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历史与记忆 豆瓣
所属 作品: 历史与记忆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历史研究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学原论
作者: 朗格诺瓦 / 瑟诺博司 译者: 李思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历史研究导论》是欧洲近代讨论史学方法论的代表作,讲述了如何搜索史料、如何鉴别史料、如何综合史料,并且善于从史学研究的具体实例出发,进行深入解析,很快即被译成英文出版,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作为欧洲近代史学方法论的经典论著,论 点鲜明,说理透彻,在中外史学界流传甚广,梁启超等中国学术大师的著作深受此书的影响。译者李思纯先生曾亲炙于原作者,归国后将此书从法文直译为中文,广受学界欢迎。现将其译著略作校勘,以飨读者。此書本名《史學原論》。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此簡化字本時,改名《历史研究导论》,此固蠢舉。
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 豆瓣
Douze lecons sur l'histoire 所属 作品: 历史学十二讲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普罗斯特 译者: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历史学十二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它基于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巴黎一大常年开设的“历史编撰学”课程讲稿,讨论了当代史学实践中的诸多关键理论问题,以反思的目光对西方史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扫描。安托万·普罗斯特的思考建立于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丰厚的学术积累之上,同时从德语和英语世界撷取重要思想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探幽索隐、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史学的便捷指南。
新版收入安托万·普罗斯特两篇文章:《 历史、真相、方法——历史学的论证结构》《历史学如何造就历史学家》。
2019年10月19日 已读
历史在维持其自身的学科独立性的时候,不得不为借用而来的概念和方法的不稳定而保持焦虑,客观主义、建构论、解构论纷纷入场继而退场,留下意识的断层和空白,“问题”何以产生也成为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Prost 历史 历史学 史学 史学史
论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学 豆瓣
Essays in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ography 所属 作品: 论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学
作者: [意大利] 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 译者: 晏绍祥 / 黄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收录了古典史学史名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论古代与近代历史学的21篇文章。在书中,莫米利亚诺不仅深入解读了希腊、罗马、犹太与基督教传统中的重要史家,如塔西陀、波利比乌斯;还重点探讨了晚近的数位史家,如维科和克罗齐。这些文章旁征博引、论述精辟、收放自如,无论在论述的深度还是题材的广度上,都不同凡响。
莫米利亚诺的高足、著名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导读。
莫米利亚诺不愧为一位深刻而富有开创性的学者。他亲自挑选了收入本书的论文。在这本书中,读者会找到这位人文主义大师最好的介绍。——安东尼·格拉夫敦
莫米利亚诺是最杰出的学者,在对古代世界历史写作的研究上,无能出其右者。——唐纳德·卡甘
对涉及面如此之广的研究领域,几乎没人比本书作者更有资格展开讨论。——《泰晤士报文艺增刊》
这些论文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莫米利亚诺本人完美地集古物研究者与哲人于一身。——《古典评论》
清晰有力、意义深远的洞见在书中俯拾皆是。最令人难忘的是,莫米利亚诺以广博的学识,引导我们分辨过往的史学家中,哪些是轻率的哗众取宠之辈,哪些做出了真正扎实而深刻的学术成就。——《美国历史评论》
全球史学史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所属 作品: 全球史学史
作者: [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王晴佳 译者: 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这是第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
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思想和写作传统为起点,本书继而对通过贸易和帝国扩张而开始输出的西方历史观念产生的作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职业化历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在全球的兴起进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间所发生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与各地悠久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虑,例如民族主义。最后,本书转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向西方史学的“客观性”和“进步”范式提出的双重挑战,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场挑战对历史学家的信念——以忠实地展现过去为使命——将造成多大的破坏。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 Daniel Woolf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 Dipesh Chakrabarty
美国芝加哥大学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 豆瓣
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所属 作品: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
作者: 乔治·皮博迪·古奇 译者: 耿淡如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有一些著名作家的著作,由于出版了廉价本而获得了许多新读者,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也排入这些作家的名单,我深感荣幸。我希望:有些读者能阅读我的书而获得某种愉快,象五十年前我在编写它时所曾感到的那样。在我的著作中,《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主要因为它论述了一个具有无限趣味的题目——文化的全部戏剧性故事。正如波普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
一个八十多岁的历史学家能够以十分满意的心情来回顾各个学术研究部门在他的一生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我读书时的那些遥远日子相比,我们今天能以更广泛的知识、更清晰的见解、更冷静的头脑,来综述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全部人类经验。现在,一般的学术标准确实较前提高。我们已经不那么过于自信,不那么受偏见的支配,而且不那么容易作出似是而非的概括性论断。我们的崇高理想和首要责任,是要不辜负我们读者的无限信任。兰克有一句不朽的名言:“编纂历史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任何一个为自己的种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党派或教会大声辩护的人,是无缘进入历史女神之庙的。如果有人要我起草历史学家的“十诫”,我将首先写道“不要忘记你们对读者的道义上的责任”。历史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是由血肉之躯构成的人,而且作者的个性将始终隐约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但我们必须竭力保持公平,尽量了解遥远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那些我们所未曾具有的思想意识。凡是历史研究者不应该根据某一作家或某一本书来论断象宗教改革运动和法国革命这类有争议的题,因为在涉及我们内心最深切的情感的某些领域内,要想取得完全一致,未免奢求。我所要求的也只在于:学者们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竞技场上的斗士,在各自的支持者喝采声中进行搏斗;而应该认为他们是一心一意地献身于追求真理的兄弟。在本书所述的许多历史学家中,各人在什么程度上已达到或接近于这个崇高目标,让读者自行判断吧。
人们时常谈到“历史的结论”、“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但没有一致同意的结论,只有个别的结论;没有一致同意的哲学,只有互相矛盾的思想意识的混合;没有一致同意的科学,只有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我们继续在热烈而又永不停止地探求真理,但斯芬克斯仍然对着我们微笑不肯吐露她的秘密。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历史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现在或将来会有最后的答案吗,如果有的话,它们还没有被找到。
G.P.古奇
1958年4月

灯塔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导 论 近时的历史研究
1952年以来的历史研究
第一章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革命
第二章 尼布尔
第三章 沃尔夫、博克和奥特弗里德·缪勒
第四章 艾希霍恩、萨维尼和雅各布·格林
第五章 德意志史料集成
第六章 兰克
第七章 兰克的批评者和门生
第八章 普鲁土学派
第九章 法国浪漫主义学派
第十章 法国政治学派——基佐、米涅、梯也尔
第十一章 法国的中世纪时代和旧制度
第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第十三章 拿破仑
第十四章 哈兰和麦考莱
第十五章 提尔华尔、格罗脱和亚诺尔
第十六章 卡莱尔与弗劳德
第十七章 牛津学派
第十八章 加第纳、莱基、西莱与克莱顿
第十九章 阿克顿和梅特兰
第二十章 美国
第二十一章 诸小国
第二十二章 古代东方
第二十三章 希腊和拜占庭
第二十四章 蒙森和罗马史研究
第二十五章 犹太人和基督教会
第二十六章 天主教史学
第二十七章 文明史
索 引
编后记
革命与历史 豆瓣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所属 作品: 革命与历史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里夫·德里克 译者: 翁贺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豆瓣
作者: 张广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本书著重考察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成就以及在此影响下发生的学术转型,进而由此引发的文史研究的新气象。为了使论述不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着重取在史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为个案,分析个人的治史风格,同时也探索个人风格得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此点正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具体语境不同、每位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在诸多不同中,又存在着一些可资互相参照的共同点,那就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前言
学术史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学人
试论俄国东方学家瓦•弗•巴托尔德对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书
向达先生文史研究的贡献
魏特夫与艾博华教授
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凯特教授
书序
关于唐史研究趋向的几点浅见——《二十世纪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书评
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中世纪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国讨论施坚雅的区域系统观的几篇评论
苏联出版的几部民族史著作
评卜德《中国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近代之前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的思维背景与社会背景》
评沟口雄三、汪德迈合编《儒教与亚洲社会》
评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评Allsen《蒙古帝国主义:1251—1259年蒙哥大汗对中国、俄国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
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敦煌汉文写卷目录》第4卷
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写卷注记目录》
自述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豆瓣 谷歌图书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History 所属 作品: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
8.3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马里厄斯(RICHARD MARIUS) / [美]梅尔文·E.佩吉(MELVIN E. PAGE) 译者: 党程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历经30年时间打磨的经典写作教材
本书旨在教会你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
史学之美与写作之美的交织
◎ 编辑推荐
史学家应该有一个承诺,那就是“理解、阐释,
甚至是超越文本与实物解释这个世界”。
《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旨在教你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试着去解决一些谜题,并且组织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使人迷惑的数据来重新讲述过去的故事;从证据中寻找联系,指出原因,追踪缺陷,做比较,发现模式,找出最终结果,并揭示它如何通过一代一代人对现在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原始资料中,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判断加在证据之上,写出既可信又真实的历史故事。
理查德·马里厄斯历史学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赋予这本书独特的气质:它不仅具有历史学的严谨、清晰,以及能够洞穿本质的理性,并且饱含一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这两种特性在理查德·马里厄斯的笔下被完美地融合。阅读本书,你能感受到史学之美与写作之美的交织。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和写作者必然激发起读者对研究的兴趣和对写作的渴望。但愿本书能为你的历史研究与写作的漫漫路途亮起一些火花。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和写作。本书不仅关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非常细节的、技术的层面,比如,如何确定研究题目,如何有效地做读书笔记,如何引用和查找史料等,同时作者以其极好的专业修养和学识娓娓道来,将读者很自然地带入历史学家的思维方式之中,教会他们如何真正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写作。
历史学十二讲 豆瓣
Douze lecons sur l'histoire 所属 作品: 历史学十二讲
作者: [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 译者: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历史学在法国极为发达,尤其是20世纪以来年鉴学派引领了世界史学的潮流。作者多年在索邦大学给历史系的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研究入门”,本书即其讲义的结晶。作者从在法国如何做历史谈起,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历史学的关键问题。这是一本有法国特色的历史学教科书,是法国史家的治史经验谈,凝聚了法国史学的丰厚积累,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是极难得的便携手册,有助于我们澄清自己的历史观念。
治史三书(增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治史三书
9.6 (22 个评分) 作者: 严耕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6
1.钱穆得意门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名家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2.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必读,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3.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4.行销35年经典升级·特约导读·专名索引
———————————
《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学理论手册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2018年1月1日 已读
更应该是二十世纪史学理论手册,内容参差不齐,每篇语言风格不一样。本来史学理论应该以清晰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才更清楚,但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呈现在书本上就显得非常晦涩。需要细读。
2017 历史 历史学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手册
叙事的转向 豆瓣
所属 作品: 叙事的转向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新版拟增补两三篇文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等。
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问题 豆瓣
所属 作品: 什么是思想史
作者: 丁耘、陈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如今的知识越来越表现出专门化和特殊化,回归更具普遍性的思想便成了当前各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思想史研究》应运而生。一些学者试图突破学科学术的樊篱,在历史情境中探求思想的生成与价值,我们相信,本刊的诞生将推动思想史研究的实践,引领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境界。本期特别推荐柯林武德、洛夫乔伊、斯金纳、拉卡普拉等西方著名思想史家对“思想史元问题”的精辟阐述和独到理解。
立体的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立体的历史
作者: [美]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世界历史沉思录 豆瓣
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en 所属 作品: 世界历史沉思录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金寿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世界历史沉思录》讲述在一封写给尼采的信中,布克哈特说:“我所讲授的历史从来不是人们通常充满激情地称之为‘世界历史’的东西”。布克哈特以世界历史片断的观察者身份来回答有关世界历史本质的老问题,这个片断只是三千年历史当中的小碎块,但是正因为它是一个片断,人们可以确确实实地认知它。从众多的碎块中,他体会到了整体。他从中找到的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基本思想,而是多元的潜能。1868~1873年,布克哈特先后三次讲授“历史学习导论”课程。他要让学生对三千年的历史即所谓“世界历史”的概貌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说明这段历史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流程。1905年,经后人整理,他的讲稿以《世界历史沉思录》为名出版。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 豆瓣
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所属 作品: 历史的辉格解释
8.8 (5 个评分) 作者: 巴特菲尔德 译者: 李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这一成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首先创用的,它从分析辉格史学出发,指出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在1931年发表的这部史学名著中,巴特菲尔德将“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这一概念作了重要的扩充。他在“前言”里就指出——本书要讨论的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倾向性问题,即他们站在新教徒与辉格党的立场上写作,只要是成功的革命就去赞扬,强调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以及编造出一个修正当今的叙述(如果不是歌颂当今的话)。实质上,巴特菲尔德所提出的问题已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辉格史学所涉及的英国政治史的范围,而是涉及历史学研究中更为一般和更具有普遍性的倾向,涉及历史作为一种研究而带有的局限。
巴特菲尔德的《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一书对后来的所谓“剑桥学派”的历史研究取向影响颇大。为方便中文读书界参考,本书另附一篇巴特菲尔德就任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的就职演讲“历史学研究的现状”。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豆瓣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所属 作品: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作者: [意] 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 译者: 冯洁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古代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人类自由的心灵创造出许多种类型。谁想要知道如今称之为历史学的是关于什么,就必须理解这个类型的多样性和它们的起源。
在本书中,意大利史学家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告诉了我们,希腊史学、希伯来史学与波斯史学之渊源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腊史学伟大的修昔底德传统和希罗多德传统的兴衰与希伯来史学在《马加比书》出现之后消失的原因,以及希罗多德传统、古文物学者到现代社会学的传承和这个统绪与源自于修昔底德传统的古典—现代史学的对立、融合;作者还指出,罗马人接纳了希腊史学,并创造了民族历史的书写形式,这种接纳从此决定了欧洲史学的未来:欧洲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古典特性即来源于此;最后,作者叙述了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斯首创的基督教会史学,它受到希腊史学多方面的影响,却又有超验的意义,以使徒传承和教义正统为支柱,创造了关于神圣制度与普世教会的历史,其对历史进程赋予意义的天命观,在18、19世纪开始渗透进现代历史的书写,促成了历史哲学的出现,而随着现代的兴起,又因基督教与人间事务的深刻纠葛,使得教会历史存在的权利被广泛地质疑。
历史学将走向何方?作者问道,历史学与社会学还会继续分离吗?教会历史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将会如何?现代历史哲学与现代史学最终是否能协调一致?一切疑问的解答与对未来的预言依然有待我们再一次回到一切历史的开端之处。
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 豆瓣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所属 作品: 马丁·盖尔归来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本版增补了两篇文章,续写《马丁•盖尔归来》之后作者新的研究尝试和理论思考,为“故事之故事”提供了精彩的素材。
人们只能敬佩娜塔莉•戴维斯的这部重要著作,她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摆脱了任何类型的意识形态偏见……电影是一部巨片,但娜塔莉•戴维斯的书更加出色。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纽约书评》
本书以活泼的散文风格写成,可读性强,但并未流于简略。《马丁•盖尔归来》也许是继芭芭拉•塔克曼的《遥远的镜子》之后,叙述最生动、资料最丰富、最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它呈现了16世纪法国生活、爱情和司法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罗伯特•C.坎波,《西雅图时报》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独特故事的最细致的描述。娜塔莉•戴维斯建构了一部社会史杰作,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那些不懂读写、因而也没有留下记载的16世纪农民的生活。
——琼•斯特劳斯,《新闻周刊》
娜塔莉•戴维斯将一个成熟学者的专业技巧、业余读者的好奇心以及轻松愉悦的文风糅合在一起……在可能和局限、角色和处境之间,戴维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人物被放回到历史之中,同时又没有脱离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帕特•奥夫德黑德,《乡村之音》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所属 作品: 回忆空间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