十年间,新批评成为英美文论的主流和正统,新批评家对文学作品条分缕析的“细读”取得出色的成果,直到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兴起之后,才失去原来的声势。
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就难免忽略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超越新批评也正在这些方面。
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批评影响极大,批评家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透过它去探索文学总体的语言,于是作品不再是中心,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结构主义文评对体裁研究贡献不小,普洛普研究童话,列维—施特劳斯研究神话,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在叙述体文学的研究中成绩尤为显著。结构主义文论家都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去研究文学的规律,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
结构主义文评往往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
托多洛夫就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法”,实际上就是思维或认识的普遍规律,掌握了这“普遍的语法”,也就把握住了“世界的机构本身”。
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来,有人对遵照语言学的榜样遍寻隐藏在作品本文下面的结构表示怀疑。法国文论家罗兰·巴尔特曾经出色地将索绪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加以发挥,把它应用到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后来放弃了在作品本文的符号下面去寻找总的结构这种努力,而强调每部作品本身的特点和符号本身的魅力。巴尔特要读者不要理会作品文字下面有什么意义,而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意义,去享受作品文字提供给他的快乐。雅克·德里达认为,并没有一个超然于作品之外的结构决定作品的终极意义,写作是独立的符号系统,而不是指事称物、开向现实世界的窗户。
后结构主义不是回到英美新批评那种对本文的解释,因为它把文学作品视为符号的游戏,批评是参加这样的游戏,而不是去给作品以解释,找出一个固定的意义。批评家现在留意的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后得出的结果,这就和德国文论中对文学阐释和接受问题的研究汇合起来,形成当前西方文论中一股声势浩大的新潮流。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一个是注重形式:……都把分析作品本文当成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而不是把作品看成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历史、现实、思想、感情或者叫着内容的任何东西。另一个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影响,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例子。
西方文论作品与史料选 豆瓣
作者: 徐亮 / 苏宏斌 2016 - 10
由徐亮和苏宏斌共同主编的《西方文论作品与史料选(中国语言文学作品与史料选系列教材)》一书所指“作品”包括欧美历史上经典的理论作品,所指“史料”是指对西方文论原典的背景、释义、来龙去脉、运作示范等的展示有所帮助的文本材料。相比于其他西方文论选编读本,本书有以下几点或可谓创新:第一,为每一篇正选原典作品给出能够说明其背景和意义的史料,避免了原典的抽象性。第二,经典文论的背景、释义等由经过精选且具权威性的其他历史文本来说明佐证,其中的许多文本本身就具有经典性。第三,特别重视现当代时期的西方文论,在篇幅安排上给予了偏重。
词语的肉身 豆瓣
La chair des mots: Politiques de L'Ecriture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朱康 / 朱羽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词语不是通过描写获得它们的力量的:而是通过命名,通过召唤,通过命令,通过谋划,通过引诱,它们才切入实存之物的自然性,才将人类安置在他们的道路上,把他们分离为诸多的共同体,又把他们统一在共同体之中。
这就是将在这里讨论的剧场,是文本赋予自身以躯体的方式,而它之所以化成躯体,是为了躲避被掷入世界的文字的命运,是为了摹仿它自身的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一端是思想的位置,是精神的位置,是生命的位置,是它由之而来的地方,另一端是它想要到达的地方:一个人类的剧场,在这一剧场中,言语变成了行动,拥有了诸多的灵魂,引导着诸多的躯体,并为它们的行走配上了节奏。
——朗西埃
朗西埃的思想在今天比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切于现实:在我们这个左翼迷失了方向的时代,对于我们将如何继续反抗的问题,他的写作提供了一种罕有的、一以贯之的概念化思考。
——齐泽克
水与梦 豆瓣 谷歌图书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巴什拉 译者: 顾嘉琛 岳麓书社 2005 - 10
这是巴什拉的重要诗学理论论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很大影响。他从“火、水、土、空气”四种物质本原为基础,运用想象和新认识的理论,结合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确立了一种梦想的诗学。他指出,想象的哲学理论首先应该研究物质因果性和形式因果性的关系。诗的图象也是一种物质。水不仅是离散的,不令是瞬时产生的一系列遐想中所认识到的形象组合,而且是形象的载体,是构成形象的始原。任何诗学都应该接受物质本质的各种组成,正是这种通过基本物质要素进行的排列,应该最强烈地显示诗歌的灵魂。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人文地理学词典 豆瓣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作者: [美国] 约翰斯顿 译者: 柴彦威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本书《人文地理学词典》,组织了20多位中青年地理学者通力协作,进行译述。他们行文比较严谨,其表达就不如长于编教科书的美国学者那么通俗易懂,因此要保证译文质量亦大不易。该词典包括了一些目前尚难定译的名词和术语。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实践中不断加深体会和更好地消化与吸收后,才能逐步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定论。
拉伯雷研究 豆瓣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李兆林 夏忠宪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6
本书是巴赫金最缺乏信心然而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专著。巴赫金认为,在世界文学的所有伟大作家之中,拉伯雷在俄国最不著名,最缺乏研究,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最为不够。巴赫金敏锐的注意到,在近代文学的创建者当中,拉伯雷是最民主的一个,他与民间源头的联系比其他人更紧密、更本质。在这部专著当中,巴赫金极为深刻的注意到民间文化的诙谐问题。
后殖民批评 豆瓣
作者: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 译者: 杨乃乔 等 2001 - 7
后殖民批评是当下西方宗主国大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课程,本书内容包括关于殖民主义的话语,论民族文化,东方主义的再思考等。
J.希利斯·米勒文集 豆瓣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
《J.希利斯·米勒文集》选取米勒不同方面的重要文章,包括七部分:解构和实践,阅读的伦理,理论介入,文学中的言语行为,“他者”,维多利哑时期义学,论德里达。选题经过米勒本人认可并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米勒不同时期的学术成就,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作者作品分析,既有历史观又有现时观。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都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后殖民理论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赵稀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后殖民理论》内容简介:西方的反殖民思想,与殖民历史一样久远。早期西方反殖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道主义的道德批判,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批判。前者可以被称为欧洲殖民主义批评之父的拉斯·加萨斯(Las Casas)主教写于l542年的《简论印第安人的毁灭》(A Short Account of the Degtruction of America)一文为代表,后者可以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的《国富论》为代表。应该说,l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超越了上述人道主义道德批判和自由主义经济批判两种欧洲思想传统。在经济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反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殖民主义不能使宗主国受益的说法,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西方叙事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申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好的了解。
西方正典 豆瓣
The Western Canon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江宁康 译林出版社 2005 - 4
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