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2019) 豆瓣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TMDB
Sorry We Missed You
8.4 (318 个评分) 导演: 肯·洛奇 演员: 克里斯·希钦 / 黛比·哈尼伍德
其它标题: Sorry We Missed You / 对不起,错过你(港)
因为十年前次贷危机的影响,生活在英格兰北部的瑞奇(克里斯·希钦 饰)不仅丢掉了工作和房子,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瑞奇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准备靠送货来重启人生和事业,哪知道这一没有经过思考的举动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
瑞奇的妻子艾比(黛比·哈尼伍德 饰)是一名家政工,专门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如今,她不得不依靠公交车往返于不同的雇主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的疲惫。为了偿还货车的贷款,瑞奇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令他们的大儿子塞布(瑞斯·斯通 饰)感到备受冷落……
2021年12月15日 看过
这是一部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探讨了资本主义的金钱、科技与管理体制,这些问题牵涉的是资本主义的异化、物化、时间观念等问题。整体风格朴实、直接,节奏稳健,直指人心。
2019 亲情 人性 人生 剧情
情感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情感教育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福楼拜 译者: 王文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情感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情感教育》也如作者所说,是“一部发生在巴黎的现代风俗小说”。围绕弗雷德里克·莫罗这个主人公,小说家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透过这些芸芸众生相,我们看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一八四八年革命前后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情感史,它也是一部社会小说,一部记录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形象的编年史。
包法利夫人 豆瓣
Madame Bovary 所属 作品: 包法利夫人
9.1 (73 个评分) 作者: [法]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
2021年12月10日 已读
福楼拜笔下的人物都是被掏空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一天都在干些什么,丑陋、空虚、漂泊不定、随波逐流,表面上生活好像规律又平静,但实质上个个都是行尸走肉。包法利本人如此,包法利夫人如此,《情感教育》里的人物也如此。纪念福楼拜诞辰两百周年,给出的标题竟然是“永远的包法利夫人”,只想说别骂了别骂了…🙃
包法利夫人 名著 周克希 外国文学 女性
永恒和一日 (1998)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Μια αιωνιότητα και μια μερα
9.3 (338 个评分)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演员: 布鲁诺·冈茨 / 伊莎贝拉·雷纳德
其它标题: Μια αιωνιότητα και μια μερα / 一生何求(港)
患有癌症晚期的诗人亚历山大(Bruno Ganz)在进医院等待死亡的前一天,想将一直陪伴其左右的狗交托自己的亲生女儿,遭到对方拒绝。女儿对自己处境的不了解,以及女婿打算将自己的祖屋卖掉,令亚历山大神伤不已黯然离开。
在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时,太太安娜在世时的诸多生活片段、探望独自生活在疗养院中的年迈衰弱母亲的情形、花费大半生心血研究的19世纪诗人所罗穆斯等,一一以或真实或梦幻的形态与他会面,来助他解除对“明天会持续多久”的困惑。
2021年12月2日 看过
“黎明最后一颗清亮晨星_x000d_预告骄阳来临_x000d_迷雾阴影皆不敢损及_x000d_那万里无云的苍穹_x000d_一阵微风愉悦吹来_x000d_轻抚天空下的脸庞_x000d_仿佛向心灵幽深处呢喃_x000d_生命甜美…_x000d_生命甜美”
TheoAngelopoulos 安哲罗普洛斯 希腊 希腊电影 文艺
塞尚书信集 豆瓣
作者: [法] 约翰·雷华德 编 译者: 刘芳菲 2010 - 10
《塞尚书信集》内容简介:塞尚,法国现代绘画之父。从他的绘画土壤里滋长、盛开的现代绘画大师不可胜数,马蒂斯、毕加索即名列其中。然而,塞尚有生之年都在顽强地坚守并不为人理解的绘画理念,顽强到决绝,甚至不惜与年少时的好友左拉断交。
《书信集》收录塞尚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通信,以零落的篇章连缀起塞尚的一生,呈现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塞尚:踌躇但不甘于平庸,焦虑但对艺术满怀热望,狂躁但执着地表达自我。《书信集》里挣扎的塞尚远比完美的塞尚可爱。
也许,最令我们惊讶的是,他对文字的热情。他一度痴迷于作诗。他的文字比画炽烈,字里行间,闪现的不只是画家的内心,还有他在不断作画中耗尽的生命和生命燃烧时留下的光芒。
极地恋人 (199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os amantes del Círculo Polar
7.8 (76 个评分) 导演: 胡里奥·密谭 演员: 纳瓦·尼姆利 / 费雷·马丁内兹
其它标题: Los amantes del Círculo Polar / 北极圈恋人
女孩雅娜(纳瓦·尼姆利 Najwa Nimri 饰)自幼丧父,男孩奥图(费雷·马丁内兹 Fele Martínez 饰)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以破裂告终,两个孤独的人相识在8岁的那一年。机缘巧合之下,雅娜的母亲和奥图的父亲组成了新的家庭,雅娜和奥图亦成为了兄妹。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终于越过了那条伦理的界限。奥图的母亲在孤独中割腕自杀,这带给了奥图毁灭性的打击,心碎的他远走他乡成为了一名飞行员,不久,伤心的雅娜也和他人组成了家庭。
在街道上,在车流间,在天空中,两个相爱的人被命运捉弄,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半分折损。数年之后,雅娜离开丈夫,来到地球的极点,她相信,在那个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地方,她和奥图一定会再次的相遇。
非常公寓 (199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appartement
7.8 (85 个评分) 导演: 吉勒斯·米莫尼 演员: 罗曼娜·波琳热 / 文森特·卡索
其它标题: L'appartement / 迷情公寓
麦克斯(文森特•卡塞尔 Vincent Cassel 饰)和女友就要步入结婚的殿堂,他却意外地看到失踪了的前女友丽萨(莫妮卡•贝鲁齐 Monica Bellucci 饰)。往事一幕幕闪回:他们曾经是甜蜜的一对,却因为没有转交到丽萨手中的一封信而错过了这段感情——这个遗憾恰恰是由于丽萨的邻居爱丽丝(罗曼娜•波琳热 Romane Bohringer饰)一手造成,她暗恋麦克斯已久,麦克斯叮嘱她交给丽萨的信,其实一直搁置在她手中。
如今,爱丽丝住进了丽萨的旧公寓里。当麦克斯走进公寓想找寻丽萨时,眼前看到的却是爱丽丝。二人发生了关系,爱丽丝终于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男人,并且一再设下圈套,让麦克斯和丽萨擦肩而过,终见不得一面。而丽萨的悲剧,还远远不止如此。
得到了麦克斯的爱丽丝,还是选择抽身而去,看见麦克斯和他的未婚妻在机场相拥,她脸上露出复杂的笑意。
莎士比亚 豆瓣
所属 作品: 莎士比亚
8.7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勒内•基拉尔 译者: 唐建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勒内·基拉尔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 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最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最糟糕的仇敌。男人最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最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路德维希 (1973)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Ludwig
8.4 (28 个评分) 导演: 卢基诺·维斯康蒂 演员: 赫尔穆特·贝格 / 罗密·施奈德
其它标题: Ludwig / 诸神的黄昏
本片讲述的是巴伐利亚国王Ludwig II的历史故事,从他1864年加冕直到1886年去世,为巴伐利亚凭添一份肃穆而灰色的浪漫。国王除了一些怪癖之外还因为另外的事而著名:他将巴伐利亚卖给了德国;他在全国建造了大量令人惊叹的城堡(最著名的便是Neuschwanstein Castle);他是Richard Wagner的主要赞助人,却被他无情抛弃;还曾经爱上了表姐奥地利公主Elisabeth。最终Ludwig II预见到自己悲惨的死亡,他的尸首在施塔恩贝格湖中被发现,但死因一直不明。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所属 作品: 回归故里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包法利夫人 豆瓣
Madame Bovary 所属 作品: 包法利夫人
9.6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福楼拜 译者: 许渊冲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最完美的小说。福楼拜在书中展现出深切的同情心、超凡的观察力和极为优美的笔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去体会。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福楼拜的笔触细腻动人,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也深刻地评判了社会。
2021年7月15日 已读
“她的心也一样:一经富贵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一个被欲望吞噬的标准时代案例。没想到福楼拜的语言风格竟然还带着点些微的尖酸刻薄(又不失犀利),如果是钱钟书来翻译这部小说那得多绝啊。许译本语言优雅流畅,二刷的时候再读读周克希译本。小说里最出戏的地方就是两个人死得也太突然了吧?包法利夫人服毒还好说,而包法利突然就暴毙了……虽然有点莫名其妙,但冲击力还是很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文学名著 法国
空間物種 豆瓣
Espèces d’espaces 所属 作品: 空間物種
6.8 (5 个评分) 作者: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译者: 許綺玲 麥田 2019 - 1
法國當代奇才作家培瑞克
日常哲思散記、空間書寫經典逸品
活著,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
「居住在一個房間裡,這意味著什麼?居住在一個地方,是占有它?何謂占有一個地方?從何時起,一個地方才真正算是你的?是當你把三雙襪子泡在一個粉紅色的塑膠臉盆內?是當你把衣櫃裡的所有衣架都派上用場?當你在牆上用圖釘釘住一張老舊的明信片……?當你在房間裡經歷了等待的痛苦煎熬,或者忍受牙痛的折磨?還是當你為窗戶掛上合適的窗簾,貼上壁紙,打亮地板?」
「任何一位貓主人都會告訴你,貓比人要更懂得如何安居屋室,即使是在極端方正、簡直無比駭人地步的空間,貓也自然可以找到一個適合它的角落。」
【內容簡介】
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空間物種》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歷史的記憶、未來的啟示,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提問和實驗,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且持續地、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社會學家,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
「空間物種」:是空間的什麼物種?物種,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培瑞克反過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然後依序擴展,形成各章節:紙頁、床、房間、公寓、樓房、街道、社區、城市、鄉下、國家、歐洲、世界、空間。
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記憶中的,也許耽溺其中、也許視而不見、也許嚮往、也許恐懼、也許遺忘、也許無中生有、也許根本無以想像……
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文筆隨和,諧趣間流露憂鬱。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寫作計劃」、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
昨天的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昨天的中国
8.5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阎雷 译者: 杨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3
继布列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
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
行走拍摄中国三十年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推荐语】
16岁,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很神奇。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睡不着觉,我要学习摄影,我要学习中文,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他们在叫我,我应该去。所以我来中国了。
我没有后悔这个梦。
——阎雷
以中国为主要拍摄题材的外国摄影师中,阎雷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人之一。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前辈马克 •吕布比肩。
——那日松
朝圣者的碗钵 豆瓣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菲利普.雅各泰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法国大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对莫兰迪画作的八次沉思。他带领我们一一观看莫兰迪的画作:静物、风景、花朵、水彩。他以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等诗人、哲人、画家、音乐家为观照,深入剖析了画家的思想、艺术观。

"他一生专注,如僧侣;如他们一般, 与尘世隔绝,在自己小小的画室里;与尘世隔绝,背对世间,以及这世间的日月"
用一生,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朵花,一点点风景,那么几个瓶瓶罐罐。
有限的形里,却仿佛有无尽相。
罗马城外,以马忤斯的大路上,朝圣者在离去。心已涣散。而复现 的基督,又把它收聚。莫兰迪的画作亦有此奇功。
它神秘。繁深如炼金术士,简朴如海棠,如青草。
莫兰迪的这秘密....... 诗人雅各泰尝试照见,而他用以观照的是: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诗人,哲人,画师,乐手,在召唤中纷至沓来,自相映发。
“那谜,须得从种种角度趋近。须得天真殆尽。”
法国诗人雅各泰轻轻地走过画前,静静深深地看,神游:在莫兰迪的画作里,亦诗亦思,引领我们飞升。

继里尔克谈塞尚,斯特兰德谈霍珀之后,“眼与心“书系的第三本。
大诗人谈大画家,郑重而深入,可遇不可求。直观而诗性的艺术写作范例。
以诗心探微画意,一超直入,带领我们瞬时领略莫兰迪的第一义。
3秒 豆瓣
3 Secondes 所属 作品: 3秒
8.6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5
72页的“一镜到底”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场波谲云诡的假球风云
一桩需要读者亲自参与推理侦破的案件
◎ 编辑推荐
☆ 3秒钟:
一束光走完90万千米的时间。
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出膛到跑完1千米的时间。
一次呼吸的时间。
一滴泪滑落,一场爆炸。一条短信发送的时间。
☆ 72页,603个分镜,3秒钟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颗光子的三秒之旅
一场纸上光学实验
法国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时间游戏实验
☆ 一部沉默的拼图之书
一个惊心动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一桩错综复杂、牵一发动全身的足坛丑闻
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
一部需要读者亲自参与破案的推理
◎媒体推荐
“《3秒》不仅仅是一部漫画。它是一个光学实验。”
—— 法国《解放报》
“这就好比所谓的‘时间暂停’。作者有意暂停了时间,邀请读者造访罪案现场,寻访蛛丝马迹,捉拿真凶。”
——《漫画赋格》
“《3秒》是一个概念。一个不明飞行物。一件超规行李。”
——《漫画赋格》
“希区柯克曾向特吕弗提起,《夺魂索》本来的设想是一部只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3秒》是沿着这个方向的一场实验。”
——《第九艺术》
◎ 内容简介
《3秒》是一部(几乎)无字的漫画,一个72页,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的长镜,是一个大胆的光学实验。
3秒钟,指的是从第一格漫画到最后一格漫画,中间流逝的时间。它以603个环环相扣的分镜,讲述了一连串于3秒钟内发生的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经由33块反射镜面串联, 每一次转折都出其不意。其间草蛇灰线,埋伏了种种或明或暗的蛛丝马迹,由读者去抽丝破茧、勘破谜题。
安娜 (2019)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Anna
6.8 (463 个评分) 导演: 吕克·贝松 演员: 萨莎·露丝 / 海伦·米伦
其它标题: Anna / ANИA
故事聚焦神秘女杀手安娜的成长及执行各种暗杀任务的经历,在美丽的外表下,安娜拥有聪明绝顶的头脑和强大的战斗技巧,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刺客之一,她游走于黑白两道,只要被锁定的目标,从不失手。
坏血 (198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Mauvais sang
8.3 (152 个评分) 导演: 莱奥·卡拉克斯 演员: 米歇尔·皮科利 / 朱丽叶·比诺什
其它标题: Mauvais sang / The Night Is Young
这部电影将写实与科幻合而为一。一种传染性性疾病STBO正在国内蔓延,它通过没有感情的性活动传播。
小偷马克和汉斯欠一个美国女人一笔钱,她限他们两个星期还。他们打算去偷一种专治类似艾滋病的药剂,然后高价转卖。于是他们雇来了亚力克斯,一个正在跟16岁女友丽莎分手的青年。但在计划实施之前,他迷恋上了马克的情妇安娜。丽莎却并没有死心,在他们动手那天她来到了巴黎,使得事情更加复杂化……
当然,这是个悲剧。Love that burns fast but lasts forever.
这是导演Leos Carax继《男孩遇见女孩》后的第二部作品,继续他对青春和孤独等题材的关注,也就是在此片的五年之后诞生了影史经典之作——《新桥恋人》。
每分钟120击 (2017)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IMDb TMDB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8.5 (458 个评分) 导演: 罗宾·坎皮略 演员: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阿诺德·瓦卢瓦
其它标题: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 心动120(港)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Goodreads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所属 作品: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讲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作者通过分析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书写中韵语言单位和价值的可逆性。这一巨大而同一的形式是毁灭与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极限,终结线性的时间、语言、经济和权力,这就是象征交换。这是唯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这种悖论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触及今天的超级现实并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编辑推荐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新版)》是让•波德里亚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名人推荐
《象征交换与死亡》无疑是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对于现代与后现代争论具有关键意义,也标志着他本人的后现代转向。要理解波德里亚在其思想最丰产时期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激发力,就不能错过本书。
——道格拉斯•凯尔纳
众多后现代文化的绘图者都不敢贸然离开20世纪话语中熟悉的浅水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筛选出一些基本的变化,波德里亚却向着未标明的当代深水区做最精妙的“虚拟”潜入,他为我们提供了满怀热情地探索后现代状况中最重要的新事物的模式。
——尼古拉斯•楚尔布拉格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所属 作品: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