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文学中的城市 豆瓣
The City in Literature: 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作者: [美] 理查德·利罕 译者: 吴子枫 2021 - 4
从英国的伦敦到美国的洛杉矶,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本书通过对笛福、狄更斯、左拉、波德莱尔、康拉德、乔伊斯、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菲茨杰拉德、品钦等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作为启蒙遗产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尤其是自18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对现代城市的反应。作者认为,文学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文学给城市带来想象性的现实,城市的变化也反过来促使文学文本发生改变。随着物理的城市不断演进,文学对它的表述/再现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提供了对商业城市的洞见,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提供了对工业城市的洞见,后现代主义则提供了对后工业城市的洞见。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第 1 季 (2021) 豆瓣 TMDB
Pretend It's a City Season 1 所属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8.7 (346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弗兰·勒博维茨 / 马丁·斯科塞斯
弗兰·利波维兹与马丁·史柯西斯面对面对谈,带观众和这位善于揶揄的作家、幽默人士兼说书人一同漫步纽约街道,领会她的迷人思绪。
權力地景 豆瓣 Goodreads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作者: [美] 雪倫.朱津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 2010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都市革命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 / 张笑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三大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风靡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北成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上海摩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午夜降临前抵达 豆瓣
7.6 (5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1 - 8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无墙之城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侯 深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4
◇美国城市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激进的城市如何与诗意的自然共存?
◇巨型城市的发展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
◇“购买自然”能否消弭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悖论”?
◇“赌城”拉斯维加斯能否摆脱沙漠带来的“生态陷阱”?
◇美国环境改革如何帮助“钢都”匹兹堡实现两次复兴?
【编辑推荐】
本书以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之关系为研究视角
梳理了美国城市环境史沉寂、转向、发展的详细过程
捕捉了自然力量形塑城市形态和个体思想的历史时刻
考察了城市环境史的发展趋势、现有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深刻认识到孵化指导城市走出其“生态悖论”的新思想之迫切性
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
【内容简介】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为“论世衡史”系列的其中一册,以美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及其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城市史学经历了数十年发展之后,现已渐趋式微,然而如果从另一角度考察美国城市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领域更为细化并且同其他的史学分支学科相结合后展现出新的生机。在这些新生学科中,城市环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美国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试图梳理城市环境史将自然与城市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的详细过程,捕捉最寻常又最持久的自然力量如何形塑了城市的形态和个体的思想,通过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的详细考察,并深刻认识到孵化指导城市走出其“生态悖论”的新思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
隐字上海 豆瓣
作者: 格里董 / 施佳宇 The Type 2020 - 9
倘若看得仔细些,上海的街头是有双重模样的。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时尚名品商店共存的,还有端庄的石库门,狭窄的小弄堂,以及旧时光里的店面招牌。曾经的十里洋场,有幸在这些隐秘的角落里得以重现。 时代变迁,许多城市正在改头换面的浪潮中迅速丢弃自己原有的景观。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上海的文字风景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消亡。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以「市容更新」为名的行动,拆除店铺和招牌,却偶尔揭开了隐藏在背后的年代更久远的老招牌或文字,犹如意外发现的考古现场,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隐字」风景大抵有两种:昔日落在街角或弄堂深处的烟杂店、酱油店、副食品店,柴米油盐酱醋茶,手写招牌显得朴拙而亲切;或是隐藏在拆除的招牌里层、新搭建的脚手架背后、碎石瓦砾间的「字体遗址」,其背后的空间早已易主或不复存在,但偶尔残留的招牌仍能带我们闪回到彼时的马路风景中——气味浓郁的是「永好理发店」,污渍斑驳的是「第一油酱店」,色彩分明的是「临青绸布店」,嘎吱作响的是「明峰维修店」……干净利落的手写字体未必出自名家,却别有风味,和周围的电线杆、自行车、晾晒的衣物、或悠闲或匆忙的行人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上海图景。 旧时的店名和字形,携带着抹不去的时代印记:丰润饱满的繁体楷书招牌,往往可以追溯到民国或清末;社会主义特色的语词、汉语拼音和二简字,见证了建国后的语言文字改革;带着行政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将经营产品和广告语诚恳地写在街角旺铺的门檐上、墙身上或挂在门外,则似乎是跨越时代的招徕生意之道。已经归并至大区的南市、闸北、卢湾,尚属当代,它们的名称停留在还未破落的招牌上,不疾不徐地等待着与同代人一起走进历史。 隐藏的字迹是上海新旧交替的佐证,却也注定昙花一现。伴随着新店铺的开张、新招牌的安装、新街区的建设,露出的旧字很快又将回归隐匿,甚至彻底拆除。本书中收录了三位摄影师在过去六七年间记录的文字风景,如今也大多难以寻觅,幸而光影可以记录下这一道道风景,替我们唤起属于那个时代的独家记忆。
When you look closely, streets in Shanghai have two layers of appearance. Besides the towering skyscrapers and the boutique fashion stores, you will find the dignified Shikumen, the narrow alleys, and storefront signs from the olden days. The city’s colonial past is recreated through these hidden nooks and crannies. As time goes by, cities are rapidly discarding their original façade in the tide of urban regeneration. Likewise, Shanghai, referred to as “Paris of the Orient”, is undergoing a dramatic demise of its typographical landscap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jor cities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 the name of urban planning to demolish shabby shops and remove worn-out banners, but occasionally they have uncovered even older sign boards or writing hidden behi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like accidental archaeological mini-sites filled with surprises. There are broadly two categories of “uncovered signs”. One is the handwritten banners that are still visible at the streetcorners or deep inside the alleyways, in front of the stores that sell cigarettes, food, oil and sauce; the other is the “type relics” concealed under the removed banners, behind the newly erected scaffolding, or among the rubble of torn-down buildings. The original venues behind the latter have long since changed hands or ceased to exist, but the remnants of the signs project a flashback to the street views of the past – that gel smell from the Forever Good Barber’s Shop, that stain from the No.1 Oil & Sauce Store, that vibrant colours from the silk & fabric shop, and that squeaky noise from the repair shop. The simple and clean handwriting might not come from a master’s hands, bu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i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ccompanied by the surrounding telephone poles, bicycles, laundry hanging out of the windows, and strolling or hurrying pedestrians. The text and form of the uncovered signs carry with them indelible marks of yesterday.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plump calligraphy style can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 ev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ocialist vocabularies, Pinyin (romanised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second-level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witnesses to the social and language refor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od and commodity shops named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ith sequence numbers were the products of a planned economy; adorning the header of the corner store with menus and slogans, painting them on the wall or hanging them outside the door seem to be the time-transcending advertising tactics. While Nanshi, Zhabei and Luwan districts have already been merged into larger district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ir names have been staying on the not-so-broken signs, uneventfully waiting to enter history alo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of citizens. Shanghai’s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in evidence of those rediscovered, yet transient typography gems.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new shops, new banners and new neighbourhoods, the uncovered signs will soon be re-covered or even dismantled. The image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were documented by three photographers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yet most of the scenes are already hard to find today. Fortunately, we are able to preserve and revoke the memory through their lenses.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豆瓣
Ara Güler's Istanbul
9.2 (1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译者: 邓金明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全书精选古勒拍摄的153张有关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记录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见证半个世纪间的日常生活和不朽诗意。
-----------------------------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豆瓣 谷歌图书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作者: [美]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美国关于城市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怀特的代表作
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我们这个时代的50本书”
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是威廉•怀特16年直接的和持续地观察城市公 共空间的结晶。怀特使用录像机,记录下城市中心地区的广场、街道、小公园和市场里人的行为,然后再做具体分析,从整体上评估城市中心的健康。本书可谓美国城市思想核心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堪比《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模式语言》和《城市史》,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历史与空间 豆瓣
作者: 杨宇振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重庆有根深蒂固的“土性”、坚韧的“地方性”。这一特性是由其在总体里“封闭中的开放”的格局所决定。给人以巨大差异的城市情感体验,是重庆城现代化过程中的“奇幻”特质。对于深在内陆的重庆,是否有可能超越历久的双元结构,一种历史过程形成的稳定结构,从自身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从更广的空间与时间,从世界的范围与世界史的视野来检讨重庆的未来,是一个基本问题,一个反思现代性的问题。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陆续有许多外来者途经或者驻寓重庆,留下大量文字、图画和照片。它们从另外的角度共同拼帖和建构,也镜像了重庆城的转变。它们建造了一座令人遐想和可以漫步其间的想象之城,一个有待后人重新再建构的想象之城。
本书利用历史文献、数据、旅行记录、地图和影像,探讨晚清重庆城的人口构成与空间结构、民初重庆城市启动现代化的条件、空间划界、现代化的进程与问题、卢作孚的现代化实践、晚清到民国不同阶段重庆城的感知与经验等。
乡村与城市 豆瓣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in the Modern Novel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威廉斯 译者: 韩子满 / 刘戈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6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文学中有关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人类必须抵抗资本主义。
全书共二十五章。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十五章为全书的总结。主体部分二十三章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加州大学
书中有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行文风格简明扼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其论述主题的真切关注。
——纳奥米 布利文,《纽约客》
刺桐城 豆瓣
逝去的繁荣
5.3 (6 个评分) 作者: 王铭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4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荣》。此次再版,作者加写了近两万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书名为《刺桐城》。
穿城观影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涛 Beijing Book Co. Inc. 2020 - 2
从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到崔健的《蓝色骨头》,当代电影中的摇滚青年具有怎样的特征,同北京这座城市又有怎样的关联?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许鞍华为何频频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借此表达怎样的城市认同?从卢昊的《消失的家园》到王劲松的《百拆图》,先锋艺术家们如何再现如火如荼的城市“拆迁”?从徐冰的《鬼打墙》到郑连杰的《大爆炸》,视觉行为艺术如何思考长城的纪念碑性与当代性?本书探索当代影像(电影和视觉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浸与勾连,从叙事到认同,从生产到搬迁,从记忆到规训,从漫游到体感,城市和影像成为最精彩的当代景观。
《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和体感》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的影像(电影和先锋艺术)作品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在这一影像地图上,本书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间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所谓“穿城观影”,不仅意指通过城市空间来观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强调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针引线”“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饰”来了解中国当代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发展史 豆瓣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倪文彦 / 宋俊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10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Blackwell 1992 - 4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豆瓣
作者: 王志弘 / 陳羿伶 群學 2011
政府砸大錢辦活動、蓋蚊子館,民眾得到了什麼?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誰在文化產業化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
9篇台灣在地經驗,9種視野與觀點
文創發展狂潮下,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
「文化」是發展的還魂丹?
.
近十餘年來,有個遍及全球、日漸興盛的趨勢,嘗試以各種「文化」之名,開啟城市與區域「再發展」或「再生」的新契機。
.
但文化不僅是商機或美學行銷手法,還有著多種詮釋可能,牽涉了社會群體的記憶、認同、意義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引發的爭議。即使官方、業界和大眾都寄望文化是門好生意,期許文化產業的榮景,文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馴服,溫馴地成為地域發展的穩定驅動力。
.
本書通過對於台灣各地實際案例的分析,檢視橫跨於文化領導權、文化經濟、文化抗爭之間的文化治理場域,並且格外關注文化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推力,從而開啟了多方勢力角逐的空間政治。
.
.
本書特色
.
關於「文化治理」
.
文化治理既是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更是通過文化來治理,達成狹義文化以外的政經社會效果。
.
因此,文化治理可能涵蓋了各級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牽涉歷史保存、鄉土教學、地方文史、戲曲活動、客家節慶等的規劃與補助,也包含了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
於是,文化治理與文化領導權、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暨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政治,甚至是文化抵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
使用文化治理一詞來稱呼這個龐雜且漸受重視的領域,則是為了涵蓋跨越公私部門的治理機制或執行網絡,並呼應法國學者傅柯所指點的,集體人口及個別主體之行為引導與知識和技術介入,
.
展開一個專注於權力關係、主體塑造,以及文化之政經效用的研究領域。
显微镜下的成都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在乡愁者的心窝”,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
★升华乡愁的解法,书写有情的正史——
赋予历史研究以情感、血肉和文学性,笔调动人。
★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另一个中国”。
★刻画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
将小贩、堂倌、茶客、瓮子匠等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下层民众生活。
★见微知著,由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揭地方与国家的张力和互动——
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由此重新思考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
★图像证史,栩栩如生——
收录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图文并茂,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
★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
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勾勒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