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汉书补注(全十二册)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班固 / 校注 王先谦 译者: 王先谦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在中国史学史上,《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最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首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 豆瓣
作者: [清]厉鹗 辑 / 胡小罕 胡易知 校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对南宋百余年间画院机制、人物、画作相关文献所做的彙集。本书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梳理以元明文人画为主线的画风嬗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系对清人厉鹗所撰《南宋院画录》艺术的整理,以校笺、图释的形式将院画的文献梳理一番,为读者释读《南宋院画录》提供门径。
书法与古籍 豆瓣
Calligraphy And The East Asian Book
作者: 牟复礼 / 朱鸿林 译者: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 - 3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周易集解纂疏 豆瓣
作者: 李道平 中华书局 1994 - 3
《十三经清人注疏:周易集解纂疏(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周易集解纂疏十卷,清李道平着。道平字遵王,一字远山,号蒲眠居士,湖北安陆人。嘉庆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举人。二十余年,始终与修安陆县志。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鼓应 注译 译者: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9 - 2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这本《庄子今注今译》参考了古今中外各种校注本,择善而从,对《庄子》全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孙子兵法 豆瓣
9.2 (39 个评分) 作者: 孙武 译者: 郭化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7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字里行间不乏曹操的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本书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古文观止 豆瓣
9.3 (69 个评分) 作者: 吴楚材 / 吴调侯 中华书局 1987 - 1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吴大职编选的一部古文读本,凡十二卷,收录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韶�》时,以为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本书书名中“观止”二字即由此而来,是表示所选的古文极好,堪称最佳读本。
舆地纪胜(全八册) 豆瓣
作者: 王象之 中华书局 1992 - 10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汉文佛教文献研究 豆瓣
作者: [美] 那体慧 (Jan Nattier) 译者: 纪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是那体慧所撰汉文佛教文献方面论文的结集,收录了包括《〈心经〉:一部中国的伪经?》《谁作了〈大明度经〉(T225)——证据上的一次重新考察》等那氏著述,很好地代表了那体慧的学术成就,可供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那氏的学术思想。本书译者在序言里介绍了那体慧学术研究的经历,读者 可从中了解那氏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四时幽赏录 豆瓣
作者: 【明】高濂 撰 / 【日本】野间三竹 绘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8 - 4
《四时幽赏录》是明代高濂所作的一部闲书,主要是以清新的笔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将杭州周围最可赏心的事物,诸如孤山探梅、堤桥夜宿、六和听潮、雪夜煨芋,一一道来,篇幅短小,叙说生动。高濂自序说:“即武林一隅,幽境幽趣,供人玩赏者,亦复何限?特好之者未必真,人自负幽赏,非真境负人也。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趣,超尘脱俗,别具天眼,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可以这样说,《四时幽赏录》是明代小品文的一部典范之作,其在文学上的价值还有待后人重新认识。这次出版配以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画家野间三竹的彩图,左图右文,对照而读,极大提高了本书的品位,世之大雅君子有此一册,置于座右,偶一披阅,定会有湖上之风扑面而来,晚明风会,令人陶然。
世说新语校笺 豆瓣
作者: 杨勇 中华书局 2006 - 6
本书是杨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时间,搜集了二百四十余种有关《世说新语》数据,对《世说新语》所作的系统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众书局出版。一九九八年九月,杨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不断访求当世有关《世说新语》新着一百余种,又穷八年之力,重新为之写定,修订旧作数百处,新增三万余字。此次由中华书局重新刊印,杨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订正了近百处讹误。本书后附有关图表、汪藻《世说新语人名谱校笺》、《世说新语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等,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极大方便。
茶經(外四種) 豆瓣
作者: 陸羽 / 蔡襄 2016 - 1
本書收録《茶經》、《茶録》、《品茶要録》、《茶疏》、《續茶經》等五種茶學專著。
《茶經》三卷,陸唐羽撰。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桑苧翁,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茶学家。陸羽撰寫的《茶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茶葉的專著,内容涵蓋茶葉生産的歷史、源流、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
《茶録》二卷,宋蔡襄撰。蔡襄字君謨,福建莆田人,仕至端明殿學士,謚文惠。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製之本,未明烹試之法,憑借自己的經驗,撰成《茶録》一書。該書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特别介紹表彰了建茶,使其馳名天下。
《品茶要録》一卷,宋黃儒撰。黃儒字道輔,福建建安(今福建甌縣)人,熙寧六年進士。《品茶要録》全書約一千九百餘字,前後各有總論一篇,中分采造過時、白合盜葉、入雜、蒸不熟、過熟、焦釜、壓黃、漬膏、傷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主要討論采製茶葉需注意的弊病,条理清晰,辨别詳細,是茶葉品質鑒别的專門論著。
《茶疏》一卷,明許次紓撰。許次紓字然明,杭州人。《茶疏》一書凡三十餘則,論述茶葉採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特别對浙江長興茶的産製記述得比較細緻。
《續茶經》三卷,清陸廷燦編。陸廷燦字秋昭,號幔亭,上海嘉定人。《續茶經》按照《茶經》的編次體例,彙録了清代以前所有的茶書,分爲十類,徵引繁富,收羅完備,堪稱我國古代茶學專著的集大成之作。
本次整理出版,《茶經》、《茶録》以《左氏百川學海》爲底本,《茶疏》以《寶顔堂秘笈本》爲底本,《續茶經》、《品茶要録》以《四庫全書》爲底本。因篇幅所限,底本明顯的訛誤徑改,不再出校。
资治通鉴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司马光 中华书局 2011 - 8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下) 豆瓣
作者: 陈奇猷 2002 - 4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对研究我国先秦的历史和文化有极大价值。此书自东汉高诱为之作注以来,注释研究者代不乏人,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未有集释校注的新版本。陈奇猷先生积四十余年之辛苦经营,于1984年纂成《吕 氏春秋校释》一书,其后,又以近20年精力进行补正,成此《吕氏春秋新校释》;不仅对以往的校释进行了大量补充,还对古人的论述作校正。比如,对司马迁《史记》周公封微子于宋一事重新作了考证,认为当是武王封之。其他如武王伐纣的年代等等多有新的观点与证据。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豆瓣 谷歌图书
9.3 (13 个评分) 作者: [魏]王弼注 / 楼宇烈校释 中华书局 2008 其它标题: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時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論語正義(全二冊)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宝楠 撰 / 高流水 点校 译者: 高流水 注解 中华书局 1990
《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分为两册。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体记训篡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小戴体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清代的经学著作还有不少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有待于今后条件许可时,按新的学科分类,选择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