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苏联祭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王蒙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对于作者——青春就是革命,就是爱情,就是文学,也就是苏联。
游历苏联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外国像这个国家那样在作者少年时代引起过那么多爱、迷恋、向往,后来提起它来又那么使作者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立、破、兴、衰,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实验的英勇、荒唐、恐怖、富有魅力与终未成功;个中的经验教训,爱爱仇仇,则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史册上,警戒着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
本书收录了纪实性的见闻以及作家对苏联文学、音乐、绘画等的认识。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结尾一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叙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主人公与苏联专家相爱分离重逢的故事。
有俄国朋友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游历苏联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外国像这个国家那样在作者少年时代引起过那么多爱、迷恋、向往,后来提起它来又那么使作者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立、破、兴、衰,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实验的英勇、荒唐、恐怖、富有魅力与终未成功;个中的经验教训,爱爱仇仇,则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史册上,警戒着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
本书收录了纪实性的见闻以及作家对苏联文学、音乐、绘画等的认识。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结尾一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叙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主人公与苏联专家相爱分离重逢的故事。
有俄国朋友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寄居者 豆瓣
7.8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新星出版社
2009
- 2
严歌苓2009年最新作品,继《小姨多鹤》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
“我”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我”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
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我” 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
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
一位世界报业大亨的生死前传,写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单纯、忧郁、文艺气质的犹太难民,从残酷的追杀中幸存,却听见自己爱情的挽歌,响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生在美国,长在上海的钢琴女郎,在背叛与热恋之间,良心与梦想之间疲于奔命,最终留在1942年的上海。
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上海人苏北人客家人,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义与背叛,自我追寻与自我迷失,都在其中。“上海在二三十年代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
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我”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
“我”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我”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
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我” 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
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
一位世界报业大亨的生死前传,写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单纯、忧郁、文艺气质的犹太难民,从残酷的追杀中幸存,却听见自己爱情的挽歌,响在1942年的上海。
一位生在美国,长在上海的钢琴女郎,在背叛与热恋之间,良心与梦想之间疲于奔命,最终留在1942年的上海。
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上海人苏北人客家人,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义与背叛,自我追寻与自我迷失,都在其中。“上海在二三十年代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
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零下一度 豆瓣
7.3 (31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7
- 2
《零下一度》是韩寒的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是继《三重门》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这些文章,有的回忆童年生活,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一个18岁青年的人生视野和感悟。韩寒的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真实地反映了韩寒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韩寒自己认为,“《零下一度》更能代表韩寒”。
第一部分包括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文,第二部分则是新创短篇小说,还有一些杂文,再次显示韩寒“倚马千言似的不凡才华”,书中,把刘墉、琼瑶、金庸、王朔、谢霆锋、周星驰等名人涮了一顿,以一个18岁男孩的眼光,对他们逐一作了剖析。
第一部分包括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文,第二部分则是新创短篇小说,还有一些杂文,再次显示韩寒“倚马千言似的不凡才华”,书中,把刘墉、琼瑶、金庸、王朔、谢霆锋、周星驰等名人涮了一顿,以一个18岁男孩的眼光,对他们逐一作了剖析。
穆斯林的葬礼 Goodreads 豆瓣
6.9 (273 个评分)
作者: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12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一个人的战争 豆瓣
作者:
林白
作家出版社
2009
- 9
《一个人的战争》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桃之夭夭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桃之夭夭》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娓娓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历程。这个上海女子,原本可以像雯雯、妹头一样,在上海的屋檐下过着自己平淡却充盈,烦恼又热闹的生活,但是,她显然是个异数。她的母亲是个滑稽戏女演员,年轻的时候有点小名气,终究到老了,也只是个跑龙套的,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的一年半就因贪污和玩弄女性进了班房。历经社会与情场失意的母亲对她是只有冷漠和淡淡的恨,兄姐也因了她的出身而鄙视她憎恶她,同学和邻里更是对她侧目而视。她的身世,成为市井间无数人流言蜚语的话题,她的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在上海人的眼里,被毫无道理地认为是刺眼的不安分的象征。但是,正是这个上海弄堂里的异数少女,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从容面对多舛的生活和变幻无端的命运,顽强地“灼灼其华”。
总有些鸟儿你关不住 豆瓣
作者:
朱飞燕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 10
无论你是什么人,你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中,这个圈包围着你,直到窒息。
一个并不纯情的四季故事,一曲纯到极致的凄美夜歌,天使之爱,越界之爱。在性别符号之间偷越的都市爱恋,咫尺之恨,天地遥念,人性最本原的爱欲放出的多样色。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你不可以死去,你知道吗?”孙波亲着我的鼻子。“你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嘴。“你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脸。“你不可以死去,你绝对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心,“你不能死……”那是天使的嘴唇,她每经过的地方都会让人沉醉,那是爱浴的希望,我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孙波是一个女孩,我行我素到了极点的女孩。小浪是一个女孩,一个像湖水一样柔顺的女孩。而一个让两个女孩神魂颠倒的男人搅起了新的波澜……故事围绕着这几个人展开。小浪死了,孙波疯了,男人自杀了。爱情永远是一个伤害的人东西。
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江边、凉席、四仰八叉躺在竹床上毫无顾忌的日子。
女主角孙波出生在一个全是女孩的大家庭,艰辛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洒脱独立的个性,由此吸引了柔情似水的女孩小浪。面对小浪疯狂的追求,为世俗所迫的孙波选择了拒绝。极端痛苦的小浪吞下了87颗安眠药。小浪的离去使孙波猛然发现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份感情,她深陷在对小浪的回忆中无法自拔……一个才华横溢、深为婚姻生活所困的画家将孙波从痛苦的泥潭中拯救出来,正当他们憧憬美好未来时,画家妻子的突然出现却将这一切推入了毁灭的深渊……
一个并不纯情的四季故事,一曲纯到极致的凄美夜歌,天使之爱,越界之爱。在性别符号之间偷越的都市爱恋,咫尺之恨,天地遥念,人性最本原的爱欲放出的多样色。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你不可以死去,你知道吗?”孙波亲着我的鼻子。“你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嘴。“你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脸。“你不可以死去,你绝对不可以死去。”孙波亲着我的心,“你不能死……”那是天使的嘴唇,她每经过的地方都会让人沉醉,那是爱浴的希望,我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孙波是一个女孩,我行我素到了极点的女孩。小浪是一个女孩,一个像湖水一样柔顺的女孩。而一个让两个女孩神魂颠倒的男人搅起了新的波澜……故事围绕着这几个人展开。小浪死了,孙波疯了,男人自杀了。爱情永远是一个伤害的人东西。
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江边、凉席、四仰八叉躺在竹床上毫无顾忌的日子。
女主角孙波出生在一个全是女孩的大家庭,艰辛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洒脱独立的个性,由此吸引了柔情似水的女孩小浪。面对小浪疯狂的追求,为世俗所迫的孙波选择了拒绝。极端痛苦的小浪吞下了87颗安眠药。小浪的离去使孙波猛然发现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份感情,她深陷在对小浪的回忆中无法自拔……一个才华横溢、深为婚姻生活所困的画家将孙波从痛苦的泥潭中拯救出来,正当他们憧憬美好未来时,画家妻子的突然出现却将这一切推入了毁灭的深渊……
我是你爸爸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6
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我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怀疑其核心已编入遣传而不必再通过教育获得了。我觉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无边浪涛挥之不尽,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彼岸,有从树上刚下来的原始人那样一个澄明的无邪的头脑。关于这些书,我个人认为是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没用。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怀疑其核心已编入遣传而不必再通过教育获得了。我觉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无边浪涛挥之不尽,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彼岸,有从树上刚下来的原始人那样一个澄明的无邪的头脑。关于这些书,我个人认为是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没用。
其後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黃碧雲
天地圖書
1991
《其後》是黃碧雲的第一部小說。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這“揚眉女子”也算是世紀末香港的獨特產物了。
在她小說中,生命都是漂泊無依的,在外部世界糾纏,在內心世界煎熬,總是互相糾纏煎熬著,一起沉淪、失落,只有過去,沒有將來。
小小的歡喜,沉重無邊的痛苦,生命便是以巨大的痛苦換取微不足道的喜悅。到最後連喜悅也不是所求的了,只剩下對於死亡的期待。
在她的世界裏,死亡並非人世巨創,而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或一個蒼白委婉的手勢,好像有個人漫步走進濃霧,漸漸就不見了——他見不到別人,別人也見不到他。人天睽遠,也不過像他在濃霧深處輕歎了一聲,如此而已。
友情會過去,親情也會,愛也是一點一滴在消逝的東西,甚至恨也是。只有死亡,是最終要走上去的生命祭壇。
其實,便什麼也沒有了。
生命在我面前無窮的展開。我只是嫌它太長了。
在她小說中,生命都是漂泊無依的,在外部世界糾纏,在內心世界煎熬,總是互相糾纏煎熬著,一起沉淪、失落,只有過去,沒有將來。
小小的歡喜,沉重無邊的痛苦,生命便是以巨大的痛苦換取微不足道的喜悅。到最後連喜悅也不是所求的了,只剩下對於死亡的期待。
在她的世界裏,死亡並非人世巨創,而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或一個蒼白委婉的手勢,好像有個人漫步走進濃霧,漸漸就不見了——他見不到別人,別人也見不到他。人天睽遠,也不過像他在濃霧深處輕歎了一聲,如此而已。
友情會過去,親情也會,愛也是一點一滴在消逝的東西,甚至恨也是。只有死亡,是最終要走上去的生命祭壇。
其實,便什麼也沒有了。
生命在我面前無窮的展開。我只是嫌它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