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豆瓣 谷歌图书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狭间直树 / (日) 石川祯浩 主编 译者: 袁广泉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3 其它标题: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Nation, 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豆瓣
作者: Sandra Bermann / Michael Wood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5 - 7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hip on translation has moved well beyo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converting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beyond conven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new technologies blurr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its reproductions, and with globalization redefining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ranslation" is now emerging as a reformulated subject of lively, interdisciplinary debate. "Nation, 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enters the heart of this debate. It covers an exceptional range of topics, from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to legal theory, from the language of exile to the language of new nations, from the press to the cinema; and cultures and languages from contemporary Bengal to ancient Japan, from translations of Homer to the work of Don DeLillo.All twenty-two essays, by leading voices including Gayatri Spivak and the late Edward Said, are provocative and persuasive. The book's four sections - "Translation as Medium and across Media,"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nd Difference," and "Beyond the Nation" - together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current thinking on nationality and translation, one that will be widely consulted for years to come. The contributors are Jonathan E. Abel, Emily Apter, Sandra Bermann, Vilashini Cooppan, Stanley Corngold, David Damrosch, Robert Eaglestone, Stathis Gourgouris, Pierre Legrand, Jacques Lezra, Francoise Lionnet, Sylvia Molloy, Yopie Prins, Edward Said, Azade Seyhan,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Henry Staten, Lawrence Venuti, Lynn Visson, Gauri Viswanathan, Samuel Weber, and Michael Wood.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just one article from it about law translation
理论 翻译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巴别塔之后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乔治·斯坦纳 译者: 孟醒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著,涵盖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科技及生物学领域,可谓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的一项总体研究。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豆瓣
作者: Lawrence Venuti (ed.) Routledge 2012 - 5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provides a definitive survey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with an emphasis on twentieth-century developments. With introductory essays prefacing each section, the book places a wide range of seminal and innovative readings within their themat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third edition of this classic reader has been fully revised and updated and adds a new section: 2000 and beyond , which includes five new readings. These new readings bring the Reader up to date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and include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nd the internet.
2021年9月1日 在读
之前课上读过几篇 补标
翻译
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 豆瓣
作者: 苏精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 - 6
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豆瓣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许翡玎 / 曹丹红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Translingual Practice 豆瓣
作者: Lydia H. Liu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1
Are languages incommensurate? If so, how do people establish and maintain hypothetical equivalences betwee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one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of another on the basis of commonly conceived equivalences?This study -- bridging contemporary theory Chinese hist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mong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in terms of "translingual practice." By this term,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meanings, discourses, and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arose, circulated, and acquired legitimacy in early modern China as it contacted/collided with European/Japa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 reexamining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context, the book asks three central questions: How did "modernity" and "the West" become legitimized in May Fourth literary discourse? What happened to native agency in this complex process of legitimation? How did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magine and interpret its own moment of unfolding?After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deals with the theoretical issues, ensuing chapters treat particular instances of translingual practice such as national character, individualism, stylistic innovations, first-person narration, and canon formation. The author reexamines the works of Lu Xun, Lao She, Shi Zhicun, Ding Ling, Xiao Hong, and others in this light, and concludes by probing the unprecedente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hinese writers and critics moved from confidence in the absolute centrality of their civilization to rethink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s one among many national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Inshort,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Zhongguo ren (men and women of the Middle Kingdom) in terms of what is not of the Middle Kingdom?An appendix lists and classifies over 1,800 loanwords and neologisms introduced into modern Chinese before 1950, the largest annotated collection to be found a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英汉对照) 豆瓣
作者: [英] Lewis Carroll 译者: 赵元任 1988 - 5
2021年1月27日 已读
还是对照英文版比较好理解。能看出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赵的白话文,可能因为他40s起移居海外,有时候会有点奇怪。卡罗尔的第二部虽然有很多经典片段,但是已经显得有点勉强和刻意,趣味性不如第一部了。
儿童文学 翻译 赵元任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豆瓣
作者: 谢天振 2011 - 6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编着重探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及比较文学教学与教材建设问题,下编集中于译介学研究,包括对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以及对当代中外译学理论的探讨。这些论文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作者谢天振近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轨迹,也比较集中且具体地展示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作者在比较文学与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一些原创性学术观点提出的过程。同时,这些论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比较文学界的“翻译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的研究态势。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豆瓣
作者: 陈福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6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主要内容简介:打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会刊《中国翻译》,在每一期第一页上印着的《本刊宗旨》的第一句话,便是“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但是,“译学”一词却很长时期未被中文词典收入。谓予不信,请查大型中文语词工具书——新版《辞海》、《辞源》,乃至台湾版《中文大字典》、日本版《大汉和辞典》等等。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疏忽和遗漏,因为“译学”一词通用已久,没有任何理由排除在词典之外。直到1993年,《汉语大词典》才收入了“译学”一词,但其例句却有问题。①这是否也反映了人们对“译学”(或称“翻译学”)的无知?是否也反映了“译学”至今尚未真正建立,或者说尚未被正式承认这样一种状况?这是耐人寻味的。
翻译与文学之间 豆瓣
作者: 王宏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中国香港著名学者王宏志教授关于文学与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作者以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视野,将翻译研究融入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史活动,仔细考察了翻译与文学、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学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 豆瓣
作者: 邹振环 中西书局 2017 - 11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作者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两岸三地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首次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路易斯·加乐尔 译者: 赵元任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斐声世界的儿童读物,故事讲述了英国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作品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主人公一会儿掉进兔子洞,一会儿又钻进老鼠的巢穴,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牢牢地抓住了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充满了超现实的想象,真可谓引人入胜。
这本书从英文原著中选取了数十幅随文彩图,同时配以今人重绘的彩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小读者愉悦和满足。
异域的考验 豆瓣
L'épreuve de l'é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作者: 安托瓦纳·贝尔曼 译者: 章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三联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第6种
· 一本国内学界呼唤已久的翻译学研究经典。
· 对德国浪漫派时期拉丁语、希腊语典籍德译工作的考古式梳理,讲述现代德语形成的来龙去脉。
本书是一次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文化领袖歌德、施莱格尔、荷尔德林等七人翻译活动的“考古式”梳理: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式建立在录得翻译拉丁文及希腊文《圣经》的基础上,经由浪漫派作家及其共同时代的赫尔德、洪堡等人对拉丁文、法文经典的译介而逐渐成型。德意志文学中最委大的作家们是这场翻译运动的主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也伴随着这场运动诞生。
作者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外文典籍的译介非但没有成为压制现代德语原创作品的绊脚石,相反,恰恰是翻译过程本身极大丰富了现代德语的表达法和民族气质。歌德在此时提出著名的“世界文学”概念,正是看中了作为译入语的“他者”对母语创造力的“构建”和“重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重现这个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现象或许有着特别的意义。
比较文学史 豆瓣
A Hist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 [法] 洛里哀(F.Loliee) 译者: 傅东华 2017 - 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文学艺术:比较文学史》依据民国21[1932]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出版的(法)洛里哀(F.Loliee)著、傅东华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
全书分20章,详细论述世界文学发展中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老师推荐,看了前后序言和目录部分,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史意义上的吧。当然也能看到国人的理解过程
比较文学 翻译 近现代
域外小说集 豆瓣
作者: 伍国庆 编 译者: 会稽周氏兄弟 旧译 / 巴金 汝龙 等 新译 岳麓书社 1986 - 11
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封闭的一面,而翻译家却是向外看的人。从鸠摩罗什、唐玄奘到严几道、林琴南,他们对文化的贡献已永垂青史。林琴南是介绍欧美小说入中国的第一人,但真正把引进外国文学作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也就是推动中国文化新生的手段的,还得首推会稽周氏兄弟(即鲁迅和周作人)。一九O九年问世的《域外小说集》, 就是他们在这方面最初努力的结果。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兴起以后,《域外小说集》中的那些名篇,几乎都陆续被后来的翻译家译成了现代汉语(白话文)。新旧两代文学巨子、翻译大师的劳绩,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往,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为此,我们特地将此书新旧译合刊成册,作为我社“旧译重刊”的一种,刊行问世。从新旧两种译文的对照中,读者将可清楚地看到清末民初和三十年代前辈们的足迹,看到外国文学译文的进化,以及文言、白话文体的嬗替。喜欢读外国小说的人、愿意掌握翻译技巧的人、研究文体进化的人、想学习古汉语而缺乏良好师资和教本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对前辈译家的最好的一种纪念吧!
林纾评传 豆瓣
作者: 张俊才 2007 - 4
本书客观评价近代历史名人林纾在五四文化论争中的观点、作用,提出:他在“新旧思潮之激战”中所表达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挚爱,他所彰显的必须坚守本民族 的文化身份的信念,他所阐述的具有一定合理性因素的“保守”观点,对于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偏颇,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林纾在五四新旧思潮对峙时代,作为旧学及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既是西方文学、文化的介绍者,又在新旧文化论争中保守一方的代表,他集诸多矛盾于一身,兼有译著、译文、古文理论、古文创作等多类多种作品,后人对其评价可谓毁誉参半,今人对之多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