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
岭南私家园林 豆瓣
2013 - 6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任何文化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岭南园林的产生和其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造园环境因素。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民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王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以南,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它又称南岭。《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五岭大体上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地方。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闽南和广西的大部分。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区别,因此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岭南园林特色。
念香港人的舊 豆瓣
何藩
WE PRESS, HONG KONG 2017 - 6
"Portrait of Hong Kong" takes you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old streets, quaint corners and harbour views of Hong Kong in the 50s and 60s. These never-seen-before images were photographed and cropped by award-winning photographer Fan Ho. The book begins with a foreword by celebrated film director John Woo and also includes an essay by professor Joseph Fung and biographical notes compiled by Sarah Greene.
夜话港乐 豆瓣 谷歌图书
5.1 (21 个评分) 作者: 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香港的流行音乐是香港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也是70后80后甚至90后成长过程中某种意义上的必修课。这本随笔是一位资深港乐迷所写,细腻的笔端触及港乐的方方面面,当中介绍了香港流行乐的台前幕后,如词人林夕和黄伟文、曲作者陈辉阳、歌手陈奕迅、王菲、杨千嬅、何韵诗等,从歌曲出发,讲述了这些曾经感动我们的音乐中的种种情愫,以及背后各种不为人知的故事。
夜话港乐2 豆瓣
作者: 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夜话港乐》回望粤语歌的光辉岁月:泰迪•罗宾和许冠杰、顾嘉辉与黄霑,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四大天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记录着很多人的青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首粤语歌,埋葬 了大半个青春的故事。
似水流年,情怀未变,对半个世纪的香港流行乐坛致以最温情的总结与敬意。
香港话剧史(1907-2007) 豆瓣
作者: 梁燕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香港话剧史(1907-2007)从表层来看,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问题,从深层来看,则是本土化和主体建构的问题。香港话剧百年史述,最重要的有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化,二是殖民地时期的世界化,三是回归过渡期的本土化,四是回归前后去殖民的主体建构,以及形成多元化的港派话剧风格。其中作为西来艺术,话剧本土化是核心环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二是本地化。百年香港话剧,是一个从世界化到本土化的过程,创造了华语话剧“全球本土化”的典型个案。全书对香港话剧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不仅在中国话剧整体格局中论析香港话剧百年的成就,填补国内香港话剧研究的相对空白;而且在华人文艺整体视野内研究香港话剧的发展问题,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多元整合,香港话剧史所提供的独特经验。
上海春秋 豆瓣
作者: 包天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5
上海春秋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影响,随手掇拾,披露上海十里洋场的千疮百疖的内幕。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北京街巷图志 豆瓣
作者: 王彬 2004 - 1
北京建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城址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后迁至广安门一带,元以后又迁至今地。街巷依托城市,但以往有关北京街巷的书籍,只是从名称的角度介绍街巷的流变。本书则首次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对北京街道与胡同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方面的最新成果。本书以文为经,以图为线(320幅图),是全国第一部反映北京街巷变迁的历史著作。在认识的基础上还具有收藏和鉴赏价值。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北京三百六十行 豆瓣
作者: 齐如山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1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他对他的“北平”挚念如斯,为什么?一卷《怀旧》,有馈君惠存的点拨。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豆瓣
作者: 刘小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度分析。《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对开展北京史研究,把握北京的城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价值。对清朝史研究、满族史研究、八旗史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
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1858-1949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袁蓉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以缝纫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代上海(1858-1949)为时空界限,梳理缝纫机在近代上海传入传播的历史进程,论述缝纫机产业,缝纫机传入后的受众,以及由缝纫机带动起来的一系列辐射产业的发展变迁,力图展示出缝纫机对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上海淫业问题 豆瓣
作者: 王无为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 7
本书为民国社会学家王无为对上海娼妓业所做的社会调查报告,发表于1948年《市政评论》。该篇报告详细调查了当时上海书寓娼妓、长三、么二、台基、野鸡等各类社会娼妓的前史、从业人数、方式、特点等,并对造成当时社会娼业兴盛的一般社会情形进行了全面调查,指出上海娼妓业发展与戏园、乐园、文风、画家、出版界、赌博、鸦片、奢侈品等的密切关系,揭露娼妓制度对社会风气、家庭、婚姻、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废娼理论及建议。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 豆瓣
作者: 刘爽 2020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讲述北京公共交通车辆发展的大型图书,共322页,大16开全彩印刷,内文约11万字,图片1090张,其中八成以上照片为首次发布,图片涉及车型400余款,,广泛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公共电、汽车车型。
编著者按:
作为公交迷、火车迷、航空迷群体的一员,我对当代中国工业文化爱好者渴求此类书籍的心情感同身受,也深知国内文化市场在这方面的缺失,因此我出版此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交通爱好者、汽车文化爱好者、公共交通从业者、以及汽车工业从业者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这部书是国内首次从公共交通爱好者的视角出发,记录当代人文历史的新型互动图书,此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北京公共电、汽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了北京的城市变迁,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成果。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一书将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喜爱交通文化的朋友,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北京公交车型的历史与技术特点。书中内容不仅讲述了北京公共汽车的故事,还涉及到国内外几十座城市的公交车辆使用背景,读者可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城市公交和客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对于公共交通从业者来说,此书更是学习公交车辆技术和北京公交历史的良师益友。无论您是一线司售还是管理人员,都能通过这部书进一步认识自己所在企业、行业的发展,甚至对本单位车辆技术有新的认识。北京公交的年轻职工还能通过认真研读此书对考级、认证有所帮助。老一辈公交人亦能通过这本图册来怀念过去的峥嵘岁月,得到内心的慰籍。
这部图书的编辑、出版是几十位公共交通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多位客车行业老专家共同的心血,更是十多年来国内多家公交论坛网站所凝聚的精华。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正式出版前,我们向老专家、老职工反复核实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资料。针对近二、三十年的车型,我们又广泛征询公交爱好者的意见,请他们预览、审阅样书,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准确、详实,并且初步得到了专家和资深车迷的认可。
这些努力和心血保证了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将尽量杜绝过往这类专业书籍车型标注混乱、不同车型混为一谈等低级错误。
为了增强图书的扩展性和互动性,我们在书中加入了20个车型的声音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号界面,播放对应车型的声音。这一功能对于即将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的广大读者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传统内燃机驱动方式正在远离公交车辆技术,现今的新能源公共汽车已不再具有个性的声线,即便有发动机,也仅有发电时的固定工况,其声音体验与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相去甚远。书中的“扫码闻声”功能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过去车型的特点,更好地怀念过去的“汽车时代”。
性别与战争 豆瓣
作者: 陈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5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人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这些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与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本书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转而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面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香港貧窮問題真相 豆瓣
作者: 葉兆輝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 4
香港的貧窮問題包括長者貧窮、在職貧窮、跨代貧窮、地區貧窮、貧富差距、社會流動等問題。它不僅影響著貧窮人士,也影響著中產人士;不僅影響著成年人,也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它不僅關乎個人生計,也關乎著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
政府和公眾為日益增長的貧富差距而擔心,政府也推出許多長期和短期政策來解決貧困問題,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對香港貧困問題的實質分析,例如,過去幾十年香港貧窮發展的長期趨勢如何?貧窮人士的分佈以及他們是如何受益於不同類型的扶貧措施的?
在本書中,葉兆輝教授針對香港的貧窮狀況及各個組別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用數字說出香港貧窮問題的真相,並提出對扶貧措施和方向的建議。
老北京旅行指南 豆瓣
作者: 马芷庠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 7
本书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痒著,张恨水审定,1935年出版。

著者以三十年客居旧都之经历,广采博讯,精心编著了这本饶有趣味的旅行指南名著。

书中详细记述了三十年代旧都沿革,名胜古迹(达230余处),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风土习俗等方面丰富的史料,并刊有珍贵的古迹名胜照片188幅。

本书由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