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巴别塔之后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乔治·斯坦纳 译者: 孟醒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著,涵盖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科技及生物学领域,可谓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的一项总体研究。
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 豆瓣
作者: 苏精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 - 6
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重释“信达雅” 豆瓣
作者: 王宏志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本书集中了作者近年对中国二十世纪翻译理论史方面的研究的最
新成果。作者将翻译研究从一般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运用了
大量的中外文史资料,从翻译理论、意识形态、读者接受心理、传统文化
背景及文化的传播方式等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
综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论述了严复、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瞿秋白等
近现代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并从他们各自的文化政治立场角度,
细致分析了他们翻译思想产生的时代因素,指出了他们之间翻译观的
承继、反叛、对抗、融合的情况,力求在文化的坐标系中寻求他们分歧与
相容的根源,为学界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提供又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有
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翻译史、文化史。
全书对材料的引证缜密,语言朴实,体现了作者一向所崇尚的持重
扎实、源于英伦的学术规范,值得学术界借鉴参考。
2021年2月15日 已读
非常好的入门书,文章写得很规矩,很清楚。
翻译研究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豆瓣
作者: 陈福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6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主要内容简介:打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会刊《中国翻译》,在每一期第一页上印着的《本刊宗旨》的第一句话,便是“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但是,“译学”一词却很长时期未被中文词典收入。谓予不信,请查大型中文语词工具书——新版《辞海》、《辞源》,乃至台湾版《中文大字典》、日本版《大汉和辞典》等等。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疏忽和遗漏,因为“译学”一词通用已久,没有任何理由排除在词典之外。直到1993年,《汉语大词典》才收入了“译学”一词,但其例句却有问题。①这是否也反映了人们对“译学”(或称“翻译学”)的无知?是否也反映了“译学”至今尚未真正建立,或者说尚未被正式承认这样一种状况?这是耐人寻味的。
通天塔之后 豆瓣
作者: [美国] 乔治·斯坦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9
本书初版于1975年,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它规划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部既有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本书初版以来,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的注解,扩充已有的注释,并对参考文献做了全面修正和更新。第二版和第三版新增序言又将本书置于阐释学,诗学,以及翻译研究的环境中,并就社会,技术,政治等的发展动态与翻译的关系作了探讨。
本书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的研究,作者就自然语言在诗学、文学批评、文化史等诸多方面所作的考究,最终都将服务于对于翻译行为的阐释。

此书系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十一,英文影印版。
翻译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赵稀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以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内容涉及传教士的翻译,晚清文学和思想的演变、五四时期现代翻译的形成、1949年前后翻译的转折、新时期以后文化的构建,还涉及海外的现代主义汉语翻译。试图从翻译的视角,描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和协商的过程,呈现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过程。较之于主流的现当代文学及思想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