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所属 作品: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徐大健 / 张辑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1 - 1 其它标题: 身体, 空间与后现代性
★ 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广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 和《现代性》一样优美、晓畅,让人如痴如醉的学术著作。
汪民安教授对于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阅读体验极佳,他具备一种国内罕见的本雅明气质,学术随笔流畅易读,酣畅漓淋,魅力十足。
★ 身体,是个人最后一份私有财产,它与欲望、社会、权力有着怎样的纠葛?它该如何突破重重遮蔽,发出自己的声音?
★ 疫情危机下的封锁、都市中家园概念的缺失、对居住空间的激烈争夺、大型商场中物的牢笼……种种空间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又如何困扰着我们每个人?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对身体、空间等论题所做研究的成果结集,分为“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三个部分,共十九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六篇文章论述“身体”在西方学术史中的地位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的六篇文章是作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身体的社会学,以及权力如何把个人的身体局限在空间之中,第三部分收录的七篇文章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各位大理论家德里达、罗兰•巴特、乔治•巴塔耶、福柯等的精彩评论,以及对后现代性理论的发展线索的整理回顾。
汪民安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个人身体、社会生活和现代政治的关联性,洞察细微,挖掘深入,表达精辟,会让读者对身体、对各类空间、对后现代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
=======================
汪民安老师关于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这三个当代哲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论文集,既有深入丰富的学理性,又贯穿着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经验,无论是文笔还是分析能力都让人赞叹。个人认为,国内学者当中,汪老师是最具备本雅明般气质与作品风格的人。
—— 江海一蓑翁(豆瓣网友)
虽然我也认同学术写作不需要文笔这回事,但真的存在这种学者能把复杂的理论渗透在遣词造句的刻意制造中,比如汪老师。头发和家乐福的写作是完全的巴特式的效仿,汪老师对尼采和巴特两种断片式的、警句式的写作做了精准的譬喻,从此来看汪老师或许也是他所描述的那种巴特式学者:用一种闲情逸致征服对象(理论)。
—— 二级发呆员(豆瓣网友)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宋宏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2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思想中国 豆瓣
作者: 贺桂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本书收入作者的15篇论文,2篇之外,其余均写作和发表于2008—2012年。中心内容是从思想史、文学史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在批判性的当代视野中,考察有关“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问题的不同侧面。全书分四辑:第一辑《“打开”80年代知识体制》,是对新时期文学与知识体制的重新解读;第二辑 《50—70年代文学的意义》,力图探寻重新进入1950—1970年代文学实践的更“客观”的路径;第三辑《新世纪文化的“中国故事”》,分析大众文化与思想两个领域的“中国”叙事;第四辑《思想者肖像》,读解当代6位学人,其间可见作者思考当代中国问题的思想谱系。书名定为《思想中国》,一方面突出作者近年研究的两个主题词——“思想”与“中国”,同时也通过将“思想”一词动词化,强调一种持续的思考状态。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新启蒙”知识档案
作者: 贺桂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3
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重写文学史”思潮。这种考察采取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
上海摩登 豆瓣
所属 作品: 上海摩登
7.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八十年代文化意识 豆瓣
作者: 甘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7
中国在八十年代展开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空前活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敏锐深思的青年学者和思想家。其中以探求西方实证精神和科学态度为目标的思潮,曾一度引起海内外的关注。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出现了以甘阳为首的一群青年学者,他们代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开启了中国思想界与西方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本书选编的是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它们从多个侧面折射出八十年代文化反思的各种风貌。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中,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那场热情而不失理性的文化热潮;我们也或将通过它们唤醒我们正在失去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反叛”主要是通过美术、电影、小说、诗歌、建筑这些最能见出文化情绪和前卫意识的感性文化领域来反映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状况;下编“彷徨”则力图着重反映出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碰巧的杰作 豆瓣
所属 作品: 碰巧的杰作
作者: 迈克尔·基默尔曼 译者: 李灵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5 - 4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或是无名艺术实践者,他们都对艺术深情而专注,艺术也为他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作者通过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细致入微的感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从中得到的体验。艺术是一段旅程,能为每一个人开启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所属 作品: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已然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不仅阅读体验非常有趣,而且引导人们对根深蒂固的二元论的“理性/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对日常表达方式中“隐喻”要素的察觉,是一个撕开固有认知方式的巧妙切口,经验世界从此变得没那么混乱(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反而变得更混乱了)。文中的大量举例应该附以英文原文,更能帮助理解,毕竟有些地方确实不知道怎样准确翻译过来。中文里应该也存在大量的类似表达,不知道相关的研究在哪里🧐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浪漫地理学 豆瓣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所属 作品: 浪漫地理学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21 - 7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豆瓣
作者: 段渝 1999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第一章生态环境与文明起源,第二章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政治组织的演进,第三章巴评议化与巴地的族群和政治组织,第四章三星堆文化:神权政权与文明第五章巴蜀的政治制度与礼乐文明第六章分级制城等等。
观看之道 豆瓣
所属 作品: 观看之道
8.0 (6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析格的《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这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考古学专题六讲 豆瓣
所属 作品: 考古学专题六讲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张光直作品系列:考古学专题六讲》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张光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六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最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分为“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等数讲内容。
视觉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周宪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遭遇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量。看看书店,林林总总的图书扑面而来,买什么书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又带有“速食”特性,尽管常有人带有贬义地使用这个概念,不过我以为“速食”自有道理。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于是,这几年名之为;“读本”一类的书便流行起来。
所谓读本,说穿了也就是把不同学者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集中起来。读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专著,往往一人独著,多为一家之言,有“独白”特点。较之于专著,读本的好处在于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遴选各家之言,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对话或“复调”性。夸张地说,读本一册在手,便可通览全局。这在信息爆炸的文化情境中,不失为一种迅速进入学术前沿的捷径。
这个读本系列取名为“IAS励学文丛”,意在彰显一个想法,那就是通过这个读本系列的印行,揭橥当下学术热点问题,反映学术前沿和进展。本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此次先行付梓的只是所策划中的第一系列,今后将陆续推出各个系列.各册主编一定是花了不少气力,从浩瀚如海的文献中,遴选出具体篇章,进而组织翻译,然后校对编排,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做这样的事情,在一个讲求实用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时代,多少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味。然则,学术乃天下公器。
山水思想 豆瓣
作者: 【日】松冈正刚 译者: 韩立冬 2017 - 9
编辑推荐
1、“特别是宋元画,在日本曾被当作神技一样的恩赐。”
——松冈正刚
2、还原日本学界对水墨山水的真实看法。全方位解析日本山水画发展脉络。内含对日本山水画鼻祖“雪舟”超详细解读。日本学术界详解山水画在日本发展流变的开山之作。
3、权威日本学者松冈正刚为您生动解说日本山水画神秘之美。以中国山水为起点,了解日本山水。不仅是一本美术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哲学小集。新鲜出炉,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4、了解日本山水,这一本书就足够。
文化研究指南 豆瓣
A Companion to Culture Studies 所属 作品: 文化研究指南
作者: [美]托比·米勒 编著 译者: 王晓路等 2018 - 1
本书是文化研究领域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可靠指南,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科、地域、议题和文献。前三个部分由同一论域的数篇相关论文组成:首先审视文化研究与一系列知识交叉的方式,阐释文化研究与科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之间的对话;其次将文化研究的影响力置于跨民族的层次之上,讨论美国、拉美及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乃至中国香港的文化研究及其传统;进而以特殊的话题论及文化研究的实践,如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种族与文化研究等。“文献”部分按大致类别列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每位撰稿者均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具有权威性,其引用材料亦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编著者托比•米勒为本书做了合理的结构和组织,译者们亦做了十分到位且细致的工作。
本书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人士的必备读物。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急剧分化,乱云飞渡,思潮翻涌,思想的“新时期”真正来临。思想界不再是明朗的“左”与“右”,而呈现出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生态,即使那些看起来不共戴天的学说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也不再能够划出个左右,更兼以无从捉对厮杀的新儒学、全球化、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身体注视、传媒哲学等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以其他所有的问题为语境。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运动及当前的全球化与古老中国相遇的产物。本丛书是将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或达到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实录,他们作为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作为思想地图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豆瓣 谷歌图书
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所属 作品: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作者: [美]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美国关于城市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怀特的代表作
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我们这个时代的50本书”
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是威廉•怀特16年直接的和持续地观察城市公 共空间的结晶。怀特使用录像机,记录下城市中心地区的广场、街道、小公园和市场里人的行为,然后再做具体分析,从整体上评估城市中心的健康。本书可谓美国城市思想核心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堪比《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模式语言》和《城市史》,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空间、知识与权力 豆瓣
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Foucault and Geography 所属 作品: 空间、知识和权力
作者: [英]杰里米·克莱普顿 / [英]斯图亚特·埃尔顿 译者: 莫伟民 / 周轩宇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本书是一部研究福柯与地理学关系的论文集, 包括十几位作者的作品。 福柯曾对地方、空间、城乡规划发表了大量论述,并对地理学可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形成一本这方面的专著。本书则将福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结集并加以评论, 是目前为止我们总览福柯地理学思想的*好的参考材料。
米歇尔• 福柯曾经说过,地理学位于他关切的核心之处。如果你想了解福柯地理学思想的深处,了解福柯研究者们对他的批评性探索,那么这本论文集就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令人振奋的指南。
——德雷克• 格利高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本书以富有吸引力的形式详尽阐述了福柯关于地理学和空间的思想,福柯的研究者们将会为看到福柯的另一面而感到兴奋甚至惊讶!对于所有的地理学者来说,并且对于所有对福柯的空间思想及其在社会科学和文化理论方面产生的广泛影响感兴趣的学者来说,本书将很快成为一个重要文本。
——约翰• 皮克斯 美国北卡罗林纳州立大学国际研究中心杰出教授—约翰• 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