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通典(全五册) 豆瓣
作者:
(唐)杜佑
/
王文锦 等点校
中华书局
1988
《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世界征服者史(全两册) 豆瓣
作者:
[伊朗] 志费尼
译者:
J. A. 波伊勒 英译
/
何高济
商务印书馆
2004
- 10
《世界征服者史》所叙述的年代,起自成吉思汗,止于旭烈兀平阿杀辛人的阿刺模忒诸堡。全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蒙古前三汗,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和贵由汗时期的历史;第二部分实际是中亚和波斯史,其中包括花刺子的兴亡、哈刺契丹诸汗,以及那些地方的蒙古统治者。第三部分内容庞杂,它从拖雷开始,以较大的篇幅谈到蒙哥的登基及其统治初期的史实。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祝总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0
論天人之際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14
- 1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甲骨文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11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八旗文化
2011
- 6
詩人、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自殺於文革期間的陳夢家,其故事塵封已久,猶如等待破解的密碼。紐約客記者、著名美國作家何偉深入中國,補綴、還原了他被古文字、青銅器、政治和謠言糾纏的一生,並藉此再現了和文字有關的隱秘歷史、大千世界,讀起來令人匪夷所思,感慨萬千。何偉不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在《尋路中國》一書中,何偉好像是當代馬可波羅,開著吉普車深入中國,在《甲骨文》裡,他則似乎扮演一個西方占卜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何偉自己製作的占卜當代中國的甲骨。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八卷 法律制度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译者:
姚荣涛
/
徐世虹
1992
- 7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六卷 明清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栾成显
/
南炳文
1993
- 9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五卷 五代宋元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译者:
索介然
1993
- 9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共收论文16篇,其内容涉及五代、宋、辽、金、元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州县制度、科举制度、宋代的官僚制和大土地占有等等。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黄金山 [等]
中华书局
1993
- 11
本册为上古秦汉卷,收入论文19篇,其中先秦部分8篇,汉代部分11篇,内容涉及财政、经济、社会、阶级、官制、人物等。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二卷 专论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中华书局
1996
- 4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七卷 思想宗教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编
译者:
许洋主 [等]
中华书局
1993
- 9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论述精辟,有些论题为我国学者未曾涉及,可供借鉴与参考。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刘俊文 主编
译者:
黄约瑟
中华书局
1992
- 7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向中国学术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成就的学术论著汉译选集,分十卷出版。本卷为通论卷,收入8篇论文,内容包括从古代传说、民族发展、南北文化以及历史时期划分等方面。
初学记(上下) 豆瓣
作者:
徐坚
中华书局
2004
- 2
《初学记》,三十卷,是唐人撰修的一部类书。唐玄宗为方便他的儿子学诗作文时引用典故和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徐坚、张说等编辑此部类书。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豊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其目的主要是为因应皇子们初学诗文的需要而编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内容豊富,包罗万象。而且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性非常高,故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目录: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
《初学记》卷二·天部下
《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
《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
《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初学记》卷六·地部中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
《初学记》卷九·帝王部
《初学记》卷十·中宫部
《初学记》卷十·储宫部
《初学记》卷十·帝戚部
《初学记》卷十一·职官部上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
《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
《初学记》卷十四·礼部下
《初学记》卷十五·乐部上
《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
《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
《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
《初学记》卷二十·政理部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
《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
《初学记》卷二十三·道释部
《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
《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六·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宝器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草部(附)
《初学记》卷二十八·木部
《初学记》卷二十九·兽部
《初学记》卷三十·鸟部
目录: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
《初学记》卷二·天部下
《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
《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
《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初学记》卷六·地部中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
《初学记》卷九·帝王部
《初学记》卷十·中宫部
《初学记》卷十·储宫部
《初学记》卷十·帝戚部
《初学记》卷十一·职官部上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
《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
《初学记》卷十四·礼部下
《初学记》卷十五·乐部上
《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
《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
《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
《初学记》卷二十·政理部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
《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
《初学记》卷二十三·道释部
《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
《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六·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宝器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草部(附)
《初学记》卷二十八·木部
《初学记》卷二十九·兽部
《初学记》卷三十·鸟部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邓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3
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就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苏轼说:王安石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本书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王安石的父母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做舒州通判
二、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 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第三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第二节 王安石吞来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九章 王安石的墓年和身后
附志
编后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本书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王安石的父母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做舒州通判
二、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 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第三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第二节 王安石吞来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九章 王安石的墓年和身后
附志
编后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有2012年5月7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11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次新版,以开明书店的初版本为底本,吸取了作者和杨、吕诸先生的校订成果,并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单行夹注,更适合现代人的看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