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PONY - 标记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豆瓣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陳雅馨 商周出版 2017 - 10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薛西弗斯的神話 豆瓣
Le mythe de sisyphe
8.8 (5 个评分) 作者: 卡繆 Albert Camus 译者: 沈台訓 商周 2015 - 7
哲學經典唯一法文直譯版
對卡繆而言,生在這荒謬世界的人,唯一真正的角色是生存,
對生活、反抗與自由有所覺醒。――美國文學巨擘William Faulkner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一句話改變後人對於存在的思考。
卡繆分析現代知性的趨向,以「荒謬」解讀人的存在與這個世界,
透過哲學論述、文學批評及藝術來詮釋荒謬的概念。
在他筆下,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成了反抗命運及覺醒的人類精神的象徵。
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因得罪眾神,受懲罰必須將巨石推到山頂,但到達山頂後巨石又自動滾落山腳。
薛西弗斯得一再重複這個徒勞的過程。
這則神話在存在主義盛行的時代,由哲學家卡繆提出了新解,對五、六○年代的思潮影響甚鉅。
卡繆認為,不斷推動巨石上山,正象徵著人類的「生命過程」——出生、生存的掙扎與奮鬥,最後死亡,世世代代都經歷這個過程,沒有終結。這樣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在本書中,卡繆以洗鍊文筆探討存在的荒謬感,同時展現出與籠罩著生命的黑暗戰鬥,以及向現實挑戰的決心。
而神話中悲慘命運的受難者,在卡繆筆下成為與命運抗爭及覺醒的人類精神象徵。
名人推薦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沈清楷
知名評論家 南方朔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范雲
作家暨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推薦
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徐佳華 導讀
贫穷的本质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5 (38 个评分) 作者: [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 [法]埃斯特·迪弗洛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9 其它标题: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修訂版)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2021年2月18日 想读 文摘: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
人生 心理 新经济 社会学 社科
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ory
9.0 (13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故事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 豆瓣 Goodreads
7.2 (20 个评分) 作者: 塞巴斯蒂安·拉西纳 / 陈春龙 译者: 陈旻乐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1、咖啡入门圣经!从豆子产区到文化潮流,一杯好咖啡没有秘密。本书透过酸、甜、苦、醇、香,用香气解锁品鉴窍门,探索咖啡风味因子。32个咖啡豆品种 + 21 个咖啡豆生产国,纵览世界风土。从种植、烘焙到冲煮,一本入门咖啡世界。
*
2、视觉知识一看即懂!300幅法式手绘图解,进阶手冲、拉花、精品豆。抛弃冗长文字,把知识视觉化。法式手绘艳丽精美,跨页信息图生动有趣,用设计解剖精品咖啡豆的特色,以及研磨、手冲步骤及拉花艺术,带你领略精品咖啡的魅力。
*
3、独家实用诀窍!12种常用器具,手把手分解实操技艺。法压壶、虹吸壶、聪明杯、爱乐压……本书详细介绍了时下流行的咖啡器具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从性能、味道等多维度测评每种机器的实用程度,帮你轻松选择合适的咖啡帮手,开启专属咖啡生活。
*
4、亲手准备下午茶!17种咖啡食谱+甜点,享受有格调的休闲时光。无论是经典的意式浓缩,还是流行的拿铁、美式,抑或时髦的冷萃、日式冰滴,书中都有专业咖啡师传授的零失败食谱。配上咖啡馆经典胡萝卜蛋糕、巧克力饼干等甜点,就是一顿美味下午茶。
***
【内容介绍】
***
世上少有饮料像咖啡一样,在酸与苦中酝酿品味空间。因咖啡豆的烘焙研磨、冲煮器具及操作手法不同,每杯咖啡都有独特的甘、醇、香。搭配早餐羊角包的拿铁,加班时提神的意式浓缩,咖啡馆的精品手冲,甚至适合外带的摩卡……无论何时何地,总有咖啡相伴,是日常最简单的乐趣。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用300幅精细手绘,破解一杯好咖啡的全部秘密。它详细介绍了32个咖啡豆品种特色,以及21个咖啡豆生产国风土,为你在咖啡馆点单时指点迷津。展示六步深度品鉴法,带你领略精品咖啡的风味层次。更能进阶手冲世界,将12种常用器具的操作关键分解,按图索骥。另有17种咖啡食谱,手把手传授经典拉花技巧,让你尝试为朋友亲手做咖啡,享受有格调的下午茶时光。
从小白变成咖啡控,学会品味酸与苦,发现咖啡的魅力与人生的乐趣。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Abhijit V. Banerjee / Esther Duflo PublicAffairs 2019 - 11
Two prize-winning economists show how economics, when done right, can help us solve the thorniest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of our day.
Figuring out how to deal with today's critical economic problems is perhaps the great challenge of our time. Much greater than space travel or perhaps even the next revolutionary medical breakthrough, what is at stake is the whole idea of the good life as we have known it.
Immigration and inequality,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slowing growth and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these are sources of great anxiety across the world, from New Delhi and Dakar to Paris and Washington, DC. The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re there--what we lack are ideas that will help us jump the wall of disagreement and distrust that divides us. If we succeed, history will remember our era with gratitude; if we fail, the potential losses are incalculable.
In this revolutionary book, renowned MIT economists Abhijit V.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take on this challenge, building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economics explained with lucidity and grace.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urgent,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makes a persuasive case for an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ism and a society built on compassion and respect. It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one that shines a light to help us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our precariously balanced world.
中国人的精神 豆瓣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作者: 辜鸿铭 译者: 李静 果麦/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9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君子之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是一种分寸与体面。晚清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集体性的谴责心理,认为是国家落后的主因。受过西式精英教育的辜鸿铭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呼吁“把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清除东西界限”。
《中国人的精神》是系统反映辜鸿铭 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1915年,欧洲在一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西方人几百年来第一次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有了百年的历史纵深,今天我们或许能从这本书里读到中国人曾有的,也是应有的样子。本版以1915年初版为底本全译新译,附英文演讲稿节选。
暗黑者四部曲 豆瓣
死亡通知单大全集
8.2 (9 个评分) 作者: 周浩晖 2018 - 3
《暗黑者》讲述了警探罗飞与高智商杀手Eumenides之间的一系列斗智斗勇,抓捕与反抓捕的故事。
十八年前,一起离奇的爆炸案,罗飞的女友和好友死去。十八年后,爆炸案凶手再次现身网络,以Eumenides(复仇女神)为名发出死亡征集帖,由网民公投出他要杀死的对象。作为当事人的罗飞终于再次介入此案,与Eumenides展开激烈角逐,十八年前的隐秘案卷在他面前一层层解开了尘封……
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秘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做出了选择,他们毫无例外都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前进方向。 拥有广阔退路的人总是能显得很高尚……当你第一步走错之后,就再也无法回头。
设计之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Design Book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傅圣迪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8
英国费顿出版社“设计经典”系列之一
联合 50 位业内知名专家共同撰写
500 篇图鉴浓缩 400 年来产品设计史精华
可随身携带的设计博物馆
◎ 编辑推荐
☆《设计之书》精选了过去近 400 年以来产品设计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 500 件产品, 向读者介 绍了每件产品的创意诞生、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制造厂商生产改进的历史。从最初满足功能的设计,到追求美感与功能兼得,这些产品的不断更新提升了我们的家居、办公和公共环境。
☆ 这本书不仅囊括了那些国际知名的设计师的经典之作,比如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Charles and Ray Eames)、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柳宗理(Yanagi)和卡斯蒂廖尼(Castiglioni)等人的作品,也包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比如晾衣夹、甲板椅、开瓶器。这些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经典到你每天都在使用却浑然不觉。读过才知,小物件背后大有来头。
☆ 本书适合设计爱好者作为入门读物,可以启发灵感;也适合普通读者在生活之余品读,每件产品背后的故事都是一个传奇;或是作为一本实用的消费者购物指南,按图索骥你会领略到经典产品的魅力;热爱发明创造的创意人,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心思巧妙的细节与美好。值得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设计的人们收藏和品读。
◎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产自中国的“张小泉”剪刀开始,到风靡市场的戴森无叶风扇结束,选择了近 400 年设计史上的 500 件经典产品,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一页一图一简介的图鉴式体例介绍。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每件产品诞生的历史语境、从设计到生产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并解释了这些设计包含有哪些重要特性和突破性创举。全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集合50多位专家和学者集体编撰完成。32开轻巧尺寸适合随身携带,轻松阅读。
◎ 媒体推荐
费顿似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少见的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既平易近人、涉猎广泛,又真正有趣、信息量大。
—— 设计周 (Design Week),英国权威设计网站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豆瓣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作者: Julian Jaynes Mariner Books 2000 - 8
At the heart of this classic, seminal book is Julian Jaynes's still-controversial thesis that human consciousness did not begin far back in animal evolution but instead is a learned process that came about only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and is still develop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volutionary scientific paradigm extend into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our psychology,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our religion -- and indeed our future.
反僵化:企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豆瓣
作者: 【瑞士】克劳迪奥•费泽 / 张海濛 译者: 陈黎 中信出版社 2017 - 5
《反僵化》为我们提供了构建优秀企业并使之基业长青的指南,并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为什么需要转型。
本书审视了企业“老化”过程,从中找出并解释了企业最终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原因。本书还汲取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近期研究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明了反僵化的核心机要,即持续创新的动机以及成功转型的秘诀。
公司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会经历成长、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一家公司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是15年,只有5%的企业存续了超过50年。
在技术快速更迭、挑战不断升级的今天,如何让企业保持青春活力,摆脱僵化的厄运?麦肯锡全球资深合伙人克劳迪奥•费泽与张海濛携手,在本书中汲取了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养分,深入分析员工和公司陷入僵化的过程,从中找出并解释了企业最终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原因。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辅以完整的本土化案例,着意描写企业领导者在反僵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心态变化,并从调整组织架构、更新激励机制、平衡新老业务、打造敏捷文化、培养学习型团队、提升领导力等角度,全方位地勾勒出公司走出困境、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场景方法论 豆瓣
作者: 崔德乾 / 彭春雨 2019 - 7
这是一部有系统理论支撑、科学方法论指导的场景营销方法论,揭示了消费者主权时代产品畅销、长销且给用户提供超爽体验的商业逻辑和实操方法。
你的产品核心用户是谁?
核心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你的产品?
如何营造合适的场景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关注并认可你的产品?
如何通过舒心的场景为用户提供更爽的体验?
如何通过场景提升产品的价值感(让用户觉得产品值钱)?
如何让用户在场景中自发地成为你的传播节点?
如何通过制造好的场景为销售和品牌赋能?
如何为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营销活动制造合适的场景?
……
这些问题本书都给出了答案,而且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让场景真正成为企业在产品、营销、品牌等方面的重要战略抓手。本书是作者20余年一线操盘经验的总结, 以星光珠宝、大悦城、海底捞等多家著名企业的实践为蓝本,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扎实、科学的战略引领、战术总结、工具提炼和案例复盘。
从场景洞察、场景价格、场景制造3个维度系统提出场景营销方法论。
场景洞察方法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介绍场景洞察的方法,其中微观洞察(点)是产品给予用户超爽体验和实现场景价格的基础;中观洞察(面)是发现新产品或新市场机会,实现突破和打造品牌护城河的基础;宏观洞察(体),是发掘、组建或参与新的产业价值链,建立自己独特的新商业模式的基础。
场景价格方法论:定价是关乎利润甚至企业存亡的关键点。本书深入解读了定价的底层逻辑,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让用户认可的高价格——场景价格。
场景制造方法论:详细解读场景制造的四大方法——场景嫁接、场景参与、场景复制、场景叠加,其中还介绍了场景制造的流程与场景管理法则。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豆瓣
Why Does Inequality Matter
作者: [美]托马斯·斯坎伦 译者: 陆鹏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哲学教授,教我们如何对抗996,应对不平等。作为罗尔斯、内格尔同道。左右当代哲学进程的一代哲人,斯坎伦揭露了贫富差距的凶手,给“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一个说法。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的主要框架来自托马斯·斯坎伦1996年的林德利讲座,题目为《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讲稿在2003年被斯坎伦收入《宽容之难》这本论文集中。自林德利讲座之后,斯坎伦不断为这个主题添加新的内容,并且以《平等何时重要?》为题多处发表演讲。这些内容经扩充和打磨后,最终形成了当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的是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斯坎伦重点讨论了六种反对不平等的理由,它们分别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异;(2)不平等导致富人对穷人拥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权;(3)不平等破坏了经济上的机会平等;(4)不平等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义务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违反了对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关切;(6)当下产生财富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些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斯坎伦在本书中针对不少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
第二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持续出版,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银行劫匪启发哲学家。长期执教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从银行劫匪口中看破不平等的起源。所谓的多元社会,不止意味着开放与共融,还带来了不平等的更多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推荐。
斯坎伦从银行劫匪威利·萨顿的名言“因为钱在那儿”开始,梳理了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名声地位等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平等。不平等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日益多元化。在多元社会,解决不平等更加不能用“均贫富”一刀切的方法。由于不平等的复杂性和体系化,全球不平等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平等的趋势难以遏制。
2.穷人永远是穷人。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与设计,让穷人陷入全方位困境。
不平等在当代社会是多元的。对穷人来说,这种多元的不平等却是致命的。社会机制与层级制的设计让穷人处于人际关系网的底端,不论是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社会地位与体面,穷人几乎占据了所有这些难题的受害一方。同时,穷人因为医疗困境、收入困境,也没有条件享受一般程度的自由。由此可见,平等与自由从来不对立,斯坎伦也借此解开了平等与自由截然对立的哲学迷思,现实地看待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3.“机会平等”太虚伪。机会平等人人都高喊“机会平等”,斯坎伦却要撕毁机会平等的虚伪面具,把不平等的残酷真相揭示给你们看。
我们经常夸大机会平等的作用,甚至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达成成果,就看个人能力与努力。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从来都没有谋求任何一种层面上的平等。地域歧视、贫困歧视、行业歧视充斥各种场合,精致的社会等级制度擅长以机会平等的假面来为不公平提供“合理的”借口。更现实的情况是,就连机会平等距离我们都很遥远。所以,机会平等值得追求,却不应被夸大。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机会平等只是现实不平等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4.剑指坐拥话语权却麻木不仁的媒体与企业。指出舆论工具和媒体的荒谬逻辑,戳破媒体与企业口中道德的谎言。
当效率、能力与发展成为现代媒体与企业标榜的金字招牌,斯坎伦尖锐指出,个人能力与努力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理由。过得最差的人应该有某种形式的优先权,而且这种优先权不能以效率、能力或社会发展的借口来取消。效率和能力不能成为控制他人和剥夺他人正常权利的帮凶。人获取财富和权利的逻辑不是凭个人能力和努力去争夺,而是在事业选择与决策时准备充分,判断明智,以合理的方式获得。
5.大错特错的996。个人能力与奋斗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与剥削的借口。
一个合理的制度,不应该因为单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让他成为地位更高的人,为他开启不平等的特权绿灯。斯坎伦认为,努力就算与财富和地位相关,也是因为太多人认为自己没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因为没努力——而这种荒谬的观念必须被驳斥。真正能说明不平等是合理的情况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和决定时,他自身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条件,让这种社会优势水到渠成。而不是进行投机和内幕交易,让社会平等为了个人利益而倾斜。
------------------------------
【赞誉推荐】
斯坎伦四十多年来对平等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不平等观念)的思考,被浓缩成了这本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发人深省却又十分简洁的著作。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政治哲学家,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
著有《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关于道德的现实主义从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相信的就是真理……正如托马斯·斯坎伦观察到的:“找出道德合理性的条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道德哲学应该对答案感兴趣,但更应该对全面理解问题感兴趣。因此,我认为,斯坎伦做出了一项持久的贡献。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哲学家,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斯坎伦的最新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理解道德和政治理论中的平等观念。这本书拥有自己的标志性优势:凭借出色的清晰度和耐心,斯坎伦创造出优雅的区分,并将它们牢牢地印在人们脑海中。这本书系统地驳斥了那些对平等由来已久的指控。我很喜欢读这本书,也从中受益匪浅。
——唐·赫佐格(Don Herzog)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
不平等的现实正前所未有地冲击着全世界人民的政治意识……斯坎伦的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将推进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就像他过去的工作一样。这本书采用了斯坎伦的经典论文《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中所设定的议程,追溯了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相互交织的重要性,以及平等与自由、民主、公平、非支配等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更好地理解不平等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对不平等的政治反馈应当涉及什么。
——马丁·奥尼尔(Martin O'Neill)
哲学评议人,英国约克大学高级讲师
《波士顿评论》资深编辑
挫折复原力 豆瓣
Resilienz:Die unentdeckte Fähigkeit der wirklich Erfolgreichen
作者: [德] 丹尼斯·穆蓝纳 译者: 王丹若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6
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个很容易察觉的共同点─冷静,因为这个共通点的存在,使他们和普通人有所不同;他们表面上似乎能一派轻松地克服困境,对外界的攻击不屑一顾,而且即便承受着高压,也无损其工作力。但是,究竟为何他们能如此冷静呢?不但待人处事沉着应对,面对各种人生或工作上突如其来的挑战,亦伸缩自如,许多人都冀求拥有这种能力,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当中,此种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挫折复原力佳的人来说,沉着冷静亦是他们的强项之一,他们懂得适时运用冷静的特质,在这样的前提下,行动时保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同时又有原则,这也就是他们与其他人不同之处,亦是他们成功并获得财富的秘诀。本书旨在介绍何谓“挫折复原力”,不但引导读者了解何谓“挫折复原力”,并透过5种人类基本需求来解释,带领读者将此能力落实于日常生活当中,书末还不忘利用传奇科技教父乔布斯的例子,来说明“挫折复原力”如何为他创造辉煌的人生。
全球科技通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吴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给孩子的人工智能图解 豆瓣
絵でわかる
作者: [日]三宅阳一郎 [日]森川幸人 译者: 陈怡萍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在信息化的新一代智能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的。
本书采用图解的方式,从人工智能的68个关键词出发,通过300多张生动有趣的手绘图片,以及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力图为青少年朋友及想要了解人工智能却不知该从何下手的成年读者呈现一堂五彩缤纷的人工智能课程,让每一位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在书中AI君和喵喵老师的引领下,全方位、迅速有效地了解人工智能,明天开始就想用上这些不再陌生的词语,让人工智能离我们不再遥远。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必将成为人工智能的领舞者。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孩子了解人工智能的第一本科普读物。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翟学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豆瓣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作者: Tim Brown 聯經出版公司 2010 - 9
Design 打動人心,設計思考不只關乎風格
Design + Thinking 用設計思考轉動世界
Tim Brown:改造一切由設計開始
善用設計思考,以創意解決難題
從這本書開始 人人都是設計思考家
◎設計名家聶永真親自操刀設計封面◎
Cheers雜誌(2010年9月) 專題報導 / 書介
頂尖設計思考家想的,和你有什麼不一樣?
Tim Brown & IDEO 的存在是為了改造世界
Think Python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Think Like a Computer Scientist: Learning with Python
作者: Allen B. Downey O'Reilly Media 2012 - 8
Think Python is an introduction to Python programming for students with no programming experience. It starts with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of programming, and is carefully designed to define all terms when they are first used and to develop each new concept in a logical progression. Larger pieces, like recursion and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re divided into a sequence of smaller steps and introduced over the course of several chap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