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
自言自語(上) 豆瓣
9.2 (13 个评分) 楊樂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7年12月26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
中國“口琴第一人”
第一張原創專輯
《自言自語》上/下
2017/12/26 正式發行
這不是一部“偉大”的唱片,在一眾花哨的時尚音樂中顯得如此不合時宜。
這不是一張“曼妙”的專輯,你找不到一首似曾相識的流行旋律。
這不是一個“精彩”的企劃,它只是歌者在花甲之年的“自言自語”……
2015年,東方衛視和燦星製作攜手打造的《中國之星》舞臺上,一身樸素休閒裝扮的中國口琴、長笛演奏大師成為了最驚豔的一抹亮色。崔健這位中國搖滾樂的締造者,再一次請出自己在與ADO樂隊合作之前的樂隊戰友——七合板樂隊創始人、長笛手兼主唱。而這位幾乎包攬內地歌壇近三十年來流行原創作品中口琴和長笛演奏的藝術家,用他沉穩又充滿磁性、音樂簡單而又不失韻味的吟唱讓觀眾記住了他的名字——楊樂。
在《中國之星》的完美亮相之後,楊樂並沒有迅速融入商品市場之中,沒有商演通告,不見廣告代言,甚至在現場聽到楊樂的演唱似乎都成為了一種奢望。他依然在京郊過著“一碗炸醬麵、一杯清淡茶”,沒有商品房、沒有微信、沒有銀行卡的寡淡舒心日子。而他在兩年中唯一的收穫,便是和崔健合作,錄製了自己第一張原創專輯《自言自語》。
其實這位中國的“口琴第一人”為內地歌壇奉獻了老狼的《同桌的你》鄭鈞的《赤裸裸》尹吾的《出門》等一批繞梁三日的經典口琴SOLO,他與法國口琴大師JJ的鬥琴視頻在網路被業內人士瘋狂轉發;他為老狼處女專輯《戀戀風塵》中奉獻的經典編曲,令《來自我心》清純美好成為了內地校園民謠的永恆經典;其實,楊樂並不是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感性吟唱,二十年多前的“東方時空”節目的“東方金曲”裡,一首的創作並演唱的《雨季》,堪稱內地歌壇最優秀的低音男聲作品。但《自言自語》中的楊樂,用風輕雲淡、寵辱不驚的成熟淡定演繹了生活淬煉之後的真實自我。那醇厚的低音中,既有歲月的重量,又不乏青春的輕盈。楊樂的創作鮮有“一見鍾情”式的乍見之歡,但那些奇妙的音符和歌詞卻經得起反復聆聽和再三咀嚼,並且在不斷地重溫中找到新的感動,每一次聆聽都是一次心靈的撫慰和洗禮。他的歌曲飽含人生感悟,吉他彈奏輕柔細膩,嗓音低沉溫和而富有深度,這一切混搭起來,雲淡風輕卻充滿力量。
楊樂的方法和技巧看似極其簡單,內核實質卻並不簡單,他的歌詞不是簡單的敘舊,而是經過時間發酵的感悟體驗。《自言自語》于平靜和隱忍中暗湧著蓬勃複雜的情感,那是經歷時間沉澱打磨之後的自省,是蹉跎歷練人生的唏噓。楊樂深厚的古典音樂薰陶與藝術審美素養在旋律的創作、吉他的編配、和聲的運用上,超越了當下的一眾唱作歌手。他的歌追求純樸、簡潔而又精確的表達,音樂中的旋律、節奏、和聲挖掘于古典、爵士、流行和民間音樂的素材,卻又自成一派。能於無聲處共鳴聽者內心的作品必然是沒有功利色彩的,一切受內心的指引,只為表達最真實的生活感悟與情感狀態。
專輯《自言自語》分為兩個部分,既有楊樂真實自我的簡單吟唱,也有在崔健精打細磨下的完美呈現。能束縛住崔健和楊樂的,不再是所謂的音樂技巧,而是對音樂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人生軌跡下,老崔和楊樂卻有著一顆同樣的音樂初心,因此在擔任楊樂製作人的時候,我們聽到了崔健的另外一面——沒有電子的律動,不見失真的音色,老崔用最純粹的態度在不改變摯友創作初衷的情況下,為楊樂的歌曲加持鍍金。在崔健的操刀把控下,楊樂的音樂如同一杯美式咖啡,經過精心的烘焙研磨,雖然沒有甜膩的糖奶、香料的沖調,純正微苦卻濃郁回甘。而楊樂樸實無華的彈唱又如同一捧山泉,解渴清甜、百喝不厭,返璞歸真中參悟道法自然。崔健說的,藝術不應該追求完美,《糊塗》《自言自語》《音樂響起》給那些時尚的潮流音樂一記響亮的耳光,一把吉他,一聲淺唱,一生的悲涼笑意,一個人的浮世清歡。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那近乎於簡單的彈唱和DEMO作品催人落淚、直抵人心。楊樂沒有試圖用一些能挑起激動情緒的旋律與樂器,他的初衷就是在創作中沒有音樂類型的約束局限,在演唱上沒有音色效果上的推波助瀾,全部的情感都傾訴於手指尖的勾打彈撥、喉嚨間的氣息流動……
難能可貴的是,楊樂既沒有翻唱諸如他寫給田震《怕黑的女人》這樣的流行作品;也沒有重複“七合板”時期的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歐美經典;通過電視平臺好評如潮的《從那以後》《那是誰》《無糖的咖啡》也沒有出現在專輯曲目名單之中;在自己臨近花甲之年的第一張專輯中,他甚至沒有讓喜歡他的人在這次《自言自語》的情感表達中聽到渴望的口琴和長笛、薩克斯音色……楊樂已經將Jazz、Blues、Folk這些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並將其神髓在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這抹在老崔心中永遠象徵著智慧的“藍色”不需要用符號化的配器和商品化的包裝行銷自己專輯的商業噱頭,而《自言自語》最終呈現的十八首作品,也僅僅是楊樂多年創作積累的冰山一角……
在楊樂《自言自語》間,不乏善與美閃耀其間,而真實永遠是最動人的情感力量。旋律走向不油滑市儈,節奏律動不急促張揚,歌詞表達不華麗造作,演唱詮釋不賁張激昂,楊樂在如水的從容、如風般淡定中,勾起人性中的七情六欲,觸動到你的情感,讓旋律、節奏和歌詞與演唱完美融合。那一瞬間——音樂響起,淚流滿臉。
他不是“內地的胡德夫”,雖然他們都是人歌合一的典範,簡單、樸素,沒有太多華麗的技巧,但楊樂的作品卻沒有那種根源於鄉土大地的“煙火氣”,那是另外一種的現實悲憫。
他不像“中國的鮑勃·狄倫”,即使他們都善於一把木吉他和一副口琴的創作表演,因為楊樂的作品沒有鋒芒畢露的政治觀點,有可以改變人類和世界的顛覆力量。
他也不做“東方的萊昂納德·科恩”,就算他們都有著同樣輕唱慢吟、醇香橫逸的嗓音,可楊樂不會擺出一副過分沉鬱的個人主義者形象。一把Lowden,一件白襯衫,一條牛仔褲,白髮蒼蒼的他好不吝嗇自己的笑容,堪稱標準的“陽光暖男”。
他更不是不是“治癒系”的“人聲低音炮”,楊樂就是自己,一顆總在深思的老靈魂,一縷多愁善感、情感豐沛的感性男聲。他不會讓人抱頭痛哭,而一曲唱罷的眼圈一紅或內心一緊卻成為了你對楊樂揮之不去的一種感性依賴。在他的歌聲中,人像躺在一隻佈滿紋路的寬大而厚實的手掌裡,感覺溫暖而有力量。
時間不等人,該出現的會出現的。還好,現在聆聽楊樂的《自言自語》,一切都還不算太晚。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豆瓣
9.7 (249 个评分) King Crimso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anctuary
King Crimson /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這是一張介紹到爛的專輯,提前衛音樂沒談這張專輯,就好像談流行音樂不提披頭四一樣。任何搖滾音樂專輯的書,如果沒有介紹這張,該書可廢。就是因為重要,所以才介紹到爛。許多人不喜歡所謂「前衛搖滾」,但是從沒見過聽完Epitaph時不稱讚的。如果你只打算擁有或聽一張前衛搖滾的唱片,那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可以擊敗其他赫赫有名的專輯,如YES的Close to the Edge、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GENESIS的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MOODY BLUES的Days of the Future Passed。這並不是說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比那些專輯要好,而是這張就足以代表整個前衛搖滾的精神了。
一般提到前衛搖滾,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結構龐大的概念專輯。前衛搖滾樂團的確善於製作概念專輯,但是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既沒有重複連貫的旋律、歌詞上也沒有明顯統合的主題、音樂上也沒有使用統一的素材,怎樣看都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整張唱片從封面、音樂、歌詞到演出都顯示出前衛搖滾的風格,這也是少數幾張每首歌都值得介紹的專輯:
以前聽錄音帶時,剛開始就聽到一堆奇怪的聲響,當時還以為錄音帶壞了(台版錄音帶常有的事情),後來聽了別人說,才知道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而接踵而至的是Robert Fripp極為歇斯底里的吉他,具有有濃厚Hendrix風格。另外加上Greg Lake扭曲後令人焦躁不安的聲音,整個氣氛的營造上正如曲名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讓人陷入精神分裂的狀況。這張專輯出版於一九六九年,LED ZEPPELIN正嶄露頭角、THE WHO聲勢如日中天,而這首曲子展現出的力量和THE WHO與ZEPPELIN不相上下,在技術上,也不遑多讓。仔細聽聽看中間稱為Mirror的演奏部分,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團員精湛的演奏技術(先光聽Greg Lake的Bass線條與各樂器的對位搭配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各種樂器音色的配合,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聲響,這也是前衛音樂追求的目標之一。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是KC的代表作,初聽時可能非常難接受,但卻是所有KC迷一致公認KC代表作。KC團員更動之多、風格之多變,所有搖滾樂團無出其右,但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始終都他們是演出曲目。KC還出過一張唱片,將不同時代團員現場演出的不同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收在一起。
在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極度不安的結尾後,接下來是風格截然不同的I Talk to the Wind,非常清柔、帶有民謠風格的「小品」(長六分五秒,整張專輯中最短的曲子),這時可以見到多才多藝的Ian McDonald的演出了。雖然KC不是第一個使用磁帶合成器mellotron的樂手,但絕對是第一位成功使用這項合成器的。整個KC的古典音色,也建立在Ian McMonald的mellotron音色上。不過Ian McDonald的會的還不只這些,整張專輯中,只要聽到任何吹奏的樂器,都是他負責的。另外,他也負責vibes(顫片琴)。從I Talk to the Wind這首曲子中,也可以瞭解到,鼓不只是負責節奏與力量,對於營造氣氛也有非常大的貢獻,Michael Giles的鼓有種爵士的味道,但KC的鼓決不是爵士般的即興,而是嚴密配合後的精華。在Greg Lake溫柔純厚的嗓音及Ian McMonald笛子的引領下,我們進入了KC另一個世界。這時有餘裕可以看看KC的歌詞了,然後會發現單字大都看得懂、整句也不難,讀起來非常有詩意,但很難瞭解在說些什麼。前衛搖滾在音樂上追求深度與複雜、在歌詞上也一樣努力。這張專輯的歌詞都是由詩人Pete Sinfield撰寫,是非常典雅優美的詩:
I'm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side
What do I see
Much confusion, disillusion
All around me
在I Talk to the Wind幾乎沒有出場機會的Robert Fripp,在Epitaph中終於又出現了。光是開頭幾個小節,就展現出與前面兩首曲子不同的氣勢。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真懷疑這是同一個樂團嗎?許多人稱KC為古典搖滾,大概就是因為從這首曲子得到的印象。四樣簡單的樂器加上一個主唱,穿插著笛子,編曲既不華麗、層次也不複雜:Greg Lake低聲吟唱、撥撥貝斯、Ian McMonald淡淡吹出一段旋律、Robert Fripp的幾個吉他分解合絃、Michael Giles敲敲鈸,卻展現出一種遼闊又荒涼的氣氛,有如身置巨大的都市遺跡中。當時他們用的樂器真的是夠簡單了,吉他沒有什麼效果器,要音色自己調。鼓也不像現在一樣,琳瑯滿目,可以把鼓手包得滿滿的。合成器更是可憐,電壓不穩時就會走調。但這都不重要,因為KC的巧思與創意都彌補了這些器材上的不足。我每次聆聽這首淒美又帶有史詩風格的曲子時,都忍不住炫然欲涕,和GL一起唱:Yes I fear tomorrow I'll be crying.
完美的事物通常都不存在,如果有人批評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大概就是落在接下來這首Moodchild上了。在前面三首曲子中,KC玩了重搖滾、民謠、古典、爵士,現在呢?無調音樂出現了。Moonchild的演唱部分誠然極美,歌詞也是,但是這首超過十二分鐘的曲子,在兩分多鐘的演唱之後,就陷入無調音樂的即興演奏中了,這的部分的標題分別是The Dream和The Illusion。我在初聽的時候,也覺得這段甚是無趣,但後來英文進步,看懂歌詞之後,漸漸能瞭解這一大的確是「音樂」,後來有回晚上在黑暗中聽這首曲子,忽然地陷入這段音樂的氣氛中了,的確是夢與幻象。THE DOORS的迷幻力量的確攝人,但是KC的無調演奏在氣氛的營造上也不落人後。KC當然可以把Moonchild變成另一首I Talk to the Wind,但是他們的實驗精神使得他們在音樂上開疆拓土。請不要以為這一段音樂是在亂彈,玩團的朋友請捫心自問,自己能否(或舉出一個團)演奏出一段長十分鐘、迷離、虛幻、難以捉模但氣氛一致的音樂。如果不能,請向KC脫帽致敬。
Michael Giles的鼓將聽者從夢幻中敲醒,這首標題同名曲在歌詞與音樂上都有著中古世紀的神話傳說氣氛。旋律雖然不如Epitaph般優美感人,但是浩瀚龐大的氣氛過而有之。這首曲子中各項樂器都有發揮,雖然鼓和mellotron引人矚目,但請注意Robert Fripp充滿實驗精神的吉他演奏。另外,各種樂器輪番上陣的間奏也顯示出各樂手獨當一面的技術。尤其是的笛子獨奏,是我在所有搖滾專輯中最喜歡的,從Moody Blues、Jethro Tull、 Genesis到現在的Shadow Gallery都得排在後面。這是我最喜歡的KC曲子,順便想問一下,不知道是否有樂團Cover這首曲子,如果有,請在留言版告知或MAIL給我。
這張專輯的錄音雖然不算發燒,但是由於當初錄音的時間匆促、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仔細的調整聲音上的細節,反而使得各項樂器的質感非常真實,稍微差一點的音響聽,難免會有點刺耳(就像用我現在的音響)。我有CD,是後來Robert Fripp重新混音後發行的。聽說以前的老版本聲音不太好,請避免(不過現在也買不到)。如果你有唱盤,請找尋傳統唱片,就算後來Polydor壓片的都行,因為傳統唱片聲音比CD要好,尤其是Greg Lake的嗓音。我曾見過第一版的唱片,要價六十英鎊(相當於三千元台幣),當然無法下手,但聽說效果驚人。傳統唱片除了音效好之外,封面也是一大要點。這張專輯的封面絕對會名留唱片史,也是我十大「最想收集的唱片夢幻封面原稿」之一,不過Barry Godber年輕就去世了,這是他唯一的唱片封面,很所以大概輪不到我手上。
KC團員與樂風的變化很大,不過頭三張專輯因為受到古典的影響,所以統稱為古典時期。接下來的兩張專輯稱為In the wake of Poseidon和Lizard。而在KC在在一九六九年的巡迴演唱會錄音也在這幾年發行了CD,取名為Epitaph。
第一代KC活動的時間不到一年,解體之後就有許多樂迷期待他們的現場演唱,前幾年終於出了盒裝雙CD。其中有些曲目重複了,不過這並不重要。錄音當然比不上專輯,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套現場錄音中,有好幾首不包含在專輯中的歌,另外,他們的即興演奏也同樣不凡。聽完這張專輯之後,會覺得稱他們為受到古典影響,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KC在舞台上,幾乎什麼音樂都作得很好,而且又作得非常有創意:有爵士的即興感覺、藍調的節奏韻律、重搖滾的衝擊力和古典的浩瀚氣勢,不時又出現民謠的親和力。基本上很難想像他們如果繼續合作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音樂。不過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如果莫札特不在三十六歲時早逝,會有什麼作品一般。在一九六九年KC最後一場美國演唱會之後,Michael Giles和Ian McMonald兩人決定求去,而Greg Lake也受邀加入EMERSON, LAKE & PALMER。這個技術與創意俱佳的組合,就此消失。
不過當時他們已經在籌畫下一張專輯了,所以Michael Giles和Greg Lake答應Robert Fripp錄製這張In the wake of Poseidon。老實說In the wake of Poseidon也是一張非常好的專輯,但由於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實在太好太令人震撼了,所以這張風格變化不大的專輯就被忽略了。如果喜歡Epitaph的人,一定也會喜歡標題曲In the wake of Poseidon。另外Cat Food和Cadence & Cascade也都是非常好的歌。
KC的第三張專輯Lizard風格就非常爵士了,雖然有許多著名的樂手前來助陣,但這時的KC(應該說是Robert Fripp)氣力已衰,而且有自溺的傾向,所以除非是樂迷,可以不用收集。
--------------------------------------------
有乐评说过:If there's one group that embodies progressive rock, it is King Crimson.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当"前卫" "概念""实验"等口号被喊地震天价响时,King Crimson(KC)是当中最优秀的理论与实践者之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当此类经典乐团解体(ELP)或被主流收编(Yes)时,King Crimson仍路遥知马力般的摇滚着。无论现今摇滚的潮流为何,吾人仍不能否认当年KC所创造或遗留下的概念、技巧、精神正影响着现在想要突破的乐团,而他们的成就也成为后世前卫团体所无法突破的"梦靥".
出生于英国Dorset城的吉他手Robert Fripp二十二岁时与兄弟档Peter Giles、Mike Giles共组<Giles Giles and Fripp>乐团并于1968年推出同名专辑,为KC的开端。1968年秋诗人Pete Sinfield与吉他手Ian McDonald等人加入经历一段人事变化后,终于在诗人Pete Sinfield的词"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中找到了他们要的团名:King Crimson。
1969年七月,KC在伦敦海德公园免费演唱会与Rolling Stones共同出场。这是KC的首次公开亮相,他们以爵士/古典/前卫表演风格演出了首张专辑中曲子,令人印象深刻。
在许多老KC迷眼中,第二代的king crimson似乎是真正成熟起飞的开始。原先曲高和寡的诗人Pete Sinfield求去,由较能令人了解的Richard Palmer-James代替。原先任性狂飙的铜管乐器组合也被小提琴天才David Cross的高超琴艺取代,表现出跟从前截然不同的曲风。John Wetton较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七十年代末组的UK及八十年代初组的Asia,相较那些同样是all-star的超级乐团,其实我个人更欣赏他在KC时期的表现。这时Robert Fripp带领KC到真正科技/前卫摇滚,而不再是以前的古典/艺术摇滚的范畴。展现出紧凑、团结、兼顾商业色彩与音效实验的崭新组合。
大家或许想问,king crimson到底是不是一个"团"呢?其实由KC在八十年代后的发展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基本上,king crimson只是一个持续由Robert Fripp主导,类似Alan Parson在Alan Parsons Projects的地位,由当时精英乐手所合组的音乐计划罢了。无论您认不认同,至少这样才能合理解释KC长达十余次(!)的改组。1981年四月,Robert号召另一群乐手组成Discipline,但在同年十一月发表同名专辑时又把团名改回king crimson。有了几乎全新的组合、全新的面孔、全新的理念,重新出发的KC的确是令人期待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乐迷都喜欢八十年代KC的组合。相信有很多老乐迷认为三阶段的KC应有三种不同的团名以资区别;而且他们不习惯新主唱Adrian Belew所带来的新观念,认为参入太多流行音乐元素,且缺乏从前迷人的即兴演奏。个人认为就实验创意而言,Discipline跟下一张Beat是并驾齐驱的。Adrian并未忘记KC式前卫的理念,关键在成就能不能被我们认同罢了。
Meddle 豆瓣
9.2 (119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美國《搖滾名人殿堂》和英國《音樂名人堂》的至尊榮耀 搖滾傳奇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1971年第六張錄音室專輯
★英國流行專輯榜No.3,平克佛洛伊德樂團的首張概念專輯
「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整合迷幻和太空搖滾,將實驗、敘事性豐富的前衛搖滾,以及運用哲學性的詞藻,摸索出前衛搖滾的未來,進而造就了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傳奇,每一個世代的樂迷不斷地從他們的音樂作品中,體驗到跨越時空的聽覺驚喜;每一個世代的樂團持續在他們的音樂作品中,思考著搖滾樂所能創造的想像空間與情感共鳴。自1967年組隊以來至2014年底的最後一張專輯《The Endless River》,47年以來,平克佛洛伊德歷年專輯的全球累積銷售量超過二億張,其中加總停留美國告示牌881週的傳世經典《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史上最偉大的概念專輯《The Wall》,都是影響後輩的膜拜聖碟。分別入籍美國《搖滾名人殿堂》和英國《音樂名人堂》的至尊榮耀、滾石雜誌和VH1頻道的《史上百組經典藝人》、Q雜誌《史上最偉大的樂團》名單,留給後世無數搖滾樂迷,一篇跨越半世紀,定義完美經典的搖滾史記。
1971年10月發行的《Meddle》是平克佛洛伊德樂團的首張概念專輯,專輯製作期間,鍵盤手Richard Wright運用聲波頻率原理組裝,可以發出特殊聲音效果的Leslie Speaker放大器,來製作了一個近似潛水艇的聲納裝置,再利用此裝置所發出的聲波寫出一段旋律,這段旋律隨後在經過其他團員加進不同的樂器的即興彈奏,最終蛻變成《Meddle》專輯中,深獲矚目的23分鐘實驗搖滾大作〈Echoes〉。專輯中也有在歌曲末段融入利物浦足球隊,球迷現場加油團演唱,沿用自音樂劇【旋轉木馬】的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的現場錄音之慢板搖滾曲〈Fearless〉,更有樂團少見的搖滾情歌小品〈A Pillow of Winds〉。
The Invitation 豆瓣
8.6 (95 个评分) Thirteen Sense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ertigo
一个好友推荐我听Thirteen Senses的首张大碟的时候,兴奋地说比去年英伦新锐团体Keane还动听,于是找来这张唱片。去年因为Keane以钢琴替代吉他的新鲜之举大获成功之后,我也猜想英国必定会有类似的团体跟着发片,果然就来了这队Thirteen Senses。对他们的背景不算了解,网络里也一直没有得到更全面的资讯,去年9月发表首张专辑《The Invitation》的这队英国新团,似乎还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因为之前有朋友拿来与Keane相比,听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客观。其实Thirteen Senses这样的乐队,若没有Keane在之前那么风光,的确有望进入2004年英国一线。不过有了Keane在商业上的成功,Thirteen Senses的歌曲就显得不那么流行了。他们的音乐在制作上将钢琴做为主要的Groove进程元素,不知道是不是受到Keane的启发,不过象类似的编曲之前也有惨兮兮的Starsailor,只是Thirteen Senses在吉他方面的表现仍旧会让人觉得他们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吉他乐队。虽说他们的歌曲不那么流行,但绝对悦耳清新,也因少有过于易记的旋律反而会令人在听觉上不容易疲劳。相比Keane的过耳不忘来,Thirteen Senses更耐听。主唱的歌声会令我想起那队不太有建树的Geneva来,英国腔调在indie乐迷来说,无论唱成什么样都会觉得亲切,更何况Thirteen Senses的歌声那么单纯清澈。音乐中松弛的节奏,悠扬美艳的吉他,绝对不容indie乐迷错过。
女朋友跟我一起听,说每次听的感觉都有所不同,因为Thirteen Senses的歌声并不象keane那般惊艳,反而会令人平均地注意到整体乐队的表现,每次聆听都会被新的细节感动。要说有些作品也不失波澜壮阔的感觉,只是没有表现的那么嚣张,而是更多内敛。
如果说Keane的成功会令人对他们下一张专辑的期待值过高的话,那么Thirteen Senses的这张唱片,只会让你更平静地等待他们的新作问世,是否有突破都不重要,没有大卖的热门歌曲,也就不会招来附庸风雅的弄潮听众。或许这也是一种绝好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Thirteen Senses的主唱也是一张娃娃脸,太多与Keane的相似之处,难免我的朋友会那么介绍他们了。他们的不同,自有听者去品味。
现代生活是垃圾 豆瓣
8.8 (119 个评分) Blu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Food
最初,Blur是众多Stone Roses时期的英国乐队之一。风格属于迷幻的流行吉他(psuedo-psychedelic guitar-pop),只是没有嘈杂的吉他。随着90年代初期翻唱风的盛行,小组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并奠定其继the Kinks, the Small Faces, the Who, the Jam, Madness, 和the Smiths之后英国的guitar-pop风格的继承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创立了一种被称做Brit-pop的新的风格。乐队歪曲的歌词及对英国流行风格的准确把握使其成为了Brit-pop的领头人。但是Blur很快就几乎被运动限制住了;因为他们使最主要的乐队,所以当运动进行不下去时乐队也几乎支撑不下去了。通过一些混合了indie-rock和lo-fin的重新创作,在90年代末,作为一支art-pop乐队,Blur重新振作起来并在97年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乐队以前的风格还是在英国保留了下来。通过巧妙的为本国的流行风格注入新的元素,他们重新振兴了guitar-pop并将它带入了90年代。
Blur在1989年组建于伦敦,最初起名为Seymour. 经过了大量的演出并录制了一盘样带后,乐队签约于EMI的子公司--Food唱片,并在公司负责人的建议下将更名为Blur.
第一首单曲 "She's So High" 和随后的There's No Other Way 分别登上Top 50和Top Ten。这两首歌都被收录到首张专辑 Leisure 中。虽然这张专辑受到了赞许并未当时死气沉沉的曼彻斯特的流行乐坛带来了新鲜空气,一些记者仍然认为乐队是包装出来的青春偶像而不予理睬。在随后的两年中,Blur 一直在努力摆脱第一张专辑的影子。
在1992年推出的单曲 " Pop Scene " 是 Blur 第一次尝试改变他们的音乐路线。这首歌的风格更加朋克,曲调更加紧凑和吸引人。不过 Blur 在 " Pop Scene " 中的成长并不适合英美1992年的流行风格,因而遭受惨败。随着单曲在商业上的失败,Blur开始准备他们的第二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
经过了一年半的反复录制。Modern Life Is Rubbish在1993年五月推出. 秋季在美国上市。这张专辑在英国受到好评,最高排名15,但是仍然没能在美国引起反响。
Modern Life Is Rubbish是Blur出片史上的一次艰难旅程。在1994年四月,Parklife面市了。这张专辑排行榜首并使乐队迈入了演员的行列。新的舞曲风格的单曲"Girls and Boys"在英国登上了排行榜第五名,在美国为52名,而专辑则根本榜上无名。
随着Parklife的成功,Blur为英国的indie-guitar乐队开辟了一条道路。这些乐队(Oasis, Elastica, Pulp, the Boo Radleys, Supergrass, Gene, Echobelly, Menswear等)成为了英国90年代中期乐坛的主宰。在1995年初,Parklife获得三白金并成为了巨星。在95年上半年,乐队着手录制第四张专辑。并推出了选自专辑的新的单曲"Country House"。这是为了与其对手Oasis新推出的单曲“Roll with It"对抗。虽然他们赢了这场单曲大战。但并不是最终的赢家。在1996年初,Blur的新专辑The Great Escape只卖出了一点点。尤其是在其再一次的冲击美国市场失败之后,Blur成了过时货。而Oasis已经大获全胜。
面对媒体的不利宣传和公众的不支持, Blur在1996年初几乎解散.但是他们决定暂时离开闪光灯一年.在一年结束之后,Albarn宣布他不再对英国音乐感兴趣,而是迷上了美国的indie-rock.这些影响在Blur 的第五张专辑Blur中表现了出来.这张在1997年2月推出的专辑并没有在英国受到热烈欢迎. 专辑及其主打歌曲 "Beetlebum"一推出即登上了冠军的宝座,但是不久就迅速的下滑.因为小组的大部分听众并不完全接受他们的新形象.但是乐队改头换面的新形象为它在美国赢得了听众.在那里Blur受到热烈关注并开始走红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单曲 "Song 2"的走红.墙内开花墙外香,Blur在美国的成功最终又补给到了英国.到了1999年春天,专辑排名第13了.
模糊乐队:新世界大厦 (2015) 豆瓣
Blur: New World Towers
9.9 (49 个评分) 导演: Sam Wrench 演员: Blur / 达蒙·奥尔本
其它标题: Blur: New World Towers / 模糊乐团:新世界大厦
The film charts the iconic British band’s sprawling journe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 from an unexpected break in Hong Kong which sowed the seeds for their first album as a four piece in 16 years, to a glorious home coming show in London and, finally, an emotional reunion with their Hong Kong audience.
New World Towers cuts between scenes from the band’s impassioned performance at this summer’s Hyde Park show in front of 60,000 fans and the stirring concert in Hong Kong, but also offers a raw, candid glimpse into the interior life of the band as well, with personal documentary footage and band interviews showing just how an opportune recording session unexpectedly gave birth to a new album, while also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Blur. New World Towers reveals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the group dynamic and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er Damon Albarn and guitarist Graham Coxon. Ultimately, their enduring friendship prevailed - allowing Coxon to bring [The Magic Whip] to completion nearly 18 months later.
山河水 豆瓣
9.2 (138 个评分) 竇唯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8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魔岩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跳脱《黑梦》的梦呓呐喊、延续《艳阳天》的暖阳晚霞,窦唯发行个人第三张专辑《山河水》。此时的窦唯暂且抛去了乐队形式的音乐,取而代之的,是藉由MIDI设备所铺出来的平静舒缓。这样的改变一则缘于近十年的历程,使其由原本的躁进,转而冷静对待处理他手中的音乐;二则来自平日钟爱绘画的影响,使得风景画中的视觉情境,得以流淌融入听觉意象。大量的采用电音元素,在音乐风格上则显得比以往更为低调。在《山河水》中听不到极富旋律性的主唱,取而代之的是窦唯的隨意哼唱,虽然采用大量的西方电音元素编曲,但音乐中却带有浓厚的中国怀古意境,在融会东西方音乐元素之后,整张专辑呈现出特殊又神秘的音乐氛围。
制作人:窦唯
词曲:窦唯
编曲:窦唯
MIDI编辑:张亚东
吉他:窦唯 张亚东 龙隆
录音:金少刚
录音室:北京电视台录音棚(97.3)
儿艺剧场录音室(98.4)
发行日期:1998.11
半熟王子 豆瓣
7.5 (153 个评分) 落日飛車 Sunset Rollercoaster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18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自主練習工作室
卡薩諾瓦,又名半熟王子,是落日飛車繼金桔希子後的全新錄音室作品。 透過九首歌曲來述說故事的主人翁卡薩諾瓦的熟成冒險旅程。
卡薩諾瓦的自我意識在追尋愛情的過程中萌芽,有如一朵美麗的玫瑰,在東方遙遠寧靜的夜裡蘇醒,溫泉里的玉子孵化成了半熟的王子。
這張作品企圖心旺盛,
詞曲除了延續以往的英文創作更挑戰了法文與拉丁文;
而在編曲上則大膽的挑戰數位調變技術,
搭配飛車既往復古懷舊的音樂氛圍,期待能為亞洲新迷幻注入當代視野。
金桔希子 豆瓣 Spotify 苹果音乐
8.6 (293 个评分) 落日飛車 / Sunset Rollercoaste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6年3月9日 出版发行: 自主練習工作室
《金桔希子》是落日飛車沈寂五年後的新作品,在成員的更迭後,重新探索新的曲風,從以往六零年代的車庫搖滾晃入了七零年代的成人抒情,但仍然不改飛車輕鬆愜意,浪漫中又帶著戲謔的情境氛圍。
浪潮上岸 豆瓣
7.2 (179 个评分) 橘子海 Orange Ocea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9年7月5日 出版发行: 太合麦田
相似的泪滴 橘色的天际 它们的边缘彼此接触 一面的末端意味着另一端的起点 这是泪水汇集的浪潮 正如水分与泡沫堆积 催促着潮汐的涌动 一切未成形的感动 早已在浪的前夕勾勒边角 当肉眼可见的波动无法克制 某个时刻就这样来临 夺眶的眼泪是数万朵水花的激荡 是平静海面看似毫无征兆的卷起了风浪 此刻的“我”也跌入这片浪潮 人们开始逐浪 从各处汇集 卷起与上涌再次发生 浪潮终于上岸 无形无色却有始有终 浪潮注定上岸 眼泪总要流淌
余波 豆瓣 Spotify
7.9 (102 个评分) 卧轨的火车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太合麦田/赤瞳音乐
如果无意间听到《余波》,你大概会怀疑这是一张来自上世纪末的唱片——九十年代浪漫的复古鼓点,器乐音色充满老式舞厅的斑斓,还有时下很难听见的传统合声。《余波》像是生长着一副老灵魂,那种旧式的诗意和优雅有时让这支年轻乐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两年前的首张EP《愚梦方醒》里不抱希望的少年如今寻找着对抗生活的方法,一面小心翼翼地观察自己和世界的距离,一面享用着路上的瞬息万变、川流不息。
经过一次重要的成员变更,22岁的主唱/吉他手沈帜整理了乐队近两年的作品,和贝斯手肖强、鼓手李文共同完成了卧轨的火车第一张正式专辑《余波》。这张唱片由在万晓利、边远、海草少年军、鸭听天等多支乐队担任乐手的独立制作人/录音师李平操刀,并由美国知名母带师Josh Bonati完成母带制作——令乐队兴奋的是,这位母带师曾制作了他们喜欢的Lo-Fi怪才Mac DeMarco的唱片,其经手的乐队里还有Beach Fossils, Wild Nothing, The Soft Moon, Psychic Ills, DIIV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与通常的录音室专辑不同的是,这张唱片所有的器乐部分,是在义乌隔壁酒吧的演出空间里完成的同期录音。隔壁酒吧坐落城郊山野,由一座废弃道观改造而来,住着疯癫奇怪的老板们,随时都有喝不完的酒。道观声场天然独特,高悬的顶梁结构便于那些迷离的旋律自在游走。恰逢盛夏,乐队三人和录音师李平同住山上,日夜呼吸着慵懒的空气。一切在不息的蝉鸣里进行,往往从午后开始一天的录音,断断续续到深夜。偶尔强迫症发作,免不了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每个音符到天明。但遇上了雷雨,几个人也不急,索性停下来喝一杯。
虽然怀着他们年轻的忧虑,但梦幻多变的旋律里写满了属于这个年纪的甜蜜与沉醉,饱满的情绪像青春期的“余波”层层荡开。整张唱片弥漫着矛盾的色彩感,隐现干燥的异域旋律很迷人。既不失《沙》这样有血有肉的躁郁,也有《柠檬白兰地》的温柔深情。《灰》里穿插的萨克斯即兴是录音时的神来之笔,错落的戏剧感打破了原有的规整。《魂断记》更是跳出旧作框架,沈帜的念白像是梦醒之后的诉说,抽离慵懒。
《余波》里有种虚弱,但这种源于敏感的虚弱毫无疑问是动人的。沈帜的歌词干净但生动,在飘渺中隐藏着困惑和怀疑。他们忠实自身的无力,忠诚于生活的无意义,青年们的冲动却在他们身上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这张唱片里,沈帜也不再像《愚梦方醒》里那样毫无保留的用力抒情,而是让虚弱易碎的情绪在声音里流淌,在器乐营造出的层层叠叠的氛围里缓慢发酵。
《余波》像是从更遥远的未来对记忆发出可有可无的感怀,又仿佛是描绘着另一个世界的现实,目光所及是失落小城里的日常,人间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来回穿梭、回响。
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豆瓣
7.3 (73 个评分) Arctic Monkey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8年5月11日 出版发行: Domino
Arctic Monkeys return with their new album, entitled ‘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Produced by James Ford and Alex Turner, the album was recorded in Los Angeles, Paris and London.
Favourite Worst Nightmare 豆瓣
8.4 (113 个评分) Arctic Monkey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23日 出版发行: Domino
While this sophomore release is unmistakably Arctic Monkeys, everything's a little more muscular and aggressive. Each song is embedded with revelatory moments, as if some sort of critical mass is achieved through skillful song craft and sharp arrangements until an explosive release of energy or emotion is inevitable. Arctic Monkeys have exceeded expectations with this record.
The Universal 豆瓣
9.4 (19 个评分) Blur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3日 出版发行: Food/EMI Records
Released: 13th November 1995
Highest UK Chart Position - 5
Sales: 200,000 (Silver) in UK
The Charmless Man 豆瓣
9.4 (17 个评分) Blu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6年11月21日 出版发行: Phantom Sound & Visi
布勒合唱團是英國另類搖滾樂團,1989年成立於倫敦,原名Seymour,由主唱戴蒙·亞邦、吉他手葛拉罕·卡克森、貝斯手艾力克斯·詹姆士和鼓手戴夫·朗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