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豆瓣
作者: 孙逊 / 钟翀 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7 - 8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汇集了217种与上海相关的古舆图与近现代地图,时间上起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下迄于1949年,跨越了明、清及民国等三个时代。内容上则将这些地图分为十个图组共三册加以编排,大体展现了传世上海城市古旧地图的全貌。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精选善本,系统梳理。历代流传下来的上海城市地图种类繁多,版次复杂,为求系统、完整展现上海城市地图的演变历程与城市历史文脉,《上海城市地图集成》遴选具有如下特征的最珍贵、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城市地图入编:(1)绘制年代早;(2)测绘质量较高;(3)具有地图学史研究价值、能够展现该时代地图文化特色的官方或民间地图;(4)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史与城市史地、城市规划建设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该书所选地图,多为此类图像文献之善本。编者不仅网罗了目前见存的明中叶至近代初上海城市地图,而且也较为系统地收录了近代以来工部局、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社、日本堂、至诚堂、商务印书馆等上海地图主流制作机构所刊之图,并介绍了这些地图的类型与版式变化。同时,对于晚清以降中外官民机构所作的上海地图,在上述选图原则之外,对其中再版较多的图,则尽可能选用初版者,并以附图展示与著录文字的形式说明其再版情况,以求从制图主体等方面对各类上海地图进行初步的系统梳理。通过这样的采择与处理,尽可能将古往今来上海地图丰富多彩的样式呈现出来。 专业编排,详细著录。该书精选的二百余种上海地图,形态各异,年代跨度近五个世纪,全书以成图年代为脉络做了大致编排,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十个图组,以便研究者检索浏览与研究利用。 古旧地图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历史图像文献,与一般书籍类文献相比,不仅形态差异甚大,而且往往缺乏对制图者与创作年代的必要记载,更缺乏对于制作原委、测绘方式等与创作背景相关信息的明确记录。为此,该书编者在图像资料入手伊始即行开展了针对这些地图的信息整理与考证著录工作。本书入编地图均有著录和提要。著录部分主要包括图名、绘制者、刊印或出版者、绘制或刊行年代、印刷形式、图幅尺寸、比例尺、收藏地及传存状况等;提要部分主要是针对该幅地图的相关研究、考证,可以说是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 资料翔实,印制精良。历代传存的上海地图,形态不一,尤其是图幅差异甚大,从两张全开拼接成巨幅图到64开小册页,不一而足;制印方式多样,从绘本、刻本到近代的石印、铜版、胶印等,琳琅满目。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图版与印刷装帧形式,《上海城市地图集成》采用了全彩大八开精印、每页对折展开为四开的独特制本形式,而对于原图为全开甚至两张全开拼接而成的超大幅面之图、或长宽比超大的长条形图幅之图,版面设计者采取了四折页与三拉页等形式;对于图幅较大、乃至特异的十字形图幅之图或密排极小字体的地图,则一般采用分割全图以放大局部等形式。如此复杂的排版设计,使得本书的装订只能采用成本昂贵的全手工作业方可实现。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汇聚了近五个世纪以来的上海城市地图,全面反映了此类地图的演化脉络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为便于读者查询和专家研究,除纸质图书外,在本书出版的同时,出版社已经开通网络版端口,并将在未来开发更为丰富的电子出版物。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