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郑国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研究了法国旧制度对文化、写作、图书出版的控制以及禁书如何在控制下的出售。作者探索了这些所谓不好的书文化与政治意义,同时介绍了三种影响极深的销售最好的禁书及其读者。本书中,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出版和阅读的历史,通过对审查体制的考察来研究旧制度,并表明18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色情、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联。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 豆瓣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付欣 / 刘佳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是德国19世纪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的第一部著作,所反映的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拉丁与日耳曼各民族的历史。作者兰克详细地论述了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以及各国统治者之间的勾心斗角,作者的目的是力图找出从“民族大迁徙”时期开始拉丁和日耳曼民族的统一性。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警示未来。在本书中,兰克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之间的战争,以及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兰克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同时尤其重视政治史的挖掘和重建,对于我们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民族融合与斗争、中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卓越的论述。
唐韵胡风 豆瓣
作者: 程旭 2015 - 8
《唐韵胡风》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探讨唐代民族关系史。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总结。本书还分析了唐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背景,并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等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
目光的伦理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2017年8月24日 已读
“在作为影像来理解的现代世界,我们在影像中体验到一种反向我们自身的目光,这个目光成为自我塑造的重要根据,这时影像对人的异化开始了。我们用看到的影像不断地与自身对照和比较,创造一个可见的影像化自我,以把自身准确地呈现在一个隐形的,但相对稳定的他者群体的视野中”
文化 文化研究 李洋 李洋著作集 电影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礼物 豆瓣
Essai sur le don: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9.1 (2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现代性的后果 豆瓣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8.0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田禾 译 / 黄平 校 译林出版社 2011 - 2
《现代性的后果》主要内容简介: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着重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等问题,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现代性的后果》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书籍的社会史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作者: 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 译者: 何朝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6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一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2017年7月21日 已读
一年后又是在返乡的火车上,终于读完这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这种处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统一起来的人性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在这种人性中,我们应该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战斗厮杀声”
Foucault 历史 哲学 思想史 文化研究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豆瓣
作者: 狭间直树 译者: 张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近代以来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兴起、发展、演变的早期历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东亚史”的宏阔视角,描摹出一幅日本早期亚洲主义萌芽、发生和展开的“地图”。
附录《善邻协会、善邻译书馆相关资料》系日本德岛县立图书馆所藏冈本韦庵文书的一部分,直观而细致地展现了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想与实践的变迁轨迹。
自恋主义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译者: 陈红雯 吕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摄影之后 豆瓣
After Photography
作者: (美) 弗里德·里奇 译者: 潘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摄影之后》检视了大量数码媒介的运作方式——从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到无所不在的图像监控,这些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方式。同时,对照片的处理日渐普遍,“摄影=忠实记录”的等式不再可信,并引起了质疑:在讲述个体和公众的历史时,摄影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继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之后,弗里德•里奇分析了摄影的缺陷,也揭示了这一进化中的媒介所蕴含的潜力。
数码革命,假如它确实成为一场革命,将见证摄影转变为一套更广泛的媒介策略。数码环境允许图像制造者偏离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观,转向一个可容纳无限视角的世界观——不再是在某个摄影师的控制下侵略性地按下快门,而是可以包含他者的竞争的声音,也包含拍摄对象的声音。
里奇——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评论家之一,研究了视觉媒体的未来:当数码革命把图像转变为超文本的媒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在一个被严峻问题和模糊边界所困扰的世界上,里奇提出,是时候开始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了,并且要利用它们来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艺术的终结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欧阳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简素 豆瓣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冈田武彦 译者: 钱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简素”与“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学家、思想家冈田武彦晚年对日本文化特质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简素”是表现形式上的抑制,是华丽的极致;“崇物”即对万物充满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日本人的性格特质,日本的语言、文学、书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 茶道、武道、音乐、神道、宗教等的透彻解析,及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之基础上的。
肉体与石头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知识分子论 豆瓣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单德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近年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作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备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乡村建设理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世纪文景 2011 - 6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之代表作品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
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汉字王国 豆瓣
Tecknens Rike(此譯本有2016年11月北平第15印本)
8.6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译者: 李之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1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说巫史传统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本书所收《论巫史传统》《“说巫史传统”补》和《说儒法互用》,专题论述了“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是如何源起、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质,以及如何构成我们传统的基本文化范畴。这些相互关联、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源头上探寻了中华文化的奥秘。
2016年12月13日 已读
一本小书,其中的观点被李先生反复阐释,不论是《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还是《论语今解》,显得过于重复了。 @2016-12-13 15:57:06
中国 中国文化 历史 古典文学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