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社会历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法]热拉尔·努瓦利耶 译者: 王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著作,介绍了介于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新学科--社会历史学。全书在对社会历史学做总体介绍之后,从学科史的角度,以一些著名的代表性学者如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布洛赫、艾利亚斯、布迪厄等为例,结合法国和世界历史,介绍分析了社会历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和需要处理的如经济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最终确定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历史学家所应保持的立场。附录部分则以两个案例示范了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 陈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评价西方史学理论一百年来发展史的专著。 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史观、自由主义、生命派的历史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等,还包括当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的理论,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新科学史派等。此外还有当代自然科学与史学、苏联及中国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本书的特点尚有: 一、各章都由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执笔; 二、各章作者都是根据原著和第一手资料写成; 三、各章夹叙夹议,注意分析,是一部研究性的作品; 四、注释详尽,资料翔实,文字深入浅出; 五、作者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态度对西方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
为历史学辩护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和声 / 程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7
作为一个认真地修剪历史枝条的工匠——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洛赫比很多人都要清楚,自古希腊以来,历史便承担着叙述即时发生的事件真相的使命,真实(无论它是否存在)是历史的最高价值。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疑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呢?”)入手,为历史的高贵价值做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这本小书被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为后代年间学派所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
论历史 豆瓣
Ecrits sur l'Histoire
作者: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 Fernand Braudel 译者: 刘北成 / 周立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即Ecrits sur l'Histoire (1969)和Ecrits sur l'Histoire II (1990),此次移译为中文的是其中第一部,也是布罗代尔治史思想的最精华部分。
《论历史》是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这本文集凝结了他多年治史经验的思想精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是布罗代尔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历史的时间。二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三是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
历史是什么? 豆瓣 Goodreads
10.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E.H.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是卡尔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提出了后来争论激烈的历史是什么的命题,是部有价值的史学理论著作。
论“历史是什么?” 豆瓣
On What is History?
作者: [英]基思·詹金斯 译者: 江政宽 商务印书馆 2007
作者以“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为核心,阐述了当代历史学的性质。他以犀利、激进的论证,说明今日的读者何以应该扬弃卡尔和艾尔顿这两个广受欢迎但实已过时的现代主义者,走向更契合当代知识环境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世界的罗蒂和怀特。作者认为,历史学到怀特,已形成了后现代历史学的最重要的观念,即历史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和叙事散文体的论述。
基思·詹金斯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任奇切斯特大学历史理论教授。致力于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念的探讨及历史教育的发展。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豆瓣
Teoria e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作者: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 译者: 傅任敢 商务印书馆 1982 - 9
本书作者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初版用德文写出,1915年出版,1919年又以意大利文再版。1920年英人道格拉斯·安斯利据意大利文版译出英译本,这本中译本是据英译本转译的。
克罗齐的著述甚多。在本书之前,还撰有《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和《实用哲学》等书,以后他将这三本书连同本书《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合并,命名为《精神哲学》,卷次即依此排列,本书列为末卷。这四卷本的《精神哲学》表达了克罗齐的全部哲学思想,并构成他的一套哲学体系。克罗齐的历史观,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又杂以康德以及奥地利的马赫和法国柏格森的观点,带有折衷主义的特色。
隔岸观景 豆瓣
作者: 李剑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
《隔岸观景》,本书系书与人丛书之一种。主要分各部分,一是关于美国历史问题,诸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美国革命的“复数化”》;二是书评,如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读王希、姚平主编《在美国发现历史》;三是谈人论事,诸如《专家时代的博学之士》、《悠悠寸心谢师恩》。作者见解不凡,文字晓畅。
档案中的虚构 豆瓣
Fiction in the Archives: Pardon Tales and Their Telles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娜塔莉·戴维斯 译者: 饶佳荣 / 陈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6
16世纪的法国实行皇家赦免制,戴罪之人可以通过陈情求赦而免死脱罪,赦罪书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特殊文献。赦罪书的制度运作,讲述者、书写者、审阅者的种种表现,求赦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以及其中女性的声音,这些都是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精心分析的对象,16世纪法国社会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字字珠玑,给16世纪的司法史、社会史、文学史投射了一道迷人的光芒。这是一份样本,让我们可以观察这位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历史学家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亨利·海勒,《社会史》
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发掘来自16世纪的声音,重建我们与他们的直接联系。这部新作反映了她最深入、最精巧的探索……这部重要的作品第一次探讨了16世纪的男人和女人如何叙述(也就意味着建构)他们自身的生活现实。——乔纳森·德瓦尔特,《社会史杂志》
戴维斯的文笔一如既往地优雅漂亮,呈现了16世纪生活的丰富信息。——理查德·崔斯勒,《文艺复兴季刊》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任何一位法国史研究者都无法等闲视之。戴维斯通过赦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16世纪法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条新路径。——理查德·戈登,《16世纪学刊》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4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重磅新作,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 一部醒世之作: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而对这些表征的错误解读,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换 言之,是人(组织)就有偏见,没有理由过分自信。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 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的引导,帮助读者认识历史及现实的表相与本相。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2017年4月24日 已读
反思史学对传统史学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是为历史研究的根本意义来源。在传统史学研究的文献工作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史学研究的意义不断被削弱,其现实关怀也被分割乃至消失,成为纯粹的故纸堆学问。而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反思历史拯救了传统史学,从微观和田野切入,得以触及史学的基本问题。
history 人类学 历史 历史学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广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在作者看来,20世纪大量新出土中古中国时期的文本和图像材料,如果把它们放在亚洲的范围,进而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考察,那么,隋唐时期呈现的中国文化面貌,显而易见,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对之进行考察的视阈既不能限于长安洛阳,也不能限于以安西四镇为重点的西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多元,而非思想的一统,成就了唐代的辉煌。渊源于西亚北非的摩尼教文本残片和来自西亚的祆教性质的图像等大量新材料的出土,正是对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文明的细节表述。本辑所收文章是一些个案研究,用意在于追寻中古时代欧亚之间的内陆交通往来,并探讨中古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不同层次上的交互影响。
2017年4月5日 已读
张广达老师是荣新江老师的老师,从此书可以感觉到前辈学人的问题意识和细致入微的研究能力。学术视角和当今学术界相比要高出许多,不过由于当时资料不够充足,某些结论显得说服力不足,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中西交通史 传播 历史 史学 史学理论
重构近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0 (9 个评分) 作者: 李怀印 译者: 岁有生 / 王传奇 中华书局 2013 - 10
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历史问题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产生的?建构这些历史进程的史学家有着怎样的现实关注和心路历程?这些历史进程是否真实无误?所有答案似乎都可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去寻找。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包括1949年以前现代化史学与革命史学的平行发展和对抗、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以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激进史学”、19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引进、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史学主叙事危机和史学的“后现代转向”,并深入探讨了主叙事构建背后的复杂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尽管史学家们努力如实还原历史,但最后总是不可避免地写出既符合现实议程,又为政冶合法性服务的历史。在解构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之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提出了一个在时的、开放的历史观,以期有助于辨清现今的中国在通往最终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所处的位置,从存在诸多可能性的、杂乱无章的过去找出线索,以把握中国未来社会改造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