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与电影 豆瓣
作者: 李浩 / 丁佳园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以《申报》电影广告为主要资料源,重新梳理了1927年9月鲁迅到上海后直至逝世前所看的电影,考证了其中一些之前不明的电影,首次罗列了这些电影中可查证的电影的导演、演员、梗概等基本信息资料(及部分剧照)。首次较全面地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的基本风貌。
2021年5月6日 在读
主要看了书后的两篇文章,日后要仔细读其他部分
鲁迅
花甲录 豆瓣
作者: (日) 内山完造 译者: 刘柠 九州出版社 2021 - 1
◎ 内容简介
《花甲录》作为一部重要汉学著作,不仅是内山完造的个人史——自出生到从上海回国的六十年回忆,从中也折射了从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结束的日本现代史、社会世相史和中日关系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战云密布,扼守公共租界战略要津的内山书店,吸引了中日两国各界视线,其影响力远远溢出文化圈。书店“往来无白丁”,陈望道、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郭沫若、沈雁冰、柔石、萧军、萧红……
最著名的书客,当属鲁迅——他把书店当成自家客厅和便利店,连寓所的房租、水电费都由内山书店代缴。在鲁迅结识的日本友人中,经内山引荐者,超过一百六十人。鲁迅去世前一天,以日文致信内山,请他帮助安排日医救治。“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内山出面搭救被捕的许广平。郭沫若、陶行知、夏丏尊等进步文化人,都曾得到过内山的营救。
毫不夸张地说,内山完造和他的书店,不啻为严峻时代中日关系最坚实的桥梁。
◎ 编辑推荐
★ 鲁迅挚友,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日本传奇人物——
内山完造(1885—1959),鲁迅的挚友,日本人,视中国为“第二故乡”,1917年至1945年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应邀来中国出席建国十周年庆典,因为脑溢血,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内山夫妇的墓志铭由夏丏尊题写:“生为中华友,殁作中华土,吁嗟乎!”
★ “东洋文库”经典之作,“硬货”登场——
1960年,内山完造回忆录《花甲录》由岩波书店出版。2011年,由平凡社再版,并编入权威的“东洋文库”。问世逾半个世纪,早已沉淀为日本现代汉学经典。过去十余年来,内山完造的诸种著作陆续落地中国,独不见这部“硬货”登场。此番付梓,聊补遗珠之憾。
★ 打磨多年,译稿终于亮相——
这是一部几乎翻译到“地老天荒”的书,分别完成于京、沪、深、日、美等地,也是“屐痕处处”了。刘柠译者说,一部母亲留下的、我一向爱用不已的旧版《新日汉辞典》,因被我塞在行囊中四处携带,早已脱线、散架,后多亏友人帮忙,拿到日本横须贺的修书业者处修复,才重新“屹立”在书架上,散发出“古本”的墨香。
◎ 名人推荐
“不卖血”,这是父亲对内山先生的评价。即是说,他不出卖朋友。内山先生对鲁迅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在当时是遭到中日两国黑暗势力的反对的……现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但在当时确是一种危险的友谊,保持这种友谊是需要一种人格和勇气的。内山先生对鲁迅说过:“不出卖朋友的人,在日本人中也是有的。”
——周海婴(鲁迅之子)
内山书店销售的中国书籍,很多都是中国当局查禁的……创办初期,内山完造就“发誓要为日中两国架一座桥”,内山完造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围绕这一誓愿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1947年上海内山书店被关闭后,内山完造喟叹自己梦的破灭。这梦,就是架一座日中文化桥梁的梦。
——王锡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病情突然恶化,内山几乎是全天跟许广平一起守在鲁迅身边,晚上才回到书店。这天晨6时,鲁迅生命垂尾时给内山写信求助:“老板几下:没想到半夜又气喘起来。因此,十点的约会去不成了,很抱歉。拜托你给须藤先生挂个电话,请他速来一下。草草顿首L拜十月十八日。”这成了鲁迅的绝笔。过了不到一天,即10月19日凌晨5时许,鲁迅便停止了呼吸。
——江枫(学者)
《花甲录》并非历史书,而是历史本人,是内山完造的人格。对思考日中关系的人来说,是一个无限的未开拓的,或者半开拓的宝库。
——竹内好(日本学者)
回忆鲁迅在上海 豆瓣
作者: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 2017 - 3
本书由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对鲁迅的纪念文章组成。作者诸如丁玲、王映霞、巴金、叶圣陶、朱自清、林语堂、柳亚子等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还有诸如宋庆龄等政界要人、外国友人。这些文章,可以使我们了解一个真实而深刻的鲁迅;这些文章,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增添许多精彩的内容。
2021年5月3日 已读
简单翻阅了其中几篇, 体量较大,内容良莠不齐。 有些文章根本不值得读。 当作资料集来查吧。
资料汇编 鲁迅
译文序跋集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2
《译文序跋集》收入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所作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一二○篇。单行本的序、跋(含杂识、附录等)按各书出版时间或序、跋最初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译者附记”按最初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译丛补》中的“译者附记”等,仍按1938年版《鲁迅全集?译丛补》例,分为论文、杂文、小说、诗歌四类,分别按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
2021年5月2日 已读 读的《全集》中的第十卷,查资料用,《狭的笼》
鲁迅
为热带人语冰 豆瓣
作者: 郜元宝 上海教育 2004 - 5
《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世纪言说)》选收了12篇文章。即《智慧偏至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分裂》、《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阅读与文学教养》、《散文的心》、《文学家的基本态度——从竹内好的鲁迅论谈起》等。
域外小说集 豆瓣
作者: 伍国庆 编 译者: 会稽周氏兄弟 旧译 / 巴金 汝龙 等 新译 岳麓书社 1986 - 11
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封闭的一面,而翻译家却是向外看的人。从鸠摩罗什、唐玄奘到严几道、林琴南,他们对文化的贡献已永垂青史。林琴南是介绍欧美小说入中国的第一人,但真正把引进外国文学作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也就是推动中国文化新生的手段的,还得首推会稽周氏兄弟(即鲁迅和周作人)。一九O九年问世的《域外小说集》, 就是他们在这方面最初努力的结果。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兴起以后,《域外小说集》中的那些名篇,几乎都陆续被后来的翻译家译成了现代汉语(白话文)。新旧两代文学巨子、翻译大师的劳绩,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往,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为此,我们特地将此书新旧译合刊成册,作为我社“旧译重刊”的一种,刊行问世。从新旧两种译文的对照中,读者将可清楚地看到清末民初和三十年代前辈们的足迹,看到外国文学译文的进化,以及文言、白话文体的嬗替。喜欢读外国小说的人、愿意掌握翻译技巧的人、研究文体进化的人、想学习古汉语而缺乏良好师资和教本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对前辈译家的最好的一种纪念吧!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声之善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对鲁迅和章太炎的思想关联、对竹内好的反思都挺好的,有不少启发之处。尤其是第二篇中关于梦和忠诚的建构,太精彩了。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鲁迅 鲁迅研究
近代的超克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竹内好 译者: 李冬木 / 赵京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唐宋传奇集:精装典藏版 豆瓣
作者: 鲁迅 校录 / 蔡义江 蔡宛若 今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7
“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第一座高峰”,跨越千年的“唐宋都市文学”
日本作家梦枕貘《妖猫传》创作源泉
畅销作家 冯唐 × 知名学者 钱文忠 联袂推荐
鲁迅耗时15载编校、名家蔡义江以60年学力全文白话翻译 ,文白对照,精装典藏
一部还原唐宋人奇幻境遇和情感生活的传世经典
鲁迅历时15年,精选数千篇“唐宋传奇”之精华48篇。知名唐宋研究学者蔡义江以60年深厚学养逐字翻译,文白对照使读者全面理解“唐宋都市文学”的内在精髓。
全书以1927年、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为底本,参照鲁迅《唐宋传奇集》手稿,精校精译,从生活、爱情、文学、历史、侠义、神怪等多角度再现唐宋人绚烂的生活,体会风流文士笔下的动人情怀和内心悸动。使读者在跨越千年、脍炙人口传奇故事中寻觅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真相(《莺莺传》),聆听到杨贵妃在千军万马前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传》),亲历霍小玉临别时的悲愤诅咒(《霍小玉传》),目送虬髯客远遁中原的潇洒背影(《虬髯客传》),惊醒南柯太守的黄粱一梦(《南柯太守传》)……
鲁迅选本取舍有序,择目精审,校勘详细,被公认为数十年来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唐宋传奇”选本之一。此次“精装典藏版”《唐宋传奇集》在修订早期各个版本文字和翻译错误的同时,增加彩色插页,实现文白单双页对照,汇集四十八篇传奇故事于一册,可谓是目前国内最完整、最权威、最新颖的典藏版本。
知名推荐
关于美和幻想。你看唐传奇就能明白了。人有幻想,生命才充实。 ——导演 陈凯歌
大学时我就看唐传奇,发现这个朝代煞是动人,有非常多的故事,电影拍都拍不完。
——导演 侯孝贤
魏晋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传奇,没有太史公不着痕迹的布局功力,却有笔记的随记随奇,一派天真。 ——作家 莫言
唐宋传奇是理解唐宋时代最鲜活、最生动、最有趣的文本,而之所以要理解唐宋时代,则是因为当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文化巅峰。 ——学者 钱文忠
鲁迅的都市漫游 豆瓣
魯迅: 東アジアを生きる文学
6.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井省三 译者: 潘世圣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彷徨 豆瓣
9.5 (254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呐喊 豆瓣
9.5 (45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