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建筑史 豆瓣 Goodreads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梁思成,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整体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50年代初虽要出版,但梁思成先生考虑要审读修订,未能出版。此后的政治运动、批判以及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梁思成先生始终没能再作详细修改。本次增补版所增补的图片,均为当年先生亲手拍摄,尤为珍贵。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阐释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在三十个世纪中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发育并成长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显现衰老羁直之象于明代初叶,直至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这是一部不甚完备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之所以“不甚完备”,是因为它写成于战乱中的1946年,四川宜宾偏远江村李庄。这部英文著作,由老朋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追回丢失二十多年的珍贵图稿,直到1984年英文版才成书。80年代末,由梁思成先生的公子梁从诫翻译为中文。
美学散步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8.1 (42 个评分) 作者: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 6 其它标题: 美学散步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6年10月21日 已读
初读一团乱麻,后读了吕思勉先生《两晋南北朝史》后再读此书,顿觉调理顺畅,一气呵成。田氏对历史记载的处理游刃有余,论证有理有据,毫不武断。此当为史学研究之上品著作无疑矣! @2016-10-21 10:49:36
中国 中国古代史 历史 政治 魏晋南北朝
8 豆瓣
6.2 (12 个评分) 李志 / 独立发行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8日
我一直想翻唱儿歌,去年和乐队录了这几首。做好之后大家觉得太难听,可能小孩子不喜欢,于是一直就没公开。几天前我的一个好朋友五十岁得子,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想来想去就送它吧,一点儿心意。 公益专辑,免费试听下载。
2016年10月19日 听过
Jude 最好听,因为他没开口🙂 @2016-10-19 08:19:06
2016 8 Folk 中国 内地
激荡三十年(下) 豆瓣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