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人生拼图版 豆瓣
La Vie mode d'emploi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丁雪英 / 连燕堂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这部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一幢十层公寓楼,讲述了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和故事。
这幢公寓楼被作者纵向剖开,将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划分成一个横竖各10格的国际象棋棋盘,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个格子分别对应书中的一章。作者从四楼楼道开始,依次描绘每个格子中的物品、人物、故事,描写的顺序按照国际象棋中马步的走法,绝不重复,故事最终在四楼最左侧的房间结束。整部小说按照严密的数学结构,有条不紊地描绘了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
作者佩雷克将小说设置成这种无以复加的烦琐结构,使读者如堕迷雾、不辨东西,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结构,即撤去了作者安放在小说中的“脚手架”之后,读者就会发现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或感人至深、或玄妙有趣、或意味悠长的故事。
可视为小说主人公的有三位:亿万富翁巴特尔布思决心用50年时间完成一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拼图板计划,手工艺天才温克勒持续20年负责为他制作拼图板,画家瓦莱纳则要把公寓楼的百年故事呈现在一幅巨型画作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楼房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光怪陆离的遭遇缓缓呈现出来,充满了人生的真实和谎言、幸福和忧愁。总之,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生活里人们所关注的一切题材,从而形成了一部集各类小说体裁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比肩的杰作。
生与死融为一体,没有进化,也没有命运,只有存在。
是或一点也不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张大春说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骆以军称他为“未来的小说家!”
黄国峻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的集大成之作
书写男女间纷至沓来的复杂欲念
.
.
编辑推荐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是或一点也不》于2003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详梦》一篇是《水门的洞口》的灵感原型。
★从《度外》到《是或一点也不》,黄国峻更加追求小说雅俗共赏的“说故事”本质。作者用他敏感纤细的灵魂、冷静理性与警言珠玑的个性,构筑自己特有的疏离美学,展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
★本书特别收录黄国峻极具个人风格的手绘线稿。
.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心灵。
——作家 郭强生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
内容简介
《是或一点也不》是台湾作家黄国峻的遗作,是他继《度外》《盲目地注视》之后,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等各类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收录25篇作品(小说12篇,故事8篇,短文5篇),并有台湾原版编辑前言和作者长兄黄国珍代序。
其作品主题多为爱情,呈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在自我与他人,在生与死,在神秘与现实之中,拉扯出一种魅惑的扞格张力。作者清透的文字和神圣的结构,实为小说世界里值得珍藏的文学景观。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N.K.杰米辛 译者: 雒城 天地出版社 2018 - 3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包括《第五季》《方尖碑之门》《巨石苍穹》三部作品。该系列故事发生在一个地震频发的世界中,讲述了原基人伊松和她带着巨大原基人力量的女儿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结灾季的故事。本书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通过构建起一幅宏大的世界末日景观,警示人们重视全球变暖危机。
人的疆域 豆瓣
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Aufzeichnungen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 / 季冲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1981年,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青年时代起,卡内蒂就将“笔记”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持续数十年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卡内蒂对他所生活的动荡世界的见证,是理解其小说、戏剧与政论的重要补充,全面阐述了他一生思索的重要主题:死亡与生存。
★格言之为文体,沉思之为行动,文学之为政治,在人的疆域中交相辉映——全书大量格言警语,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震撼力量。
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 -战争已经扩大至全宇宙了,地球终于松了一口气。
 -旧的废墟被我们保留下,为了能将它们与刚被炸毁的新废墟做比较。
 -为什么世界上连假装的好人都没了?
★ 卡内蒂1942—1985年间写作的四本笔记合集,德语直译,中文首次翻译出版。
卡内蒂以《群众与权力》《迷惘》与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闻名,然而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笔记一直没有完整出版。《人的疆域》全书含四部笔记:《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由Carl Hanser Verlag授权,三位青年德语译者从原文全文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如果必须要我说一个历史里最恐怖的东西,我会说,榜样:恺撒临死前的波斯计划源于亚历山大。希特勒进军俄国,源于拿破仑。这种在大事上的模仿看上去像儿戏,可这种模仿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历史记载是不会消失的。能一直重复的,总是最荒谬的事。那么谁会效仿希特勒呢,谁是我们的新元首?谁的子孙会被这些效仿者杀害?——《人的疆域》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
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钟表的秘密心脏》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苍蝇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汉普斯特德补遗》
完整收录四部笔记
《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钟表的秘密心脏》Das Geheimherz der Uhr
《苍蝇的痛苦》Die Fliegenpein
《汉普斯特德补遗》Nachträge aus Hampstead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Goodreads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9.1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Hena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2 - 8
【编辑推荐】
◆豆瓣9.1高分科幻,豆瓣图书Top 250总榜No. 47,豆瓣科幻小说榜Top10,6.6万人评分,10万人想读。Goodreads 4.2分,57万人评价。
《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盛赞:“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
◆囊括世界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的科幻经典,感动全球读者的人性关怀杰作。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30多种语言译本,全球销量超过600万册,多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1968年,首次电影改编《查理》,主角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88年,日本摇滚音乐家、歌手冰室京介发行同名音乐专辑;
2000年,第二次电影改编,由《全金属外壳》《鸟人》主演马修·莫迪恩饰演查理;
2015年,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春季开播;
2019年,“一台好戏”改编的中文音乐剧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上演
◆初版发行55周年全新设计纪念版,知名装帧设计师陆智昌设计,重新诠释经典科幻的当代感。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引人入胜,高度原创。将长久被人不断阅读。——《图书馆期刊》
文学经典。独一无二的故事题材与文学成就。——《皮奥瑞亚星报》
栩栩如生、充满悬疑又动人的故事。——《纽约时报》
题材尖锐。非常具有原创性。——《出版家周刊》
一部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假说来探讨情感与道德议题的科幻小说写作范本。——《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冰河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4
我计划要写的这一套书有五本,先后是《无路可逃》(1966-1976)、《凌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9)、《搁浅》(1989-1994)、《漩涡》(1995-2015)。五本书连起来是我五十年精神的历史。我已经提前把第二本《凌汛》写出来出版了。现在写《凌汛》前的十年《无路可逃》。这本书很重要,没有这冰封般无路可逃的绝境,就没有后来排山倒海的凌汛。
好了,历史在我身上开始了。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大气功师 豆瓣
作者: 柯云路 1989
1988年下半年,柯云路开始将大部分精力转向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写作。
1989年,长篇小说《大气功师》先是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分三期连载,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刊载这部作品的三期《当代》全部脱销,书出版后在一年内加印五次。
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写作,一方面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相当一批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激烈争论。一些人士认为,柯云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写作是对“现实的逃避”。
悉达多 德米安 豆瓣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苏念秋 雅众文化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9 - 8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 杰出代表作
出世入世之旅的终极回答
自我求索之路的不灭灯塔
★★★
【编辑推荐】
1.黑塞是德国著名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各地有着众多读者。
2.《悉达多》和《德米安》这两部中篇小说是黑塞的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黑塞的文学观 念与人生理念。
3.黑塞的语言富于哲理和诗性,在两部成长小说中呈现其作品的一贯主题——寻找自我和生命真谛,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黑塞两部杰出代表作《悉达多》和《德米安》。
《悉达多》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追寻心灵安宁和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一路曾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最终,悉达多 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德米安》是黑塞成长小说的另一名作,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写少年辛克莱追寻自我、探索自我命运的心路历程。
黑塞的语言富于哲理和诗性,在两部成长小说中呈现其作品的一贯主题——寻找自我和生命真谛,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媒体/名人推荐】
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 托马斯·曼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 蒋勋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讲故事的人 豆瓣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方铁 文津出版社 2022 - 1
★ 名家名作·意味深长:以哲学与文化批评享誉世界的“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罕见的中短篇“小说集”。梦境、旅行与游戏,42篇小故事带你寻回失传已久的“讲故事”的技艺。
★ 多篇佳作·初次中译:本雅明多篇被忽视、被遗漏的小说、预言、残篇……被挖掘译介为中文,由此一窥本雅明的实验性写作与学术思想源头。
★ 精美插画·脑洞佳作:抽象派艺术大师保罗·克利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启发了本雅明的文学创作。本书收录保罗·克利30余幅精美插画,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
★ 文如其人·易携宜藏:本雅明以哲学与批评著称,极为重视讲故事的技艺,本书是本雅明研究者、藏书爱好者的案头书;32开小开本,轻巧便携、宜读宜藏!
★ 名家评论·精彩纷呈:被苏珊·桑塔格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 裸脊锁线·全彩印制:裸脊锁线装订,四色精美印刷,版式舒朗悦目。
《讲故事的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的中短篇小说集。
本书共分为“梦境”“旅行”“游戏和教学法”三个部分,或以类似穿越的写法,通过小说的形式与古代的作家对话,如“席勒与歌德”;或以旅行的相关主题与相关图书为切入点,通过小说的笔法讲述海洋与陆地、旅行与海神的故事;或以“谜语”“儿歌的收集”等为主题,讲述“游戏”与“教学法”。
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梦境,进入旅途,并细细分解教学之中常用的像“游戏”一般的叙述。恰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小说家”时常忘记“说书人”的那种叙事艺术,忘记了从早期童话开始,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这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面对末日审判,带着他所有的残篇断简,为精神生活做出辩护。
——〔美〕苏珊·桑塔格
本雅明属于那种无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引起我们注意只是由于他们那种对历史瞬间具有主导意义的思想向我们呈现出了令人豁然开朗的现实意义。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而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
——〔美〕汉娜·阿伦特
同一事物,比别人多看到一点,是思想者;能看到更多不一样,是艺术家;完全的重塑和幻想,是孩子。本雅明显然兼具了这三种身份。
——佚名读者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其主之声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80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奉献·白日梦 豆瓣
Devotion·Woolgathering
6.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 龙荻 / 杜梨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 2022 - 1
《奉献》(Devotion)
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流行文化艺术家帕蒂·史密斯详细介绍了她自己的创作过程、灵感和意想不到的联系。
本书由一个富于巧思的小说开篇,讲述一个为了艺术而活的滑冰运动员和一位占有欲极强的收藏家之间的故事。之后,作者带我们进行第二场旅程,探索这一故事的来源。我们将穿越法国南部,抵达加缪的故居,参观伟大的法国出版社伽利玛的花园,在那里,三岛由纪夫、纳博科夫和热内的灵魂交相辉映……帕蒂·史密斯慷慨地与读者们分享她的工作笔记,让我们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中瞥见她艺术的炼金术。
《白日梦》(Woolgathering)
一部短小明快的回忆录。帕蒂·史密斯重访她早年经历中那些最珍贵的体验,其中饱含着生动的真理,使这份回忆更接近于超现实。关于如何成为艺术家,关于一个年轻人发现自己如何学会了做白日梦这一崇高的职业,“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她经常在晚上,在大自然中发现乐趣,拯救“稍纵即逝的思想”,也讲述了观云、观星和游荡的乐趣。这本书会唤起我们自己的记忆,因为孩子们都会“瞥见、收集、拼凑出疯狂的真理”。
————————————
📝发现更真实的帕蒂·史密斯:一个写作者的自我剖析,一个艺术家的童年记忆。
——摇滚教母、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帕蒂·史密斯随笔合集,44幅珍贵手稿及照片收录。《奉献》讲述了她对写作的看法,《白日梦》则是结合了诗、文与画的回忆录:将童年记忆与黑白老照片穿插在一起,并与她的歌词创作相互映照。对于帕蒂·史密斯的歌迷与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展露她的创作才华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个更敏感、更豁达、更真切的帕蒂·史密斯: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曾经做过匪夷所思的梦,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在多年之后用琥珀一样剔透晶莹的笔触,展示了这种孩童梦呓的纯真之美。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因为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活着。
——在《奉献》里,帕蒂与读者们分享她的工作笔记,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与灵感来源。她创作了一个富于巧思的小说,随后带领读者追溯这个故事的起源与构思。无论是否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于笔下,最终成文。
📝“正如命运所安排的那样,我追求着一条远离我祖先的道路,然而他们的道路也是我的路。”
——《白日梦》初版于1992年,此后绝版多年,是一部短小明快的回忆录。写这本书的时候帕蒂·史密斯45岁,她站在人生的中点,捡拾童年的记忆碎片,回忆孩子的眼睛里那些平凡事物令人感到惊奇的意义:月光、云朵、谷仓和收羊毛的人。正如她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模糊又好奇的快乐去满足读者”。
苦炼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段映虹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0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后者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远大前程的召唤让他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对一个私生子而言,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苦炼》书名取自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物质放在坩埚中进行煅烧和分离,以提炼出纯粹成分的过程,这是整个炼金术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辛的一个步骤。主人公泽农身兼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士几重身份,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甘心接受任何现成的概念,而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毕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来努力获得接近于真理的知识。泽农一生的上下求索,浓缩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代人文主义者对知识和人性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泽农之死也是一曲文艺复兴终结的挽歌。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
坟场之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Graveyard Book
8.2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译者: 李雅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2
养大一个孩子,需要整片坟场一齐出力。
一个婴儿的出现,打破了坟场千年来的平静。在死神的指引下,鬼魂们收养了婴儿,并取名诺伯蒂(Nobody)。
坟场从此成了诺伯蒂的魔法学校,他开始学习隐身术、梦游术、恐惧大法,与女巫共舞亡灵之舞。成长在坟场中的诺伯蒂如同腐土里绽放的鲜花,绚烂又鲜活。
然而,每个人都要去经历自己的人生,坟场的生活注定只是诺伯蒂生命旅途的一个站点。坟场少年终将告别坟场,带着身后那些充满温暖和爱的目光,面对生活的痛苦、生活的乐趣,走遍万水千山。
—————————————
◆坟场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地方,充满了对生者无限的眷恋和爱。
◆《坟场之书》是狂揽20项国际大奖的奇幻经典!雨果奖、轨迹奖、纽伯瑞金奖、卡内基奖、西比尔斯奖、沃扎拉奖、号角书奖……
◆《坟场之书》斩获5项国际大奖提名:世界奇幻奖、英国奇幻奖、创神文学奖、沃尔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坟场之书》世界范围内已发行164个版本,疯狂卖出100万册,罕见获得40万条Goodreads好评。
◆《坟场之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时代周刊》年度十佳小说、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十佳小说、《科克斯书评》推荐小说、美国书商协会推荐小说、纽约公共图书馆推荐小说。
◆一场关于成长、魔法、鬼魂、死亡的温暖奇幻之旅,改编电影正由迪士尼操刀制作。
◆读完《坟场之书》,你将不再害怕独自漂泊,不再忌讳黑暗与死亡。
◆我对《坟场之书》的喜爱远超我的所有其他作品。——尼尔·盖曼
◆全新译本。初次收录尼尔·盖曼为《坟场之书》发表的获奖感言、后记。
◆初次引进经典原版插画,原汁原味重现原著风范。
—————————————
◆坟场是一个温馨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地方。你知道,人们活过,然后死了。
——尼尔·盖曼
◆尼尔·盖曼是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
——斯蒂芬·金
◆《坟场之书》是一部成长教育小说,以主角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诺伯蒂有许多不同寻常的老师:众多幽灵、一位吸血鬼和一位女性狼人。此外,他还拥有活(这么说没错)在坟场的死人赋予他的一些超自然能力。
——《使女的故事》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奇幻小说《坟场之书》时而精彩刺激、妙趣横生,时而危机四伏,令人担心不已。尼尔·盖曼追随者往昔说书人的脚步,编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迷人故事。 ——《纽约时报》
◆我对《坟场之书》的喜爱远超我的所有其他作品。
——尼尔·盖曼
◆阅读盖曼的乐趣之一就是看他如何颠覆我们对魔法、恐怖、幻想和世俗的期望。
——《泰晤士报》
◆改编尼尔·盖曼的《坟场之书》令我们激动不已。
——迪士尼制作总裁
◆读完《坟场之书》你只会感到心里充满阳光,对于明天的生活和等待你的人生有着积极的信念。
——读者评论
◆灰暗冰冷的墓地里,那些石碑、荨麻、死人和出没其间的小野兽们对于这个男孩来说全都是充满温情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保护着他,而是它们本身就如此可爱。
——读者评论
女孩之城 豆瓣
City of Girls
8.2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6
★《美食,祈祷,恋爱》《万物的签名》作者闪耀新作
★“我一直渴望写一本小说,描写那些生活没有被性欲摧毁的女孩的故事”
★没有欲望,就没有完全的自我。在女性欲望仍受到控制的今天,这是一个关于认识并拥抱自己的女性的故事
一本充满活力、性感、睿智的小说,就像作者的巨著《美食,祈祷,恋爱》一样。
——《 人物》
这个故事充斥着精彩的人物,华丽的服装 ,伟大的单句台词,令人信服的战时气氛,以及对性的精彩描述……很多读者只知道吉尔伯特是个回忆录作家,无论你有没有看过《美食,祈祷,恋爱》,请不要再错 过她这本绝妙的小说。
——《科克斯书评》
吉尔伯特从不厌倦告诉我们:激情,是生活的本质所在。不是钱,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斗争,当然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家庭——激情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书中的女孩和女人不会简单地忍受:她们茁壮成长,她们跳舞,她们生活。
——《奥普拉杂志》
内容简介: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团火焰,危险又炫目。
一些人熄灭它,一些人忽略它,而她们将其视作灯塔。
1940年,二战伊始,19岁的富家少女薇薇安从瓦萨学院退学,投奔在纽约经营莉莉剧院的姑姑佩格。在这个华丽却摇摇欲坠的老式剧院里,薇薇安发掘了自己设计戏服的天赋,认识了一群影响她一生的女人:纵情声色,梦想用美貌征服世界的舞女西莉亚;从头到脚都严肃平庸,却是特立独行的姑姑所深爱恋人的奥利芙;视戏剧如生命的英国女演员、没有一刻不美的风格教母艾德娜;看上去荒唐透顶,却对人生很有想法的二手服装店古怪少女玛乔丽。借由她们,薇薇安经历了一场从身体到思想的解放,在纽约尽情去体验她所理解的魅力与自由。直到一次意外的性丑闻事件发生,薇薇安仓皇逃离纽约,由此开始了迈向成熟的自我之旅……
70年后,89岁的薇薇安用一封长信,给一个名叫安吉拉的女权主义者讲述自己这一生的经历:她眼中的纽约,这座“她们的城”中闪耀迷醉的日日夜夜,她对缝纫与服装的热爱,她的耻辱与伤痛,她所领悟到的爱与自由……终其一生,她都没有成为那个时代所希望她成为的“淑女”,但这个世界多了一个真实的薇薇安·莫里斯,她循着内心的火焰度过了一生。
上海胶囊 豆瓣
作者: btr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
来自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看到头顶几片云正默默变幻成单词,单词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孙甘露(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思南文学选刊》社长)
.
他的角度在所有的角度之间,他的世界在整个世界的外面。他是btr,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黎紫书(著名小说家)
我这样的机器 豆瓣
Machines Like Me
7.3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小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伊恩•麦克尤恩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力作
★ 《黑镜》《西部世界》《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完美文学注解
★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在此模糊,麦克尤恩再度颠覆想象,改写人类科技发展史
★一对年轻男女与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这回,深陷道德困境的不止人类……
-----------------------------------------------------------------------------------------------------------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后,托尼•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与此同时,32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亚当”拥有以假乱真的智能和外观,能够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事情也慢慢开始失控。
小说中麦克尤恩给了图灵他应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审判、监禁、自杀。图灵得享高寿,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创造了技术奇迹。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侦图机 豆瓣
Kentukis
7.2 (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译者: 卜珊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9
科塔萨尔的接力者,诺奖作家巴尔加斯—略萨、J. M. 库切盛赞的小说家,首部长篇力作。
“这是我们的现实,只是我们尚不自知。”
社交网络时代的寓言:在一个孤立分离的世界,人们终于看到自己。
入围2020年国际布克奖,《纽约时报》《卫报》《观察家报》《卫报》《Vulture》“NPR” 2020年度最佳小说。
*
【内容简介】
“侦图机”本无生命——直到有人把它们带回家。从香港、温哥华、特拉维夫到埃尔福特……它们逐渐填满整个世界。孤独的秘鲁老妇人同时也是一名德国年轻女性的小兔子,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越过亲密关系的峡谷。失去母亲的安提瓜男孩操纵着一只挪威的小龙,梦想看到真正的雪,“用指尖触摸世界的另一端”。高价贩售侦图机“定制”连接的克罗地亚男子被卷入大型犯罪集团的活动,操控熊猫侦图机救出了远在巴西的女孩。在墨西哥陪伴艺术家男友的年轻女子买下了一只乌鸦侦图机,却逐渐失去对它的掌控……
《侦图机》是怪诞幻想小说大师施维伯林的一次思想实验:在一个依赖虚拟连接的世界,在线体验能否让人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科技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是否会让我们在情感上退行,为难以想象的恐怖铺平道路?当物理隔离和监视成为常态,当在真实世界中面对面几乎是种威胁,人类依然会去探索真实人生与超现实的边界。
*
【评论推荐】
★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黑色幽默故事仿佛格林兄弟和弗朗茨·卡夫卡造访了阿根廷,人们从裂缝中滑落,跌入洞中,进入了不同的现实。——J. M. 库切
★ 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巴尔加斯—略萨
★ 施维伯林创造的“玩具”是萌宠与社交网络的完美结合,让她能够剖析那些触及我们所有人生活的问题:互联网的阴暗面;全球蔓延的孤独;让我们追随最新潮流的愚蠢惯性……在她创造的世界忠,真正的怪物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纽约时报》
★ 《侦图机》是一部简短有力、令人不安的小说。故事探究了构成隐私侵犯的灰色地带,以及亲密关系和暴露癖之间的界限。萨曼塔·施维伯林[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以娴熟的手法引导叙事,让人想起她那些最优秀的短篇。她是一位天才的讲故事的人,但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理性报》(La Razón)
★ 《侦图机》让人想起《黑镜》的世界。其效果是窒息感与令人欲罢不能的成瘾性;以一种看似自然却又隐藏张力、令人不安的风格,将家庭生活的细微琐事与科技的阴暗面结合起来。——《世界报》(El Mundo)
★ 对孤独和隐私的深刻反思。——美国广播公司(ABC)
★ 施维伯林是探索21世纪人类恐惧的文学探索者。——《先锋报》(La Vanguardia)
★ 施维伯林再次将自己投入到我们所以为的“正常”那令人不安的边界地带。——《自由信报》(Letras Libres)
★ 《侦图机》……让萨曼塔•施维伯林登上了新一代惊悚小说大师的榜首。——《Book R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