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城之理念 豆瓣
The Idea of a Town:The Anthropology of Urban Form in Rome, Italy, and The Ancient World
作者: 约瑟夫·里克沃特 译者: 刘东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 8
在这本有关城市形态的著作中,作者里克沃特断言,一个城镇的理念必须足够坚实,才能在不可避免的纷乱更迭的城市体验中存活下来。当现在的城市变得只关注建筑单体、只关注城市的物质要素和市场运作的时候,人们不该忘记,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和质感、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醒目的公共建筑仍然可以丰富我们的城市。此书已经再版多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建筑学课程的教材。
地方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Tim Cresswell 译者: 王志弘 / 徐苔玲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4
【内容简介】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进行城市化研究?在城市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何去何从?由此,作者追溯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城市研究的学派和代表学者,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的相互参照相互诠释中,发展和深化了罗伯特•帕克的城市生态学理论。
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而言,是一部清晰明了、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的产生和当代变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如城市化、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在每个领域,作者都结合实际的调研数据和形势与政策,进行了犀利的思考,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关心城市社会问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颇具高度的思想起点。
---------------
郑也夫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科场现形记续编》,2018
《论文与治学》(再版),2018
《城市社会学》(第三版),201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再版),2016
《文明是副产品》,2015
《代价论》(再版),2015
《信任论》(再版),2015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编),2013
《语镜子》,2013
---------------
【编辑推荐】
(1)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关于城市社会学的系统而简明扼要的课堂讲授记录,是一个良好的入门指南。
(2)作为课堂讲授的产物,事例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3)其中对于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对于当代城市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对于渴望了解城市社会学、热衷思考现实问题的读者而言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4)本书曾被列入教育部教材系列,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5)第三版中作者附录了自己为学生们的调研论文结集所写的前言,以及目录,可以带领读者更多了解城市社会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找到自己的关注点。
---------------
【精彩书评】
脱胎于作者12次课堂讲演的这部书,具有独特的口语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不止一处锋芒毕露……茶馆是我觉得写得切中要害的一处。街心花园、步行街、咖啡馆等也都讲得非常精彩。……在关于ecology的看法上,费孝通先生与郑老师的见解仍不一致。读者从前后辈两位社会学名家不同观点的比较当中肯定可以获得更多启发。
——胡鸿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城市是众生喧哗之地,而这本书是一幅优质导游图,引导读者观察和认识城市。我上过这门课,也读过这本书。也夫师的思想魅力在于批评和去蔽,揭示事物本来面目。其思想力度基于深刻的理论敏感和现实洞察,其智慧在于对常人不经意之细节的辨识。阅读本书就是一个惊奇之旅,能带来很多“原来如此”的智力生活的快乐。
——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郑也夫先生的《城市社会学》,篇幅不大。但在我看来,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可以称为社会学本土化的经典。这是真正能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发明的著作。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阅读该书犹如走进课堂亲聆教导,依山傍水循讲者思路行进。杂而博的社会学理论在讲者举重若轻的解说中深入浅出地显出脉络,说是偏重理论,现实事例却一点也没有被忽略,那么多平常却鲜为常人注意的现象,被他的理论一一洞察。
——李文博(博客作家)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场景 豆瓣
Scenescapes: 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作者: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译者: 祁述裕 / 吴军 方寸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场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所介绍的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这一点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用场景来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也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作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20年2月24日 已读
如果对于书中提到的城市和具体案例没有实际的理解,那么读这本书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城市是人群生活聚集的实体空间,而城市这一意象同样也构成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在城市这一空间里,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力量形成相互间的博弈,人类在混乱的城市中哭喊着出生、绝望地存在,最后迎来死亡的宿命。
城市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建筑 建筑理论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南京传 豆瓣
6.5 (10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上海图话 豆瓣
作者: 姜庆共 / 刘瑞樱 2019 - 8
致读者:当你面对充满皱褶的封面,请不要惊讶,
我们只是想以此来寓意沉溺于故纸堆的惊讶及过程,
期待与你分享这份感受。
100年
249位插画师、艺术家、设计师
450余幅图像
10篇口述
以年代为序勾勒上海百年插画艺术的视觉历程,
与《上海字记》共同集成“字与画”的城市文化图像简史。
从清末小说绣像、西人引入的科技铜版画,
到朵云轩木版水印、民初西式美术教育带来的审美格调,
国货运动的商业 广告包装 ,战时的红色印迹,
至新中国工业腾飞、改革开放掀起的流行风尚……
插画于各个年代及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
在本书中悉数展陈在读者面前。
本书出版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城门几丈高 (2019) 豆瓣
9.1 (15 个评分) 导演: 徐蓓 演员: 苏扬
一条川江,世界上最危险的航道。一个英国人沿江而上,寻找新的商业市场。一座古城在不断涌来的潮水中,已经听见扣门声响。这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角力。一方是大清朝廷以及重庆的黎民百姓,另一方是野心勃勃的英国冒险家。
大都市 豆瓣
作者: [比] 斯特凡·赫特曼斯 译者: 张善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独行天下,法眼观世。独处异乡,自得其乐。——译者
《大都市》是一部内容丰富、饱含哲理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游览维也纳、德累斯顿、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和悉尼等地的游记。该书的书名简单明了,无法体现作者充满激情地力图揭示他游览的每座城市的面貌背后的内涵,以及这些故事的核心中所包含的智慧力量。在赫尔特曼斯的旅行中,他始终围绕着世界文学之旅。在维也纳他踏着卡夫卡的足迹散步,在的里雅斯特他遇到了斯维沃、乔伊斯和温克尔曼,在重建的德累斯顿市中心他遇到了哈里·穆里施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长途旅行的传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作者的旅行快要结束时,他到访的城市的印象在他脑子里融合在一起并互相映衬,最终在理智的理解与个人的印象之间达到美好平衡。他的超人之处在于他的观察能力以及实现旅行意外的惊喜,创造一个“无意寻景而景自现”的意境。
万物·生命 豆瓣
Ten Thousand Things: Nurturing Life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作者: [美] 冯珠娣 / 张其成 译者: 沈艺 / 何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4
一中一西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田野工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合作完成了这样一本杰出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养生这一具体现象入手,探讨了北京市民对良好生活状态和现实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解,旁及北京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问题。北京养生活动的现代表象之下,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回响,“生生不息”的身体生命观,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关于养生,本书呈现出了为人熟知的表象之下,那些或细微、或宏阔的生活画卷,个体生命、北京城市文化和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历程在此巧妙交织在了一起。
“在我们看来,北京乃至中国城市空间的独特性与历史性在公共场所周而复始的养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养生实践是社会状况的表达,这一社会条件不同于20世纪20年代,不同于1936年,不同于上海,也不同于纽约,错综复杂的文化与社会力量交错汇合于此,塑造了独特的社会情境。在变化万 千的城市空间中,北京人生活得有声有色,也道出了自己的历史与个性。”——冯珠娣、张其成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豆瓣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作者: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译者: 王志弘 群學出版 2008
財政危機曾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國家,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而今 (2008)更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幅爆出金融海嘯,全球無一寸土能夠倖免。新自由主義幾乎等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化所帶來的災難,因此幾乎等於災難的全球化。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已經自掘墳墓了嗎?影響所及,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而在西方再度熱銷。馬克思主義是否是救贖仍未知,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已是事實。不管如何,站立在自己腳上的反思是必要的,台灣不能再人家消費我們買單了。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這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將成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特別註明: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由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本書目錄】
導言:二○○四年海德堡的赫特納講座 ... Peter Meusburger 與 Hans Gebhardt
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辟 ... 大衛.哈維
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 ... 大衛.哈維
空間是個關鍵詞 ... 大衛.哈維
索引
刺桐梦华录 豆瓣
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46–1368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苏基朗 译者: 李润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电影城市 豆瓣
作者: 陈晓云 2008
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电影史上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城市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着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本书以空间和身体为基本维度,研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对于城市的想象、建构和表达,在电影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观察、分析,研究中国电影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