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神话学:裸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话学:裸人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比较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进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在第三卷《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神话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话学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四卷本《神话学》中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斯特劳斯试图以生的与煮熟的、新鲜的与腐败的、湿的与干的等对立的烹饪及感官特质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架构。“生/熟”这个对立组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前者属于自然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差异及变换以火的发现为指涉的焦点。他还发现了下列层次上各对立组的对应关系:在食物层上是“生的/熟的”,在社会层次上是“自然/文化”,在宗教层次上是“世俗/神圣”,在声音层次上是“静默/音响”。
论道德的谱系 豆瓣
所属 作品: 道德的谱系
作者: 尼采 译者: 周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论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论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而读者也很快 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这本书深入到了人类心灵史的深 处,是一部深刻的书。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 豆瓣
Friedrich Schiller 所属 作品: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 [德] 席勒 译者: 范大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首先是一位剧作家,早期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晚期作品《华伦斯坦》都是德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和叙事谣曲一直被人们传诵,《欢乐颂》更因贝多芬将之作为《第九交响乐》的合唱词而享誉 世界。同时也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美学著作则是美学领域的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席勒和歌德的友谊。从1795年到1805年,席勒和歌德结成友谊同 盟,由此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将德国文学推向高峰。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所属 作品: 空间的诗学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天边有一块乌云 豆瓣
天边有一块乌云
作者: 刘东 2018 - 6
本书为刘东教授先秦理性主义三部曲的*部。
作者基于比较研究的独特视角,在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强烈反衬下,潜回儒家学说的原生场域。作者在萨特哲学的现代起点,看到了*为类似先秦儒者所面临的初始思想。孔子那些使人如沐春风的教诲,竟是源自对于生命有限的悲恸自省,作者以天边的乌云为喻,肯定了儒家在现世悦乐的精神之外,更有对历史的不确定、人生的偶然与无常、天命的莫测与残酷的清醒判断,正是这种认识守住了中国文明的底线,延续至今。
作者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行解释,都循序进行了基于自家理解的评估。作者以“绝地天通”平衡了“天人合一”之说;以“认识优先”修正了“伦理本位”;提出了“儒杨互补”的命题,以补正以往的“儒道互补”之说;更以“内在而不超越”的判断,干脆否定了“内在超越”之说。
2018年8月22日 已读
本书并没有进行“儒学”与“存在主义”之间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顶多可以说是有选择性地(因此自然也是片面地)借用了存在主义的一些问题,以发掘作为思想资源的儒家学说中能往存在主义上靠的部分来借题发挥。总体而言实为一脉相承了李泽厚的问题意识,即通过对儒家学说的重新发明来确立此文明体的主体性,实现一次“招魂”,同时又掺杂进自己的思考以实现对其师的批判。简单说来就是用儒学的资源来实现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同时用存在主义的思想来证明儒学的合理性。令人印象深刻的,且不说粗糙的大段自我引用,光是各种零碎知识的附着非但没有增添笔力,反倒让人觉得累赘,从而也就模糊了书中本该成为闪光点的宝贵想法。总而言之,话糙理不糙,或可睡前读。
儒学 先秦 哲学 存在主义 理性主义
哲学史教程(下卷) 豆瓣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4th ed., 1950) 所属 作品: 哲学史教程(下卷)
作者: 文德尔班 (Wilhelm Windelband) 译者: 罗达仁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威廉·文德尔班(1848—1915 ) ,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本书作者用新康德主义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并对黑格尔的哲学史做出伟大的改造,确立了十九世纪“科学的”哲学史观念。书中全面而精练地描述了欧洲种种哲学观念的演变,通过这种描述 ,旨在向读者表明:我们现在对宇宙和人生作科学的理解和判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由于什么样的动机,为人们所领悟并发展起来。本书选材精当,选取哲学家所提出的既新颖又富有成果的东西,着重于阐述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发展史,并将这种发展史理解为连贯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哲学史教程(上卷) 豆瓣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4th ed., 1950) 所属 作品: 哲学史教程(上卷)
作者: 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 译者: 罗达仁 商务印书馆 1987 - 4
威廉·文德尔班(1848—1915 ) ,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本书作者用新康德主义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并对黑格尔的哲学史做出伟大的改造,确立了十九世纪“科学的”哲学史观念。书中全面而精练地描述了欧洲种种哲学观念的演变,通过这种描述 ,旨在向读者表明:我们现在对宇宙和人生作科学的理解和判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由于什么样的动机,为人们所领悟并发展起来。本书选材精当,选取哲学家所提出的既新颖又富有成果的东西,着重于阐述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发展史,并将这种发展史理解为连贯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所属 作品: 真实眼泪之可怖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2018年8月9日 已读
“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基耶洛夫斯基不断在电影中描绘自己,以“虚构”为伪装呈现真实,而齐泽克则试图用“缝合”的假设去“抹平被阐述内容层面与阐述行为的无中心过程层面的裂缝”。将此书视为齐泽克对基耶洛夫斯基的解读远远不够,而是借助电影这一质料来呈现自己的哲学反击——回应Theory和Post-Theory之间的论战。因此如果缺少对此一背景的了解,则此书的大部分内容无异于对牛弹琴。(毫无疑问我在此刻精准地化身为牛……)
2018 哲学 基耶斯洛夫斯基 文化研究 斯洛文尼亚
禅史钩沉 豆瓣
作者: 龚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当西方佛学研究进入所谓"拥抱异类"和倾听多音化的时代,【1 】汉语语境的佛学论述似乎仍然满足于在比较狭隘的历史和解释的叙事范围内进行研究。作为禅学的思想考察,尽管随着本世纪初新材料的发现,特别是敦煌文书的公布,学者们开始重新审查传统灯史的可靠性及其写作背景,以冀重建新的禅学思想史。在方式上,由于过分相信新的史料所带来的富有革命性的创见,以历史文献为主而辅以必要思想解释的方法结构遂成为中国现代禅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一汉学方式的价值信念,经过现代性的理性包装,使学者们认定,通过对原始文献、考古材料的校勘解读,可以填补历史的时空距离,去重构传统禅学的本来面相。这种雄心勃勃的英雄主义所激发的文献知识学范型,一方面使汉语禅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特别是有关唐代禅学的文本研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并与日本同行一起重新建立了早期禅宗发展的历史系谱。
放牧人生 豆瓣
The Shepherd’s Life:A Tale of the Lake District 所属 作品: 放牧人生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里班克斯 译者: 尹楠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一个有关传承、根源和归属的故事,一部21世纪的牧歌宣言。
——詹姆斯•里班克斯以隽永清新的文笔,带领读者体会牧羊人的一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田园生活记录,这种生活深深扎根于我们大多数人已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关于谋生的故事,关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童年,他的父辈和祖辈,在身边的世界快速变化的时候,他们仍然这样生活和经历着一切。许多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而努力工作,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些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造就湖区的是牧羊人一百万件看不见的工作的总和”
——在牧羊人的眼里,湖区与风景名胜并无关系。这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无关田园风光,也无关诗情画意。放牧、收割、饲养……是日复一日琐碎忙碌的工作,是土地、天气和羊群,共同造就了湖区。他们的祖先一直这样生活,而他们也将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纽约时报》、《卫报》2015年度最佳图书
——从乡村去到城市,我们称之为人生奋斗;从城市工作中脱身返回乡间,我们称之为远离尘嚣。但牧羊人的选择从无这些噱头。因为对阅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好奇,他申请并入读牛津;因为对牧场生活与土地的热爱,他又回到湖区继续放牧。放牧的劳作,就是牧羊人的人生奋斗,而乡间与城市的区分,只是因为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土地。
★特别精选32页彩色插图,呈现各色羊群、可爱的牧羊犬、精美的牧羊手杖、让人惊叹的湖区风光,以及牧羊人的五味生活。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牧羊人的生活回忆。
有些人的生活完全由自己创建,詹姆斯•里班克斯不是。他是牧羊人的长子,他的父亲也是牧羊人的长子,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湖区生活和劳作,按季节和活计的需要来安排,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如果是维京人也许会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夏天把羊放到山上,打理干草;秋季到市集上再重新补满羊群;冬天照顾羊群安然过冬;春天里羊羔出生,每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羊群又重新回到山里。
来自古老乡村的这些现代讯息讲述了一个与土地唇齿相依的故事,描绘了一种很少被注意到但深刻塑造了历史的生活方式。詹姆斯•里班克斯以隽永清新的文笔,带领读者体会牧羊人的一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田园生活记录,这种生活深深扎根于我们大多数人已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关于谋生的故事,关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童年,他的父辈和祖辈,在身边的世界快速变化的时候,他们仍然这样生活和经历着一切。许多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而努力工作,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些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媒体推荐】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流动性和自我实现的时代,里班克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里讲述了英格兰小型家族牧场的生活,也讲述了一个有关传承、根源和归属的故事。书中一切充满知识性的描述,因为蕴涵其中的热情和生机,都深深吸引着我们。
——《纽约时报》书评
他在强大而充满宁静冥想的字里行间,构筑了一部21世纪的牧歌宣言。它半是湖区放牧史,半是个人回忆录。精美绝伦!
——《星期日泰晤士报》
所有这些都配以完美的音调,像诉说一样流利,又准确地击中人心,在劳作与想象中毫不费力地切换。
——英国《卫报》
一本迷人的书……他继承了父祖辈和祖先们的使命,并敏锐地观察、讲述了定义放牧生活的季节节奏与仪式。
——《纽约时报》书评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所属 作品: 观察者的技术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现代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所属 作品: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公正 (2009) 豆瓣
Justice
9.7 (48 个评分) 演员: Michael J. Sandel
这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一个入门系列课程,主要是围绕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法学系列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展开评议。
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与人权等。
桑德尔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伦理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通常激发生动而幽默的课堂辩论。桑德尔然后围绕伦理问题展开,更深层次地触及不同道德选择背后的假设。这种教学法通常会揭示道德推论的矛盾本质。
这一系列课程被评为哈佛新生最欢迎的公开课,并不是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它只适合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我推荐的它的理由在于:
1、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课程没有任何内容需要你强背记忆,也不会要求你去做笔记,但是我相信你能够在很久之后还会记得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愿意在自己的Blog里主动做课堂笔记。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授,你没有道理会去错过,或者遗忘。
2、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许多网友反应,看这套课程需要时常暂停。这是因为每一小节里,迈克尔.桑德尔都会从平实简单的例子出发,让 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他提出的命题。他并非回答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更不是灌输你观点,而是自始至终激发你的脑力震荡,对习见提出挑战,换从多个角度思考 看似最为简单的事情。
3、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为法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出发点是谈公正和正义,一共分为12堂课。如果你看 过第一堂课,你就会知道,在愚蠢的国内大学教育中,政治学被庸俗化和弱智化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大家会觉得只有乏味已极且心存卑鄙之辈才应该学习,人文学 科也只是纸面上的功夫。通过迈克尔.桑德尔的讲授,你可以看到任意一结论的导出,后面都有论证的严谨和思考的精深。明白《政治学》并非只是教材上看到的那 套阶级分析的蠢话,而是切实地关心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活,并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公正。单是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豆瓣
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 所属 作品: 思想史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胡翠娥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史,一己之力写尽人类智力全貌。
★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
★突破朝代更迭的撰史常规,思想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泰晤士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Q1: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圣贤为何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
Q2:黑暗的中世纪后,欧 洲如何实现了对 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赶超?
Q3:你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但你知道人类经过了多少阶段,才能这样思考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 豆瓣
The Notions of the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
作者: [英] 理雅各 译者: 齐英豪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 - 4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Elohim和Theos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上帝”、“灵”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God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存在与事件 豆瓣
L'être et l'évènement 所属 作品: 存在与事件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最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代表作。正是在本书中,巴迪欧提出了“数学=本体论”的命题,透过重新建立本体论来确立真理、事件、存在、主体的哲学地位,这可以说是近代哲学的全新开始。在左翼思想界,巴迪欧正成为今天思想界和学术研究之中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存在与事件》的出版正式宣告了一 个数学本体论的巴迪欧的出世。他充分吸纳了康托尔的集合论,尤其是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化定理、哥德尔的集合结构理论、科恩的力迫法和对康托尔连续统的命题的证伪等数学思想,从数学的维度来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新了唯物主义的基底。本书讨论了西方哲学的关键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斯,黑格尔,卢梭,海德格尔和拉康等,充分体现出巴迪欧是如何受益于整个柏拉图以降的欧洲哲学传统; 本书清楚展现了巴迪欧全部哲学计划的视野及目标,也让我们能够理解巴迪欧之于当代哲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