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美术馆的秩序 豆瓣
作者: 蓝庆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近年来,政府对市民的文化和休闲需求越来越重视,加大了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力度,也带动民间掀起了文化场馆的建设风潮。中国美术馆建设进入“高潮”期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蓝庆伟的《美术馆的秩序》一书,是美术馆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作者分别从美术馆文化、美术馆意识、美术馆的场馆设计、美术馆的功能以及美术馆的文创经济等多个方面来展开,基于对国际上著名美术馆的考察和思考,指出了目前国内不少美术馆管理者的认识误区,从文化和系统的高度来解读美术馆在设计、收藏、运营和研发等诸多环节。书中不仅有理论深度和前瞻性见解,而且不乏典型的案例分析,为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人文地理随笔 豆瓣
作者: 唐晓峰 三联书店 2005 - 1
《人文地理随笔》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陈述议论地理学中有关空间观察、景观解读、环境感知等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 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庆老城 豆瓣
作者: 何智亚 重庆出版社 2010 - 9
《重庆老城》主要内容简介:从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摄影家的多方位视角,以582幅历史影像记录,22万文字考证,展示、解读了重庆老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书中记录的影像实体多已消失,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建筑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译者: 卢永毅 / 周鸣浩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家园 (2009) 豆瓣
Home
9.0 (160 个评分) 导演: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演员: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 格伦·克洛斯
其它标题: Home / 地球很美有赖你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通三统 豆瓣
5.5 (1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2017年7月25日 已读
作为一部纲领性质的作品,甘阳还是把问题讲得比较清楚的,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没必要求全责备。
三联 中国 中国研究 人文 政治
彩色的中国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翁乃强 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2017 - 2
本书是从翁乃强数以万计的反转片、彩色负片和黑白底片中精心挑选了445张作品,其中有70多张原底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照片的拍摄时间从1964年到1995年,横跨几个不同时代,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摄影者选取了被很多摄影家忽略的细节与生活琐事,并逐渐在拍摄中摸索出一套特别的观看之道。透过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我们得以用极其罕见的彩色视野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对于摄影,他只有这样一个质朴的理想:做时代的记录者。
2017年2月25日 已读
几十年前的中国在我的想象中是黑白的,这本集子里的彩色相片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那个中国。那时的北京天还很蓝,人们笑得很自然。全然没有今日的灰色,以及被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生活压榨到无法喘气的死人一般的面孔。
人文 历史照片 彩色的中国 摄影
简素 豆瓣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冈田武彦 译者: 钱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简素”与“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学家、思想家冈田武彦晚年对日本文化特质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简素”是表现形式上的抑制,是华丽的极致;“崇物”即对万物充满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日本人的性格特质,日本的语言、文学、书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 茶道、武道、音乐、神道、宗教等的透彻解析,及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之基础上的。
知识分子论 豆瓣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单德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近年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作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备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佩拉宫的午夜 豆瓣
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 The Birth of Modern Istanbul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金 译者: 宋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查尔斯•金以画面感丰富的、万花筒式的记述,重现了佩拉宫大酒店、伊斯坦布尔古城作为全世界枢纽的时代,定格了欧洲和中东历史被遗忘的时刻。他娴熟的写作展现了爵士乐时代的革命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对抗死神的外交,这些环环相扣的故事既是迷人的史诗,也是对包罗万象的都市美德的赞歌,是全世界大城市的命脉。
从穆斯林选美皇后、格鲁吉亚皇室到列夫•托洛茨基,各色人物都在伊斯坦布尔留下了印迹,金机智地串起了他们的故事,不只素材丰富,可以吸引普通读者,细节也很到位,满足了专业人士。
——《出版人周刊》
金精确细致地把这一段错综复杂的故事梳理出了几条主线,这本书有大量的考证研究,读起来非常过瘾,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书评》
精彩绝伦……一座古城成长的烦恼,在这一背景下还隐藏了多个人物传记。
——《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仔细端详这座历久弥新的古城。
——《西雅图时报》
这本书极富感染力,令人着迷。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浮光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台湾知名作家吴明益摄影散文著作,以摄影史和摄影史上的关键人物为脉络,书写通过摄影之眼捕捉的自然之美,以及影像带给人类的自我反观和重新发现。
从大学起就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吴明益,并没有埋首于书桌,而是拿起相机,回归山林、街头和社会生活,通过自己的摄影实践,以影像和文字思索,探寻摄影的意义和人性的希望。
东西建筑十讲 豆瓣
作者: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东西建筑十讲》是作者汉宝德2012年讲授的十堂“中西建筑文化”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中国建筑史”、“西方建筑史”和“现当代建筑风潮”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先生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先生》编写组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乡土中国 豆瓣
9.3 (43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天地玄黄 (199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Baraka
8.9 (197 个评分) 导演: 罗恩·弗里克 演员: Patrick Disanto
其它标题: Baraka / 巴拉卡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全片没有台词,片名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代表祝福,这也是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祝福与我们共同存在在这颗蔚蓝地球上的一切。
树之生命木之心 豆瓣
木のいのち木のこころ 人
作者: [日] 西冈常一 / 小川三夫 译者: 英珂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是著名作家盐野米松,对日本师徒三代宫殿木匠持续十年的采访笔录,分为天、地、人三卷。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全心投入古建的一生,其唯一继承人小川三夫创建要让木匠吃饱饭的“鵤工舍”的历程,二十个年轻学徒让手艺长进体内的成长故事,天地人三卷不仅呈现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日本古建智慧与匠人之魂,而且纪录片式地讲述了一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的传承。同时,其中的工匠口诀、师徒制度等内容亦可为普通读者所借鉴,前日本驻华大使、伊藤忠商事前社长丹羽宇一郎认为《树之生命木之心》是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必读之书。在盐野米松采访的二十二年之后,中文版译者回访了当年的学徒,了解到他们的近况,更独家增补对鵤工舍目前唯一一名女徒弟的访谈。
【天卷】: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时至今日仍以优美之姿岿然屹立。支撑其体魄的不仅是木头,还有世世代代奉公于法隆寺的工匠们。日本最后的法隆寺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在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的挖掘下,忆述自己投入古建筑的一生,从树木的癖性谈到如何构建匠心,从修复古建筑的经验到世代传承的法隆寺工匠口诀……他朴素而有力的讲述,不仅让人看到日本匠人忘我执着的一生,也可一窥经岁月淬炼的古代日本建筑技术和智慧。
【地卷】:
千百年来,宫殿木匠的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的?靠的不是数据,也不是文献,而是一双手传递到另一双手中的记忆。在这“手的记忆”中,是已经传承了一千三百年的智慧。西冈常一唯一的徒弟小川三夫,回溯了自己成为宫殿木匠的修炼之路,以及创建要让木匠吃饱饭的宫殿木匠集体“鵤工舍”的历程,宫殿木匠这一快要消失的业种自此重新开枝散叶。而在这一传承的过程中,他们采取传统古老而又费力费时的“师徒制度”,像对待木材一般,看透徒弟的癖性,因材施教地培养,或许十年或许更长的时间,直至让手艺长进体内。
【人卷】:
小川三夫创立的鵤工舍,聚集了形形色色想要当宫殿木匠的人。来此学徒的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身体、人格、技艺都慢慢发生着变化。盐野米松对这些学徒进行了纪录片式的采写,二十个不同的人生故事,透露出年轻匠人们的梦想与生活、坚持与退缩,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匠人世界,也由此看到一门承继了千百年的古老技艺如何在新时代传承。时隔二十二年中文版出版之际,译者回访当年的学徒,各人不同的近况令人感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