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资本主义的未来 豆瓣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6.0 (7 个评分) 作者: [英]保罗·科利尔 译者: 刘波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作品看点】
★ “全球顶尖思想家”从道德角度解剖撕裂人类世界的三大鸿沟
本书深入解析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三大鸿沟。这些鸿沟分化人的归属感,消除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身份认同,弱化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打破人与人的相互信任,日益加剧社会的撕裂程度。
★ 政治中间派的务实之作 从家庭、企业、国家和世界四个层面诊疗资本主义困境
摒弃意识形态之争,从作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不同成长轨迹、破败的老工业区,到日本丰田与美国通用汽车的商业竞争,以及近年的民粹主义浪潮等实例,分析资本主义乃至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 迥异于《21世纪资本论》等相关著作的思考传统 多角度探索治理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从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借鉴了富有洞见的思想,反思政府、企业和家庭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针对自私贪婪、破坏资本主义道德基础的“经济人”,提出了渴望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社会人”概念。
★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破解积重难返的社会难题
资本主义的弊病令普通人的生活举步维艰。教育体制僵化,出身寒门的年轻人缺乏实用的生存技能;企业只知为股东逐利,员工变成被压榨的社畜;传统大家庭瓦解,贫困的核心家庭在育儿与生活的重负下绝望地挣扎。科利尔主张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支持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内容简介】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乘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愿意包容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政治选择沦为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无论选择哪一边,资本主义的未来仿佛都注定将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
那么,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在本书中,保罗·科利尔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严重的撕裂。正是这些鸿沟分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弱化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打破了不同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摧毁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科利尔主张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承担道德责任,以包容性而非对抗性的叙事方式,重塑国民间的互惠义务关系。
.
【名家媒体推荐】
我是保罗·科利尔的超级粉丝。这是一本雄心勃勃、发人深省的著作。从根本上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治理而不是打败资本主义。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
左派注重道德,右派注重现实,但是,在科利尔看来,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精英主义者,都把普通民众看作“无力照看自己”的儿童。然而,任何社会制度如果不能激活人的主体性,在伦理上都是失败的。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中,科利尔试图在左右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的“弱者”,而是社群中的积极行动者:他得到,同时给予,实践个人权利,同时相互承担责任,在这一“互惠”的过程中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友爱。
——刘瑜[清华大学副教授,《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作者]
杰出的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在这部大胆的跨界之作中闯入伦理学领域,探讨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修复它。他认为,要弥合大都市精英与失落者之间的鸿沟,我们需要重塑归属、爱国主义和互惠的伦理。科利尔为当前的僵局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好的经济学与道德和政治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迈克尔·桑德尔[哈佛大学教授,《公正》作者]
这个时代急需保罗·科利尔的洞见。《资本主义的未来》重新拾起了我们共有的道德观念,指出了它在家庭、组织和国家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是凯恩斯时代以来最具革命性,也有希望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社科著作。
——乔治·阿克尔洛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资本主义对赋予的都市人来说是天赐之福,对于其他人而言则并非好事。保罗·科利尔以实用主义的姿态调动卓越的经济学知识,充满激情地为众多被鸿沟撕裂的西方国家指出了另一条可选的道路。
——默文·金[经济学家,前英格兰银行行长]
科利尔是英国至为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在这部重量级著作中,他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与其他民众之间、大都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为实现共同繁荣,他主张在国家政治、公司和家庭层面重建道德基础。他拒斥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提出了务实、大胆和富有洞见的方案。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2018年最佳经济类图书评语]
一些人认为,爱国主义有碍于推动一个更加公正和体面世界,包括那些最穷的人,走向繁荣。而保罗·科利尔却很看好爱国主义。他认为,抽象的世界主义经常被借以谋求愚昧的个人利益,相较而言,爱国主义可以为全球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科利尔要如何修复富裕民主国家的情感纽带呢?《资本主义的未来》提供了大量新颖的建议,在科利尔这个“务实的中间派”身上,你能找到许多干货。
——《纽约时报》
这本大师之作结合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多种社会科学成果的卓越思考,分析了这个时代下归属感的分崩离析——家庭、工作场所和国家——以及它引发的挫折,正是这些挫折为民粹主义者意识形态鼓手提供了崛起的时机。面对众多国家业已失灵的资本主义制度,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资本主义的务实政策,力图重建政治光谱中“饱受批评的中间派”,恢复当代生活的“社区伦理”。
——《科克斯书评》
群众与权力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冯文光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6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 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伟大、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更长)。
=====================================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评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百本书——埃利亚斯・卡内蒂花费34年心血写就《群众与权力》,这部巨著在卡内蒂的著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卡内蒂文学风格和思想成果的体现。
(2)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还是特立独行的文学家?——与学院派的群众理论研究不同,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采用了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又处处可见文学家的洞见,因此卡内蒂的群众“理论”被称为一种诗学或者诗性人类学。
(3)洞察权力的本质,呼唤理想的群众,在权力侵噬人性的时代承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卡内蒂认为,群众之所以会有暴力、愚昧等倾向,根本原因并不是群众本质恶劣,而在于权力对群众的伤害。权力向群众下达命令,群众因害怕而顺从。而真正的群众是与权力对立的,在真正的群众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力命令别人。
帝国的话语政治 豆瓣
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9.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禾 译者: 杨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日常生活批判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 豆瓣 Goodreads
The Faces of Injustice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朱迪丝·N.施克莱 译者: 钱一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是作者耶鲁大学法学院斯托尔斯法理学讲座的成果,施克莱在这本小册子中,对时常为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研究忽略的重要概念“不正义”进行了阐释。在此书中,作者以她所处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相关问题作了思考,她区分了积极和消极的不正义,认为不正义不仅包括有意为之的残忍或不公行为,对此类行为不闻不问也是不正义的表现,并指出,相比于追究责任,更重要的也许是积极行动,努力减轻受害者的苦难。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豆瓣
作者: 王志弘 / 陳羿伶 群學 2011
政府砸大錢辦活動、蓋蚊子館,民眾得到了什麼?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誰在文化產業化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
9篇台灣在地經驗,9種視野與觀點
文創發展狂潮下,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
「文化」是發展的還魂丹?
.
近十餘年來,有個遍及全球、日漸興盛的趨勢,嘗試以各種「文化」之名,開啟城市與區域「再發展」或「再生」的新契機。
.
但文化不僅是商機或美學行銷手法,還有著多種詮釋可能,牽涉了社會群體的記憶、認同、意義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引發的爭議。即使官方、業界和大眾都寄望文化是門好生意,期許文化產業的榮景,文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馴服,溫馴地成為地域發展的穩定驅動力。
.
本書通過對於台灣各地實際案例的分析,檢視橫跨於文化領導權、文化經濟、文化抗爭之間的文化治理場域,並且格外關注文化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推力,從而開啟了多方勢力角逐的空間政治。
.
.
本書特色
.
關於「文化治理」
.
文化治理既是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更是通過文化來治理,達成狹義文化以外的政經社會效果。
.
因此,文化治理可能涵蓋了各級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牽涉歷史保存、鄉土教學、地方文史、戲曲活動、客家節慶等的規劃與補助,也包含了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
於是,文化治理與文化領導權、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暨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政治,甚至是文化抵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
使用文化治理一詞來稱呼這個龐雜且漸受重視的領域,則是為了涵蓋跨越公私部門的治理機制或執行網絡,並呼應法國學者傅柯所指點的,集體人口及個別主體之行為引導與知識和技術介入,
.
展開一個專注於權力關係、主體塑造,以及文化之政經效用的研究領域。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革命与反革命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艺文中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超越民族与历史 豆瓣
作者: (日)小森阳一 / (日)高桥哲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构的解体和泡沫经济的崩溃,在“复辟健全的民族主义”的名义下,日本社会出现了极端的本国中心、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本书收录了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女性学、思想史、表象文化论等专业领域内的十八位学者的论文,针对这一新的日本民族主义的动向,多视角地展开了批判。当今天的日本人被亚洲的受害者追究过去的战争和殖民统治责任的时候,如果他们不接受“本国”的过去,将如何来回应对这一责任的追问?这无疑是今天的日本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书从三个方面,"回顾过去的话语","来自民族主义的重压"和抽出记忆的意志,收录多位学者的多篇论文,批判性分析了日本战后民族主义的新动向,并对历史问题进行追忆和反思,对于日本国内正视历史罪责、珍惜和平现状和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提供了精神支柱。
国家构建 豆瓣
State Building: Gover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郭华 / 孟凡礼 学林出版社 2017 - 7
★ 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和理论家,其著作的出版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巨大兴趣,俨然形成一股“福山热”。
★ 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旗下的福山系列作品的完美收官之作。
★ 福山名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的姊妹篇,对国家理论的进一步反思之作。
★ 北京大学教授李强近两万字的长篇导读,全面梳理国家理论的历史和发展,解读福山国家理论的精髓和对当下中国的意义。
本书围绕国家构建这一命题,在国家治理和世界秩序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讨论。
本书的主要观点:国家构建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因为软弱无能国家或失败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应当精简国家功能的范围,但是应同时加强国家功能范围内的能力;如何把强有力的制度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在对他国进行干预时应当重视事后国家构建的艺术。简而言之,建设小而强的国家不仅是民族国家自身的目标,也是国际社会援助或干预的目标。从国家概念的辨析,到组织理论的介绍,再到政治现实的反思,福山完成了关于国家构建的完整论述。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乐道文库”由罗志田主编,邀请汉语学界真正一线且有心得、有想法的优秀学人,为年轻人编一套真正有帮助的“什么是……”丛书。文库有共同的目标,但不是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撰写形式,作者自由发挥,各言其志。
2020年8月8日 已读
书中提到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日常、事件、制度等等的概念梳理,以及对“日常统治”的定义、研究方式与实际案例的展开,在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可以说是颇具启发性的。不过我很好奇当视角回归到作为个体或者群体的“人”这一尺度之后,如何进一步认识“人”本身的历史性(时间性和空间性),换言之,历史研究视角的微观处理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另外,“统治”与“被统治”在已有的表述结构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简化后的二元对立概念,但是日常生活实践中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且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交织着众多的权力关系,历史学者们的努力真的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吗?
2020 中古史 中国史 侯旭东 历史
论文化 豆瓣
Cul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张舒语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11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20年8月1日 已读
从来没有见过的观点,带来很大的启发。不过前半部分作者的论证太多反复了,在材料的驾驭上有很大的问题。
2019 东南亚 人类学 历史 政治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陈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1
政治思想既表达政治社会的自我理解,亦体现人 们对理想秩序的探寻。本书突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既 有写法,跨政治、宗教、社会、经济、法律、哲学、 历史等多个学科,钩稽沉隐,推陈出新,融文本解读 、理论分析与意义发微于一体,移步换景,在多视角 、大视野中全景式地考察了西方政治思想之跌宕起伏 ,涵盖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政治思想家, 不仅是一部全面、生动的西方政治思想通史,也是一 部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
开放中的变迁 豆瓣 谷歌图书
9.5 (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 豆瓣
作者: 金观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共讲述了有十四节的内容,分别是从马克思到韦伯、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追溯西方现代价值的起源、价值和社会的互动:系统演化论的史观……等内容。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2020年6月5日 已读
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宣称自己代表人民所希望的集体利益,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代议制民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民粹主义是民主真正的威胁。
2019 历史 政治 政治学 政治社会学
共产党宣言 豆瓣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6.8 (6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 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14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撰写的纲领。在这个纲领性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人的境况 豆瓣
Human conditio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